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的左、右侧翻大踏板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18974阅读:1292来源:国知局
摩托车的左、右侧翻大踏板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摩托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摩托车的左、右侧翻大踏板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两轮摩托车侧翻大踏板安装方式通常有如下两种:

如图1所示,第一种安装方式为:左侧翻大踏板和右侧翻大踏板2的上安装点A和下安装点B均分别与车架7紧固,且左侧翻大踏板和右侧翻大踏板2通过尾部连接弯管3进行紧固加强。右侧翻大踏板2处设有消声器4,该消声器4自带的后部安装板4a与独立的消声器悬挂板5连接紧固,且消声器4自带的中部安装板与车架紧固。这种装配方式缺点是尾部连接弯管外形较难看,容易遮挡后牌照,此外消声器悬挂板零件体积较大,成本较高。

如图2所示,第二种安装方式为:左侧翻大踏板和右侧翻大踏板2的上安装点和下安装点均分别与车架7紧固,且左侧翻大踏板和右侧翻大踏板2通过尾部连接弯管3进行紧固加强。右侧翻大踏板2处设有消声器4,该消声器4自带的后部安装板4a与三角架6连接紧固,三角架6焊接在车架上,且消声器4自带的中部安装板与车架紧固。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尾部连接弯管外形较难看,容易遮挡后牌照,此外车架三角架为了美观,往往会新设计脚蹬护板来遮住它,体积较大,增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的左、右侧翻大踏板安装结构,欲在保证安装强度的情况下,简化安装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摩托车的左、右侧翻大踏板安装结构,包括对称设置的左侧翻大踏板(1)和右侧翻大踏板(2),而左侧翻大踏板(1)和右侧翻大踏板(2)的上安装点(A)和下安装点(B)均分别与车架(7)紧固,其特征在于:所示左侧翻大踏板(1)中部的底面设有左安装板(20),该左安装板后部与左连接杆(8)下端紧固,该左连接杆上端与左踏板支承(9)紧固,且左踏板支承(9)焊接在所述车架(7)的左车架支撑管(7a)后上部;

所述右侧翻大踏板(2)中部的底面设有右安装板(10),该右安装板后部与右连接杆(11)下端紧固,该右连接杆上端与右踏板支承(12)紧固,而右踏板支承(12)焊接在所述车架(7)的右车架支撑管(7b)后上部,且左、右连接杆(8、11)对称设置。

与传统结构相比,本案取消了传统结构中的尾部连接弯管(3),取而代之的是采用左连接杆(8)和右连接杆(11),并利用左连接杆(8)和右连接杆(11)保证结构强度,这样就避免了尾部连接弯管(3)遮挡后牌照的缺陷,从而大幅简化了安装结构。

所述右侧翻大踏板(2)处设有消声器(4),该消声器(4)自带的后部安装板(4a)与所述右安装板(10)前部紧固,且消声器(4)自带的中部安装板(4b)与所述车架(7)紧固。

以上结构设计,有效地简化了消声器(4)的安装方式,并可靠地保证了消声器(4)的安装强度。

为了进一步保证结构强度,所述左踏板支承(9)和右踏板支承(12)均为“U”形结构,其开口端与对应的左车架支撑管(7a)和右车架支撑管(7b)焊接固定。

有益效果:本案取消了传统结构中的尾部连接弯管,取而代之的是采用左连接杆和右连接杆,并利用左连接杆和右连接杆保证结构强度,这样就避免了尾部连接弯管遮挡后牌照的缺陷,从而大幅简化了安装结构;同时,调整了消声器的安装方式,并利用右安装板与右侧翻大踏板相连,既保证了安装强度,又进一步简化了安装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种现有安装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第二种现有安装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左侧翻大踏板的安装示意图。

图5为图3中右侧翻大踏板的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3--5所示,一种摩托车的左、右侧翻大踏板安装结构,包括对称设置的左侧翻大踏板1和右侧翻大踏板2,而左侧翻大踏板1和右侧翻大踏板2的上安装点A和下安装点B均分别与车架7紧固。所示左侧翻大踏板1中部的底面设有左安装板20,该左安装板后部与左连接杆8下端紧固,该左连接杆上端与左踏板支承9紧固,且左踏板支承9焊接在车架7的左车架支撑管7a后上部。

右侧翻大踏板2中部的底面设有右安装板10,该右安装板后部与右连接杆11下端紧固,该右连接杆上端与右踏板支承12紧固,而右踏板支承12焊接在车架7的右车架支撑管7b后上部,且左、右连接杆8、11对称设置。右侧翻大踏板2处设有消声器4,该消声器4自带的后部安装板4a与右安装板10前部紧固,且消声器4自带的中部安装板4b与车架7紧固。左踏板支承9和右踏板支承12均为“U”形结构,其开口端与对应的左车架支撑管7a和右车架支撑管7b焊接固定。需要指出的是,本案的中紧固方式均采用螺栓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以本实用新型为限制,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