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运输车厢,具体涉及一种智能自动建筑泥土运输车厢自动拍打防护侧板,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在运输建筑泥土的过程中对泥土进行拍打防止泥土掉落的智能自动建筑泥土运输车厢自动拍打防护侧板。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进一步的促进了建筑机械设备的不断发展,其中在现在的楼房建设以及厂房的建设过程中在地面上挖取泥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从而能够通过在地面上挖取泥土而达到地基建设的目前,其中在地面上挖取泥土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泥土,所以就需要建筑运输车对泥土进行运输处理,其中在现在的运输车使用过程中大多都是简单的箱体结构,并且在车厢体的两侧会设置有防护栏,虽然传统的运输车厢能够对泥土进行正常的运输,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
在挖取泥土的过程中大多都是利用挖掘机完成,所以挖取的泥土大多都成块状并且堆积在车厢内,当在运输的过程中由于道路的颠簸等原因很容易造成泥块掉落的地面上,虽然在车厢体的两侧会设置有防护栏,但是由于颠簸原因泥块会从防护栏的缝隙中掉落,当泥块在掉落的过程中很容易砸到车辆以及行人,从而给行人以及车辆造成一定的危险性,并且当泥块掉落到地面上以后由于泥土具有一定的粘性,所以会给路面的清理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
所以有必要设计一种智能自动建筑泥土运输车厢自动拍打防护侧板,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智能自动建筑泥土运输车厢自动拍打防护侧板,在运输泥块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所述车轮的转动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驱动转轮的转动,从而能够通过所述驱动转轮的转动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第一转轴的转动,在所述车厢侧板上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防护侧板,在所述防护侧板上分别设置有一排拍打盒,在所述拍打盒内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第二转轴,能够在所述第一转轴的转动过程中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第二转轴的转动,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二转轴的转动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第二顶压轴的滑动,能够通过所述第二顶压轴的滑动进一步的带动所述拍打端头在泥块上进行拍打,从而能够将降泥块进一步的拍打牢实,从而避免了泥块从车厢内掉落到地面上对行人和车辆造成的危险,并且能够将泥块拍打粉碎,从而避免了泥块掉落对行人车辆造成的危险,也避免了对地面上的泥土进行清理造成的劳动量的增加。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智能自动建筑泥土运输车厢自动拍打防护侧板,包括有一底板,所述底板两侧分别连接有一车厢侧板,其特征在于:两侧所述车厢侧板上分别连接有一转动的防护侧板,所述防护侧板上分别设置有一排相对应的拍打盒,所述拍打盒内分别设有一排往复滑动的第二顶压轴,所述第二顶压轴上分别设置有一拍打端头,所述拍打盒内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分别带动所述第二顶压轴的滑动。能够通过两侧的防护侧板能够对车厢内的泥块进行防护,能够通过所述第二顶压轴的滑动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拍打端头的滑动,从而能够利用所述拍打端头能够进一步的在泥块上进行反复的拍打,从而能够将泥块拍打粉碎,从而避免了体积较大的泥块从车厢内掉落到地面上对行人造成的危险,并且能够将泥块拍打的结识,从而防止泥块从车厢内掉落的车厢外对行人造成的危险,同时也避免了对地面上的泥土进行清理造成的劳动量的增加。
两侧所述车厢侧板内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分别带动所述第二转轴同步转动,所述底板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车轮相对应的驱动盒,所述驱动盒分别在所述底板上滑动,所述驱动盒内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驱动转轮,所述驱动转轮分别与所述车轮相对应压紧转动,所述驱动转轮的转动分别带动所述第一转轴转动。能够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通过所述车轮带动所述驱动转轮的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一转轴的转动,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转轴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第二转轴的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带动所述拍打端头的滑动。
两侧所述车厢侧板上分别设置有一控制盒,两侧所述防护侧板上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u型支撑轴,所述u型支撑轴分别呈半圆形设置,所述u型支撑轴分别在所述控制盒内滑动,所述控制盒内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分别带动所述u型支撑轴滑动,所述控制盒上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控制杆,所述控制杆分别带动所述第一齿轮转动。能够通过所述控制杆的转动能够进一步的控制所述第一齿轮的转动,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u型支撑轴的滑动,从而能够通过所述u型支撑轴能够进一步的控制所述防护侧板的避免,从而方便对泥块的装卸。
所述驱动盒上分别设置有一第二滑轴,所述第二滑轴分别在所述底板内滑动,所述底板两侧还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蜗轮,所述蜗轮上设置有螺纹孔,所述第二滑轴上设置有与所述螺纹孔相对应啮合连接的螺纹,所述底板内还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蜗轮相对应啮合连接的蜗杆,所述蜗杆带动所述蜗轮转动,所述驱动盒的滑动能够带动所述驱动转轮与所述车轮的相对应压紧连接。能够在不装卸泥块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所述蜗杆的转动进一步的带动所述蜗轮的转动,从而能够通过所述蜗轮的转动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第二滑轴的升降,从而能够带动所述驱动盒的升降,从而控制所述驱动转轮与所述车轮的压紧连接,避免了所述第一转轴的随意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拍打盒内分别设置有一排第一转动腔,所述第二转轴分别在所述第一转动腔内转动,所述第二转轴上分别设置有一在所述第一转动腔内转动的顶压凸轮,所述拍打盒上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一转动腔相对应连通的第四滑孔,所述第四滑孔内分别设置有一滑动的第一顶压轴,所述第一顶压轴上分别设置有一在所述第一转动腔内滑动的顶压盘,所述顶压凸轮分别顶压所述顶压盘,所述第一顶压轴上分别设置有一顶压所述顶压盘的第四弹簧。
所述第一顶压轴上分别设置有一第六滑孔,所述第六滑孔分别呈t型设置,所述第二顶压轴分别在所述第六滑孔内滑动,所述第六滑孔内分别设置有一弹压所述第二顶压轴的第五弹簧,所述拍打端头呈锥形设置。能够通过所述第二转轴的转动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顶压凸轮的转动,从而能通过所述顶压凸轮对所述顶压盘的相对应顶压,能够进一步的使所述第一顶压轴做往复运动,从而能够带动所述第二顶压轴动作,能够进一步的实现所述拍打端头对泥块进行反复的拍打。
进一步的,两侧所述车厢侧板内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第五转轴,所述第五转轴上分别设置有一排相对应的第四锥齿轮,两侧所述第一转轴上分别设置有一与其中一所述第四锥齿轮相对应啮合连接的第三锥齿轮,两侧所述车厢侧板内还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第四锥齿轮相对应转动的第六转轴,所述第六转轴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第四锥齿轮相对应啮合连接的第五锥齿轮,所述第六转轴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一第一接头,两侧所述拍打盒上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一接头相对应的第二凹槽,所述拍打盒内分别设置有一在所述第二凹槽内转动的第七转轴,所述第七转轴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一在所述第二凹槽内转动的第二接头,所述第二接头上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一接头相对应的卡接槽,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卡接槽分别呈锥形设置,并且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卡接槽分别呈多边形设置,所述第七转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转轴之间分别通过一万向节相对应连接。能够在对所述防护侧板进行开启闭合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带动所述第二接头的动作,从而能够使所述第二接头卡接在所述第一接头上,从而实现了所述第一转轴带动所述第二转轴的目的,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第二顶压轴动作。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盒上分别连接有一圈相对应设置的控制滑杆,所述底板内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控制滑杆相对应的顶压滑腔,所述顶压滑腔分别呈t型设置,所述控制滑杆与所述顶压滑腔相对应且分别在所述顶压滑腔内滑动,所述顶压滑腔内分别设置有一弹压所述控制滑杆的第一弹簧,所述驱动盒上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第四转轴,所述驱动转轮分别连接在所述第四转轴上,所述第四转轴上分别设置有一第一锥齿轮,所述驱动盒上还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第四转轴相对应垂直转动的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上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一锥齿轮相对应啮合连接的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转轴上分别设置有一第一滑孔,所述第三转轴分别在所述第一滑孔内滑动,且所述第一滑孔与所述第三转轴分别呈方形设置,所述第三转轴分别带动所述第一转轴转动,所述驱动转轮上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车轮相对应的橡胶外层,所述驱动转轮的两端分别包括有一连接在所述驱动盒上的第十三转轴,所述第十三转轴上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支撑转轮,所述支撑转轮分别在所述车轮上转动。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弹簧对所述控制滑杆进行相对应的弹压,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将所述驱动转轮压紧在所述车轮上,从而能够增加摩擦力,能够进一步的利用所述车轮的转动带动所述驱动转轮的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转轴的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盒两端分别连接有一与所述驱动转轮相对应的刮泥盘,所述刮泥盘上分别设置有一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两侧分别包括有一设置在所述刮泥盘上的第二滑孔,所述第二滑孔内分别设置有一滑动的第一滑轴,所述第一滑轴分别呈t型设置,两侧所述第一滑轴之间分别通过一滑动拉绳相对应连接,所述刮泥盘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弹压所述第一滑轴的第二弹簧,所述滑动拉绳上分别设置有一排转动的刮泥轴,所述刮泥轴分别在所述车轮上转动。能够利用所述刮泥轴在所述车轮上的转动,能够进一步的将车轮上的泥刮研干净,从而能够保证到所述驱动转轮与所述车轮的正常的压紧连接,能够利用所述第二弹压的弹压力,能够进一步的将所述滑动拉绳压紧在所述车轮上,从而能够保证到所述刮泥轴的刮泥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车厢侧板上分别设置有一排相对应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内分别设置有一连接在所述车厢侧板上的第九转轴,所述拍打盒上分别连接有一在所述第九转轴上转动的支撑块,两侧并排所述拍打盒端部所设的拍打盒上分别设置有一第八转轴,所述u型支撑轴分别在所述第八转轴上转动,所述控制盒内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u型支撑轴相对应的第三滑孔,所述u型支撑轴分别在所述第三滑孔内滑动,所述控制盒内还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第十一转轴,所述第一齿轮分别连接在所述第十一转轴上,所述u型支撑轴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齿轮相对应啮合连接的齿条,所述第十一转轴上分别设置有一第七锥齿轮,所述控制盒内还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第十转轴,所述第十转轴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七锥齿轮相对应啮合连接的第六锥齿轮,所述第十转轴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一连接环,所述控制杆上分别设置有一挂钩,所述挂钩分别钩挂在所述连接环上,所述控制杆带动所述第十转轴转动。能够通过所述控制杆的转动能够进一步带动所述第十转轴的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第一齿轮的转动,能够利用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u型支撑轴的相对应啮合连接,从而带动所述u型支撑轴的滑动,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拍打盒的动作,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防护侧板的闭合,从而方便对泥块的装卸。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第五滑孔,所述第二滑轴分别在所述第五滑孔内滑动,所述底板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五滑孔相对应连通的第二转动腔,所述第二转动腔呈圆环状设置,所述蜗轮分别在第二转动腔内转动,所述底板两侧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第十二转轴,所述蜗杆分别对应连接在所述第十二转轴的一端,所述第十二转轴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一转动把手。能够在转动所述转动把手的过程中能够控制所述驱动盒的升降,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控制所述驱动转轮与所述车轮的连接,能够在不装卸泥块的过程中通过转动所述转动把手,能够实现所述驱动转轮与所述车轮处于分离的状态,能够进一步的避免所述第一转轴随意的转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在运输泥块的过程中,能够利用防护侧板对泥块进行防护,能够通过所述车轮的转动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驱动转轮的转动,从而能够通过所述驱动转轮的转动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第一转轴的转动,在所述车厢侧板上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防护侧板,在所述防护侧板上分别设置有一排拍打盒,在所述拍打盒内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第二转轴,能够在所述第一转轴的转动过程中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第二转轴的转动,在所述拍打盒上分别设置有一排滑动的第二顶压轴,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二转轴的转动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第二顶压轴的滑动,能够通过所述第二顶压轴的滑动进一步的带动所述拍打端头在泥块上进行拍打,从而能够将降泥块进一步的拍打牢实,从而避免了泥块从车厢内掉落到地面上对行人和车辆造成的危险,并且能够将泥块拍打粉碎,从而避免了体积较大的泥块掉落对行人车辆造成的危险。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智能自动建筑泥土运输车厢自动拍打防护侧板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拍打盒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一顶压轴与第二顶压轴整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一转轴与第六转轴整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车厢侧板与拍打盒以及u型支撑轴整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驱动盒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控制盒与u型支撑轴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蜗轮与第二滑轴整体结构俯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驱动转轮与车轮连接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刮泥轴与车轮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中:1底板、2车厢侧板、3车轮、4拍打盒、5驱动盒、6防护侧板、7第二顶压轴、8第一转轴、9第二转轴、10u型支撑轴、11控制盒、12控制杆、13控制滑杆、14顶压滑腔、15第一弹簧、16支撑转轮、17驱动转轮、18第三转轴、19第一滑孔、20刮泥盘、21第一凹槽、22第二滑孔、23第一滑轴、24第二弹簧、25滑动拉绳、26刮泥轴、27第四转轴、28第一锥齿轮、29第二锥齿轮、30第三锥齿轮、31第四锥齿轮、32第五锥齿轮、33第五转轴、34第六转轴、35第一接头、36第二凹槽、37第七转轴、38第二接头、39卡接槽、40万向节、41第八转轴、42第三滑孔、43第一齿轮、44支撑块、45第九转轴、46第三凹槽、47第十转轴、48第六锥齿轮、49第七锥齿轮、50第十一转轴、51挂钩、52连接环、53顶压凸轮、54第一转动腔、55第四滑孔、56第一顶压轴、57顶压盘、58第四弹簧、59第二滑轴、60第五滑孔、61第二转动腔、62蜗轮、63第十二转轴、64蜗杆、65转动把手、66拍打端头、67螺纹孔、68第六滑孔、69第五弹簧、70第十三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10所示,一种智能自动建筑泥土运输车厢自动拍打防护侧板,包括有一底板1,所述底板1两侧分别连接有一车厢侧板2,两侧所述车厢侧板2上分别连接有一转动的防护侧板6,所述防护侧板6上分别设置有一排相对应的拍打盒4,所述拍打盒4内分别设有一排往复滑动的第二顶压轴7,所述第二顶压轴7上分别设置有一拍打端头66,所述拍打盒4内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第二转轴9,所述第二转轴9分别带动所述第二顶压轴7的滑动。
在所述底板1的两侧分别连接有一车厢侧板2,从而能够使所述底板1与两侧所述车厢侧板2之间构成了车厢槽,从而能够对泥土进行装载运输,在两侧所述车厢侧板2上分别连接有一防护侧板6,所述防护侧板6能够分别在所述车厢侧板2上转动,在所述防护侧板6上分别设置有一排拍打盒4,所述拍打盒4的长度与所述防护侧板6的长度相同,在拍打盒4内分别设置有一排往复滑动的第二顶压轴7,所述第二顶压轴7能够分别的在所述拍打盒4内滑动,在所述第二顶压轴7的端部分别设置有一拍打端头66,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二顶压轴7分别的带动所述拍打端头66的滑动,在所述拍打盒4内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第二转轴9,所述第二转轴9的转动能够分别带动所述第二顶压轴7的滑动,能够带动所述拍打端头66的往复滑动,能够在装满泥块以后能够利用两侧设置的防护侧板6对泥块进行防护,能够通过所述拍打端头66的滑动能够进一步的对泥块进行反复的拍打,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将泥块拍打碎,并且能够通过所述拍打端头66对泥块进行连续的拍打能够进一步的将堆积的泥块拍打的更加的牢靠,从而防止泥块发生从车厢内掉落的问题,进一步的保证到行人和车辆的安全,同时也避免了对地面上的泥土进行清理造成的劳动量的增加。
两侧所述车厢侧板2内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第一转轴8,所述第一转轴8分别带动所述第二转轴9同步转动,所述底板1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车轮3相对应的驱动盒5,所述驱动盒5分别在所述底板1上滑动,所述驱动盒5内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驱动转轮17,所述驱动转轮17分别与所述车轮3相对应压紧转动,所述驱动转轮17的转动分别带动所述第一转轴8转动。
在两侧所述车厢侧板2内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第一转轴8,能够在所述第一转轴8转动的过程中能够同步的带动所述第二转轴9同步的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利用所述第二转轴9的转动能够带动所述第二顶压轴7的滑动,在所述底板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驱动盒5,所述驱动盒5设置的位置分别与两侧所述车轮3相对应,并且所述驱动盒5能够分别的在所述底板1上滑动,在所述驱动盒5内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驱动转轮17,所述驱动转轮17能够分别的压紧在所述车轮3上,从而能够在所述车轮3转动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带动所述驱动转轮17的转动,所述驱动转轮17的转动能够同时的带动所述第一转轴8的转动,从而能够在所述车轮3转动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第二顶压轴7的滑动,从而能够带动所述拍打端头66的滑动,从而能够在对泥块进行运输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的对泥块进行拍打拍碎。
两侧所述车厢侧板2上分别设置有一控制盒11,两侧所述防护侧板2上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u型支撑轴10,所述u型支撑轴10分别呈半圆形设置,所述u型支撑轴10分别在所述控制盒11内滑动,所述控制盒11内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第一齿轮43,所述第一齿轮43分别带动所述u型支撑轴10滑动,所述控制盒11上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控制杆12,所述控制杆12分别带动所述第一齿轮43转动。
在两侧所述车厢侧板2上分别设置有一控制盒11,在两侧所述防护侧板6上分别设置有一u型支撑轴10,所述u型支撑轴10分别呈半圆形设置,并且所述u型支撑轴10能够分别的在所述防护侧板6上转动,所述u型支撑轴10能够分别的在所述控制盒11内滑动,在所述控制盒11内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第一齿轮43,在所述u型支撑轴10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齿轮43相对应啮合连接的齿槽,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一齿轮43的转动能够分别带动所述u型支撑轴10的转动,从而能够带动两侧所述防护侧板6的闭合,能够在装卸泥块的过程中通过所述防护侧板6的闭合能够实现对泥块的正常的装卸和防护,在所述控制盒11上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控制杆12,从而能够通过所述控制杆12的转动能够进一步的控制所述第一齿轮43的转动,从而能够控制所述u型支撑轴10的滑动,能够实现对所述防护侧板6的开启和闭合的控制。
所述驱动盒5上分别设置有一第二滑轴59,所述第二滑轴59分别在所述底板1内滑动,所述底板1两侧还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蜗轮62,所述蜗轮62上设置有螺纹孔67,所述第二滑轴59上设置有与所述螺纹孔67相对应啮合连接的螺纹,所述底板1内还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蜗轮62相对应啮合连接的蜗杆64,所述蜗杆64带动所述蜗轮62转动,所述驱动盒5的滑动能够带动所述驱动转轮17与所述车轮3的相对应压紧连接。
在所述驱动盒5上分别设置有一第二滑轴59,所述第二滑轴59能够分别的在所述底板1所设的孔内滑动,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二滑轴59的滑动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驱动盒5的滑动,在所述底板1内还设置有一转动的蜗轮62,所述蜗轮62上分别设置有一螺纹孔67,在所述第二滑轴59上分别设置有螺纹,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二滑轴59上所设的螺纹与所述螺纹孔67相对应啮合连接,能够在所述蜗轮62转动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第二滑轴59的升降,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驱动盒5的升降,在所述底板1内还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蜗轮62相对应啮合连接的蜗杆64,从而能够通过所述蜗杆64的转动能够进一步带动所述蜗轮62的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实现对所述驱动盒5升降的控制,能够进一步控制所述驱动转轮17与所述车轮3相对应压紧连接的控制,能够在没有运输泥块的过程中能够将所述驱动盒5抬升起来,从而避免了驱动转轮17与车轮3的连接,防止所述第二顶压轴7随意的滑动,从而能够在运输泥块的过程中通过控制所述驱动盒5的升降来实现所述第二顶压轴7的滑动,从而对泥块进行拍打。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拍打盒4内分别设置有一排第一转动腔54,所述第二转轴9分别在所述第一转动腔54内转动,所述第二转轴9上分别设置有一在所述第一转动腔54内转动的顶压凸轮53,所述拍打盒4上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一转动腔54相对应连通的第四滑孔55,所述第四滑孔55内分别设置有一滑动的第一顶压轴56,所述第一顶压轴56上分别设置有一在所述第一转动腔54内滑动的顶压盘57,所述顶压凸轮53分别顶压所述顶压盘57,所述第一顶压轴56上分别设置有一顶压所述顶压盘57的第四弹簧58。
在所述拍打盒4内分别设置有一排第一转动腔54,所述第二转轴9能够在并排所述第一转动腔54内转动,在所述第二转轴9上分别设置有一在所述第一转动腔54内转动的顶压凸轮53,能够通过所述第二转轴9的转动能够同时的带动所述顶压凸轮53的转动,在所述拍打盒4上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一转动腔54相对应连通的第四滑孔55,在所述第四滑孔55内分别设置有一滑动的第一顶压轴56,在所述第一顶压轴56上分别设置有一顶压盘57,所述顶压盘57能够在所述第四滑孔55内滑动,并且在所述第一顶压轴56上分别套装有一弹压所述顶压盘57的第四弹簧58,从而能够利用所述第四弹压58对所述顶压盘57进行弹压,能够通过所述顶压凸轮53的转动能够对所述顶压盘57进行顶压,能够在所述第四弹簧58对顶压盘57的弹压过程中能够实现所述第一顶压轴56的往复动作。
所述第一顶压轴56上分别设置有一第六滑孔68,所述第六滑孔68分别呈t型设置,所述第二顶压轴7分别在所述第六滑孔68内滑动,所述第六滑孔68内分别设置有一弹压所述第二顶压轴7的第五弹簧69,所述拍打端头66呈锥形设置。
能够在所述第一顶压轴56往复滑动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第二顶压轴7的同步动作,所述第二顶压轴7能够在所述第一顶压轴56上所设的第六滑孔68内滑动,所述拍打端头66连接在所述第二顶压轴7上,从而能够在利用所述第一顶压轴56往复滑动的过程中带动所述拍打端头66的动作,当所述拍打端头66在泥块上拍打的过程中,当遇到较硬的泥块时能够利用所述第五弹簧69对所述第二顶压轴7的顶压,能够避免了所述第一顶压轴56硬性的顶压在泥块上,从而能够保证到所述第一顶压轴56的正常滑动,从而能够保证到对泥块进行正常的拍打粉碎作业。
如图1、图4和图5所示,两侧所述车厢侧板2内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第五转轴33,所述第五转轴33上分别设置有一排相对应的第四锥齿轮31,两侧所述第一转轴8上分别设置有一与其中一所述第四锥齿轮31相对应啮合连接的第三锥齿轮30,两侧所述车厢侧板2内还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第四锥齿轮31相对应转动的第六转轴34,所述第六转轴34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第四锥齿轮31相对应啮合连接的第五锥齿轮32,所述第六转轴34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一第一接头35,两侧所述拍打盒4上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一接头35相对应的第二凹槽36,所述拍打盒4内分别设置有一在所述第二凹槽36内转动的第七转轴37,所述第七转轴37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一在所述第二凹槽36内转动的第二接头38,所述第二接头38上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一接头35相对应的卡接槽39,所述第一接头35与所述卡接槽39分别呈锥形设置,并且所述第一接头35与所述卡接槽39分别呈多边形设置,所述第七转轴37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转轴9之间分别通过一万向节40相对应连接。
在两侧所述车厢侧板2内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第五转轴33,所述第五转轴33横向的设置在所述车厢侧板2内,在所述第五转轴33上分别设置有一排相对应的第四锥齿轮31,所述第四锥齿轮31设置的数量以及间距能够根据设计的需要进行设置,在所述第一转轴8上分别设置有一第三锥齿轮30,所述第三锥齿轮30能够与其中一个所述第四锥齿轮31相对应啮合连接,所述第四锥齿轮31设置有一排,所述第三锥齿轮30与其中一个所述第四锥齿轮31相对应啮合连接,所述车厢侧板2内分别设置有一排与所述第五转轴33相对应垂直设置的第六转轴34,所述第六转轴34设置的位置分别与所述第四锥齿轮31相对应,并且设置的数量与所述第四锥齿轮31的数量相同,在所述第六转轴34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一第五锥齿轮32,所述第五锥齿轮32分别与所述第四锥齿轮31相对应啮合连接,从而能够在所述第五转轴33的转动过程中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第四锥齿轮31的转动,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四锥齿轮31与所述第五锥齿轮32的相对应啮合连接,能够同时的带动所述第六转轴34的转动,在所述第六转轴34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一第一接头35,在两侧拍打盒4上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一接头35相对应的第二凹槽36,所述第二凹槽36呈凹形,从而能够使所述第一接头35卡接在所述第二凹槽36内,在所述拍打盒4内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第七转轴37,所述第七转轴37能够分别在所述第二凹槽36内转动,在所述第七转轴37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一在所述第二凹槽36内转动的第二接头38,所述第二接头38上分别设置有一卡接槽39,所述卡接槽39与所述第一接头35分别呈锥形设置,并且所述第一接头35与所述卡接槽39分别呈多边形设置,从而能够在所述卡接槽39卡接在所述第一接头35上以后,能够在所述第一接头35转动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带动所述第二接头38的转动,从而能够带动所述第七转轴37的转动,在所述第七转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转轴9之间分别通过一万向节40转动连接,从而能够通过所述万向节40将所述第二转轴9与所述第七转轴37之间发生折弯的情况下能够进行相对应的连接,从而能够使所述第七转轴37带动所述第二转轴9的正常转动,从而能够在所述第一转轴8转动的过程中能够同步的带动并排所述拍打盒4内的第二转轴9同步的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第二顶压轴7的转动。
如图6、图7和图9所示,所述驱动盒5上分别连接有一圈相对应设置的控制滑杆13,所述底板1内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控制滑杆13相对应的顶压滑腔14,所述顶压滑腔14分别呈t型设置,所述控制滑杆13与所述顶压滑腔14相对应且分别在所述顶压滑腔14内滑动,所述顶压滑腔14内分别设置有一弹压所述控制滑杆13的第一弹簧15,所述驱动盒5上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第四转轴27,所述驱动转轮17分别连接在所述第四转轴27上,所述第四转轴27上分别设置有一第一锥齿轮28,所述驱动盒5上还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第四转轴27相对应垂直转动的第三转轴18,所述第三转轴18上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一锥齿轮28相对应啮合连接的第二锥齿轮29,所述第一转轴8上分别设置有一第一滑孔19,所述第三转轴18分别在所述第一滑孔19内滑动,且所述第一滑孔19与所述第三转轴18分别呈方形设置,所述第三转轴18分别带动所述第一转轴8转动,所述驱动转轮17上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车轮3相对应的橡胶外层,所述驱动转轮17的两端分别包括有一连接在所述驱动盒5上的第十三转轴70,所述第十三转轴70上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支撑转轮16,所述支撑转轮16分别在所述车轮3上转动。
在所述驱动盒5上分别连接有一圈相对应的控制滑杆13,所述控制滑杆13垂直连接在所述驱动盒5上,所述控制滑杆13分别设置有四根,所述控制滑杆13分别设置在所述驱动盒5的四角,在所述底板1内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控制滑杆13相对应的顶压滑腔14,所述底座1与所述驱动盒5相对应的位置处,所述底座1的厚度为加厚特制处,所述控制滑杆13分别在所述顶压滑腔14内滑动,所述顶压滑腔14内分别设置有一弹压所述控制滑杆13的第一弹簧15,从而能够利用所述第一弹簧15对所述控制滑杆13的相对应弹压,能够进一步的使所述驱动盒5压紧在所述车轮3上,从而能够使所述驱动转轮17分别压紧在所述车轮3上,能够在所述车轮3转动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驱动转轮17的转动,在所述驱动盒5上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第四转轴27,所述第四转轴27能够在所述驱动盒5上所设的转孔内转动,所述驱动转轮17能够连接在所述第四转轴27上,从而能够在所述驱动转轮17转动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带动所述第四转轴27的转动,在所述第四转轴27上分别设置有一第一锥齿轮28,所述驱动盒5上还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第四转轴27相对应垂直设置的第三转轴18,所述第三转轴18上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一锥齿轮28相对应啮合连接的第二锥齿轮29,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四转轴27的转动能够分别的带动所述第三转轴18的转动,在所述第一转轴8上分别设置有一第一滑孔19,所述第三转轴18能够分别在所述第一滑孔19内滑动,所述第三转轴18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滑孔19分别呈方形设置,从而能够在所述第三转轴18转动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带动所述第一转轴8的转动,从而能够在所述驱动转轮17转动的过程中能够带动所述第一转轴8的转动,能够在所述驱动盒5上下滑动的过程中能够使所述驱动第三转轴18带动所述第一转轴8的转动,在所述驱动转轮17与所述车轮3上分别设置有一橡胶层,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加所述车轮3与所述驱动转轮17之间的摩擦力,能够使所述车轮3带动所述车轮3的正常转动,在所述驱动盒5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第十三转轴70,在所述第十三转轴70上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支撑转轮16,所述支撑转轮16能够在所述车轮3上转动,从而能够利用所述支撑转轮16对所述驱动盒5进行支撑,能够进一步的保证到所述驱动盒5的正常上下滑动的作用。
如图6和图10所示,所述驱动盒5两端分别连接有一与所述驱动转轮17相对应的刮泥盘20,所述刮泥盘20上分别设置有一第一凹槽21,所述第一凹槽21两侧分别包括有一设置在所述刮泥盘20上的第二滑孔22,所述第二滑孔22内分别设置有一滑动的第一滑轴23,所述第一滑轴23分别呈t型设置,两侧所述第一滑轴23之间分别通过一滑动拉绳25相对应连接,所述刮泥盘20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弹压所述第一滑轴23的第二弹簧24,所述滑动拉绳25上分别设置有一排转动的刮泥轴26,所述刮泥轴26分别在所述车轮3上转动。
在所述驱动盒5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刮泥盘20,所述刮泥盘20倾斜状设置,在所述刮泥盘20上分别设置有一第一凹槽21,所述车轮3能够卡接在所述第一凹槽21内,在所述刮泥盘20的两端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相对应的第二滑孔22,所述第二滑孔22设置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凹槽21相对应,在所述第二滑孔22内分别设置有一滑动的第一滑轴23,所述第一滑轴23分别呈t型设置,在两侧所述第一滑轴23之间分别同一滑动拉绳25相对应连接,并且在所述刮泥盘2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弹压所述第一滑轴23的第二弹簧24,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弹簧24分别对所述第一滑轴23进行弹压,能够进一步的将所述滑动拉绳25进行拉紧,在所述滑动拉绳25上分别设置有一排转动的刮泥轴26,所述刮泥轴26上分别设置有一通孔,从而能够在所述滑动拉绳25上转动,所述刮泥轴26能够分别在所述车轮3上转动,从而能够通过所述刮泥轴26在所述车轮3上的转动能够进一步的对所述车轮3上的泥土进行刮研,能够将车轮3上的泥土进行清理,从而能够保证到所述驱动转轮17与所述车轮3的正常的压紧连接。
如图1、图5、图7和图8所示,所述车厢侧板2上分别设置有一排相对应的第三凹槽46,所述第三凹槽46内分别设置有一连接在所述车厢侧板2上的第九转轴45,所述拍打盒4上分别连接有一在所述第九转轴45上转动的支撑块44,两侧并排所述拍打盒4端部所设的拍打盒4上分别设置有一第八转轴41,所述u型支撑轴10分别在所述第八转轴41上转动,所述控制盒11内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u型支撑轴10相对应的第三滑孔42,所述u型支撑轴10分别在所述第三滑孔42内滑动,所述控制盒11内还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第十一转轴50,所述第一齿轮43分别连接在所述第十一转轴50上,所述u型支撑轴10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齿轮43相对应啮合连接的齿条,所述第十一转轴50上分别设置有一第七锥齿轮49,所述控制盒11内还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第十转轴47,所述第十转轴47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七锥齿轮49相对应啮合连接的第六锥齿轮48,所述第十转轴47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一连接环52,所述控制杆12上分别设置有一挂钩51,所述挂钩51分别钩挂在所述连接环上52,所述控制杆12带动所述第十转轴47转动。
在所述车厢侧板2上分别设置有一排相对应的第三凹槽46,在所述第三凹槽46内分别设置有一第九转轴45,所述第九转轴45分别连接在所述车厢侧板2上,在所述拍打盒4上分别设置有一支撑块44,所述支撑块44上分别在所述第九转轴45上转动,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拍打盒4的转动,能够进一步将所述防护侧板6进行打开,所述拍打盒4并排设置,在端部所设的拍打盒4上分别设置有一第八转轴41,所述u型支撑轴10分别在所述第八转轴41上转动,所述u型支撑轴10分别呈半圆形设置,在所述控制盒11内分别设置有一第三滑孔42,所述第三滑孔42分别呈半圆形设置,所述u型支撑轴10能够分别在所述第三滑孔42内滑动,在所述控制盒11内还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第十一转轴50,所述第一齿轮43分别设置在所述第十一转轴50上,在所述第十一转轴50上分别设置有一第七锥齿轮49,所述控制盒11内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第十转轴47,所述第十转轴47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一第六锥齿轮48,所述第六锥齿轮48分别与所述第七锥齿轮49相对应啮合连接,从而能够通过所述第十转轴47的转动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第十一转轴50的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带动所述第一齿轮43的转动,在所述第十转轴47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一连接环52,所述连接环52呈圆环状设置,在所述控制杆12上分别设置有挂钩51,所述挂钩51能够钩挂在所述连接环52上,从而能够通过所述控制杆12的转动能够进一步的控制所述第十转轴47的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控制所述第一齿轮43的转动,能够进一步的控制所述u型支撑轴10的转动,并且能够通过所述挂钩51与所述连接环52的相对应连接,能够进一步的方便所述控制杆12与所述第十转轴47的相对应连接,从而能够方便对所述防护侧板6闭合的控制,从而进一步方便泥块的装卸。
如图6和图8所示,所述底板1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第五滑孔60,所述第二滑轴59分别在所述第五滑孔60内滑动,所述底板1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五滑孔60相对应连通的第二转动腔61,所述第二转动腔61呈圆环状设置,所述蜗轮62分别在第二转动腔61内转动,所述底板1两侧分别设置有一转动的第十二转轴63,所述蜗杆64分别对应连接在所述第十二转轴63的一端,所述第十二转轴6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一转动把手65。
能够通过转动所述转动把手65,能够进一步的控制所述第十二转轴63的转动,能够通过所述第十二转轴63的转动能够进一步的控制所述蜗杆64的转动,能够通过所述蜗杆64的转动能够进一步的控制所述蜗轮62的转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控制所述第二滑轴59的上下滑动,从而能够实现带动所述驱动盒5的升降,能够控制所述驱动转轮17与所述车轮3压紧连接的控制,能够在不装卸泥块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的使所述驱动转转轮17与所述车轮3处于分离状态,从而防止所述第一转轴8的随意转动。
以上所举实施例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仅用来方便说明本发明,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若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提技术特征的范围内,利用本发明所揭示技术内容所作出局部更动或修饰的等效实施例,并且未脱离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内容,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特征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