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车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75211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太阳能车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太阳能车顶,具体的说是一种安装有柔性光伏薄膜组件的车顶。



背景技术:

太阳能汽车是在上设置太阳能组件,从而,在光照情况下,太阳能组件能够为汽车的储能系统提供电力补充。目前,在车顶安装太阳能组件的方式通常是采用在车顶安装固定架,然后将太阳能组件安装在固定架上的方式进行安装;或者,采用将太阳能组件与车顶进行层压的方式制作一体式的车顶;这两种安装方式,都能够在车顶成功安装太阳能组件。

但是,如果采用安装固定架的方式进行安装,需要制作相应的固定架,然后将固定架与车顶以及组件进行组装,这种安装方式需要的零件多,工序叫繁琐;如果采用层压的方式制作一体式车顶,需要将车顶与太阳能组件进行层压处理。上述的两种方式中,采用支架安装太阳能组件的方法所使用的零件较多,工序繁琐;而使用层压的方式制作一体式的车顶,车顶在冲压完成后还需要经过层压处理,层压处理过程消耗时间很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装简便的太阳能车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太阳能车顶,包括支撑层,所述支撑层中部设置有一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柔性光伏薄膜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车顶,在支撑层设置凹槽,柔性光伏薄膜设置在凹槽内,这样,不会破坏整车的形状,并且,在凹槽内安装柔性光伏薄膜组件非常快捷,只需要将柔性光伏薄膜组件铺设在凹槽内,然后将柔性薄膜光伏组件的下表面与凹槽底面进行密封连接,或者将柔性薄膜光伏组件的边缘与凹槽的侧边密封连接,就完成了太阳能车顶的制作。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底面为平面板形或单曲面板形,所述凹槽周围的设置有过渡区。

单曲面板形或者平面板形更容易铺设柔性光伏薄膜组件,在平面板形的凹槽底面上铺设柔性光伏薄膜组件时,不会引起柔性薄膜光伏组件的弹性变形,而在单曲面板形的凹槽底面铺设光伏组件时,仅仅使柔性光伏薄膜组件发生单向的弯曲变形。这样的方式安装的柔性光伏薄膜组件,柔性光伏薄膜组件不会产生大应力,能够大大提高产品的质量。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光伏薄膜组件的上表面与所述过渡区的上表面平滑过渡。

柔性光伏薄膜组件的上表面与过渡区上表面平滑过渡,也就是说,柔性光伏薄膜组件的上表面与过渡区的边缘之间平齐,也就是说,柔性光伏薄膜组件的上表面与所述过渡区的上表面之间能够拼合成一个平滑的曲面,这样,无论是从美观角度还是从减小风阻的角度都具有较好的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底面为平面板形,所述过渡区包括两分别对应所述凹槽底面相对两侧边设置的边过渡条和两分别对应所述凹槽底面另两条侧边的侧过渡条,所述边过渡条和所述侧过渡条的均为单曲面板形,所述边过渡条的和所述侧过渡条的母线均平行于凹槽底面对应的侧边。

凹槽底面采用平面板形,并且,采用单曲面板形的的边过渡条和侧过渡条,这样的结构形状比较简单,支撑层形成应力的情况也比较简单。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底面为单曲面板形,所述过渡区包括两条分别对应所述凹槽底面的两弧形边缘设置的边过渡条和两条分别对应所述凹槽底面的两直线边缘设置的侧过渡条;

所述边过渡条为双曲面板形,所述边过渡条的上边缘与所述凹槽底面的弧形边缘平行;

所述侧过渡条为单曲面板形,所述侧过渡条的母线与所述凹槽底面的母线平行。

边过渡条为双曲面的形状,侧过渡条以及凹槽底面均为单曲面的形状,这样,在便于安装柔性光伏薄膜组件的前提下,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风阻和提高美观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底面的母线平行于车体的前后方向,或者,所述凹槽底面的母线垂直于车体的前后方向。

凹槽底面的母线的方向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可以将长度方向上设置成为弧形,也可以将宽度方向上设置成弧形。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底面设置有通孔或沉槽,所述柔性光伏薄膜组件的接线盒设置在所述通孔或沉槽内。

由于接线盒会突出柔性光伏薄膜组件的表面,因此,将凹槽底面设置了通孔或沉槽,将接线盒设置在柔性光伏薄膜组件的下表面,安装时,将接线盒安装在通孔或者沉槽内,这样,接线盒的存在不会影响车顶的形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接线盒不受损坏。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光伏薄膜组件与所述凹槽的侧边的距离不大于10mm。在柔性光伏薄膜组件与凹槽侧边之间预留一定的缝隙,用来补偿柔性光伏薄膜组件的热胀冷缩所产生的体积变化,同时也便于安装。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光伏薄膜组件至少在边缘处与所述凹槽底面或侧面密封连接,所述柔性光伏薄膜组件与所述凹槽侧边之间填充有密封材料。

为了避免柔性光伏薄膜组件的边缘与凹槽侧面之间的空隙内落入灰尘不易清理,因此,可以采用在柔性光伏薄膜组件与凹槽侧边之间填充密封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为一通槽,所述通槽开口的两端与车体连接,所述通槽封闭的两侧与过渡区连接;

所述通槽的底面为平面板形或单曲面板形。

采用通槽也能够与采用沉槽具有相同的效果,安装简便,零件数量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C-C剖视图;

图6是图4的D-D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中,单曲面是指一条直线沿一条曲线移动的轨迹所形成的曲面,双曲面是指一条曲线沿另一条曲线移动的轨迹所形成的曲面。

本实用新型中,前是指车头方向,后是指车尾方向,左、右是指面朝车头,背朝车尾方向时的左、右两侧。

本实用新型中,凹槽是指一个区域内的材料表面低于该区域外的材料表面,并且该区域的材料与该区域外的材料连接。沉槽是指在一个区域内的材料表面低于该区域外的材料表面,该区域外的材料形成围合的结构;通槽是指在一个区域内的材料表面低于该区域外的材料表面,该区域外的材料分布在该区域的相对两侧。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本实施提供了一种太阳能车顶,该太阳能车顶包括一结构层和安装在结构层上的柔性光伏薄膜组件1。结构层的中部设置有一沉槽,该沉槽的底面4为单曲面形状;该单曲面的母线为左右延伸的直线段;该母线沿一前后方向延伸的底面4轨迹曲线段移动即形成该单曲面。该沉槽的周围为过渡区,过渡区包括在沉槽的前后两端的侧过渡条2和在沉槽左右两侧的边过渡条3;侧过渡条2为单曲面板,侧过渡条2的母线为平行于沉槽底面4母线的直线段,该直线段沿一前后方向延伸的侧过渡条2轨迹曲线段移动即形成该单曲面。边过渡条3为单曲面板,该单曲面板的母线为直线段,该直线沿一前后方向延伸的边过渡条3轨迹曲线段移动即形成该单曲面板,边过渡条3轨迹曲线段对应沉槽的部分与底面4轨迹曲线段平行,边过渡条3轨迹曲线段对应侧过渡条2的部分与侧过渡条2轨迹曲线段平行。

过渡区与沉槽的边缘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采用焊接、粘接、铆接、螺栓连接等方式,当然,还可以采用冲压等方式将沉槽与过渡区进行一体成型。

在沉槽内安装有柔性光伏薄膜组件1,光伏薄膜组件1通过焊接、粘接、铆接或者螺栓固定、压条压紧等方式固定。

柔性光伏薄膜组件1的接线盒安装在柔性光伏薄膜组件1的下表面,在沉槽的底面4开设有一通孔,接线盒安装在该通孔内,这样,能够保证柔性光伏薄膜组件1的表面的平整。当然,还可以在沉槽底面4冲压成一个小的沉槽,将接线盒安装在小沉槽内,这样,能够保证柔性光伏薄膜组件1的表面的平整。

柔性光伏薄膜组件1的边缘与沉槽底面4密封连接,这样,能够避免雨水等污染物进入沉槽底面4与柔性光伏薄膜组件1之间。另外,为了避免由于支撑层与柔性光伏薄膜组件1由于温度引起的涨缩率不同而造成应力变化,在柔性光伏薄膜组件1与沉槽边缘之间留出10mm的空隙。为了避免该空隙存留污物,将该空隙采用密封材料进行填充。

本实施例中的太阳能车顶,在支撑层制作一个沉槽,然后将柔性光伏薄膜组件1直接安装在沉槽内,既不需要众多的零部件,也不需要繁琐的工序,并且,其安装过程很快,能够大幅度的降低时间和经济成本。

实施例2

如图4-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太阳能车顶,该太阳能车顶包括一支撑层,支撑层的中部设置有一沉槽,结构层的中部设置有一沉槽,该沉槽的底面4为单曲面形状;该单曲面的母线为左右延伸的直线段;该母线沿一前后方向延伸的底面4轨迹曲线段移动即形成该单曲面。该沉槽的周围为过渡区,过渡区包括在沉槽的前后两端的边过渡条3和在沉槽左右两侧的侧过渡条2;边过渡条3为单曲面板,边过渡条3的母线为平行于沉槽底面4母线的直线段,该直线段沿一前后方向延伸的边过渡条3轨迹曲线段移动即形成该单曲面。侧过渡条2为双曲面板,该双曲面板的母线为左右方向延伸的曲线段,该曲线段沿一前后方向延伸的侧过渡条2轨迹曲线段移动即形成该单曲面板,侧过渡条2轨迹曲线段对应沉槽的部分与底面4轨迹曲线段平行,侧过渡条2轨迹曲线段对应侧过渡条2的部分与侧过渡条2轨迹曲线段平行。沉槽的底面4的母线与边过渡条3母线的顶点处的切线平行。

过渡区与沉槽的边缘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采用焊接、粘接、铆接、螺栓连接等方式,当然,还可以采用冲压等方式将沉槽与过渡区进行一体成型。

在沉槽内安装有柔性光伏薄膜组件1,光伏薄膜组件1通过焊接、粘接、铆接或者螺栓固定、压条压紧等方式固定。

柔性光伏薄膜组件1的接线盒安装在柔性光伏薄膜组件1的下表面,在沉槽的底面4开设有一通孔,接线盒安装在该通孔内,这样,能够保证柔性光伏薄膜组件1的表面的平整。当然,还可以在沉槽底面4冲压成一个小的沉槽,将接线盒安装在小沉槽内,这样,能够保证柔性光伏薄膜组件1的表面的平整。

柔性光伏薄膜组件1的边缘与沉槽底面4密封连接,这样,能够避免雨水等污染物进入沉槽底面4与柔性光伏薄膜组件1之间。另外,为了避免由于支撑层与柔性光伏薄膜组件1由于温度引起的涨缩率不同而造成应力变化,在柔性光伏薄膜组件1与沉槽边缘之间留出10mm的空隙。为了避免该空隙存留污物,将该空隙采用密封材料进行填充。

本实施例中的太阳能车顶,在支撑层制作一个沉槽,然后将柔性光伏薄膜组件1直接安装在沉槽内,既不需要众多的零部件,也不需要繁琐的工序,并且,其安装过程很快,能够大幅度的降低时间和经济成本。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太阳能车顶,本实施例的太阳能车顶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沉槽底面为单曲面板形,该单曲面的母线沿前后方向延伸,而底面轨迹曲线的延伸方向沿左右方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沉槽的前后两端的侧过渡条为单曲面板,母线与底面的母线平行;沉槽左右两侧的边过渡条为单曲面板,母线与底面的的母线平行。边过渡条与侧过渡条的连接部位平滑过渡。当然,也可以将侧过渡条加工成为双曲面板形,该双曲面顶端处的切线与沉槽底面的母线平行。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一种太阳能车顶,本实施例的太阳能车顶包括一支撑层,支撑层中部有一沉槽,该沉槽的底面为平面板,在该沉槽的周围为过渡区,过渡区包括在沉槽前后两端的侧过渡条和在沉槽左右两侧的边过渡条;其中,边过渡条和侧过渡条均为单曲面板形,在前端的侧过渡条的母线平行于沉槽底面的前侧边缘,同样的,在后端的侧过渡条的母线平行于沉槽底面的后侧边缘,在左侧的边过渡条的母线平行于沉槽底面的左侧边缘,在右侧的边过渡条的母线平行于沉槽底面的右侧边缘。

在沉槽内安装有柔性光伏薄膜组件,光伏薄膜组件通过焊接、粘接、铆接或者螺栓固定、压条压紧等方式固定。

柔性光伏薄膜组件的接线盒安装在柔性光伏薄膜组件的下表面,在沉槽的底面开设有一通孔,接线盒安装在该通孔内,这样,能够保证柔性光伏薄膜组件的表面的平整。当然,还可以在沉槽底面冲压成一个小的沉槽,将接线盒安装在小沉槽内,这样,能够保证柔性光伏薄膜组件的表面的平整。

柔性光伏薄膜组件的边缘与沉槽底面密封连接,这样,能够避免雨水等污染物进入沉槽底面与柔性光伏薄膜组件之间。另外,为了避免由于支撑层与柔性光伏薄膜组件由于温度引起的涨缩率不同而造成应力变化,在柔性光伏薄膜组件与沉槽边缘之间留出10mm的空隙。为了避免该空隙存留污物,将该空隙采用密封材料进行填充。

本实施例中的太阳能车顶,在支撑层制作一个沉槽,然后将柔性光伏薄膜组件直接安装在沉槽内,既不需要众多的零部件,也不需要繁琐的工序,并且,其安装过程很快,能够大幅度的降低时间和经济成本。

由于本实施例的沉槽底面是平面板形的,因此,当柔性光伏薄膜组件铺设在其上时,基本不会产生应力,有利于延长柔性光伏薄膜组件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太阳能车顶,本实施例的太阳能车顶包括一支撑层,该支撑层的中部是一通槽,该通槽的底面为单曲面形状;该通槽的左右两侧与过渡条连接,过渡条的形状为单曲面板形,该单曲面的母线与通槽底面的母线平行;过渡区和通槽的前后两端都与车体连接,过渡区的外边缘与车体连接,柔性薄膜光伏组件安装在通槽内。在通槽的底面上有一沉槽或一通孔,将柔性光伏薄膜组件的接线盒安装在通孔内。同样的,本实施例中的通槽与过渡区可以采用焊接、粘接、铆接、螺栓连接等方式进行连接,也可以采用冲压、铸造等方式一体成型。本实施例中的柔性光伏薄膜也可以采用焊接、粘接、铆接、螺栓连接、压条压紧等方式进行固定。

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将通槽底面的母线沿前后方向安装,此时,过渡区则会位于车体的前侧和后侧。

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将过渡区加工成双曲面板形,双曲面的母线顶端处的切线与通槽底面的母线平行,双曲面的轨迹线与通槽底面的轨迹线平行。

本实施例中,通槽底面还可以为平板形,当通槽底面为平板形时,过渡区只能为单曲面,而不能为双曲面,当过渡区在通槽左侧时,过渡区的母线与通槽底面的左侧平行,同理,当过渡区在通槽前、后、右侧时,过渡区的母线与通槽底面的前、后、右侧平行。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