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摩托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中撑及电动车。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马路上的汽车数量越来越多,造成了马路上越来越拥堵,因此更多的人选择摩托车、电动车或者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出行。而且摩托车或者电动车相比于汽车来说,占用的空间小,价格低廉,使用便捷,相比于自行车来说,电动车以电力驱动,摩托车以燃油驱动,都不需要用脚蹬就能行走,且速度更快,使用更方便。因而摩托车和电动车的使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中撑是摩托车、电动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件,停车时中撑用于将车身架起停放;需要停车时,骑行者站在车旁,一只脚将中撑踩下,且从中撑的后部顶住中撑,将摩托车、电动车向车身的后方拉动,使得车身以中撑为支点,沿支点旋转架空,实现了中撑支撑车身停放;需要骑车时,骑行者从中撑的前部顶住中撑,将摩托车、电动车向车身的前方推动,使得车身以中撑为支点,沿支点旋转落地,实现了中撑相对于车身收起,从而便于骑行。
但是,由于摩托车、电动车的车身较重,骑行者尤其是力气较小的女性需要停车时,拉动车身使得中撑相对于车身站立很费劲,因此,本申请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的中撑及电动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撑,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骑行者需要停车时,拉动车身使得中撑相对于车身站立费劲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车,电动车包括上述中撑,以进一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骑行者需要停车时,拉动车身使得中撑相对于车身站立费劲的技术问题。
基于上述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中撑,包括电机、用于支撑车身的支架、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的线路板;
所述电机用于与所述车身固定连接,且所述电机的输出轴驱动连接所述支架;
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输出齿轮;
所述输出齿轮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感应件,所述线路板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感应件和第三感应件;
所述输出齿轮随所述电机的输出轴沿第一方向转动,以使所述第一感应件随所述输出齿轮沿第一方向转动,当所述第一感应件与所述第二感应件感应时,所述电机停转且驱动所述支架处于第一状态;
所述输出齿轮随所述电机的输出轴沿第二方向转动,以使所述第一感应件随所述输出齿轮沿第二方向转动,当所述第一感应件与所述第三感应件感应时,所述电机停转且驱动所述支架处于第二状态;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感应件有两个;
所述输出齿轮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能够使第一个所述第一感应件与所述第二感应件感应;
所述输出齿轮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能够使第二个所述第一感应件与所述第三感应件感应。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感应件为磁铁,所述第二感应件和第三感应件为霍尔传感器。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感应件呈长条形;所述第一感应件随所述输出齿轮转动,所述第二感应件或者所述第三感应件能够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感应件的长度方向;
或者,所述第二感应件和所述第三感应件呈长条形;所述第一感应件随所述输出齿轮转动,所述第一感应件能够依次穿过所述第二感应件或者所述第三感应件的长度方向。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中撑,还包括控制器;
所述第二感应件和所述第三感应件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当所述第一感应件与所述第二感应件感应时,所述控制器对应控制所述电机停转;
当所述第一感应件与所述第三感应件感应时,所述控制器对应控制所述电机停转。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中撑,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电流传感器;
所述电流传感器用于监测通过所述电机的电流值超过预设的最大电流时,发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对应控制所述电机关闭;以及用于监测通过所述电机的电流值没有超过预设的最大电流时,发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对应控制所述电机开启。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中撑,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计时器;
所述计时器用于监测通过所述电机的电流值超过预设的最大电流时,所述电机关闭的时间达到预设的最长时间时,发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对应控制所述电流传感器监测通过所述电机的电流值。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架包括两个支撑脚和连接两个所述支撑脚的连接杆;
所述连接杆远离所述支撑脚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传动杆;
所述输出齿轮固定连接于所述传动杆上。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支架之间设置有减速箱;
或者,所述电机为减速电机。
基于上述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车,包括所述的中撑,还包括与控制器电连接的开关电门;
所述开关电门开启,所述控制器对应控制所述电机转动,以使所述输出齿轮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
所述开关电门关闭,所述控制器对应控制所述电机转动,以使所述输出齿轮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
综上所述,支架处于第一状态为支架处于相对于车身收起的状态,支架处于第二状态为支架处于相对于车身站立的状态。使用时,当需要骑车时,需要收起支架,所述输出齿轮随所述电机的输出轴沿第一方向转动,由于电机的输出轴驱动连接所述支架,支架发生转动,当第一感应件随输出齿轮沿第一方向转动,且第一感应件与第二感应件感应时,电机的输出轴带动支架处于第一状态,即支架处于相对于车身收起的状态,且电机停转,使得支架保持在相对于车身收起的状态,从而便于骑行者骑行电动车或者摩托车;当需要停车时,需要支起支架,即:使得支架处于相对于车身站立的状态,所述输出齿轮随所述电机的输出轴沿第二方向转动,由于电机的输出轴驱动连接所述支架,支架发生转动,当第一感应件随输出齿轮沿第二方向转动,且第一感应件与第三感应件感应时,电机的输出轴带动支架处于第二状态,即支架处于相对于车身站立的状态,且电机停转,使得支架保持在相对于车身站立的状态,从而便于骑行者停放电动车或者摩托车。
由于摩托车、电动车的车身较重,骑行者尤其是力气较小的女性需要停车时,拉动车身使得中撑相对于车身站立很费劲,本实施例提供的中撑能够根据需求自动收起或者支起中撑的支架,而不需要手动且花费较大力气支起支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骑行者需要停车时,拉动车身使得中撑相对于车身站立费劲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车,包括上述的中撑,进一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骑行者需要停车时,拉动车身使得中撑相对于车身站立费劲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未显示外壳);
图3为图2所示的中撑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撑的输出齿轮和线路板的爆炸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撑的第二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撑的第二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未显示外壳)。
图标:1-电机;21-支撑脚;22-连接杆;23-传动杆;3-线路板;4-输出齿轮;51-第一感应件;52-第二感应件;53-第三感应件;54-电源线连接点;6-减速箱;7-减速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中撑,包括电机1、用于支撑车身的支架、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的线路板3;
所述电机1用于与所述车身固定连接,且所述电机1的输出轴驱动连接所述支架;
所述电机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输出齿轮4;
所述输出齿轮4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感应件51,所述线路板3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感应件52和第三感应件53;
所述输出齿轮4随所述电机的输出轴沿第一方向转动,以使所述第一感应件51随所述输出齿轮4沿第一方向转动,当所述第一感应件51与所述第二感应件52感应时,所述电机停转且驱动所述支架处于第一状态;
所述输出齿轮4随所述电机的输出轴沿第一方向转动,以使所述第一感应件51随所述输出齿轮4沿第二方向转动,当所述第一感应件51与所述第三感应件53感应时,所述电机停转且驱动所述支架处于第二状态;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优选地,本实施例提供的中撑还包括外壳,且电机1、输出齿轮4、线路板3均位于外壳内,线路板3固定连接于外壳的内周壁上。外壳能够保护电机1、输出齿轮4、线路板3,避免磕碰损坏和落灰而减少使用寿命。
输出齿轮4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感应件51,所述线路板3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感应件52和第三感应件53,例如输出齿轮4上开设有第一安装槽,第一感应件51嵌套于第一安装槽内、或者卡设于第一安装槽内;线路板3上开设有第二安装槽和第三安装槽,第二感应件52嵌套于第二安装槽内、卡设于第二安装槽内、或者通过螺纹连接与线路板3连接;第三感应件53嵌套于第三安装槽内、卡设于第三安装槽内、或者通过螺纹连接与线路板3 连接。
优选地,线路板3上还设置有用于连接电源的电源线连接点54,用于为线路板3供电。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中撑可用于摩托车或者电动车上。且支架处于第一状态为支架处于相对于车身收起的状态,支架处于第二状态为支架处于相对于车身站立的状态。使用时,当需要骑车时,需要收起支架,所述输出齿轮随所述电机的输出轴沿第一方向转动,由于电机的输出轴驱动连接所述支架,支架发生转动,当第一感应件51随输出齿轮4沿第一方向转动,且第一感应件51与第二感应件52感应时,电机的输出轴带动支架处于第一状态,即支架处于相对于车身收起的状态,且电机1停转,使得支架保持在相对于车身收起的状态,从而便于骑行者骑行电动车或者摩托车;当需要停车时,需要支起支架,即:使得支架处于相对于车身站立的状态,所述输出齿轮随所述电机的输出轴沿第二方向转动,由于电机的输出轴驱动连接所述支架,支架发生转动,当第一感应件51随输出齿轮 4沿第二方向转动,且第一感应件51与第三感应件53感应时,电机的输出轴带动支架处于第二状态,即支架处于相对于车身站立的状态,且电机1 停转,使得支架保持在相对于车身站立的状态,从而便于骑行者停放电动车或者摩托车。
由于摩托车、电动车的车身较重,骑行者尤其是力气较小的女性需要停车时,拉动车身使得中撑相对于车身站立很费劲,本实施例提供的中撑能够根据需求自动收起或者支起中撑的支架,而不需要手动且花费较大力气支起支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骑行者需要停车时,拉动车身使得中撑相对于车身站立费劲的技术问题。
可选地,本实施例所述的中撑,还包括控制器;
所述第二感应件和所述第三感应件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当所述第一感应件与所述第二感应件感应时,所述控制器对应控制所述电机停转;
当所述第一感应件与所述第三感应件感应时,所述控制器对应控制所述电机停转。
使用时,当需要骑车时,需要收起支架,收起支架的信号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电机1转动,所述输出齿轮随所述电机的输出轴沿第一方向转动,由于电机的输出轴驱动连接所述支架,支架发生转动,当第一感应件51随输出齿轮4沿第一方向转动,且第一感应件51与第二感应件52 感应时,电机的输出轴带动支架处于第一状态,即支架处于相对于车身收起的状态,且第一感应件51与第二感应件52感应的信号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对应控制电机1停转,使得支架保持在相对于车身收起的状态,从而便于骑行者骑行电动车或者摩托车;当需要停车时,需要支起支架,即:使得支架处于相对于车身站立的状态,支起支架的信号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电机1转动,所述输出齿轮随所述电机的输出轴沿第一方向转动,由于电机的输出轴驱动连接所述支架,支架发生转动,当第一感应件51随输出齿轮4沿第二方向转动,且第一感应件51与第三感应件53感应时,电机的输出轴带动支架处于第二状态,即支架处于相对于车身站立的状态,且第一感应件51与第三感应件53感应的信号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对应控制电机1停转,使得支架保持在相对于车身站立的状态,从而便于骑行者停放电动车或者摩托车。
优选地,本实施例提供的中撑具有防盗的功能。电动车在站立的状态下,即:支架处于第二状态时,别人强行想用外力将支架收起,外力使得出齿轮沿第一方向转动,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感应件51和第三感应件53 分离,即第一感应件51和第三感应件53不能相互感应发出信号,第一感应件51和第三感应件53分离的信号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对应控制电机1 开启,电机1带动输出齿轮4沿第二方向转动,直到第一感应件51与所述第三感应件53感应,支架站立起来,且控制器控制电机1停转,实现了中撑的支架的重新站立,而不会被外力强行收起,也就是说,电动车在站立的状态下,用外力不能强行将中撑的支架收起,而会一直保持站立,因而具有防盗功能。
优选地,参见图4所示,所述第一感应件51有两个;
所述输出齿轮4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能够使第一个所述第一感应件 51与所述第二感应件52感应;
所述输出齿轮4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能够使第二个所述第一感应件51与所述第三感应件53感应。
两个第一感应件51分别与第二感应件52、第三感应件53感应,从而使得控制更方便、清晰、可靠。
可选地,所述第一感应件51为磁铁,所述第二感应件52和第三感应件53为霍尔传感器。当磁铁靠近霍尔传感器,霍尔传感器能够与磁铁感应发出信号给控制器,进而控制器能够进一步控制电机1的启闭。
可选地,参见图3所示,所述第一感应件51呈长条形;所述第一感应件51随所述输出齿轮4转动,所述第二感应件52或者所述第三感应件53 能够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感应件51的长度方向。
或者,所述第二感应件52和所述第三感应件53呈长条形;所述第一感应件51随所述输出齿轮4转动,所述第一感应件51能够依次穿过所述第二感应件52或者所述第三感应件53的长度方向。
长条形例如可以为长方形或者长弧形。具体而言,以上两种方案均实现了第一感应件51能够随输出齿轮4的转动而与第二感应件52或者第三感应件53始终保持感应状态;使得第一感应件51和第二感应件52或者第三感应件53的感应区为区域感应,而不是点感应,能够防止电机1在转动过程中,控制器控制电机1停转,但是电机1在惯性的作用下会过转,点感应形式的情况下,第一感应件51会最终离开第二感应件52或者第三感应件53,使得产生信号为瞬间信号,使得支架的第一状态或者第二状态不能保持。
优选地,本实施例所述的中撑,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电流传感器;
所述电流传感器用于监测通过所述电机1的电流值超过预设的最大电流时,发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对应控制所述电机1关闭;以及用于监测通过所述电机1的电流值没有超过预设的最大电流时,发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对应控制所述电机1开启。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所述的中撑具有过载保护功能。当车身承重增大时,通过电机1的电流也增大。当车身承重超过预设的最大重量时,通过所述电机1的电流值超过预设的最大电流,此信号发送至控制器,控制器对应控制电机1关闭,也就是说在超重的情况下,即使使得控制器发出支起支架的信号,电机1也不会转动,因而支架不会立起,从而保护支架;当车身承重处于预设的最大重量之下时,通过所述电机1的电流值处于预设的最大电流之下,此信号发送至控制器,控制器对应控制电机1开启,也就是说在承重没有超过预设的最大重量的情况下,控制器能够控制支架立起。
优选地,本实施例提供的中撑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计时器;
所述计时器用于监测通过所述电机1的电流值超过预设的最大电流时,所述电机1关闭的时间达到预设的最长时间时,发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对应控制所述电流传感器监测通过所述电机1的电流值。
具体而言,当车身承重过大时,控制器对应控制所述电机1关闭,此时计时器开始计时,当电机1关闭的时间达到预设的最长时间时,控制器对应控制所述电流传感器监测通过所述电机1的电流值,当通过电机1的电流仍然超过预设的最大电流,计时器继续开始计时;若通过所述电机1 的电流值没有超过预设的最大电流时,发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对应控制所述电机1开启,使得支架能够自动支起。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提供的中撑能够自动监测车身过载情况,当车身承重超过预设的最大重量,支架不能立起,此时开始计时,计时的时间段用于骑行者卸载过重物体,若达到预设的最长时间时,继续监测车身承重,若还是超重,继续给出等待卸载重物的时间,若将重物卸载使得车身承重处于预设的最大重量之下,控制器控制自动支起支架。
参见图1、图2和图6所示,所述支架包括两个支撑脚21和连接两个所述支撑脚21的连接杆22;
所述连接杆22远离所述支撑脚2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传动杆23;
所述输出齿轮4固定连接于所述传动杆23上。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脚21的一端用于与地面接触,从而支撑车身;输出齿轮4固定连接于所述传动杆23上,例如通过销连接。
优选地,支撑脚21和连接杆22一体成型,从而提高连接强度。
输出齿轮4固定连接于所述传动杆23上,输出齿轮4转动,带动传动杆23转动,由于传动杆23连接于连接杆22上,且连接杆22与支撑脚21 固定连接,实现了支撑脚21的旋转,从而使得支架完成收起或者支起的动作。
可选地,参见图1和图2所示,所述电机1的输出轴与所述支架之间设置有减速箱6;
或者,参见图5和图6所示,所述电机1为减速电机7。
其中,减速电机7可以为螺旋锥齿轮减速电机、行星齿轮减速电机、蜗轮蜗杆减速电机或者斜齿轮减速电机等。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电动车,所述电动车包括实施例一所述的中撑,实施例一所公开的中撑的技术特征也适用于该实施例,实施例一已公开的中撑的技术特征不再重复描述。下面结合附图对所述电动车的实施方式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为节约篇幅,该实施例的改进特征同样体现在图1-图6中,因此,结合图1-图6对该实施例的方案进行说明。
参见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动车,包括上述的中撑,还包括与控制器电连接的开关电门;
所述开关电门开启,所述控制器对应控制所述电机1转动,以使所述输出齿轮4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
所述开关电门关闭,所述控制器对应控制所述电机1转动,以使所述输出齿轮4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
需要补充的是,支架上设置有用于与车身可拆卸连接的连接部,例如连接部为与车身螺接的螺纹孔。
开关电门可以为电动车的钥匙插孔。拧动钥匙,使得开关电门开启,开关电门开启的信号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对应控制所述电机1转动,以使所述输出齿轮4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从而使得支架相对于车身收起;拧动钥匙,使得开关电门关闭,开关电门关闭的信号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对应控制所述电机1转动,以使所述输出齿轮4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从而使得支架相对于车身站立。
本实施例所述的电动车包括上述的中撑,进一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骑行者需要停车时,拉动车身使得中撑相对于车身站立费劲的技术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动车还可以为摩托车,摩托车包括实施例一所述的中撑。
本实施例所述的电动车具有实施例一所述中撑的优点,该优点已在实施例一中详细说明,在此不再重复。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