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折叠装置领域,具体是一种折叠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尤其是大型城市,由于人口密度过大,人类的生存空间严重紧张。为了应对上述情况,能够折叠的家具、交通工具、运输设备等纷纷面世,通过合理的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空间,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便捷。
现有的折叠结构存在以下缺点:
1.稳定性差,张开后容易发生晃动;
2.张开或折叠的方法较为复杂,对于操作能力较差的老人或儿童较为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张开无晃动,张开或折叠操作方便快捷的折叠结构。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折叠结构,包括支座、上支撑件、一对前支脚和一对后支脚;
一对所述前支脚的下端均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支座的上表面前部,上端通过第一连接杆固定连接;
一对所述后支脚的下端均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支座的上表面后部,上端通过第二连接杆固定连接;
所述上支撑件位于所述支座上方,其下表面后部对应所述第二连接杆固定有定位环,所述定位环套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杆上,并与所述第二连接杆作转动配合,所述上支撑件的下表面前部对应所述第一连接杆固定有具有定位凹槽的定位座,所述定位凹槽的截面的形状尺寸与所述第一连接杆的截面的形状尺寸相匹配,所述第一连接杆可卡入或脱离所述定位凹槽;
所述前支脚与对应的所述后支脚之间设置有一连杆,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前支脚和后支脚可转动地连接,且所述连杆连接所述后支脚的一端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连杆连接所述前支脚的一端。
本折叠结构的张开方式:握持所述上支撑件将所述后支脚向上翻转,所述前支脚受所述连杆联动向上翻转,而后向下压所述上支撑件的前部,使所述定位凹槽下移至所述第一连接杆卡入所述定位凹槽,张开完成;
本折叠结构的折叠方式:向上拉所述上支撑件的前部,使所述第一连接杆脱离所述定位凹槽,而后向下压所述第一连接杆至其向下位移至极限位置,所述后支脚受所述连杆联动向下翻转,最后将所述上支撑件向所述前支脚翻转,折叠完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张开或折叠操作方便快捷,由于所述定位凹槽的截面的形状尺寸与所述第一连接杆的截面的形状尺寸相匹配,结合所述连杆连接对应的所述前支脚和后支脚,保证本折叠结构张开后无晃动,稳定性好;
进一步,所述上支撑件上设置有可锁紧或解锁所述上支撑件与所述第一连接杆的连接的锁紧机构。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避免本折叠结构在张开状态时第一连接杆意外脱出所述定位凹槽而与上支撑件分离,保证本折叠结构使用可靠。
进一步,所述锁紧机构包括连接板和蝶形锁紧螺栓,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上支撑件的前端铰接,所述蝶形锁紧螺栓穿过所述连接板与之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上对应所述蝶形锁紧螺栓开设有锁紧螺孔,所述蝶形锁紧螺栓穿过所述连接板的一端可随所述蝶形锁紧螺栓的正反拧转进出所述锁紧螺孔。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实现所述锁紧机构对上支撑件和第一连接杆的锁紧或解锁,锁紧或解锁方便快捷。
进一步,所述上支撑件的前端与所述连接板对应的一端通过轴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确保连接板与上支撑件的前端铰接稳定可靠。
进一步,所述定位凹槽的内壁与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侧壁之间的间隙小于1mm。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确保本折叠结构张开后无晃动,提升稳定性。
进一步,所述支座的上表面前部对应所述前支脚的下端两侧分别固定有安装片A和安装片B,依次穿过所述安装片A、前支脚和安装片B设置有双头螺杆,所述双头螺杆A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母与所述安装片A和安装片B固定,所述前支脚与所述双头螺杆A作转动配合。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实现所述前支脚与所述支座可转动地连接,转动灵活,结构可靠性高。
进一步,所述支座的上表面后部对应所述后支脚的下端两侧分别固定有安装片C和安装片D,依次穿过所述安装片C、后支脚和安装片D设置有双头螺杆B,所述双头螺杆B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母与所述安装片C和安装片D固定,所述后支脚与所述双头螺杆B作转动配合。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实现所述后支脚与所述支座可转动地连接,转动灵活,结构可靠性高。
进一步,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前支脚和后支脚通过转轴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实现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前支脚和后支脚可转动地连接,转动灵活,结构可靠性高。
进一步,张开后,对应的所述前支脚和后支脚呈八字形。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提升本折叠结构张开后的结构稳定性。
进一步,所述定位环为固定抱箍。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方便所述定位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装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折叠结构张开的侧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折叠结构张开的前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折叠结构张开的后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上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折叠结构折叠的侧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折叠结构张开的前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2折叠结构张开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
1-前支脚;2-上支撑件;3-后支脚;4-连杆;5-支座;6-双头螺杆A;7-双头螺杆B;8-安装片A;9-安装片B;10-第一连接杆;11-定位座;111-定位凹槽;12-第二连接杆;13-定位环;14-安装片C;15-安装片D;16-连接板;17-蝶形锁紧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一种折叠结构,包括支座5、上支撑件2、一对前支脚1和一对后支脚3;
一对前支脚1的下端均可转动地连接于支座5的上表面前部,上端通过第一连接杆10固定连接;
一对后支脚3的下端均可转动地连接于支座5的上表面后部,上端通过第二连接杆12固定连接;
上支撑件2位于支座5上方,其下表面后部对应第二连接杆12固定有两个定位环13,两个定位环13套接于第二连接杆12上,并与第二连接杆12作转动配合,上支撑件2的下表面前部对应第一连接杆10固定有两个具有定位凹槽111的定位座11,定位凹槽111的截面的形状尺寸与第一连接杆10的截面的形状尺寸相匹配,第一连接杆10可卡入或脱离两个定位凹槽111;
前支脚1与对应的后支脚3之间设置有一连杆4,连杆4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前支脚1和后支脚3可转动地连接,且连杆4连接后支脚3的一端的水平高度高于连杆4连接前支脚1的一端。
本实施例中,定位凹槽111的内壁与第一连接杆10的侧壁之间的间隙小于1mm;支座5的上表面前部对应前支脚1的下端两侧分别固定有安装片A8和安装片B9,依次穿过安装片A8、前支脚1和安装片B9设置有双头螺杆,双头螺杆A6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母与安装片A8和安装片B9固定,前支脚1与双头螺杆A6作转动配合;支座5的上表面后部对应后支脚3的下端两侧分别固定有安装片C14和安装片D15,依次穿过安装片C14、后支脚3和安装片D15设置有双头螺杆B7,双头螺杆B7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母与安装片C14和安装片D15固定,后支脚3与双头螺杆B7作转动配合;连杆4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前支脚1和后支脚3通过转轴连接;张开后,对应的前支脚1和后支脚3呈八字形;第二连接杆12的周向侧壁上对应定位环13开设有环形限位槽,定位环13位于环形限位槽内,定位环13为固定抱箍;第一连接杆10的两端分别与一对前支脚1的上端焊接固定,第二连接杆12的两端分别与一对后支脚3的上端焊接固定。
本实施例折叠结构的张开方式:如图1和图4所示,握持上支撑件2将后支脚3向上翻转,前支脚1受连杆4联动向上翻转,而后向下压上支撑件2的前部,使定位凹槽111下移至第一连接杆10卡入定位凹槽111,张开完成;
本实施例折叠结构的折叠方式:如图4和图5所示,向上拉上支撑件2的前部,使第一连接杆10脱离定位凹槽111,而后向下压第一连接杆10至其向下位移至极限位置,后支脚3受连杆4联动向下翻转,最后将上支撑件2向前支脚1翻转,折叠完成。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6和图7所示,上支撑件上设置有可锁紧或解锁上支撑件2与第一连接杆10的连接的锁紧机构;锁紧机构包括连接板16和蝶形锁紧螺栓17,连接板16的一端与上支撑件2的前端铰接,蝶形锁紧螺栓17穿过连接板16与之螺纹连接,第一连接杆10上对应蝶形锁紧螺栓17开设有锁紧螺孔,蝶形锁紧螺栓17穿过连接板16的一端可随蝶形锁紧螺栓17的正反拧转进出锁紧螺孔;上支撑件2的前端与连接板16对应的一端通过轴连接。
锁紧机构的锁紧:本折叠机构张开状态下,正向拧转蝶形锁紧螺栓17使其拧入锁紧螺孔以锁紧上支撑件2与第一连接杆10的连接。
锁紧机构的解锁:本折叠机构待折叠状态下,反向拧转蝶形锁紧螺栓17使其旋出锁紧螺孔以解锁上支撑件2与第一连接杆10的连接。
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本折叠结构的应用场景示例:
1、在上支撑件2上表面安装座垫即可作为电动三轮或四轮车的座椅;
2、在上支撑件2上表面安装桌面板即可作为可折叠的桌子;
3、在上支撑件2上表面安装弹性坐垫即可作为可折叠的凳子;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