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三轮车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可折叠电动三轮车。
背景技术:
电动滑板车因具有造型美观、操作方便等特点,得到越来越好的普及。在申请号为201420497251.0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电动滑板车。专利将电动滑板车的导线设置在车头部件和车身部件内部,提升了电动滑板车的安全性能。
但是由于现有技术中的滑板车只有两个车轮,因此需要驾驶人员有较好的平衡能力,因此适合行动较为便利的年轻人使用;对于行动与反应略显迟缓的老年人来说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是老年人对于轻便、操作方便同时行驶安全性高的电动车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因此,研究一种可以体积较小、操作方便同时行驶安全性高的电动三轮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折叠电动三轮车,因为具有三个车轮,使得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电动滑板车更加安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可折叠电动三轮车在不使用时,可以很方便的折叠,因此同时可以实现体积较小的优势,同时操作方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折叠电动三轮车,包括车头部分、连接部分和车身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分与所述车头部分铰接;所述车身部分包括两个底座支撑杆,在每个所述底座支撑杆上设置有至少两个个座椅纵向支撑杆,所述座椅纵向支撑杆之间设置有座椅横向支撑杆;所述座椅横向支撑杆与座椅纵向支撑杆形成座椅支架,所述座椅横向支撑杆形成的平面上设置有第一软质部分,所述第一软质部分用作可折叠椅面;所述底座支撑杆包括底座支撑杆身、底座支撑杆前端和底座支撑杆后端,所述座椅纵向支撑杆包括座椅纵向支撑杆上端和座椅纵向支撑杆下端,所述座椅横向支撑杆包括座椅横向支撑杆前端和座椅横向支撑杆后端;所述连接部分与所述底座支撑杆前端铰接,从而实现车身部分在水平方向的折叠;所述座椅纵向支撑杆下端与底座支撑杆身、底座支撑杆后端铰接,所述座椅横向支撑杆前端、横向支撑杆后端分别与所述座椅纵向支撑杆铰接,从而实现车身部分在与水平面垂直的平面上的折叠;在两个所述底座支撑杆后端设置有后轮。
优选的,所述底座支撑杆有两个,所述座椅纵向支撑杆有四个,其中两个为第一座椅纵向支撑杆,两个为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第一座椅纵向支撑杆下端与所述底座支撑杆身铰接,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下端与所述底座支撑杆后端铰接;所述第一座椅纵向支撑杆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所述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之间设置有第二软质部分,所述软质部分用作可折叠椅背。
优选的,所述两个底座支撑杆前端设置相互啮合的齿轮结构。
优选的,所述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之间设置有第一铰接部件和第二铰接部件,所述第一铰接部件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和第一枢轴,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通过枢轴连接,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铰接;所述第二铰接部件包括第三本体、第四本体、连接件和第二枢轴,所述第三本体和所述第四本体为尺寸相同的杆状物,所述杆状物具有相同的截面,所述第三本体和所述第四本体截面相抵设置,所述连接件固定在所述第三本体和所述第四本体的前后两侧,所述连接件下侧以及在第三本体和第四本体的相抵一侧尺寸大于所述第三本体和第所述四本体,所述第二枢轴穿过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三本体和所述第四本体相抵的平面的正下方;所述第三本体和所述第四本体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铰接;所述第三本体和所述第四本体绕枢轴向下转动,但是不可向上转动。
优选的,所述第一本体、第二本体、第三本体和第四本体为通过可活动铰接部件与所述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铰接;所述可活动铰接部件可沿所述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滑动。
优选的,包括两个支杆,所述支杆交叉设置于所述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后侧。
优选的,所述第一铰接部件和所述第二铰接部件之间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枢轴与所述第一铰接部件铰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枢轴与与所述第二铰接部件铰接;所述连接杆设置有提环。
优选的,所述第一座椅纵向支撑杆之间设置有第三铰接部件,所述第三铰接部件与第二铰接部件结构相同,所述第三铰接部件与所述第一座椅纵向支撑杆铰接。
优选的,所述车头部分上设置有手柄,还包括捆绑结构,所述捆绑结构设置于车头部分或车身部分,用于捆绑固定折叠后的可折叠电动三轮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中的可折叠三轮车,达到了如下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的车身部分设置有两个车轮,从而有三个车轮,三角形有一定的稳定性,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两轮的电动滑板车更加稳定,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可折叠的椅面,使用者可以保持坐姿进一步提高了行驶安全性;本实用新型从结构的改进出发,得到的可折叠三轮车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尤其适合老年人使用。
(2)作为进一步的改进,第一座椅纵向支撑杆的高度低于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即后面的支撑杆高于前面的座椅支撑杆,使得有一定的位置可以设置椅背,当行驶中,驾驶者可以靠在椅背上,增加了可折叠电动三轮车舒适性和安全性。
(3)本实用新型中,两个底座支撑杆前端设置相互啮合的齿轮结构的设置使得底座支撑杆4在一定的转动在一定的范围内转动。因此,使得可折叠三轮车在水平方向的转动和状态的保持更加稳定。
(4)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铰接部件和第二铰接部件的设置使得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在电动三轮车展开的状态下更加稳定。尤其是第二铰接部件的设置,第二铰接部件巧妙的利用了结构自身的特点,使得部件可以向下转动,但是不可以向上转动;向下转动使得第二铰接部件可以与车身部分的折叠而折叠,不可以向上转动使得电动三轮车展开的状态下,两个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的间距可以保持不变,进一步加强了电动三轮车展开状态下稳定性。
(5)本实用新型中,在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后侧设置有相互交叉的支杆,进一步加强了电动三轮车展开状态下稳定性。
(6)本实用新型中,在车头部分设置手柄,便于拖行或手提;还包括用于捆绑固定折叠后的可折叠电动三轮车的捆绑结构,使得自行车在折叠后可以捆绑起来更加便携。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展开状态的后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折叠状态一的立体图;
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折叠状态二的立体图;
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第二铰接部件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第二铰接部件折叠状态的立体图
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连接于连接部件的底座支撑杆前端的齿轮立体图;
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底座支撑杆前端的齿轮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括”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收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所述的“铰接”是本领域技术人可以明确了解的结构,所述的“枢轴”可以为销钉、螺栓等。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申请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的范围。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以下将配合图式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藉此对本实用新型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图1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可折叠电动三轮车的使用状态的立体图,包括车头部分1、连接部分2和车身部分3,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分2与所述车头部分1铰接;
所述车身部分3包括两个底座支撑杆4,在每个所述底座支撑杆4上设置有第一座椅纵向支撑杆5和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6,所述第一座椅纵向支撑杆5和所述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6之间设置有座椅横向支撑杆7;所述座椅横向支撑杆5与所述第一座椅纵向支撑杆5和所述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6形成座椅支架,所述座椅横向支撑杆7之间形成的平面上设置有第一软质部分8,所述第一软质部分8用作可折叠椅面;
所述底座支撑杆4包括底座支撑杆身、底座支撑杆前端和底座支撑杆后端,所述第一座椅纵向支撑杆5包括第一座椅纵向支撑杆上端和第一座椅纵向支撑杆下端,所述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6包括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上端和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下端,所述座椅横向支撑杆7包括座椅横向支撑杆前端和座椅横向支撑杆后端;
所述连接部分2与所述底座支撑杆前端铰接,从而实现车身部分3在水平方向的折叠;所述第一座椅纵向支撑杆下端与底座支撑杆身铰接,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下端与底座支撑杆后端铰接,所述座椅横向支撑杆前端与所述第一座椅纵向支撑杆上端铰接,所述座椅横向支撑杆后端与所述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杆身铰接,从而实现车身部分3在与水平面垂直的平面上的折叠;在两个所述底座支撑杆后端设置有两个后轮9;所述第一座椅纵向支撑杆5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6;所述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6之间设置有第二软质部分10,所述第二软质部分10用作可折叠椅背。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座椅横向支撑杆前端与所述第一座椅纵向支撑杆上端球头连接,从而可以实现座椅横向支撑杆的前后摇动和左右摇动,使得三轮的折叠更加灵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软质部分8和所述第二软质部分10可以为尼龙垫、棉垫等材质,这种材质使得其可以随着车身部分3的折叠为折叠,同时使人坐上去较为舒适。
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在水平方向上折叠后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为图3结构在与水平面垂直的面上的折叠过程中的立体图,在图3和图4中省略了第一软质部分8和第二软质部分10。由图3和图4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两个方向的折叠,同时车头部分1也可以沿与水平方向垂直的平面进行折叠。
如图2所示,为本实施例的后视图,可以清楚的看到本实施例在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部分6的设计;图5为本实施例中的第二铰接部件的在图2状态下的立体图,图6为本实施例中的第二铰接部件的在图2和图3状态下的立体图。
由图1至图4中可以看出,在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6之间设置有第一铰接部件11和第二铰接部件12,所述第一铰接部件11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和第一枢轴,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通过第一枢轴连接,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6铰接;
如图5至图6所示,第二铰接部件12包括第三本体13、第四本体14、连接件15和第二枢轴17,由图中可以看出,第三本体13和所述第四本体14为截面为方形的杆状物,且第三本体13和所述第四本体14的截面是相同的,所述第三本体13和所述第四本体14截面相抵设置,所述连接件15有四个,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三本体13和所述第四本体14的前后两侧,由图5和图6可以看出,连接件15下侧以及在第三本体和第四本体的相抵一侧尺寸大于所述第三本体13和第所述四本体14,所述第二枢轴17穿过所述连接件15,位于所述第三本体13和所述第四本体14相抵的平面的正下方;所述第三本体13和所述第四本体14的另一端留有铰接孔16,并通过铰接孔与所述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6铰接;
由图可以看出,第二铰接部件12中的第三本体13和所述第四本体14绕第二枢轴17向下转动90度,从而车身部分3可以实现部分的在水平折叠;当车身部分3充分展开至图1所示的状态时,第二铰接部件12呈现图5所示的状态,并且由于第三本体13和所述第四本体14的截面相互抵触,配合第二枢轴17和连接件15对于第三本体13和所述第四本体14的固定作用,因此第二铰接部件12转到如图5所示的状态之后不可继续向上转动,从而使得在图1和图2所示的展开状态下,该电动三轮车的车身部分3更加稳定,不会发生扭曲。
在图1至图4可以看出,第一铰接部件11和第二铰接部件12之间设置有连接杆18,连接杆18的上端通过第一枢轴与第一铰接部件11铰接;所述连接杆18的下端通过第二枢轴17与所述第二铰接部件12铰接;连接杆18设置有提环19。在连接杆的外侧设置有两个支杆20,支杆20交叉设置于所述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6的后侧,交叉杆20的下侧为叉子的形状,叉子叉在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6下端设置的钉子上,使得车子整体更加稳定。
如图2所示,第一本体、第二本体、第三本体和第四本体为通过可活动铰接部件与所述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6铰接;可活动铰接部件为套管,包括第一套管21和第二套管22,第一套管21有两个分别与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铰接;第二套管22有两个,分别与第三本体13和第四本体14相铰接;第一套管21和第二套管22套接于所述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6,并且可沿所述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6滑动。其中的第二套管22高度大于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6与座椅横向支撑杆7的铰接部位,在图1状态下的电动三轮车可以更加稳定,避免使用过程中车身部分的前后晃动。由图1至图4所示,座椅横向支撑杆7与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6的铰接也采用可活动铰接部件,如图所示采用第三套管23,第三套管23有两个,座椅横向支撑杆后端与第三套管23铰接,第三套管23套接于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6,并且可沿所述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6滑动。可活动铰接部件的设置使得在折叠过程中,车身部分的折叠更加方便,使得车身部分可以折叠到体积最小的状态。
在图1至图4可以看出,第一座椅纵向支撑杆5之间设置有第三铰接部件24,所述第三铰接部件24与第二铰接部件12结构相同,所述第三铰接部件24与所述第一座椅纵向支撑杆5铰接。这样的设计增加了车身部分3的稳定性。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将电源25设置在车头部分,使得折叠更加方便。
实施例二
其他结构与实施例相同,如图7和图8所示,在实施例二中,在底座支撑杆4的前端设置有齿轮24,齿轮24与底座支撑杆4固定连接,连接部分2为具有内腔的方形壳体,底座支撑杆前端的齿轮24设置于内腔中,第三枢轴25穿过连接部分2和齿轮24,当折叠或者打开电动三轮车时,齿轮24和底座支撑杆4可以绕第三枢轴25在水平方向转动;齿轮24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使得底座支撑杆4在一定的转动在一定的范围内转动。因此,使得可折叠三轮车在水平方向的转动和状态的保持更加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设置有捆绑带,捆绑带可以将折叠后的电动三轮车捆绑起来,使得折叠后的结构更加稳定和牢固。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车头部分1设置有手柄,手柄为常见的结构即可,不做赘述,在三轮车折叠的状态下,使用者可以方便对其进行拖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支撑杆4、第一座椅纵向支撑杆5、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6以及座椅横向支撑杆7为空心管状结构,所述空心管状结构的材质为铝合金。空心结构以及铝合金材质的选择最大限度的降低了车身重量,从而对于体力不大的人群来说也可以很方便使用。当然其他材质也可使用,例如钢管或不锈钢管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折叠之后的尺寸为:长120厘米,宽15厘米,高25厘米。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电源做其他设置,例如电源设置一个尺寸较大的外壳,作为整个外壳可以作为车头部分,从而可以实现较为美观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设置有收纳袋,收纳袋用于收纳折叠好的三轮车。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的可折叠三轮车的折叠过程如下:首先将两个相互交叉设置的支杆20的下侧从固定的位置取下,通过向上拉动提环19,由连接杆18带动第一铰接部件11和第二铰接部件12同时向上运动,使得两个座椅横向支撑杆7的后端相互接近,直到得到如图3所示的折叠状态一;然后将第一座椅纵向支撑杆5和所述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6向车头部分1推动,第一座椅纵向支撑杆5和所述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6的上端向座椅横向支撑杆7方向运动,图3所示为该折叠过程的中间状态,当车身部分3折叠到与座椅横向支撑杆7平行的位置后,将车头部分向座椅横向支撑杆7平行的方向折叠,从而完成电动三轮车的折叠。折叠后的三轮车呈长方体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设置有捆绑用的带子以及收纳袋,对于折叠之后的三轮车,先进行捆绑,使其更好地固定,然后将捆绑后的三轮车装入收纳袋进行收纳,便于携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中的可折叠三轮车,达到了如下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的车身部分设置有两个车轮,从而有三个车轮,三角形有一定的稳定性,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两轮的电动滑板车更加稳定,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可折叠的椅面,使用者可以保持坐姿进一步提高了行驶安全性;本实用新型从结构的改进出发,得到的可折叠三轮车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尤其适合老年人使用。
(2)作为进一步的改进,第一座椅纵向支撑杆的高度低于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即后面的支撑杆高于前面的座椅支撑杆,使得有一定的位置可以设置椅背,当行驶中,驾驶者可以靠在椅背上,增加了可折叠电动三轮车舒适性和安全性。
(3)本实用新型中,两个底座支撑杆前端设置相互啮合的齿轮结构的设置使得底座支撑杆4在一定的转动在一定的范围内转动。因此,使得可折叠三轮车在水平方向的转动和状态的保持更加稳定。
(4)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铰接部件和第二铰接部件的设置使得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在电动三轮车展开的状态下更加稳定。尤其是第二铰接部件的设置,第二铰接部件巧妙的利用了结构自身的特点,使得部件可以向下转动,但是不可以向上转动;向下转动使得第二铰接部件可以与车身部分的折叠而折叠,不可以向上转动使得电动三轮车展开的状态下,两个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的间距可以保持不变,进一步加强了电动三轮车展开状态下稳定性。
(5)本实用新型中,在第二座椅纵向支撑杆后侧设置有相互交叉的支杆,进一步加强了电动三轮车展开状态下稳定性。
(6)本实用新型中,在车头部分设置手柄,便于拖行或手提;还包括用于捆绑固定折叠后的可折叠电动三轮车的捆绑结构,使得自行车在折叠后可以捆绑起来更加便携。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