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压力加持的自行车停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94530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压力加持的自行车停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停车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利用压力加持的自行车停车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交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而作为便捷灵活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成为多数公民出行的首选。但是,自行车的停放问题引起了社会各层的关注。自行车停放地面侵占道路、阻挡人行通道。老旧小区自行车乱停乱放,占用公共空间。现行自行车的停车装置是并排单层摆放的自行车架,这样虽然避免停放的杂乱无章,但是造成空间的利用降低,而且极端天气造成一倒一片的情况,造成许多社会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用压力加持的自行车停车装置,通过绕立柱圆周设置的压力加持机构加持自行车,既能够使自行车整齐的停放,又能够大大提高公共空间的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利用压力加持的自行车停车装置,包括顶棚、立柱以及加持装置,所述顶棚设置在立柱顶端,加持装置包括多个沿立柱轴向固定在立柱侧壁上的加持单元。

在本实用新型的利用压力加持的自行车停车装置中,所述加持单元包括垂直固板、压力加持机构、限位栏杆以及底座,所述垂直固板沿立柱轴向设置在立柱侧壁上,所述压力加持机构安装在垂直固板的上端,所述限位栏杆设置在垂直固板的两侧,所述底座安装在垂直固板的下端且与立柱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利用压力加持的自行车停车装置中,所述压力加持机构包括两块固定板和设置在固定板上的弹性钢片,所述两块固定板相对设置于垂直固板的上端,所述固定板两端设有卡块,所述弹性钢片中间拱起后两侧被限定在固定板的卡块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利用压力加持的自行车停车装置中,所述底座的斜面上设有限位导轨,所述限位导轨的宽度与自行车轮的尺寸相匹配。

在本实用新型的利用压力加持的自行车停车装置中,自行车通过加持单元停放在停车装置后,自行车后轮限位在底座的限位导轨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利用压力加持的自行车停车装置中,所述多个加持单元均匀设置在立柱侧壁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利用压力加持的自行车停车装置中,所述加持单元两两对称设置在立柱侧壁上。

本实用新型的利用压力加持的自行车停车装置至少具有以下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停车装置是一种户外自行车停车装置,将加持单元绕立柱圆周排放,既能够使自行车整齐的停放,又能够大大提高公共空间的利用率。

2、利用钢材的弹性属性,通过其压力固定自行车前轮,使得在实现固定自行车的效果同时,减小对自行车的剐蹭,且操作简便实用。

3、设置限位栏杆、限位导轨等结构,使得自行车在固定后稳定于加持单元,避免受环境影响而产生翻倒等状况。且设置的遮雨顶棚可以避免雨水对自行车的不良影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利用压力加持的自行车停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加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压力加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的利用压力加持的自行车停车装置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利用压力加持的自行车停车装置包括顶棚1、立柱2以及加持装置3。顶棚1设置在立柱2的顶端,加持装置3设置在立柱2的侧壁上。加持装置3包括多个沿立柱2轴向固定在立柱2侧壁上的加持单元。

如图2所示,加持单元包括垂直固板31、压力加持机构32、限位栏杆33以及底座34。垂直固板31沿立柱2的轴向设置在立柱2侧壁上,压力加持机构32安装在垂直固板31的上端,限位栏杆33设置在垂直固板31的两侧,底座34安装在垂直固板31的下端且与立柱2固定连接。

如图3所示,压力加持机构32包括两块固定板321和设置在固定板321上的弹性钢片322。两块固定板321相对设置于垂直固板31的上端,固定板321的两端设有卡块,弹性钢片322中间拱起后两侧被限定在固定板321的卡块之间。两块固定板321的间距根据不同的车轮胎尺寸进行设置。

在底座34的斜面上设有限位导轨35,限位导轨35的宽度与自行车轮的尺寸相匹配。自行车通过加持单元停放在停车装置后,自行车后轮限位在底座34的限位导轨35内。

具体实施时,多个加持单元可均匀的设置在立柱2的侧壁上。加持单元也可以两两对称设置在立柱2的侧壁上。的自行车加持单元个数根据实际需要设置。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利用压力加持的自行车停车装置的停车过程如下:

步骤1、停放自行车4时,停放者将自行车4的前轮翘起,轻抬自行车4使后轮稍微离开地面并沿限位导轨35滚上底座34的斜面,将自行车轮子垂直朝向立柱1,将前轮插入压力加持机构32内,使得依靠弹性钢片322的弹性固定住前轮,完成停放。

步骤2、当有提取自行车需求时,使用者将前轮从压力加持机构32中拽出,使后轮沿底座34上的限位导轨35滑下,完成提取动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实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