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承重的电动车后车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80391发布日期:2018-06-26 22:11阅读:67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车上载物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承重的电动车后车篮。



背景技术:

在生活中,由于电动车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则很多人使用电动车进行货物的运输,但由于车头上前车篮载重量较小,而且体积小,使用十分不便,而且现有的篮筐在载重量较大时,篮筐的承载力不足,另外,篮筐的上盖通常较软,容易变形,导致上盖的上方不能再承载物品,浪费使用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承重的电动车后车篮,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且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承重的电动车后车篮,包括设置在电动车车尾的后车篮本体,所述后车篮包括开口向上的底筐和设置在底筐上方的上盖,所述上盖通过连接件与底筐转动开合设置,在开合侧设置有卡合件,所述卡合件设置在上盖上,且所述卡合件可卡合上盖与底筐;

所述上盖/底筐包括U型的筋条和环状的固定箍,所述筋条为扩口状结构,若干所述筋条相互垂直设置形成栅格状结构,至少一个所述固定箍固定设置在若干所述筋条上;

所述筋条为圆柱钢条,所述筋条包含自由部和连接部,两个所述自由部分别一体设置在连接部的两端,所述自由部为锥形结构,且所述自由部的直径值沿向外延伸的方向逐渐增加。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自由部形成的扩口角度范围在10°~20°。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中的若干筋条间距设置,且位于上盖中间区域的筋条排布密度大于边缘区域的筋条排布密度。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上盖中的若干加强筋条组,若干所述加强筋条组间距设置在筋条之间,所述加强筋条组包括至少两个平行且紧邻设置的加强筋条。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箍的直径值为筋条的直径值的1.5~2倍。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包括夹块、保护壳和紧固螺栓,两个所述夹块相对拼合设置,且两个所述夹块的相对面上分别贯通开设有供固定箍通过的第一半圆形凹槽和第二半圆形凹槽,所述保护壳包覆设置在两个所述夹块的外侧,且通过紧固螺栓将保护壳与两个所述夹块紧固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半圆形凹槽的半径值大于第二半圆形凹槽的半径值,所述第一半圆形凹槽与上盖的固定箍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半圆形凹槽与底筐顶端的固定箍对应设置。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U型筋条的两端逐渐增大,使筋条与固定箍的连接更稳定,并且增加四周侧壁的强度,增加篮筐的承载力,上盖中间区域的筋条排布密度大,且增加若干加强筋条组,有效地增加上盖的强度,使上盖的上方还可承载重物,提高空间利用率。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闭合状态时的三视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筋条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附图1所示,一种高承重的电动车后车篮,包括设置在电动车车尾的后车篮本体,所述后车篮包括开口向上的底筐2和设置在底筐2上方的上盖1,所述上盖1通过连接件3与底筐2转动开合设置,在开合侧设置有卡合件6,所述卡合件6设置在上盖1上,且所述卡合件6可卡合上盖1与底筐2;后车篮可开合设置,使用方便,同时也便于运输,防止内部物品漏出;如附图5所示,所述后车篮设置在电动车的车尾,且高度低于坐垫的高度,不仅不影响正常的乘坐,而且还能有效的利用空间。

所述上盖1/底筐2包括U型的筋条21和环状的固定箍22,所述筋条21为扩口状结构,若干所述筋条21相互垂直设置形成栅格状结构,至少一个所述固定箍22固定设置在若干所述筋条21上,且,至少一个所述固定箍22固定设置在若干所述筋条21的端部,所述上盖和底筐均由若干筋条构成镂空的筐体结构,其重量轻,结构简单,易于制造。

如附图2所示,所述筋条21为圆柱钢条,所述筋条21包含自由部210和连接部211,两个所述自由部210分别一体设置在连接部211的两端,所述自由部210为锥形结构,且所述自由部210的直径值沿向外延伸的方向逐渐增加,U型筋条的两端逐渐增大,使筋条与固定箍的连接更稳定,并且增加四周侧壁的强度,增加后车篮的承载力;两个所述自由部210形成的扩口角度范围在10°~20°,后车篮顶部的载重压力向下作用时,使向下的压力可向筋条和固定箍分散,提高承载性。

所述筋条包括第一筋条和第二筋条,上盖由若干第一筋条构成,底筐由若干第二筋条构成,所述第一筋条/第二筋条的连接部为直径6mm的不锈钢钢条,且所述第一筋条的两个自由部长度小于第二筋条的长度,所述第一筋条的自由部端口直径与第二筋条的自由部端口直径相同,位于上盖和底框的边缘处的固定箍直径相同,且为9~12mm,所述固定箍22的直径值为筋条21的直径值的1.5~2倍,所述固定箍与自由部端口直径相同,且固定连接设置,可保证连接处的光顺过渡。

如附图1所示,所述底筐上设置有多个固定箍,所述固定箍从上至下依次间隔设置,且固定设置在筋条上,增加底筐的承载强度。

所述上盖1中的若干筋条21间距设置,且位于上盖1中间区域的筋条21排布密度大于边缘区域的筋条21排布密度。增加上盖的强度,提高其承载力,可保证上盖的上方还可以放置重物,或者多个后车篮的叠放等。

还包括设置在上盖1中的若干加强筋条组11,若干所述加强筋条组11间距设置在筋条21之间,所述加强筋条组11包括至少两个平行且紧邻设置的加强筋条12。进一步增加上盖的强度,提高其承载力。

还包括设置在连接件一侧的安装件4,安装件4上开设有安装孔,可直接固定在机身上,在底筐底部设置有两固定片7,可固定于车尾的底盘架上。

如附图4所示,所述连接件3包括夹块33、保护壳31和紧固螺栓35,两个所述夹块33相对拼合设置,且两个所述夹块33的相对面上分别贯通开设有供固定箍22通过的第一半圆形凹槽32和第二半圆形凹槽34,所述保护壳31包覆设置在两个所述夹块 33的外侧,且通过紧固螺栓35将保护壳31与两个所述夹块33紧固连接。所述夹块33 为尼龙材质,可避免对不锈钢杆体的摩擦损伤,而且尼龙造价低,节省成本,所述保护壳31为金属片,包覆在夹块外侧,起到固定作用。

所述第一半圆形凹槽32与上盖1的固定箍对应设置,且第一半圆形凹槽32的直径大于固定箍的直径,所述第二半圆形凹槽34与底筐2顶端的固定箍对应设置,且第二半圆形凹槽34的直径小于固定箍的直径。两个第一半圆形凹槽拼合形成的圆孔直径大于固定箍的直径,使上盖在转动时可以省力,两个第二半圆形凹槽直径略小于固定箍的直径,可使夹块夹紧在固定箍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