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地板加强结构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20037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中地板加强结构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中地板加强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中拥有车辆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从而乘用车辆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设计者和使用者的关注,尤其在缺少安全系统配置的情况下,整车结构安全性能,更显得的尤为重要。在汽车的测碰过程中,主要通过乘员舱侧部的所有零部件进行变形,吸收能量,从而减少了碰撞能量对乘员舱的一个冲击,保证乘员具有足够的生存空间,降低对乘员的损害,现在车型对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更加挑战了工程的可实现行。

现有技术中的中地板结构为单层板结构,单层板结构在车辆发生侧碰时无法起到硬力的传递作用,现有技术中侧面碰撞的设计方式,在对于侧碰的硬力传递路径通过座椅横梁和前后地板搭接处横梁,使得座椅横梁和前后地板搭接处的零件进行变形,吸收能量,从而保证乘员的安全。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中地板加强结构在车辆发生侧碰时硬力传递路径固定,硬力释放不够分散,导致侧碰侵入量比较大,会增加乘员的安全隐患,影响乘员的人身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地板加强结构及车身结构,以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车辆发生侧碰时硬力传递路径固定,硬力释放不够分散,导致侧碰侵入量比较大,会增加乘员的安全隐患,影响乘员的人身安全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中地板加强结构,包括:侧身板、第一横梁组、中地板本体和加强横梁;

第一横梁组和加强横梁沿着侧身板的前地板至中地板本体的长度方向依次与侧身板连接;

中地板本体与侧身板的一侧连接,加强横梁设置于中地板远离车体的一侧,且加强横梁的一端与侧身板连接;中地板本体沿加强横梁的长度方向与加强横梁连接,且中地板本体与加强横梁之间形成用于增加中地板本体强度的吸能腔。

进一步地,侧身板包括第一侧身板和第二侧身板;

第一侧身板与第二侧身板连接,第一横梁组与第一侧身板连接;

中地板本体与第二侧身板的一侧连接,且加强横梁的一端与第二侧身板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横梁组包括第一前座椅横梁、第二前座椅横梁和前中地板搭接横梁;

沿着第一侧身板的车头至车尾的长度方向,第一前座椅横梁、第二前座椅横梁和前中地板搭接横梁依次设置,且第一前座椅横梁、第二前座椅横梁和前中地板搭接横梁均与第一侧身板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前座椅横梁和第二前座椅横梁均与前地板固定连接,前中地板搭接横梁分别与前地板和中地板本体边缘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中地板本体设置为一体式中地板。

进一步地,中地板本体靠近中间位置设置有限位凹腔,加强横梁对应限位凹腔设置有凹槽,以将加强横梁能够沿着限位凹腔的边缘与中地板本体连接。

进一步地,加强横梁呈U型,且加强横梁开口向中地板本体。

进一步地,加强横梁开口处设置有向外弯折而成的翻边。

进一步地,加强横梁通过翻边与中地板本体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包括所述的中地板加强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地板加强结构,包括:侧身板、第一横梁组、中地板本体和加强横梁;第一横梁组和加强横梁沿着侧身板的前地板至中地板本体的长度方向依次与侧身板连接;中地板本体与侧身板的一侧连接,加强横梁设置于中地板远离车体的一侧,且加强横梁的一端与侧身板连接;中地板本体沿加强横梁的长度方向与加强横梁连接,且中地板本体与加强横梁之间形成用于增加中地板本体强度的吸能腔;通过加强横梁与与侧身板连接,使得车身的侧碰时,增加了一条硬力传递路径,使得硬力传递更加分散,对于侧碰产生的硬力有了更好的释放方式,而且由于中地板是比较薄的零件,一般厚底为0.8mm,零件较大,自身结构较弱,通过中地板沿加强横梁的长度方向与加强横梁连接,以形成吸能腔,增加了中地板的强度,使得中地板在侧碰时,具有一定的变形以及吸能作用,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车辆发生侧碰时硬力传递路径固定,硬力释放不够分散,导致侧碰侵入量比较大,会增加乘员的安全隐患,影响乘员的人身安全的技术问题,使得车身更加安全,保证了乘员的人身安全,更加实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地板加强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地板加强结构的中地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地板加强结构的吸能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地板加强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标:100-侧身板;101-第一侧身板;102-第二侧身板;200-第一横梁组;201-第一前座椅横梁;202-第二前座椅横梁;203-前中地板搭接横梁;300-中地板本体;301-限位凹腔;400-加强横梁;401-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中地板加强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横梁组200和加强横梁400沿着侧身板100的前地板至中地板本体300的长度方向依次与侧身板100连接。

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中地板加强结构的中地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中地板本体300沿加强横梁400的长度方向与加强横梁400连接。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地板加强结构的吸能腔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中地板本体300与加强横梁400之间形成吸能腔。

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中地板加强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地板加强结构,包括:侧身板100、第一横梁组200、中地板本体300和加强横梁400;第一横梁组200和加强横梁400沿着侧身板100的前地板至中地板本体300的长度方向依次与侧身板100连接;中地板本体300与侧身板100的一侧连接,加强横梁400设置于中地板远离车体的一侧,且加强横梁400的一端与侧身板100连接;中地板本体300沿加强横梁400的长度方向与加强横梁400连接,且中地板本体300与加强横梁400之间形成用于增加中地板本体300强度的吸能腔。

其中,第一横梁组200与侧身板100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其中,第一横梁组200与侧身板100的固定连接的方式可以为多种,例如:焊接、铆接、卡接,优选地,第一横梁组200与侧身板100的连接方式为焊接。

优选地,侧身板100与加强横梁400的连接方式为焊接。

中地板本体300为单层板结构,一般厚底为0.8mm,零件较大,自身结构较弱,故而将加强横梁400与中地板本体300连接,用于增加中地板本体300的强度。

进一步地,中地板本体300设置为一体式中地板;其中,一体式中地板固定连接在汽车地板上不易出现应力不集中的现象,一体式中地板在使用过程中不易被撕裂,在生产装配过程中定位更加方便。

中地板本体300与加强横梁400之间形成用于增加中地板本体300强度的吸能腔,当车身发生碰撞时,可以通过加强横梁400与中地板本体300之间的吸能腔发生形变,从而进行吸能,从而使得碰撞时产生的硬力,可以更好的传递出去。

由于现有技术对于车身发生侧碰时,硬力传递只有前地板的前座椅安装横梁作为硬力的传递路径,在车辆发生侧碰时硬力传递路径固定,硬力释放不够分散,导致侧碰侵入量比较大,现有技术中对于中地板位置的硬力传递作用均是注重车辆前身部分,而忽略了车辆中部的硬力传递。

本实施例提供的中地板加强结构,包括:侧身板100、第一横梁组200、中地板本体300和加强横梁400;第一横梁组200和加强横梁400沿着侧身板100的前地板至中地板本体300的长度方向依次与侧身板100连接;中地板本体300与侧身板100的一侧连接,加强横梁400设置于中地板远离车体的一侧,且加强横梁400的一端与侧身板100连接;中地板本体300沿加强横梁400的长度方向与加强横梁400连接,且中地板本体300与加强横梁400之间形成用于增加中地板本体300强度的吸能腔;通过加强横梁400与与侧身板100连接,使得车身的侧碰时,增加了一条硬力传递路径,使得硬力传递更加分散,对于侧碰产生的硬力有了更好的释放方式,而且由于中地板是比较薄的零件,一般厚底为0.8mm,零件较大,自身结构较弱,通过中地板沿加强横梁400的长度方向与加强横梁400连接,以形成吸能腔,增加了中地板的强度,使得中地板在侧碰时,具有一定的变形以及吸能作用,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车辆发生侧碰时硬力传递路径固定,硬力释放不够分散,导致侧碰侵入量比较大,会增加乘员的安全隐患,影响乘员的人身安全的技术问题,使得车身更加安全,保证了乘员的人身安全,更加实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中地板加强结构的侧身板100包括第一侧身板101和第二侧身板102;第一侧身板101与第二侧身板102连接,第一横梁组200与第一侧身板101连接;中地板本体300与第二侧身板102的一侧连接,且加强横梁400的一端与第二侧身板102连接。

其中,第一侧身板101和第二侧身板102的连接方式可以为多种,例如:焊接、铆接、卡接,优选地,第一侧身板101和第二侧身板102的连接方式为焊接。

第一侧身板101用于与前地板连接,第二侧身板102用于中地板本体300连接,且第一侧身板101和第二侧身板102呈内凹型,以使得车身侧部具有一定的流线型。

进一步地,第一横梁组200包括第一前座椅横梁201、第二前座椅横梁202和前中地板搭接横梁203;沿着第一侧身板101的车头至车尾的长度方向,第一前座椅横梁201、第二前座椅横梁202和前中地板搭接横梁203依次设置,且第一前座椅横梁201、第二前座椅横梁202和前中地板搭接横梁203均与第一侧身板101连接。

其中,第一前座椅横梁201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多种,例如:矩形、U型和梯形等,较佳地,第一前座椅横梁201的截面形状为U型。

优选地,第二前座椅横梁202和前中地板搭接横梁203的截面形状均为U型。

进一步地,第一前座椅横梁201和第二前座椅横梁202均与前地板固定连接,前中地板搭接横梁203分别与前地板和中地板本体300边缘固定连接。

第一前座椅横梁201和第二前座椅横梁202分别与前地板固定连接,其中,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以为多种,例如:焊接、铆接、卡接,优选地,第一前座椅横梁201和第二前座椅横梁202分别与前地板的连接方式为焊接。

具体地,第一前座椅横梁201和第二前座椅横梁202具有U型主体,U型主体包括顶部和连接在顶部两端的侧壁,侧壁向U型主体外侧翻折形成焊接板,侧壁的侧面还设置有多个焊接脚板,焊接板与前地板焊接,多个焊接脚板与第一侧身板101焊接。

优选地,前中地板搭接横梁203分别与前地板和中地板本体300边缘焊接,从而可以防止连接处在高强度的碰撞中发生脱焊或者断裂。

本实施例提供的中地板加强结构,通过侧身板包括第一侧身板101和第二侧身板102,使得第二侧身板102可以相对于第一侧身板101向车辆中心内凹,使得在侧碰时,可以更好的吸收能量,而且第一横梁组200包括第一前座椅横梁201、第二前座椅横梁202和前中地板搭接横梁203;通过第一前座椅横梁201、第二前座椅横梁202和前中地板搭接横梁203可以使得侧碰时,硬力可以在前地板处实现最大化的硬力传递,再通过添加加强横梁400,使得硬力的传递路径可以从前地板至中地板均可以释放,使得硬力传递更加分散,大大的加强了车辆的稳定性,发生碰撞时对硬力的释放和吸收更加完美,降低侧碰过程中的侵入量。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中地板加强结构的中地板本体300靠近中间位置设置有限位凹腔301,加强横梁400对应限位凹腔301设置有凹槽401,以将加强横梁400能够沿着限位凹腔301的边缘与中地板本体300连接。

限位凹腔301对于中地板本体300可以更好的将中地板本体300与车身定位连接,而且加强横梁400对应限位凹腔301设置有凹槽401,从而可以将加强横梁400完美的与中地板本体300连接,使得中地板本体300和加强横梁400之间的吸能腔为密封的空腔。

进一步地,加强横梁400呈U型,且加强横梁400开口向中地板本体300。进一步地,加强横梁400开口处设置有向外弯折而成的翻边。进一步地,加强横梁400通过翻边与中地板本体300固定连接。

其中,由于加强横梁400开口处设置有向外弯折而成的翻边,可以更好通过翻边使得加强横梁400与中地板本体300固定连接。

加强横梁400与中地板本体300连接方式可以为多种,例如:焊接、铆接、螺钉连接,较佳地,加强横梁400与中地板本体300的连接方式为焊接。

优选地,加强横梁400和第一前座椅横梁201、第二前座椅横梁202以及前中地板搭接横梁203均通过钣金成型。

本实施例提供的中地板加强结构,通过加强横梁400设置为U型,且在开口处设置有翻边可以更加保证加强横梁400与中地板本体300焊接,而且加强横梁400与中地板本体300焊接后,形成密封的吸能腔,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中地板本体300的强度,使得中地板的设计更加合理,对中地板的结构进行了加强,更是对车辆发生侧碰过程中加强了车身的强度,最大限度的保证了乘客的人身安全,更加实用。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中地板加强结构,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的技术效果与上述的中地板加强结构的技术效果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