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行车驻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22197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行车驻车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驻车架,尤其涉及一种自行车停车使用的驻车架。



背景技术:

现今社会,自行车在城市短途交通中仍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自行车以其方便、灵活、成本低廉等优点而备受青睐,但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其无序停放也给城市管理者带来很大的麻烦。

为此,传统的治理方式是设置统一的自行车停车架,以引导人们有序停车。此类自行车停车架为满足多辆自行车的停车需求,通常设计成体积较大的一列,再以螺栓等紧固件固定于地面等固定物上。

由于无法确定每个自行车实际停驻的位置,因此就需要将自行车停车架设计的很大,这显然造成成本的升高和资源的浪费;再者,体积庞大的停车架也挤压了原本拥挤的城市空间,给行人带来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弊端,提供一种自行车驻车架。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行车驻车架,包括安装于固定物上的固定底板,所述固定底板的相对两侧分别竖立两个自行车形状的立架;

所述自行车形状的立架具有前轮圈和后轮圈,以及将所述前轮圈和后轮圈连接起来的车架;

在两个自行车形状的立架的两个前轮圈之间设置有前支撑横杆,在所述两个自行车形状的立架的两个后轮圈之间设置有后支撑横杆;

当被停放的自行车车轮置于所述两个立架之间时,该自行车车轮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被前支撑横杆和后支撑横杆卡住;同时,该自行车车轮的两个侧部分别被两个立架支撑住。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行车驻车架中,所述前支撑横杆的两端分别位于两个前轮圈的中心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行车驻车架中,所述后支撑横杆的两端分别位于两个后轮圈的中心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行车驻车架中,所述车架包括倒置的泛三角形架;

在所述泛三角形架的前端斜向下凸伸出前立叉杆,所述前轮圈通过所述前立叉杆连接于所述泛三角形架的前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行车驻车架中,所述前立叉杆的下端部凸伸至所述前轮圈的中心处,所述前支撑横杆的一端与所述前立叉杆的下端部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行车驻车架中,在所述泛三角形架的后端斜向下凸伸出后立叉杆,所述后轮圈通过所述后立叉杆连接于所述泛三角形架的后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行车驻车架中,所述泛三角形架的底端向后平伸出后平叉杆,所述后轮圈通过所述后平叉杆连接于所述泛三角形架的后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行车驻车架中,所述后平叉杆的后端部与所述后立叉杆的下端部相交于所述后轮圈的中心处;

所述后支撑横杆的一端与所述后平叉杆的后端部和所述后立叉杆的下端部的相交处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行车驻车架中,所述前立叉杆的上端部弯折形成车把。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行车驻车架中,所述泛三角形架的后端向上凸伸形成车座。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行车驻车架体积小,不至于影响人们的正常通行;同时,其可根据自行车的体积大小而灵活确定具体设置的位置,使自行车的停放更加有序,物尽其用,减少了设置自行车驻车架的成本。并且,因该驻车架被设置为自行车形状,也很易被识别并确定其功能,起到了美化市容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自行车驻车架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自行车驻车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自行车驻车架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行车驻车架,包括安装于固定物1(例如,通过在地下预埋桩基,再以该桩基作为固定物)上的固定底板2,所述固定底板2的相对两侧分别竖立两个自行车形状的立架3、4(本实用新型中的两个相对设置的自行车形状的立架3和立架4的结构相同,在此仅以其中的一个立架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所述自行车形状的立架3具有前轮圈33和后轮圈34,以及将所述前轮圈33和后轮圈34连接起来的车架35。在两个自行车形状的立架3、4的两个前轮圈33之间设置有前支撑横杆31,在所述两个自行车形状的立架3、4的两个后轮圈34之间设置有后支撑横杆32。当被停放的自行车车轮9置于所述两个立架3、4之间时,该自行车车轮9的前端91和后端92分别被前支撑横杆31和后支撑横杆32卡住;同时,该自行车车轮9的两个侧部93、94分别被两个立架3、4支撑住。这样,就将自行车车轮9限制于两个立架3、4之间而不致左右倾倒,同时,由于前支撑横杆31和后支撑横杆32的卡固作用,也使得自行车车轮9不至于前后移动,即被限制于所述自行车驻车架内,实现了自行车的停放。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行车驻车架体积小,不至于影响人们的正常通行;同时,其可根据自行车的体积大小而灵活确定具体设置的位置,使自行车的停放更加有序,物尽其用,减少了设置自行车驻车架的成本。并且,因该驻车架被设置为自行车形状,也很易被识别并确定其功能为方便停放自行车,起到了美化市容的作用。

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行车驻车架中,所述前支撑横杆31的两端分别位于两个前轮圈(即立架3的前轮圈和立架4的前轮圈)的中心处。同样,所述后支撑横杆32的两端分别位于两个后轮圈(即立架3的后轮圈和立架4的后轮圈)的中心处。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车架35包括倒置的泛三角形架(本实用新型中所称的泛三角形架,是指外形上呈现为近似三角形状的架体结构,既可包括封闭的倒置三角形状的架体,也可包括上端未封口的倒置三角形状的架体,即近似于V型的架体);在所述泛三角形架的前端斜向下凸伸出前立叉杆38,所述前轮圈33通过所述前立叉杆38连接于所述泛三角形架的前端。进一步的,所述前立叉杆38的下端部凸伸至所述前轮圈33的中心处,所述前支撑横杆31的一端与所述前立叉杆38的下端部固定连接,而其另一端与立架4上的前立叉杆的下端部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泛三角形架的后端斜向下凸伸出后立叉杆39,所述后轮圈34通过所述后立叉杆39连接于所述泛三角形架的后端。进一步的,还可在所述泛三角形架的底端向后平伸出后平叉杆41(为观察方便,以立架4为例),所述后轮圈34通过所述后平叉杆41连接于所述泛三角形架的后端。为提高强度,可令所述后平叉杆41的后端部与所述后立叉杆39的下端部相交于所述后轮圈34的中心处;而所述后支撑横杆32的一端与立架3上的后平叉杆41的后端部和所述后立叉杆39的下端部的相交处固定连接,另一端则与立架4上的后平叉杆的后端部和所述后立叉杆的下端部的相交处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立架3、4可通过冲压而一次成型,那么,为了美观及视觉完整,还可在所述前立叉杆38的上端部冲压出弯折而形成的车把36;以及,在所述泛三角形架的后端冲压出向上凸伸而形成的车座37。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