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93774发布日期:2019-07-17 05:43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框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在框架与框架的接合中,已知通过压溃一个框架的末端并将该端部与另一个框架通过包铸而接合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8976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现有技术中,管架之间的接合采用包铸,来进行防脱、止转,是一种涉及管架的技术。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提供实现了板材和管架的止转防脱的框架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是一种框架结构,在该框架结构中,一个框架62的端部与另一个框架61的外周接合,所述框架结构的特征在于,一个框架62为板材,所述板材62的末端部62a至少设置有两个面,在各面的末端部62a形成有开口部63c、64c、65c、163c、164c、165c,使末端部62a与另一个框架61配合并进行包铸。

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覆盖所述开口部63c、64c、65c、163c、164c、165c地进行包铸。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末端部62a的端缘64d、65d具备凹凸形状64e、65e,该凹凸形状64e、65e被进行了包铸。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开口部63c、64c、65c、163c、164c、165c以相同高度排列配置。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开口部163c、164c、165c在同一面上设置有多个。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框架结构,在一个框架的端部与另一个框架的外周接合的框架结构中,其特征在于,一个框架为板材,所述板材的末端部至少设置有两个面,在各面的末端部形成有开口部,使末端部与另一个框架配合并进行包铸。根据该结构,在板材与管架的接合中,能够实现板材的防脱、止转。此外,板材至少具有两个面,因此能够具有强度地进行支承。

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覆盖所述开口部地进行包铸。根据该结构,能够实现板材的止转、防脱。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末端部的端缘具备凹凸形状,该凹凸形状被进行了包铸。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板材相对于拉伸方向的防脱效果。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开口部以相同高度排列配置。根据该结构,容易制造设置有开口部的框架。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开口部在同一面上设置有多个。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板材的止转、防脱牢固。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具备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框架结构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前侧的横框架与撑条的接合部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撑条以外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框架结构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5是第2实施方式的横框架与撑条的接合部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61:另一个框架;

62:一个框架、板材;

62a:末端部;

63c、64c、65c、163c、164c、165c:开口部;

64d、65d:端缘;

64e、65e:凹凸形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说明中,前后左右以及上下这样的方向表述,如没有特别说明,则设为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此外,各图中所示的标号fr表示车体前方,标号up表示车体上方,标号lh表示车体左方。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具备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框架结构的机动二轮车10的左侧视图。

机动二轮车10具备:车体框架11;前轮13,其借助前叉12支承于车体框架11的前端部;以及后轮16,其借助动力单元14支承于车体框架11的下部。

机动二轮车10是跨越配置在动力单元14及后轮16的上方的车座17而落座的踏板摩托车型的鞍乘型车辆,具备车体框架11及覆盖其周围的车体罩20。

车体罩20具备:前罩21、左右一对腿部护罩22、左右一对脚踏板23、左右一对侧裙24、左右一对车身罩26、把手罩27。

前罩21覆盖车体框架11的前方。左右的腿部护罩22与前罩21的两侧缘连接,从前方覆盖落座于车座17的驾驶员的腿部。左右的脚踏板23从左右的腿部护罩22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成为驾驶员的搁脚板。左右的侧裙24从左右的脚踏板23的两侧缘分别向下方延伸。左右的车身罩26覆盖车座17的两侧部的下方。把手罩27覆盖安装于前叉12的上部的把手28的中央部。

动力单元14由以下部分构成:发动机18,其构成前部;以及无级变速器19,其一体地设置于发动机18的后部。发动机18中,具备气缸体18b、气缸盖18c等的气缸部18d从曲轴箱18a大致向上方延伸,在气缸盖18c连接有包括空气净化器29的进气装置。无级变速器19具备一体地设置在曲轴箱18a的后端部的传动箱19a,在该传动箱19a的后端部安装有后轮16。

在左右的脚踏板23的下方配置有燃料箱30,燃料箱30的周围被包括脚踏板23、侧裙24等的车体罩20覆盖。

燃料箱30具有从侧面观察时前方薄、后方厚的楔型形状。燃料箱30在前侧配置有滤罐34,在后侧配置有加油口32和密封加油口32的盖40。盖40由设置在构成车身罩26的前部下部的中心罩26a上的燃料加油用的带锁定功能的开闭盖(未图示)覆盖。燃料箱30安装于多个横框架61,多个横框架61架设于配置在左右脚踏板23的下方的左右一对框架部件11a。左右一对框架部件11a及多个横框架61构成车体框架11的一部分。

图2是前侧的横框架61与撑条62的接合部的放大立体图,图3是图2的撑条以外的iii-iii线剖视图。

横框架(另一个框架)61由筒状的金属构成。横框架61由高张力钢、即所谓的高张力材料构成,从而实现了轻量化。撑条(一个框架)62是金属制的冲压材料(板材)。横框架61与撑条62通过铸件即包铸部70接合。

包铸部70具备:筒状的第1接合部71,其沿左右方向延伸;以及第2接合部72,其从第1接合部71的下部向下方延伸。

在第1接合部71中,以插入的状态接合有横框架61。

在横框架61的内侧,与第1接合部71的位置对应地配置有支承管90。

支承管90形成得比包铸部70的第1接合部71长,两端部90b、90c配置在第1接合部71的外侧。在铸造包铸部70时,支承管90从内侧支承横框架61,从而保持横框架61的形状。支承管90由于比包铸部70的第1接合部71长,因此能够吸收支承管90相对于横框架61的位置偏移。

横框架61及支承管90通过从横框架61的外周侧凿紧而接合。在横框架61及支承管90,形成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状的凿紧部61a、90a。凿紧部61a、90a在横框架61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凿紧部61a、90a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

形成于第1接合部71的内表面的凸部71a进入横框架61的凿紧部61a。凸部71a具有与凿紧部61a的凹形状对应的外形。由于包铸部70的凸部71a进入横框架61的凹状的凿紧部61a,因此圆筒状的横框架61相对于圆筒状的第1接合部71止转,并且沿轴向防脱。

在第2接合部72接合有撑条62。撑条62在外观形状上为板材的弯折形状,并具备:主体部63,其向下方延伸;左侧壁部64,其在主体部63的左侧缘形成为立壁状,且相对于主体部63向前方突出;以及右侧壁部65,其在主体部63的右侧缘形成为立壁状,且相对于主体部63向前方突出。左侧壁部64与右侧壁部65左右对称地形成。

撑条62具备:基部(末端部)62a,其与第2接合部72接合;以及支承部62b,其从基部62a向下方延伸。

在支承部62b中,在主体部63形成有螺栓的贯穿插入孔66。在贯穿插入孔66中,利用未图示的螺栓固定有燃料箱30(参照图1)。

在支承部62b中,侧壁部64、65形成为末端尖的三角形状。由侧壁部64、65增强主体部63。

本实施方式的撑条62整体是板材的弯折形状,基部62a由板材形成即可,从基部62a延伸的支承部62b的形状可以不是弯折形状。

撑条62的基部62a被包铸部70包覆而接合。由于基部62a是弯折形状,因此在板材与管架的接合中能够实现止转。此外,基部62a由主体部63和左右一对侧壁部64、65构成三个面,因此被具有强度地支承。

在主体部63、侧壁部64、65形成有沿壁厚方向贯通各部分的贯通孔(开口部)63c、64c、65c。贯通孔63c、64c、65c形成为相同高度。形成于第2接合部72的柱状部72a、72b、72c进入贯通孔63c、64c、65c。如图3所示,柱状部72a、72b、72c沿壁厚方向贯通撑条62,连接夹着撑条62的包铸部70的前方部70d与后方部70e。因此,撑条62相对于第2接合部72在上下方向上实现防脱,被牢固地接合。此外,贯通孔63c、64c、65c高度相同,因此容易在撑条62形成贯通孔63c、64c、65c,容易制造设置有贯通孔63c、64c、65c的撑条62。

此外,在侧壁部64、65的前端缘(端缘)64d、65d,在基部62a中,形成有波浪形状(凹凸形状)64e、65e。波浪形状64e、65e被包铸部70覆盖并包铸,在包铸部70形成有与波浪形状64e、65e嵌合的波浪形状72e、72f。波浪形状64e、65e、72e、72f彼此嵌合,由此撑条62相对于上下方向防脱。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框架结构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使用图4,对横框架61与撑条62通过包铸部70接合的框架结构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对于横框架61,在横框架61的内部插入支承管90。从外周面凿紧横框架61,在横框架61及支承管90形成凿紧部61a、90a。将利用凿紧部61a、90a固定有支承管90的横框架61设置于铸模92。此时,将支承管90设置为端部90b从铸模92的内表面离开距离l2、且端部90c从铸模92的内表面离开距离l3的状态。

对于撑条62,通过冲压加工形成,形成在基部62a具备波浪形状64e、65e和贯通孔63c、64c、65c的撑条62。将该撑条62设置为基部62a位于铸模92内。

在铸模92形成有与包铸部70的外形形状对应的空腔92a。在铸模92内注入熔融金属、所谓的金属熔液。金属熔液在低压下注入。作为一例,金属熔液使用铝合金。当金属熔液被注入空腔92a内时,横框架61的外周侧、撑条62的外周侧被金属熔液充满。此时,金属熔液进入横框架61的凿紧部61a。此外,撑条62的外周部被金属熔液覆盖,并且金属熔液进入贯通孔63c、64c、65c。

金属熔液附有压力,横框架61、撑条62从金属熔液受到压力。横框架61由支承管90支承,因此保持了形状。

当金属熔液完成注入时,冷却规定时间。冷却规定时间后,金属熔液凝固成与铸模92的空腔92a的内表面形状对应的形状,从而形成作为铸件的包铸部70。此时,在横框架61的凹状的凿紧部61a,包铸部70以进入的状态被固定,从而形成包铸部70的凸部71a。因而,横框架61以止转及防脱的状态被接合在包铸部70的第1接合部71。

此外,在撑条62的贯通孔63c、64c、65c内,包铸部70以进入的状态被固定。因而,在贯通孔63c、64c、65c内形成有柱状部72a、72b、72c。此外,撑条62的波浪形状64e、65e被包铸部70包覆,形成了与波浪形状64e、65e嵌合的波浪形状72e、72f。因而,撑条62以止转及防脱的状态被接合在第2接合部72。

因此,制造出横框架61及撑条62通过包铸部70接合的车体框架11。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在撑条62的端部即基部62a与横框架61的外周接合的框架结构中,撑条62为板材,撑条62的基部62a设置有三个面,在各面的末端部形成有贯通孔63c、64c、65c,使基部62a与横框架61配合并进行包铸。因此,在作为板材的撑条62与作为管架的横框架61的接合中,能够实现撑条62的防脱、止转。此外,撑条62至少具有两个面,因此能够具有强度地进行支承。

根据第1实施方式,覆盖贯通孔63c、64c、65c地进行包铸。因此,能够实现撑条62的止转、防脱。

在第1实施方式中,基部62a的前端缘64d、65d具备波浪形状64e、65e,波浪形状64e、65e被进行了包铸。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撑条62的防脱效果。

<第2实施方式>

图5是第2实施方式的横框架61与撑条62的接合部的放大立体图。

对应用了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构成的部分,标记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在第2实施方式的主体部63和侧壁部64、65分别形成有多个贯通孔(开口部)163c、164c、165c。贯通孔163c、164c、165c在上下方向上形成2列。各列的贯通孔163c、164c、165c的高度对齐。

贯通孔163c、164c、165c被进行了包铸,柱状部172a、172b、172c进入贯通孔163c、164c、165c。因而,撑条62相对于第2接合部72止转,并且相对于上下方向防脱。

横框架61与撑条62通过铸件即包铸部170接合。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贯通孔163c~165c以相同高度排列配置。因而,容易在撑条62形成贯通孔163c~165c,容易制造设置有贯通孔163c~165c的撑条62。各贯通孔163c~165c被进行了包铸,因此能够使撑条62的止转、防脱牢固。

在第2实施方式中,贯通孔163c~165c在主体部63、侧壁部64、65各自的同一面上分别设置有多个。各贯通孔163c~165c被进行了包铸,因此能够使撑条62的止转、防脱牢固。

上述的实施方式仅仅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任意地对其进行变形和应用。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由主体部63和侧壁部64、65形成的三个面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两个面以上即可,因此,例如可以是由主体部63和侧壁部64形成的两个面的撑条。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主体部63的侧缘设置波浪形状。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机动二轮车10的框架结构,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应用于机动二轮车以外的鞍乘型车辆。另外,所谓鞍乘型车辆,包括跨越车体而乘坐的全体车辆,不仅包括机动二轮车(也包括带原动机的自行车),还包括自行车、分类为atv(越野行驶车辆)的三轮车辆、四轮车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