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车架及折叠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30411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叠车架及折叠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工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车架及折叠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折叠车架,通常是将车架水平旋转折叠,以使得前后轮左右重叠,从而减小占用空间。该折叠方式在展开后需要进行固定,以防止在骑行过程中左右晃动。由于在骑行过程中会产生振动,固定结构容易松脱,从而带来安全隐患。且固定结构操作相对复杂,不利于使用。另外,该折叠结构在展开状态下缺少有效支撑,其稳固性能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折叠车架及折叠车,具有可靠的稳固性,且操作简单方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折叠车架,包括横梁、立柱及支撑柱;所述横梁包括前梁和后梁;所述前梁的后端底部与所述后梁的前端底部转动连接以使二者能够竖向折叠,且所述前梁的转动轴线与所述后梁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支撑柱包括前柱和后柱,所述前柱与所述前梁插接配合,所述前柱的后端与所述后柱的前端转动连接以使二者能够折叠,所述后柱与所述立柱转动连接;

当所述折叠车架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前梁的后端与所述后梁的前端抵接,所述前柱的前端插接于所述前梁、并支撑在所述前梁的下方,所述横梁、所述立柱及所述支撑柱呈三角形状;

当所述折叠车架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前柱相对所述后柱转动至与所述前梁相分离的状态,所述前梁相对所述后梁转动至所述立柱的一侧处。

其中,所述前梁与所述后梁通过折叠机构连接,所述折叠机构包括两个折页,两个所述折页转动连接,两个所述折页分别固定于所述前梁的后端面及所述后梁的前端面,在所述折叠车架折叠状态下,所述折页所在平面垂直于所述后梁的中心轴线;两所述折页之间的转轴与所述折页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两所述折页之间的转轴形成所述前梁与所述后梁之间的转轴。

其中,所述前柱与所述前梁之间通过插接机构插接在一起,所述插接机构包括插接柱及插接槽,所述插接柱的顶端设有锥台状结构,所述锥台状结构直径较大的一端与所述插接柱固定连接,在所述锥台状结构与所述插接柱的连接处,所述锥台状结构的直径大于所述插接柱的直径;

所述插接柱的底端与所述前柱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插接槽设置于所述前梁上;或者,

所述插接柱的底端与所述前梁固定连接,所述插接槽设置于所述前柱的前端上。

其中,在所述插接槽设置于所述前梁上的情况下,所述前梁上设置有定位柱,所述插接槽设置在所述定位柱上;当所述折叠车架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定位柱、所述插接柱、及所述前柱位于同一轴线上。

其中,所述前柱与所述后柱之间设置有能够将二者定位在同一轴线上的定位机构。

其中,所述前柱与所述后柱之间通过转动机构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机构包括转动连接的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所述定位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定位凸起及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凸起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件上,所述定位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动件上;当所述折叠车架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定位凸起定位于所述定位凹槽中,当所述折叠车架处于收起状态时,所述定位凸起移动至所述定位凹槽外;

所述第一转动件固定于所述后柱上,相应所述第二转动件固定至所述前柱上;或者,

所述第一转动件固定于所述前柱上,相应所述第二转动件固定至所述后柱上。

其中,所述第二转动件呈U型,所述第一转动件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转动件的两个支臂之间;所述定位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动件的两支臂连接处,所述定位凸起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件朝向所述第二转动件的端面上。

其中,所述立柱与所述后柱之间的转轴平行于所述前柱与所述后柱之间的转轴。

其中,所述立柱上固定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两个夹持件,所述后柱转动连接在两个夹持件之间;所述折叠车架还包括后轮支架,所述后轮支架包括两个横杆,两个所述横杆分别固定在所述立柱的两侧,且均与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折叠车,包括前述的折叠车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折叠车架及折叠车,前梁与后梁之间为竖向折叠,在骑行过程中不会自行发生旋转而折叠,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前柱的前端插接于前梁、并支撑在前梁的下方,利用支撑柱对前梁的支撑作用,能够使得横梁定位在展开状态,不会向下翻折;横梁、立柱及支撑柱呈三角形状,可以保证整个车架的稳定性;转动后柱及前柱,使得前柱与后柱二者相对弯折,前柱可以从前梁中拔出,前梁下翻即可将车架折叠,操作简单,方便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折叠车架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折叠车架在展开状态下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折叠车架在展开状态下再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折叠车架在展开状态下又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A处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折叠车架的支撑柱弯折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的B处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折叠车架在折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折叠车架在折叠状态下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折叠车架在折叠状态下再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8中折叠车架在折叠状态下又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8中折叠车架在折叠状态下仰视示意图;

图13是图8中折叠车架在折叠状态下前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方位,如前、后、左、右、上、下等,均是指折叠车在正常使用时相对使用者的方位。

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折叠车,该折叠车可以为折叠自行车,也可以为折叠电动车。折叠车包括折叠车架100、前轮及后轮(图中未示出),前轮及后轮分别安装于折叠车架100的前端及后端,利用折叠车架100,可以将前轮向下且偏向折叠车的一侧翻转,使得前轮移动至与后轮大致重叠位置处,以节省空间,便于存放。

参见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折叠车架100,包括横梁1、立柱2及支撑柱3;横梁1包括前梁11和后梁12;前梁11的后端底部与后梁12的前端底部转动连接以使二者能够竖向折叠,且前梁11的转动轴线与后梁12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由于前梁11与后梁12之间的转动轴线并非垂直或平行于后梁12的中心轴线,而是形成锐角,前梁11相对后梁12旋转后,前梁11与后梁12二者的中心轴线为异面直线,如图8-13所示,可以使得前梁11向下且偏向后梁12的一侧翻转,从而使得前轮与后轮重叠设置,实现整个车的折叠。由于前梁11与后梁12之间为竖向折叠,在骑行过程中不会自行发生旋转而折叠,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如图3-7所示,支撑柱3包括前柱31和后柱32。前柱31与前梁11插接配合,前柱31插接于前梁11后,可以对前梁11提供支撑。前柱31的后端与后柱32的前端转动连接以使二者能够折叠,后柱32与立柱2转动连接。前柱31与后柱32转动连接,且后柱32与立柱2转动连接,利用前柱31与后柱32的转动,可以方便将前柱31插接至前梁11中,或者从前梁11中拔出。

如图1-4所示,当折叠车架100处于展开状态时,前梁11的后端与后梁12的前端抵接,以使得前梁11向上翻转至前梁11与后梁12位于同一轴线上后,前梁11不会再向上转动。前柱31的前端插接于前梁11、并支撑在前梁11的下方,前柱31与后柱32位于同一轴线上,利用支撑柱3对前梁11的支撑作用,能够使得横梁1定位在展开状态,不会向下翻折。横梁1、立柱2及支撑柱3三者整体呈三角形状,三者形成稳固的三角形,可以保证整个车架的稳定性。

如图8-13所示,当折叠车架100处于折叠状态时,前柱31相对后柱32转动至与前梁11相分离的状态,前梁11相对后梁12转动至立柱2的一侧处。在将折叠车架100进行折叠时,转动后柱32及前柱31,使得前柱31与后柱32二者相对弯折,前柱31可以从前梁11中拔出,前柱31即可与前梁11相分离。在取消支撑柱3对横梁1的支撑力后,前梁11可以相对后梁12转动。前梁11向下翻转,且由于转轴与后梁12的轴向之间形成有锐角,使得前梁11向下翻转时偏向车架的一侧,从而使得前梁11翻转至立柱2的一侧处。前梁11可以带动前轮翻转,使得前轮与后轮大致层叠设置,减小整个折叠车的尺寸便于进行存放或携带,操作简单,方便使用。

如图8所示,前梁11与后梁12通过折叠机构13连接,折叠机构13包括两个折页131,两个折页131转动连接,两个折页131分别贴合固定于前梁11的后端面及后梁12的前端面,在折叠车架100折叠状态下,折页131所在平面垂直于后梁12的中心轴线;两折页131之间的转轴132与折页13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两折页131之间的转轴形成前梁11与后梁12之间的转轴。

由于折页131所在平面垂直于后梁12的中心轴线,两折页131之间的转轴与折页131所在平面的夹角为锐角,即可使得转轴与后梁12的中心轴线之间呈夹角设置,且夹角为锐角。利用折叠机构13实现前梁11与横梁1之间的相对转动,而无需对前梁11与后梁12的结构进行特殊加工,前梁11的后端面可以为平面,且垂直于前梁11的中心轴线,后梁12的前端面亦可以为平面,且垂直于后梁12的中心轴线,在安装时,只需要将两个折页131分别固定在前梁11的后端面及后梁12的前端面上即可,方便装配连接,且方便加工制备。

如图3-7所示,本实施例中,前柱31插接于前梁11的底面上,从而为前梁11提供更加温稳固的支撑力。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前柱31也可以插接至前梁11的侧面上,或前梁11的其他部位上。

更具体地,前柱31与前梁11之间通过插接机构插接在一起,插接机构包括插接柱341及插接槽342,插接柱341的顶端设有锥台状结构343,锥台状结构343直径较大的一端与插接柱341固定连接,在锥台状结构343与插接柱341的连接处,锥台状结构343的直径大于插接柱341的直径。插接柱341的底端与前柱31的前端固定连接,插接槽342设置于前梁11上。利用插接柱341与插接槽342的配合,可以利于前柱31与前梁11之间的插接。插接柱341通过顶端的锥台状结构343与插接槽342配合,可以方便插入和拔出。由于在进行插入和拔出时,是利用前柱31和后柱32的转动实现的,插接柱341并非沿轴向进行移动,故利用锥台状结构343形成的顶部斜坡面,可以利于方便插接柱341顶端的锥台状结构343的插入和拔出。

在插接槽342设置于前梁11上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前梁11上设置有定位柱14,插接槽342设置在定位柱14上;当折叠车架100处于展开状态时,定位柱14、插接柱341、及前柱31位于同一轴线上,利用定位柱14可以便于在前梁11上设置插接槽342,且可以使得横梁1向下的作用力沿支撑柱3的轴线方向施加,从而使得支撑柱3能够更好地提供支撑力,保证整个车架结构的稳固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插接柱341的底端与前柱31固定连接,插接槽342设置于前梁11上,此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插接柱341的底端与前梁11固定连接,插接槽342设置于前柱31的前端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插接槽342设置在定位柱14上,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插接槽342也可以直接设置在前梁11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插接柱341及锥台状结构343实现前柱31与前梁11之间的插接,此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前柱31的前端直接插接在前梁11上,而不设置插接柱341。

为了保证前柱31与后柱32展开后的定位,前柱31与后柱32之间设置有能够将二者定位在同一轴线上的定位机构。更具体地,如图3-7所示,前柱31与后柱32之间通过转动机构33转动连接,转动机构33包括转动连接的第一转动件331和第二转动件332,定位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定位凸起351及定位凹槽(图中未示出),定位凸起351设置在第一转动件331上,定位凹槽设置在第二转动件332上;当折叠车架100处于展开状态时,定位凸起351定位于定位凹槽中,当折叠车架100处于收起状态时,定位凸起351移动至定位凹槽外。利用定位凸起351与定位凹槽的配合,可以使得前柱31与后柱32处于同一轴线上后,再没有一定的作用力下,二者不会相对转动,只有在使用者对前柱31与后柱32的连接处施加作用力,才能使得二者相对转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331固定于后柱32上,相应第二转动件332固定至前柱31上。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第一转动件331固定于前柱31上,相应第二转动件332固定至后柱32上。

进一步,第二转动件332呈U型,第一转动件331转动连接在第一转动件331的两个支臂之间;定位凹槽设置在第二转动件332的两支臂连接处,定位凸起351设置在第一转动件331朝向第二转动件332的端面上。利用U型的第二转动件332,可以保证其与第一转动件33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从而使得二者之间的转动相对可靠。定位凹槽位于第二转动件332的两个支臂之间,使得定位凹槽位于第二转动件332的内部,以避免在转动过程中受外界干扰影响定位。

立柱2与后柱32之间的转轴平行于前柱31与后柱32之间的转轴,二者均同时垂直于后梁12的中心轴线及立柱2的中心轴线。即后柱32前后两端处的转动轴向均为左右方向,与前轮、后轮的转动轴向相互平行,以方便使用者对支撑柱3施加作用力使支撑柱3折弯,在使用时,支撑柱3的前柱31与后柱32的连接处可以向下弯折或者向上弯折以实现支撑柱3的折叠或展开。此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后柱32前后两端处的转动轴向在相互平行时,可以平行于竖直面,支撑柱3可以朝向折叠车的左右方向进行弯折,以实现支撑柱3的折叠或展开。

本实施例中,转动机构33上还设置有用于使支撑柱3仅能单向弯折的单向限位结构。利用单向限位结构,使得支撑柱3进行向一个方向进行弯折,且支撑柱3在进行展开时,能够有效定位在展开状态,避免展开时支撑柱3又向另一方向弯折而使得操作不便。

更具体地,如图3-5所示,第一转动件331包括基座331a与连接臂331b,连接臂331b固定于基座331a的中间位置,使得第一转动件331大致呈T型。连接臂331b转动连接在第二转动件332的两个支臂之间。基座331a与后柱32固定连接。此处,当第一转动件331与前柱31相连时,基座331a与前柱31固定连接。

如图5所示,基座331a上朝向第二转动件332的表面上设置有限位凸起331c,且所述限位凸起331c位于第二转动件332的下方处,利用限位凸起331c使得前柱31与后柱32处于同一轴线上后,前柱31不能再相对后柱32向下转动,即支撑柱3的中部连接处不能在向上进行弯折,限位凸起331c形成所述单向限位结构。在支撑柱3折叠状态下,前柱31相对后柱32向下转动,即支撑柱3的中部连接处向上移动以展开支撑柱3,第二转动件332的支臂顶端与限位凸起331c抵接后,便能使前柱31不能再相对后柱32向下转动。

在将折叠车架100展开时,将前柱31的插接柱341对准前梁11的插接槽342,向上抬起支撑柱3的中部连接处,即可使得插接柱341插入到插接槽342中,同时支撑柱3展开,通过限位凸起331c及定位机构的作用,将前柱31与后柱32定位在同一轴线上,即将支撑柱3定位在展开状态。

如图3、图4所示,立柱2上固定有连接件21,连接件21上设置有两个夹持件22,后柱32转动连接在两个夹持件22之间;折叠车架100还包括后轮支架4,后轮支架4包括两个横杆41,两个横杆41分别固定在立柱2的两侧,且均与连接件21固定连接。

通过连接件21,可以方便地将支撑柱3、立柱2及横杆41连接在一起,增强连接结构强度,保证整个车架的稳固性。

后轮可以安装在两个横杆41的后端之间。后轮支架4还可以包括两个斜杠42,两个斜杠42的后端分别与两个横杆41的后端固定连接,两个斜杠42的前端可分别与立柱2的上端固定连接,以保证后轮支架4结构的稳固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定位机构包括定位凸起351及定位凹槽,利用二者的撇和将前柱31与后柱32定位在同一轴线上,此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定位机构还可以是紧固把手,紧固把手连接于前柱31与后柱32的转轴上,转动紧固把手将转轴锁定,即可使得前柱31与后柱32不能再相对转动,以将支撑柱3定位在展开状态下。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定位机构还可以为套筒,套筒套设在前柱31或后柱32上,且能够相对前柱31或后柱32相对滑动,当前柱31与后柱32位于同一轴线上后,可以将套筒滑动至前柱31与后柱32的连接处,利用套筒的作用力使得前柱31与后柱32不能再相对转动。能够将前柱31与后柱32定位在同一轴线上的定位机构有多种,此处不再一一列举。本实施例中的定位凸起351与定位凹槽的结构,最为简洁,便于加工制备,且操作方便快捷。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限位凸起331c作为单向限位结构,其设置在第一转动件331上,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制备。此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单向限位结构也可以是设置在第二转动件332的限位凸台或限位挡片等结构,限位凸台或限位挡片挡在第一转动件331的一侧处,以限定第一转动件331的角度,使得第一转动件331在转动一定角度后不能够再转动。

以上的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该技术方案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该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