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车的电源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93779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车的电源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的技术领域,特指一种电动车的可轻松装卸、便于携带且可作为移动电源使用的电源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电动自行车,是指以蓄电池或锂电池等作为辅助能源在普通自行车的基础上,安装了电机、控制器、转把闸把等操纵部件和显示仪表系统的机电一体化的个人交通工具。

电动自行车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绿色交通工具,它的推广应用,能有效解决普通老百姓出行的困难,缓解城市大气污染,它的优点在于:1、行进间零排放,不污染大气,而且不会产生噪音;2、价格在普遍大众所能消费的水平,百公里耗电量低,使用经济实惠;3、一次充电续航里程较长,能解决城市骑车上班族的需要,又能较轻松地避开拥堵;4、车速不高,特别是轻蹬轻踩的智能型电动自行车,只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力集中,就不会发生安全问题;5、所用零配件大多与自行车通用,容易修理;6、用户白天使用,半夜充电,有利于电力部门均衡负荷;7、电动自行车的大量上市和争取出口,能够生成新的产业和可贵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的电动自行车因为电池容易没电,如果跑的太远、或者带的行李太重,就很容易把电池的电量消耗干净,因此,基本每天(或间隔一两天)都必须要充一次电,然而,现有电动自行车之电池部分绝大多数体积较大,质量较重,不论电池是否取下充电,操作上和移动上都比较费时费力,而且,对于一些仍住楼梯房的使用者或者有些电梯不便于推电动自行车进入的地方而言,电动车存放安全和充电就成了较为让人困扰的问题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电动车的电源连接结构,该电源连接结构之供电单元在安装座上装卸方便,供电单元便于随身携带,为使用者随时为供电单元充电提供了方便,操作省时省力,供电单元与安装座之间的可分离式设计,使该电源连接结构还具有防盗作用;供电单元上的USB接口设置,为人们日常手机充电提供了方便,使用者出门时仅需携带电动车之供电单元,便可作为移动电源备用,无需另带移动电源,使人们出行更为轻松方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电动车的电源连接结构,包括供电单元以及安装座,所述供电单元包括外壳、设于外壳底面的第一固定块、穿设于第一固定块上的第一导电部、套设在第一固定块上的第一磁性部、设于第一磁性部上的PCB板、一于PCB板电性连接的USB接口以及内置于外壳中的供电部,该第一导电部和供电部分别与PCB板电性连接,所述安装座由座体、嵌设于座体上的第二固定块、穿设于第二固定块上的第二导电部以及内设于第二固定块内的第二磁性部组成,该座体与电动车相连接,该供电单元与安装座之间通过第一磁性部和第二磁性部相连接,且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电性连接,该第二导电部与一电机相连接,该电机用以驱动电动车行驶。

所述外壳包括上壳体和与上壳体相扣合的下壳体,其中,该上壳体内表面两边分别对称设有若干上凹位,顺着上壳体之侧壁的内侧制有一内壁,于内壁上开制有若干卡孔,该内壁和侧壁之间形成一沟槽,该下壳体内底面两边分别对称设有若干下凹位,顺着该下壳体之开口端面凸设有一凸缘,该凸缘内侧面上凸制有若干卡块,该凸缘紧密配合地连接在沟槽中且通过各卡块卡接在对应卡孔上,该下壳体的底面中部还设有一安装槽,该安装槽底面开制有至少一穿孔,所述第一固定块安装于该安装槽中,连接于该第一固定块上之第一导电部的其中一端穿设于穿孔,外露于下壳体底面,该下壳体其中一侧设有一连接孔,该连接孔与USB接口相连接,该下壳体内底面还凸设有若干凸柱,各凸柱上分别开制有螺孔,各凸柱配合螺丝于PCB板相连接,该下壳体的另一侧还设有一电源插口,该电源插口用以为供电部充电提供电源。

所述第一固定块由一基座以及凸设于基座中心的第一连接体组成,所述第一导电部包括第一导电体以及通过一弹簧连接于第一导电体一端的第一触块,该第一导电体嵌设于第一连接体,且该第一导电体的其中一端暴露于第一连接体外部,该弹簧内置于第一导电体中,所述第一磁性部由二第一磁性体拼接而成,该二第一磁性体分别呈U型且结构相互对称,该二第一磁性体夹合于第一连接体上。

所述PCB板上开制有至少一通孔,所述第一导电部的另一端穿设于通孔中,且与PCB板电性连接,所述各供电部通过导线与PCB板电性连接。

所述供电部包含至少一供电单体,该供电单体为软包电池或电芯,当该供电部有且仅有一供电单体时,该供电部设于第一固定块侧边或上方,当该供电部包含二个以上供电单体时,各供电单体一同设于第一固定块侧边或分开设置在第一固定块两边

所述第二固定块成罩体结构,该第二固定块底端向外圆周延伸,形成凸边,于该第二固定块内部凸制有一第二连接体,该第二连接体与第二导电部相连接,该第二导电部的其中一端暴露于第二固定块顶面,且该第二导电部暴露的端面与第二固定块顶面在同一平面上,该第二连接体与第二固定块之侧壁之间构成一凹槽,所述第二磁性部由二第二磁性体拼接而成,该二第二磁性体分别呈U型且结构相互对称,该二第二磁性体设于凹槽中且夹合于第二连接体上。

所述座体包括连接块、将第二固定块固定在连接块上的压块以及配合连接块与电动车前车之竖杆顶端相连接的衔接块。

所述连接块其中一面首尾贯通地开制有一下第一防滑槽,该连接块的另一面设有一第一内嵌槽,于第一内嵌槽底面开制有一第一内嵌孔,该第一内嵌孔与第一防滑槽相连通,所述第二固定块安装于第一内嵌槽中,连接在该第二固定块上的第二导电部另一端由内嵌孔向下延伸,形成延伸端,该延伸端通过导电与电动车之电机电性连接,所述压块中部设有一第一型孔,该压块通过第一型孔套设于第二固定块上,该第一型孔于第二固定块连接处的形状大小相配合,所述衔接块其中一面设有首尾贯通的第二防滑槽,于第二防滑槽中部底面贯穿设有一第二型孔,该第二型孔用以设置导线,该衔接块通过第二型孔穿设在顶杆上,该连接块与衔接块通过第一防滑槽和第二防滑槽相配合地连接于竖杆顶端。

或,所述连接块其中一端开制有第三型孔,该连接块的另一端设有一首尾贯通的第三防滑槽,该第三防滑槽底面开制有第四型孔,该第三型孔和第四型孔分别垂直贯穿于连接块上下两面,于连接块相对第三防滑槽设置面上设有一连通槽,该连通槽用以设置导线,该连通槽两端分别与第三型孔、第四型孔相连通,所述压块其中一面设有第二内嵌槽,于该第二内嵌槽底面开制一第二内嵌孔,该压块通过第二内嵌孔套设在第二固定块上,并将第二固定块固定于连接块之第三型孔处,该第二固定块之第二导电部的另一端向第三型孔内延伸,形成延伸端,该延伸端通过导电与电动车之电机电性连接,所述衔接块其中一面设有首尾贯通的第四防滑槽,该连接块与衔接块通过第三防滑槽和第四防滑槽相配合地连接于竖杆顶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其在第一固定块上设置第一磁性部,在第二固定块中设置第二磁性部,通过第一磁性部和第二磁性部的磁性连接,实现了供电单元和安装座的稳固连接,构成一便于装卸的连接结构,而在供电单元和安装座连接时,使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实现电性连接,通过供电单元向电动车之电机输送电源,以驱动电机工作,以通过电机驱动电动车行驶,通过第一磁性部和第二磁性部的配合,又使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之间,构成一便于接通/断开的电路结构,从而使得供电单元在安装座上装卸方便,而且供电单元体积小,质量轻,便于随身携带,操作省时省力,为使用者随时为供电单元充电提供了方便,而且,取下供电单元的电动车无正常供电来源,亦无法正常启动行驶,因此,还具有防盗作用;供电单元上的USB接口设置,除了方便供电单元本身充电/放电,还能在手机需要充电时,作为移动电源,配合一数据线,为手机充电,为人们日常手机充电提供了方便,因此,使用者出门时仅需携带电动车之供电单元,便可作为移动电源备用,无需另带移动电源,使人们出行更为轻松方便。

附图说明

图1 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 是本实用新型之供电单元和安装座的分离状态示意图。

图3 是本实用新型之供电单元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 是本实用新型之上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 是本实用新型之供电部无上壳体状态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 是本实用新型之供电部无上壳体状态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7 是本实用新型之供电部无上壳体状态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8 是本实用新型之安装座实施例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 是本实用新型之安装座实施例2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0 是本实用新型之安装座实施例2的连接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 是本实用新型之安装座实施例2的压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 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二固定部与第二磁性部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3 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固定座和第一导电部的全剖视图。

图14 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之一。

图15 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之二。

附图标号说明:

1-供电单元;11-外壳;111-上壳体;112-下壳体;113-上凹位;114-内壁;115-卡孔;116-沟槽;117-下凹位;118-凸缘;119-卡块;11a-安装槽;11b-穿孔;11c-连接孔;11d-凸柱;11e-凸台;11f-电源插口;11g-销孔;12-第一固定块;121-基座;122-第一连接体;13-第一导电部;131-第一导电体;132-弹簧;133-第一触块;14-第一磁性部;141-第一磁性体;15-PCB板;151-通孔;16-USB接口;17-供电部;2-安装座;21-座体;211-连接块;212-压块;213-衔接块;21a-第一防滑槽;21b-第一内嵌槽;21c-第一内嵌孔;21d-第一型孔;21e-第二防滑槽;21f-第二型孔;21g-第三型孔;21h-第三防滑槽;21i-第四型孔;21j-连通槽;21k-第二内嵌槽;21m-第二内嵌孔;21n-第四防滑槽;22-第二固定块;221-凸边;222-第二连接体;223-凹槽;23-第二导电部;231-第二导电体;24-第二磁性部;241-第二磁性体;3-电动车;31-竖杆;32-电机;4-防尘塞;41-塞块;42-插销;43-拔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15所示,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电动车的电源连接结构,包括供电单元1以及安装座2,供电单元1包括外壳11、设于外壳11底面的第一固定块12、穿设于第一固定块12上的第一导电部13、套设在第一固定块12上的第一磁性部14、设于第一磁性部14上的PCB板15、一于PCB板15电性连接的USB接口16以及内置于外壳11中的供电部17,该第一导电部13和供电部17分别与PCB板15电性连接,安装座2由座体21、嵌设于座体21上的第二固定块22、穿设于第二固定块22上的第二导电部23以及内设于第二固定块22内的第二磁性部24组成,该座体21与电动车3相连接,具体而言,电动车3包含有车架以及分别设置在车架两端的前轮和后轮,车架前端通过一竖杆31与把手相连接,座体21安装在竖杆31与把手的连接处,该供电单元1与安装座2之间通过第一磁性部14和第二磁性部24相连接,且第一导电部13和第二导电部23电性连接,该第二导电部23与一电机32相连接,该电机32用以驱动电动车3行驶;其中,第一固定块12上设有二第一导电部13,该二第一导电部13分别与供电部1电路中的正负极电性连接,第二固定块22上设有二第二导电部23,该二第二导电部23分别通过导线与电机32的正负极电性连接,该供电部1与该连接座2之间通过二第一导电部13与对应的二第二导电部23电性连接,实现电源与电机32之间电路的导通,该电机32设置于车架之曲柄链轮和后轮之间,该电机32通过一齿轮与曲柄链轮相互啮合,曲柄链轮通过一链条与后轮相连接,藉此驱动后轮转动,或设置在前轮/后轮与车架的连接处直接驱动前轮/后轮转动,实现电动车的自动行驶。

如图1-7、14-15所示,外壳11包括上壳体111和与上壳体111相扣合的下壳体112,其中,该上壳体111内表面两边分别对称设有若干上凹位113,各上凹位113用以各供电部17的安装定位,顺着上壳体111之侧壁的内侧制有一内壁114,于内壁114上开制有若干卡孔115,该内壁114和侧壁之间形成一沟槽116,该下壳体112内底面两边分别对称设有若干下凹位117,各下凹位117用以各供电部17的安装定位,顺着该下壳体112之开口端面凸设有一凸缘118,该凸缘118内侧面上凸制有若干卡块119,该凸缘118紧密配合地连接在沟槽116中且通过各卡块119卡接在对应卡孔115上,该下壳体112的底面中部还设有一安装槽11a,该安装槽11a底面开制有至少一穿孔11b,第一固定块12安装于该安装槽11a中,连接于该第一固定块12上之第一导电部13的其中一端穿设于穿孔11b,外露于下壳体112底面,该下壳体112其中一侧设有一连接孔11c,该连接孔11c与USB接口16相连接,该下壳体112内底面还凸设有若干凸柱11d,各凸柱11d上分别开制有螺孔,各凸柱11d配合螺丝于PCB板15相连接,该下壳体112的另一侧还设有一电源插口,该电源插口用以为供电部17充电提供电源,电源插口11f优选地采用DC插口或USB插口,具体电源插口11f的类型,可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进行选择,在此并不予以自限;而由于USB接口16本身配置一转换电路便可实现单接口充电放电功能,因此,电源插口11f属于一可选装部件。

另外,如图5-7所示,于USB接口16和电源插口11f上分别设有防尘塞4,USB接口16和电源插口11f的其中一侧分别设有销孔11g,各该防尘塞4分别包含有塞块41、设置在塞块41一边插销42以及设于塞块41另一边的拔块43,塞块41用以连接USB接口16和电源插口11f,插销42用以连接到对应销孔11g处,以辅助固定防尘塞4;拔块43以便于防尘塞4的装卸。

进一步地,如图1-3、5-7和14-15所示,下壳体112外底面中部设有一凸台11e,第一导电部13的其中一端外露于该凸台11e,该凸台11e底面为一平面,以便凸台11e与安装座2连接时,与安装座2上表面紧密贴合,从而保证了第一导电部13和第二导电部23之间连接的有效性。

如图3、13所示,第一固定块12由一基座121以及凸设于基座121中心的第一连接体122组成,该基座121与第一连接体122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一导电部13包括第一导电体131以及通过一弹簧132连接于第一导电体131一端的第一触块133,该第一导电体131嵌设于第一连接体122,且该第一导电体131的其中一端暴露于第一连接体122外部,该弹簧132内置于第一导电体131中,具体而言,第一导电体131另一端设有一连接端,该连接端第一导电体131之间制有空腔,该第一触块133其中一端向外凸设有卡边,该第一触块133通过卡边滑动连接于连接端中,并藉由弹簧使第一触块133的其中一端外露于连接端,该第一触块133与对应的第二导电部23电性连接,二第一导电体131的外露端分别与供电部1电路中的正负极电性连接,第一磁性部14由二第一磁性体141拼接而成,该二第一磁性体141分别呈U型且结构相互对称,该二第一磁性体141夹合于第一连接体122上。

使用时,当供电部1和连接座2通过第一磁性部14与第二磁性部24磁性连接时,二第一导电部13之第一触块133与对应的第二导电部23相接,形成电性导通状态,此时,在第一磁性部14与第二磁性部24之间的磁力作用下,第一固定块12和第二固定块22相贴合,第二导电部23由于固定在第二固定块22上,第二导电部23的位置固定不变,各第一触块133受到第二导电部23相对力的作用,滑入对应连接端内,与此同时,各第一触块133作用于对应的弹簧132,使各弹簧132发生弹性形变;当于连接座2上取下供电部1时,第二导电部23逐渐撤销对第一触块133力的作用,各弹簧132逐渐不受对应第一触块133的外力作用,恢复原来的状态,进而促使各第一触块133复位。

如图3所示,PCB板15上开制有至少一通孔151,第一导电部13的另一端穿设于通孔151中,且与PCB板15电性连接,各供电部17通过导线与PCB板15电性连接,具体而言,该通孔151数量为二,各通孔151与第一导电部13之对应的第一导电体131相连接。

如图3、5-7所示,供电单元17包含至少一供电单体,该供电单体为软包电池或电芯,当该供电单元17有且仅有一供电单体时,该供电单元17设于第一固定块12侧边或上方,如图7-8所示;当该供电单元17包含二个以上供电单体时,各供电单体一同设于第一固定块12侧边或分开设置在第一固定块12两边,如图5、9所示;采用电芯时,可配合上壳体111之上凹位113和下壳体112之下凹位117对各电芯进行限位,以确保电芯安装的稳定性。

如图8、9、12所示,第二固定块22成罩体结构,该第二固定块22底端向外圆周延伸,形成凸边221,于该第二固定块22内部凸制有一第二连接体222,该第二连接体222与第二导电部23相连接,该第二导电部23的其中一端暴露于第二固定块22顶面,且该第二导电部23暴露的端面与第二固定块22顶面在同一平面上,该第二连接体222与第二固定块22之侧壁之间构成一凹槽223,第二磁性部24由二第二磁性体241拼接而成,该二第二磁性体241分别呈U型且结构相互对称,该二第二磁性体241设于凹槽223中且夹合于第二连接体222上。

如图1、2、8、9所示,座体21包括连接块211、将第二固定块22固定在连接块211上的压块212以及配合连接块211与电动车3前车之竖杆31顶端相连接的衔接块213。

如图1、2、8所示,连接块211其中一面首尾贯通地开制有一下第一防滑槽21a,该连接块211的另一面设有一第一内嵌槽21b,于第一内嵌槽21b底面开制有一第一内嵌孔21c,该第一内嵌孔21c与第一防滑槽21a相连通,第二固定块22安装于第一内嵌槽21b中,具体而言,第二固定块22之凸边221紧密配合地安装在第一内嵌槽21b中,连接在该第二固定块22上的第二导电部23另一端由内嵌孔向下延伸,形成延伸端,该延伸端通过导电与电动车3之电机32电性连接,压块212中部设有一第一型孔21d,该压块212通过第一型孔21d套设于第二固定块22上,该第一型孔21d于第二固定块22连接处的形状大小相配合,需要说明的是,压块212上表面与第二固定块22上表面、第二导电部23上端面设置在同一平面上,以便安装座2与供电单元1连接时,与供电单元1之连接面紧密贴合,从而保证了第一导电部13和第二导电部23之间连接的有效性,衔接块213其中一面设有首尾贯通的第二防滑槽21e,于第二防滑槽21e中部底面贯穿设有一第二型孔21f,该第二型孔21f用以设置导线,该衔接块213通过第二型孔21f穿设在顶杆上,该连接块211与衔接块213通过第一防滑槽21a和第二防滑槽21e相配合地连接于竖杆31顶端,该第一防滑槽21a和第二防滑槽21e内表面设有防滑纹。

或,如图9-11所示,连接块211其中一端开制有第三型孔21g,该连接块211的另一端设有一首尾贯通的第三防滑槽21h,该第三防滑槽21h底面开制有第四型孔21i,该第三型孔21g和第四型孔21i分别垂直贯穿于连接块211上下两面,于连接块211相对第三防滑槽21h设置面上设有一连通槽21j,该连通槽21j用以设置导线,该连通槽21j两端分别与第三型孔21g、第四型孔21i相连通,压块212其中一面设有第二内嵌槽21k,于该第二内嵌槽21k底面开制一第二内嵌孔21m,该压块212通过第二内嵌孔21m套设在第二固定块22上,并将第二固定块22固定于连接块211之第三型孔21g处,具体而言,第二固定块22之凸边221紧密配合地安装在第二内嵌槽21k中,该第二固定块22之第二导电部23的另一端向第三型孔21g内延伸,形成延伸端,该延伸端通过导电与电动车3之电机32电性连接,衔接块213其中一面设有首尾贯通的第四防滑槽21n,该连接块211与衔接块213通过第三防滑槽21h和第四防滑槽21n相配合地连接于竖杆31顶端,该第三防滑槽21h和第四防滑槽21n内表面亦均设有防滑纹,需要说明的是,压块212上表面与第二固定块22上表面、第二导电部23上端面设置在同一平面上,以便安装座2与供电单元1连接时,与供电单元1之连接面紧密贴合,从而保证了第一导电部13和第二导电部23之间连接的有效性。

使用时,仅需将供电单元1之第一磁性部14与安装座2之第二磁性部24相互磁性连接,藉此,使供电单元1伸出底面之第一导电部13与安装座2之第二导电部23对应电性连接,通过供电单元1向电动车3之电机32输送电源,以驱动电机32工作,从而通过电机32驱动电动车3行驶;而当使用完毕后,仅需将供电单元1从安装座2上取下,使第一导电部13和第二导电部23相互断开,便可随身携带供电单元1(此处需要说明的是,该供电单元1本体体积大小仅与市面移动电源基本一致,因此便于携带),为使用者随时为供电单元1充电提供了方便,而且,供电单元1随身携带,电动车3无正常供电来源,亦无法正常启动行驶,因此,还具有防盗作用;另外,在需要给手机充电时,还能将数据线一端接入供电单元1之USB接口16,数据线另一端接入手机充电接口,便可轻松实现手机充电,如同移动电源,为人们日常手机充电提供了方便。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装饰,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