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联动刹车主泵组件及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22213阅读:716来源:国知局
摩托车联动刹车主泵组件及摩托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刹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摩托车联动刹车主泵组件及摩托车。



背景技术:

传统的两轮摩托车大多数采用前、后独立的制动系统,装有这种制动系统的摩托车在制动过程中,要想获得较大的制动减速就必须合理的分配手、脚的操作力,使前、后轮胎充分利用路面的附着系数,但是实际生活中,用户很难做到前、后轮制动力的合理分配,然而对于摩托车来说,制动过程中根据车辆负载的状况、道路路面的附着系数以及车辆轮胎的磨损情况等综合因素分配制动力又是很重要的,例如,如果单独使用前轮制动,前轮便有可能出现抱死,进而丧失转向能力以及车辆翘尾,导致重大的翻车事故;如果单独使用后轮制动,不但制动效能低下,而且有可能导致后轮抱死,容易造成车辆侧滑;如果前、后同时制动,当制动过程中制动力足够大时候,制动过程一般会出现后轮先行抱死,造成轮胎在地面摩擦,但是在制动过程中出现后轮抱死是件危险的事情。所以如何合理的分配前、后制动力,使高速行驶的摩托车在紧急情况时安全、尽快、平稳的停车显得格外重要。

现有技术的CBS(联动刹车系统)制动系统,其结构复杂,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联动刹车主泵组件,其可以同时对前后轮进行制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能够同时对前后轮进行制动,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摩托车联动刹车主泵组件,包括用于与拉索连接的连接件、转向连杆、手柄头和主泵。手柄头可转动的设置于主泵。手柄头包括与主泵配合的第一配合部和与转向连杆配合的第二配合部,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相互连接,连接件与转向连杆连接并在拉索的驱动下带动手柄头转动。

一种摩托车,包括用于后轮刹车的脚踏板,还包括上述摩托车联动刹车主泵组件,脚踏板与拉索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联动刹车主泵组件及摩托车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摩托车联动刹车主泵组件,在进行刹车的时候,踏刹车脚踏板,对后轮进行制动,同时,与脚踏板连接的拉索拉动连接件,使转向连杆转动,从而使转向连杆与第二配合部相配合,使手柄头转动,第一配合部与主泵配合,对前轮进行液压制动,通过摩托车联动刹车主泵组件能够在只操作脚踏板的前提下同时对前轮和后轮进行制动,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摩托车,使用上述摩托车联动刹车主泵组件,通过操作脚踏板可以同时对前轮和后轮进行制动,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了摩托车的安全系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提供的摩托车联动刹车主泵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提供的摩托车联动刹车主泵组件的部分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提供的摩托车联动刹车主泵组件中主泵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提供的摩托车联动刹车主泵组件的连接件和转向连杆在第一视角下的配合连接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提供的摩托车联动刹车主泵组件的连接件和转向连杆在第二视角下的配合连接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提供的摩托车联动刹车主泵组件的转向连杆和复位弹簧的配合连接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提供的摩托车联动刹车主泵组件的手柄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摩托车联动刹车主泵组件;110-套筒;120-套筒弹簧;130-连接件;140-转向连杆;160-手柄头;170-主泵;190-油箱;171-主泵壳体;172-主泵活塞;173-主泵活塞推杆;174-推杆弹簧;175-主泵活塞防尘套;176-空腔;180-拉索;111-第一套筒;112-第二套筒;131-第一侧板;132-第二侧板;133-连接板;134-通孔;141-第一连杆;142-第二连杆;143-第二固定件;144-第三固定件;145-容纳腔;150-复位弹簧;161-第一固定件;162-第一配合部;163-第二配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实施例1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联动刹车主泵组件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摩托车联动刹车主泵组件100的部分剖视图。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摩托车联动刹车主泵组件100包括套筒110、套筒弹簧120、连接件130、转向连杆140、复位弹簧150(图1未示)、手柄头160、主泵170和油箱190。

请继续一并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油箱190为主泵170提供液压油,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主泵170的剖视图。请一并参阅图1-图3,主泵170是用于对摩托车的前轮做液压制动的机构,本实施例中,主泵170包括主泵壳体171、主泵活塞172、主泵活塞推杆173、推杆弹簧174和主泵活塞防尘套175,主泵壳体171内设置有空腔176,液压油可以在空腔176中流动,空腔176贯穿主泵壳体171的两端,油箱190设置于主泵壳体171,油箱190内部通过液压油通孔(图未示)与主泵壳体171内的空腔176连通,使油箱190内部的液压油能够进入主泵壳体171的空腔176内。

请继续参阅图3,本实施例中,主泵活塞172滑动设置于空腔176内,主泵活塞防尘套175盖装于主泵壳体171,避免由于主泵活塞推杆173的运动而使空腔176内进入灰尘,影响摩托车联动刹车主泵组件100的功能。同时主泵活塞推杆173的一端插入主泵活塞防尘套175内并与主泵活塞172配合,推杆弹簧174套设于主泵活塞推杆173外,且推杆弹簧174的两端与主泵壳体171和主泵活塞防尘套175抵靠。在进行制动的时候,主泵活塞推杆173推动主泵活塞172,使主泵活塞172在空腔176内滑动,将液压油通孔堵塞,使油箱190内的液压油不能进入主泵170的空腔176内,空腔176封闭,系统压力逐渐增大,从而对摩托车进行制动,在主泵活塞推杆173不推动主泵活塞172的时候,由于推杆弹簧174的复位作用,使主泵活塞推杆173返回到原有的位置。

请继续参阅图1,本实施例中,使用者脚踩刹车脚踏板,会对后轮进行制动,同时,脚踏板处连接有拉索180,拉索180穿过套筒110和套筒弹簧120与连接件130连接,套筒110能够固定拉索180外面的套管,同时对拉索180进行保护,避免拉索180发生损坏,还对拉索180具有导向作用。

请继续参阅图2,本实施例中,套筒110与主泵壳体171连接,套筒110设置于与连接件130相邻的位置,均位于主泵壳体171的同侧,套筒110包括同轴设置、一体成型的第一套筒111和第二套筒112,第一套筒111的内径小于第二套筒112的内径,第二套筒112靠近连接件130,套筒弹簧120的一端设置于第二套筒112内并与第一套筒111抵靠,另一端与连接件130连接。首先,套筒弹簧120能够起到限制连接件130向套筒110移动的目的,避免套筒110发生损坏;其次,在拉索180拉动连接件130的时候,套筒弹簧120能够起到一定的延迟缓冲的作用,使拉索180的力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对连接件130起到一定的作用,避免摩托车运动振动的时候,会由于较小的力而对其形成制动;最后,套筒弹簧120可以减缓连接件130的运动速率,使刹车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避免发生急刹车而造成安全事故。

类似的实施方式还可以是:套筒110靠近连接件130的一端设置有凹陷部,套筒110内设置有套筒弹簧120,且套筒弹簧120的一端设置于凹陷部,另一端与连接件130连接,也能起到对套筒弹簧120进行安装的作用。

图4为本实施例的连接件130和转向连杆140在第一视角下的配合连接图。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4,本实施例中,连接件130为U形件,U形件包括第一侧板131、第二侧板132和连接板133,套筒110与连接板133靠近,连接板13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131和第二侧板132连接并朝向远离套筒110的方向延伸,第一侧板131的远离连接板133的一端与第二侧板132的远离连接板133的一端与转向连杆140铰接,套筒110的轴线方向与第一侧板131和第二侧板132的延伸方向一致,同时,套筒弹簧120的轴线方向也与第一侧板131和第二侧板132的延伸方向一致,使拉索180穿过套筒110和套筒弹簧120与连接板133连接的时候,拉索180的力可以直接使连接件130朝向套筒110的方向运动,避免力的方向不一致,而影响摩托车联动刹车主泵组件100的刹车效果。

请继续参阅图4,本实施例中,连接板133具有通孔134,通孔134与套筒110同轴设置,套筒弹簧120的一端与套筒110抵靠,另一端卡设于通孔134,使套筒弹簧120的连接更加牢固,更能够缓解连接件130的运动。

图5为本实施例的连接件130和转向连杆140在第二视角下的配合连接图。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5,本实施例中,转向连杆140包括第一连杆141和与第一连杆141连接的第二连杆142,第一连杆141与第二连杆142的连接处通过第二固定件143与主泵壳体171转动连接并和套筒110以及连接件130位于主泵壳体171的同一侧,第二固定件143可以是固定螺栓、固定螺杆、枢轴等,对转向连杆140起到固定作用。

优选设置:第一连杆14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连杆142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60°至90°,使第一连杆141和第二连杆142转动的时候,能够很好的改变力的方向。

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5,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141的远离第二连杆142的一端与连接件130的远离拉索180的一端连接,即第一连杆141的远离第二连杆142的一端与第一侧板131的远离连接板133的一端和第二侧板132的远离连接板133的一端连接,第一连杆141的远离第二连杆142的一端夹设与第一侧板131的远离连接板133的一端和第二侧板132的远离连接板133的一端,使用第三固定件144依次穿过第一侧板131、第一连杆141和第二侧板132,使连接件130和第一连杆141之间铰接固定,第三固定件144可以是固定螺栓或固定螺杆。拉索180拉动连接件130的时候,连接件130会带动转向连杆140绕第二固定件143的轴线转动。

优选设置:第一连杆141与第二连杆142之间形成容纳腔145,第二配合部163伸入容纳腔145内,且第一连杆141和第二连杆142绕第二固定件143转动时,第二连杆142的远离第一连杆141的一端始终与第二配合部163抵靠,使第二连杆142带动第二配合部163转动的过程中,第二配合部163不会与第二连杆142分离,第二连杆142可以持续对第二配合部163施加力的作用。

图6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转向连杆140和复位弹簧150的配合连接图。请一并参阅图5和图6,本实施例中,复位弹簧150套设置于第二固定件143外,且与第一连杆141抵靠用于限制第一连杆141运动,即复位弹簧150起到使转向连杆140复位的作用,同时,在连接件130施加的力较小的时候,复位弹簧150可以限制第一连杆141的转动,避免摩托车运动发生振动时,较小的力使第一连杆141发生转动,对摩托车形成制动。

图7为本实施例的手柄头160的结构示意图。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7,本实施例中,手柄头160可转动的设置于主泵170,手柄头160通过第一固定件161可转动的设置于主泵壳体171,手柄头160绕第一固定件161的轴线转动,第一固定件161可以是固定螺栓或固定螺杆,手柄头160包括第一配合部162和第二配合部163,第二配合部163与转向连杆140配合,即第二配合部163与第二连杆142的远离第一连杆141的一端配合,第一配合部162与主泵170配合,即第一配合部162与主泵活塞推杆173的远离主泵活塞172的一端配合。当连接件130使转向连杆140转动的时候,转向连杆140与第二配合部163接触,使手柄头160发生转动,从而使第一配合部162与主泵活塞推杆173配合,使主泵活塞推杆173朝向主泵活塞172的方向运动,形成制动,达到使用者踩脚踏板对摩托车前轮形成制动的目的。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摩托车,该摩托车包括脚踏板和实施例1中的摩托车联动刹车主泵组件100,其中,脚踏板是用于对摩托车后轮进行制动的控件。脚踏板与拉索180连接,使用者在需要对摩托车进行制动的时候,脚踩脚踏板,不仅能够对后轮进行制动,还能够通过摩托车联动刹车主泵组件100对摩托车的前轮进行制动,使摩托车的前后轮同时制动,摩托车的性能更加优良,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摩托车联动刹车主泵组件100的工作原理为:当使用者需要对摩托车的前后轮同时进行制动的时候,脚踩脚踏板,对摩托车的后轮进行制动,同时,与脚踏板连接的拉索180拉动U形件的连接板133,使连接件130朝向套筒110的方向运动,从而带动第一连杆141的远离第二连杆142的一端朝向套筒110的方向运动,使第二连杆142的远离第一连杆141的一端朝向第二配合部163的一端运动,对第二配合部163施加力的作用,使手柄头160绕第一固定件161的轴线运动,从而使第一配合部162朝向主泵活塞推杆173的方向运动,并对主泵活塞推杆173施加力的作用,使主泵活塞推杆173推动主泵活塞172,从而使主泵活塞172将液压油通孔堵塞,使油箱190内的液压油不能进入主泵170的空腔176内,空腔176封闭,系统压力逐渐增大,从而对摩托车的前轮进行制动,达到对摩托车的前轮和后轮进行联动刹车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