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侧围后装饰板的安装结构。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涉及具有该安装结构的车身及具有该车身的车辆。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消费者对汽车外部造型不断变化的需求,汽车设计师提出了具有“悬浮车顶”视觉效果的车身结构。典型地,在部分两厢轿车上,其后部的侧围窗总成可以直接粘贴到侧围外板上并遮挡侧围外板的后部钣金,由此,当从汽车后部及侧部观察时,呈现出在车顶后部不具有支撑的悬浮视觉效果。
对于SUV等车型,可以通过增设侧围后装饰板而达到上述效果。如图1所示为一种典型的侧围后装饰板的安装结构,包括侧围后装饰板1(此处亦可称“D柱装饰板”)、侧围窗总成2以及具有侧围外板31、后柱流水槽本体32等的车身壳体。在安装时,首先将侧围后装饰板1搭接在侧围窗总成2进行分装(如通过胶合材料粘接),然后与车身壳体总装,利用侧围后装饰板1遮挡D柱而达到“悬浮”视觉效果。其中,在总装时,侧围后装饰板1与侧围窗总成2的分装结合体需要在侧面连接至侧围外板31,同时需要在后侧通过穿过紧固件安装孔6的紧固件将侧围后装饰板1固定至后柱流水槽本体32。
然而,上述现有技术存在多种缺点。一方面,由于侧围后装饰板1搭接在侧围窗总成2上,导致二者的外侧面存在台阶过渡,位于后侧的侧围后装饰板1的外侧面相对侧围窗总成2向外凸出,在行车时增加了风阻;另一方面,侧围后装饰板1与侧围窗总成2的分装结合体体积和质量均较大,导致将其安装至车身壳体时难以准确定位而不易完成总装。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侧围后装饰板的安装结构,以能够容易地完成安装,并便于减小设置侧围后装饰板带来的风阻。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侧围后装饰板的安装结构,包括车身壳体和安装于所述车身壳体上的所述侧围后装饰板,所述侧围后装饰板包括侧板部和在所述侧板部的内侧延伸的后板部,所述侧板部位于侧围窗总成的后部并在内侧连接至所述车身壳体的侧围外板,所述后板部固定至所述车身壳体的后柱流水槽本体。
进一步的,所述侧板部包括装饰层和设置于所述装饰层的内侧的连接层,所述后板部与所述连接层一体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侧板部形成为L型结构并包括水平延伸部和相对所述水平延伸部具有倾斜角度的倾斜延伸部,所述后板部的侧边沿连接至所述倾斜延伸部。
进一步的,所述水平延伸部的内侧形成有第一卡扣,所述侧围外板的上边缘形成有第一卡扣安装孔,所述第一卡扣对应卡合至所述第一卡扣安装孔内以能够限定所述侧围后装饰板的安装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后板部和所述后柱流水槽本体分别对应形成有紧固件安装孔,所述后板部通过紧固件固定至所述后柱流水槽本体。
进一步的,所述紧固件为子母扣。
进一步的,所述后板部与所述倾斜延伸部之间形成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置有加强连接部,该加强连接部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倾斜延伸部和所述后板部。
进一步的,所述侧围外板的后边缘和所述加强连接部分别对应形成有第二卡扣安装孔,所述加强连接部通过卡合至所述第二卡扣安装孔内的第二卡扣而连接至所述侧围外板。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安装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侧围后装饰板通过侧板部位于侧围窗总成的后部并在内侧连接至侧围外板上而不与侧围窗总成搭接,并在后板部固定至后柱流水槽本体,由此,在装配时可以首先将侧围窗总成安装至车身壳体上,然后安装侧围后装饰板,方便地完成安装,且便于通过使得二者的外侧面位于同一平面而减小由于设置侧围后装饰板带来的风阻。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身,以便具有“悬浮车顶”视觉效果,并具有便于安装、风阻较小等优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身,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侧围后装饰板的安装结构,其中,所述侧围窗总成和所述侧围后装饰板分别独立地安装至所述车身壳体并安装为所述侧围窗总成和所述侧围后装饰板的外侧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身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身由于具有分别独立安装至车身壳体的侧围窗总成和所述侧围后装饰板,因而能够通过侧围后装饰板遮挡侧围外板而达到“悬浮车顶”视觉效果,并由于无需该侧围后装饰板与侧围窗总成的分装步骤而方便地完成安装;通过将侧围后装饰板和侧围窗总成安装为其外侧面位于同一平面上还能够减小设置侧围后装饰板带来的风阻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车身的车辆。
所述车辆与上述安装结构和车身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传统技术中一种侧围后装饰板的安装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沿水平方向剖切);
图2a和图2b分别为从不同视角观察的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的侧围后装饰板的安装结构的分解图;
图3为图2a和图2b中的侧围后装饰板的安装结构的装配图;
图4a-4c分别为沿图3中的A-A、B-B和C-C剖切的剖视示意图;
图5a-5c分别为从不同视角观察的图3中的侧围后装饰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侧围后装饰板,11-侧板部,11a-水平延伸部,11b-倾斜延伸部,111-装饰层,112-连接层,12-后板部,2-侧围窗总成,3-车身壳体,31-侧围外板,32-后柱流水槽本体,4-第一卡扣,5a-第一卡扣安装孔,5b-第二卡扣安装孔,6-紧固件安装孔,7-子母扣,8-空腔,9-加强连接部,10-第二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提到的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应部件正常安装时相对车身壳体的内、外方位,所述方位词“前”、“后”指车身与其他部件(如发动机、传动系统等)装配为车辆时该车辆的“前”、“后”方位。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第二”等仅为了便于区别表述,除非特别说明,其并不用于表示结构、材质等差异。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结合图2a至图5c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侧围后装饰板的安装结构,包括车身壳体3和安装于其上的侧围后装饰板1。典型地,车身壳体3作为车身部件的安装基础,通常是指主要承力元件以及与它们相连的板件(如侧围外板31、后柱流水槽本体32等)共同组成的刚性空间结构。对于半承载式车身和承载式车身而言,所述承力元件主要指纵梁、横梁和支架等。此外,车身壳体3还可以包括其敷设的隔音、隔热、防振和密封等元件。在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结构中,侧围后装饰板1安装至车身壳体3上,以能够便于通过遮挡后柱(如D柱或C柱)的至少部分部位而达到“悬浮车顶”的视觉效果。
具体地,侧围后装饰板1包括侧板部11和在该侧板部11的内侧延伸的后板部12,侧板部11位于侧围窗总成2的后部并在内侧连接至车身壳体3的侧围外板31,后板部12固定至车身壳体3的后柱流水槽本体32。由此,在装配时可以首先将侧围窗总成2安装至车身壳体3上,然后安装侧围后装饰板1,可以方便地完成安装。通过使得二者的外侧面位于同一平面,还能够减小由于设置侧围后装饰板1带来的风阻。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结构在安装时可以首先利用侧板部11连接至侧围外板31而确定安装位置,进而通过将后板部12固定至后柱流水槽本体32而完成固定接合,便于由一个装配人员完成安装。
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具有上述安装结构的车身。参照图2a至图3所示,该车身包括侧围窗总成2。其中,该侧围窗总成2和侧围后装饰板1分别独立安装至车身壳体3(无需分装步骤且不存在搭接部分,并可以任选地首先装侧围窗总成2或车身壳体3),因而能够通过侧围后装饰板1遮挡侧围外板31的至少部分钣金部分而达到“悬浮车顶”视觉效果。例如,在图3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侧围后装饰板1遮挡了侧围外板31的上边缘后侧并延伸至侧围窗总成2,由此,当从汽车后部及侧部观察时,车顶的后部似乎不具有支撑而“悬浮”在空中。
由于侧围窗总成2和侧围后装饰板1分别独立安装至车身壳体3而无需分装步骤,能够方便地完成安装。侧围后装饰板1和侧围窗总成2安装为其外侧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因而能够减小设置侧围后装饰板1带来的风阻问题。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述“同一平面”不应局限地解释为几何意义上的同一平面,而是指侧围后装饰板1和侧围窗总成2各自的外侧面在相应位置构成的车身外形符合车辆外形的流线型设计,至少在二者的过渡位置相对平顺,以减小设置侧围后装饰板1带来的风阻。
结合图3至图4c所示,作为装饰板,本实用新型的侧围后装饰板1的侧板部11可以包括装饰层111和设置于其内侧的连接层112,后板部12与连接层112一体形成。典型地,连接层112和后板部12可以有合金板件折弯而形成,装饰层111可以为聚丙烯或聚氨酯材质。作为另一种选择,侧板部11和后板部12亦可由合金板件一体形成,并在侧板部11的外侧设置镀层。
正如上述,侧围后装饰板1的侧板部11遮挡侧围外板31的至少部分钣金部分而实现“悬浮车顶”效果,为此,侧板部11可以遮挡侧围窗总成2后侧的整个钣金部分,但这导致车辆外观不够“硬朗”。对此,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侧板部11形成为L型结构。具体地,该侧板部11包括水平延伸部11a和相对该水平延伸部11a具有倾斜角度的倾斜延伸部11b,并将后板部12的侧边沿连接至倾斜延伸部11b,如图5a至5c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尽管此处描述为“水平”、“倾斜”,但其并不限于相对于水平面的相对方位,水平延伸部11a可以随车顶的边缘而具有仰角,倾斜延伸部11b可以沿竖直方向延伸,这同样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方案的构思范围。
进一步地,侧板部11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连接至侧围外板31,如粘接、卡接等。在图示优选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a、图3、图4a及图5b),侧板部11的水平延伸部11a的内侧形成有第一卡扣4(该第一卡扣4直接形成在水平延伸部11a的内侧以便连接),侧围外板31的上边缘形成有第一卡扣安装孔5a,第一卡扣4对应卡合至第一卡扣安装孔5a内,以能够限定侧围后装饰板1的安装位置(主要指前后方向的相对位置)。由此,可以在随后将后板部12固定至后柱流水槽本体32时避免其移位。
参照图2a、图3、图4b及图5c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结构还可以包括第二卡扣10,以辅助限定侧围后装饰板1的安装位置。具体地,后板部12与侧板部11的倾斜延伸部11b之间形成有空腔8,该空腔8内设置有加强连接部9,该加强连接部9的两端分别连接至倾斜延伸部11b和后板部12,由此可以提升侧围后装饰板1的刚度。其中,加强连接部9上具有用于安装第二卡扣10的第二卡扣安装孔5b,侧围外板31的后边缘亦对应形成有第二卡扣安装孔5b,通过将第二卡扣10预先安装至加强连接部9上,由此可以在将第一卡扣4卡合至第一卡扣安装孔5a的同时使得第二卡扣10卡合至第二卡扣安装孔5b,以精确限定侧围后装饰板1的安装位置。
侧围后装饰板1的后板部12可以以多种形式固定至后柱流水槽本体32,如通过螺栓等紧固件固定。参照图2b、图3、图4c及图5c所示,侧围后装饰板1的后板部12和车身壳体3的后柱流水槽本体32可以分别对应形成有紧固件安装孔6,以能够通过适当的紧固件将后板部12固定至后柱流水槽本体32。优选地,所述紧固件可以为子母扣7。由此,通过紧固件的固定,侧围后装饰板1被安装至车身壳体3的适当位置。
根据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侧围后安装板的安装结构和车身具有便于装配、风阻较小等优点,适用于SUV、MPV等多种车型中,以达到“悬浮车顶”的视觉效果。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具有上述车身的车辆。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