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车后桥结构以及童车前后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44702阅读:478来源:国知局
童车后桥结构以及童车前后桥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童车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童车后桥结构以及童车前后桥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儿童四轮车,儿童四轮车的结构与普通汽车的结构基本相同,在电池的驱动下,儿童可在车子内操控汽车,进行前进、后退等控制,一方面,可锻炼儿童的驾驶技巧;另一方面,也为儿童带来娱乐趣味性。

然而,现有的儿童四轮车,均未设计后桥悬挂结构,无板簧避震结构,因此,对儿童汽车颠簸缓冲性差,对车体损害性较大,驾驶的舒适度也很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童车后桥结构以及童车前后桥结构,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童车后桥结构,包括:后桥板簧支架(50)、后桥上横置板簧(51)、后桥下横置板簧(52)、左后羊角(53)和右后羊角(54);

所述后桥板簧支架(50)的上下两侧平行固定安装所述后桥上横置板簧(51)和所述后桥下横置板簧(52);所述后桥上横置板簧(51)的左右两端分别形成有左上卷耳和右上卷耳;所述后桥下横置板簧(52)的左右两端分别形成有左下卷耳和右下卷耳;

所述左后羊角(53)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上卷耳和所述左下卷耳螺接;所述右后羊角(54)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右上卷耳和所述右下卷耳螺接。

优选的,所述后桥上横置板簧(51)和所述后桥下横置板簧(52)分别与所述后桥板簧支架(50)的上下面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后桥板簧支架(50)为立方体结构。

优选的,所述左后羊角(53)的顶部的左右两端设置有同轴的第1导套和第2导套;所述第1导套和所述第2导套对称置于所述左上卷耳的两端后,采用第1尼龙套置于所述第1导套、所述左上卷耳和所述第2导套形成的空腔中,采用第10长螺丝穿过所述第1尼龙套并锁紧固定;

所述左后羊角(53)的底部的左右两端设置有同轴的第3导套和第4导套;所述第3导套和所述第4导套对称置于所述左下卷耳的两端后,采用第2尼龙套置于所述第3导套、所述左下卷耳和所述第4导套形成的空腔中,采用第11长螺丝穿过所述第2尼龙套并锁紧固定;

所述右后羊角(54)与所述右上卷耳的装配方法,和所述左后羊角(53)与所述左上卷耳的装配方法相同;

所述右后羊角(54)与所述右下卷耳的装配方法,和所述左后羊角(53)与所述左下卷耳的装配方法相同。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童车前后桥结构,包括上述的童车后桥结构,还包括童车前桥结构;所述童车前桥结构包括前桥板簧支架(1)、前桥上横置板簧(2)、前桥下横置板簧(3)、左上板簧转接件(4)、左下板簧转接件(5)、右上板簧转接件(6)、右下板簧转接件(7)、左板簧固定支架(8)、右板簧固定支架(9)、左前羊角(10)和右前羊角(11);

所述前桥板簧支架(1)的上下两侧平行固定安装所述前桥上横置板簧(2)和所述前桥下横置板簧(3);所述前桥上横置板簧(2)的左右两端分别延伸出所述左上板簧转接件(4)和所述右上板簧转接件(6);所述前桥下横置板簧(3)的左右两端分别延伸出所述左下板簧转接件(5)和所述右下板簧转接件(7);所述左上板簧转接件(4)和所述左下板簧转接件(5)共同连接固定到所述左板簧固定支架(8)的一侧,所述左板簧固定支架(8)的另一侧与所述左前羊角(10)固定;所述右上板簧转接件(6)和所述右下板簧转接件(7)共同连接固定到所述右板簧固定支架(9)的一侧,所述右板簧固定支架(9)的另一侧与所述右前羊角(11)固定。

优选的,所述前桥板簧支架(1)为矩形结构,所述前桥上横置板簧(2)和所述前桥下横置板簧(3)分别与所述前桥板簧支架(1)的上下面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左板簧固定支架(8)和所述右板簧固定支架(9)的结构相同;

对于所述右板簧固定支架(9),包括前支架(9.1)、后支架(9.2)、上卷耳(9.3)、下卷耳(9.4)、上尼龙套(9.5)、下尼龙套(9.6)、第1长螺丝(9.7)、第2长螺丝(9.8)和第3长螺丝(9.9);

所述上卷耳(9.3)为上卷式卷耳,压设于所述右上板簧转接件(6)的上面,所述上卷耳(9.3)包括上卷耳导套以及上卷耳本体;

所述下卷耳(9.4)为上卷式卷耳,压设于所述右下板簧转接件(7)的上面;所述下卷耳(9.4)包括下卷耳导套以及下卷耳本体;

所述前支架(9.1)和所述后支架(9.2)对称设置于所述上卷耳(9.3)和所述下卷耳(9.4)的前后两端;其中,所述前支架(9.1)和所述后支架(9.2)均自上而下开设有三个通孔,分别为第1通孔、第2通孔和第3通孔;其中,所述第1通孔与所述上卷耳导套共轴;所述第2通孔与所述下卷耳导套共轴;所述第3通孔位于所述右下板簧转接件(7)的下面;

所述第1长螺丝(9.7)的末端依次穿过所述前支架(9.1)的第1通孔、位于所述上卷耳导套内部的上尼龙套(9.5)以及所述后支架(9.2)的第1通孔后,锁紧固定;

所述第2长螺丝(9.8)的末端依次穿过所述前支架(9.1)的第2通孔、位于所述下卷耳导套内部的下尼龙套(9.6)以及所述后支架(9.2)的第2通孔后,锁紧固定;

所述第3长螺丝(9.9)的末端依次穿过所述前支架(9.1)的第3通孔和所述后支架(9.2)的第3通孔后,锁紧固定;

进而通过所述前支架(9.1)和所述后支架(9.2),将所述右上板簧转接件(6)压紧于所述上卷耳(9.3)的下面,将所述右下板簧转接件(7)夹紧于所述下卷耳(9.4)和所述第3长螺丝(9.9)之间。

优选的,所述右前羊角(11)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顶板和底板,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之间连接侧板;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均开设有安装孔;

所述顶板置于所述右上板簧转接件(6)的末端下方,并采用螺栓,按自上而下方向,将所述上卷耳(9.3)的末端、所述右上板簧转接件(6)的末端以及所述顶板锁紧固定;

所述底板置于所述右下板簧转接件(7)的末端下方,并采用螺栓,按自下而上方向,将所述底板、所述右下板簧转接件(7)的末端以及所述下卷耳(9.4)的末端锁紧固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童车后桥结构以及童车前后桥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1)在结构上巧妙地向童车中添加了后桥结构,通过板簧缓冲功能,增强了车体运动时的平衡性,在颠簸路上有更强的减震效果,使车身晃动性大大减轻,最终提高汽车整体稳固性和稳定性,全面提高驾驶的舒适度。

(2)通过向儿童车增加前桥结构,在转向或者在路面不平的道路上驾驶时,可有效降低车体震动,从而提高儿童驾驶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童车后桥结构的第一角度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童车后桥结构的第二角度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童车前桥结构的第一角度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童车前桥结构的第二角度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右板簧固定支架和右前羊角之间的分解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右板簧固定支架和右前羊角之间的组合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结合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童车后桥结构,包括:后桥板簧支架50、后桥上横置板簧51、后桥下横置板簧52、左后羊角53和右后羊角54;

后桥板簧支架50为立方体结构,其上下两侧平行固定安装后桥上横置板簧51和后桥下横置板簧52;其中,后桥上横置板簧51和后桥下横置板簧52分别与后桥板簧支架50的上下面螺纹连接。后桥上横置板簧51的左右两端分别形成有左上卷耳和右上卷耳;后桥下横置板簧52的左右两端分别形成有左下卷耳和右下卷耳;其中,左后羊角53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左上卷耳和左下卷耳螺接;右后羊角54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右上卷耳和右下卷耳螺接。采用螺接连接方式,既具有易安装拆卸的优点,也能够提高减震效果。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对羊角和卷耳的装配方法进行了创新,可进一步提高减震效果:

左后羊角53的顶部的左右两端设置有同轴的第1导套和第2导套;第1导套和第2导套对称置于左上卷耳的两端后,采用第1尼龙套置于第1导套、左上卷耳和第2导套形成的空腔中,采用第10长螺丝穿过第1尼龙套并锁紧固定;

左后羊角53的底部的左右两端设置有同轴的第3导套和第4导套;第3导套和第4导套对称置于左下卷耳的两端后,采用第2尼龙套置于第3导套、左下卷耳和第4导套形成的空腔中,采用第11长螺丝穿过第2尼龙套并锁紧固定;

右后羊角54与右上卷耳的装配方法,和左后羊角53与左上卷耳的装配方法相同;

右后羊角54与右下卷耳的装配方法,和左后羊角53与左下卷耳的装配方法相同。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童车后后桥结构,通过合理设计板簧的承重量、变形量,使车体在运动中、越野中起到缓冲、运动平稳的效果;后羊角通过尼龙套螺接在横置板簧两端,使得后轮在运动中上下摆动时绕轴转动,保证在上下颠簸时,不会因上下板簧变形差异而产生多余内应力,以保证运动过程中的平稳、安全。

因此,与传统结构相比,童车后后桥结构增强了驾驶舒适性、平衡性、稳定性,使板簧支撑缓冲能力增强且稳定,在颠簸路上大大减轻了对儿童汽车的损害,致使儿童汽车使用寿命更长,车内平衡感更强。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童车前后桥结构,包括上述的童车后桥结构,还包括童车前桥结构;童车前桥结构和童车后桥结构配合起来,能够更为有效的提高车辆行驶的舒适性。参考图3-图6,童车前桥结构包括板簧支架1、上横置板簧2、下横置板簧3、左上板簧转接件4、左下板簧转接件5、右上板簧转接件6、右下板簧转接件7、左板簧固定支架8、右板簧固定支架9、左前羊角10和右前羊角11;

板簧支架1的上下两侧平行固定安装上横置板簧2和下横置板簧3;上横置板簧2的左右两端分别延伸出左上板簧转接件4和右上板簧转接件6;下横置板簧3的左右两端分别延伸出左下板簧转接件5和右下板簧转接件7;左上板簧转接件4和左下板簧转接件5共同连接固定到左板簧固定支架8的一侧,左板簧固定支架8的另一侧与左前羊角10固定;右上板簧转接件6和右下板簧转接件7共同连接固定到右板簧固定支架9的一侧,右板簧固定支架9的另一侧与右前羊角11固定。

下面分别对板簧支架、板簧固定支架和前羊角的结构进行介绍:

(1)前桥板簧支架

前桥板簧支架1为矩形结构,前桥上横置板簧2和前桥下横置板簧3分别与前桥板簧支架1的上下面螺纹连接。采用螺纹安装方式,具有易安装拆卸的优点。

(2)板簧固定支架

本实用新型中,左板簧固定支架8和右板簧固定支架9的结构相同,因此,仅以右板簧固定支架的结构为例进行描述:

对于右板簧固定支架9,参考图3,包括前支架9.1、后支架9.2、上卷耳9.3、下卷耳9.4、上尼龙套9.5、下尼龙套9.6、第1长螺丝9.7、第2长螺丝9.8和第3长螺丝9.9;

上卷耳9.3为上卷式卷耳,压设于右上板簧转接件6的上面,上卷耳9.3包括上卷耳导套以及上卷耳本体;

下卷耳9.4为上卷式卷耳,压设于右下板簧转接件7的上面;下卷耳9.4包括下卷耳导套以及下卷耳本体;

前支架9.1和后支架9.2对称设置于上卷耳9.3和下卷耳9.4的前后两端;其中,前支架9.1和后支架9.2均自上而下开设有三个通孔,分别为第1通孔、第2通孔和第3通孔;其中,第1通孔与上卷耳导套共轴;第2通孔与下卷耳导套共轴;第3通孔位于右下板簧转接件7的下面;

第1长螺丝9.7的末端依次穿过前支架9.1的第1通孔、位于上卷耳导套内部的上尼龙套9.5以及后支架9.2的第1通孔后,锁紧固定;

第2长螺丝9.8的末端依次穿过前支架9.1的第2通孔、位于下卷耳导套内部的下尼龙套9.6以及后支架9.2的第2通孔后,锁紧固定;

第3长螺丝9.9的末端依次穿过前支架9.1的第3通孔和后支架9.2的第3通孔后,锁紧固定;

进而通过前支架9.1和后支架9.2,将右上板簧转接件6压紧于上卷耳9.3的下面,将右下板簧转接件7夹紧于下卷耳9.4和第3长螺丝9.9之间。

本实用新型中,前后支架和卷耳之间采用尼龙套连接,通过增加尼龙套,可提高整个板簧固定支架的减震性。

通过前后支架,将上下板簧固定在一起,上下板簧同时上下移动;因此,当在越野中遇到强烈震动时,可保证上下板簧的运动一致性,防止因上下板簧在强烈震动中不协调性,从而提高驾驶舒适度。

(3)前羊角

左前羊角和右前羊角的结构相同,仅以右前羊角为例进行介绍:

右前羊角11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顶板和底板,顶板和底板之间连接侧板;顶板和底板均开设有安装孔;

顶板置于右上板簧转接件6的末端下方,并采用螺栓,按自上而下方向,将上卷耳9.3的末端、右上板簧转接件6的末端以及顶板锁紧固定;

底板置于右下板簧转接件7的末端下方,并采用螺栓,按自下而上方向,将底板、右下板簧转接件7的末端以及下卷耳9.4的末端锁紧固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童车前桥结构,材料上使用材,对板簧进行了特殊处理,使其质量更高,版型更加结实不易变形,成型材料成型后本身具有颜色,根据需求可再次喷涂,也可直接用于装配。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童车前桥结构,主要由前桥板簧支架、上前桥下横置板簧、板簧连接件、板簧固定支架和羊角等五大部分组成,结构扎实稳固,其中,上前桥下横置板簧和羊角的连接位置增加板簧固定支架,板簧固定支架也可称为稳定块,可有效减少在转向过程中不必要的磨损,降低车体震动性,提高操控体验感。此外,前桥拼接方式采用螺栓连接方式,结构稳固简单,定位精准,操作简便,承载能力大,减震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童车前桥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1)可有效提高儿童四轮车的仿真度,从而提高儿童的驾驶体验;

(2)通过向儿童车增加前桥结构,在转向或者在路面不平的道路上驾驶时,可有效降低车体震动,从而提高儿童驾驶的舒适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