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式的跨乘式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30501发布日期:2019-07-20 01:15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混合动力式的跨乘式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这样的跨乘式车辆,尤其是混合动力式的跨乘式车辆。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行驶动力源仅使用发动机的摩托车作为跨乘式车辆的一例。该摩托车的燃料储罐由左右一对前侧储罐和设置于后部框架内的后侧储罐构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674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行驶动力源采用混合动力式的情况下,跨乘式车辆上除了发动机及燃料储罐,还装载有行驶马达以及作为其电源的电池。电池及燃料储罐均要求相应的容积,难以确保用于配置它们的空间。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混合动力式的跨乘式车辆上确保电池及燃料储罐各方的配置空间。

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一形态的跨乘式车辆具备:包括发动机及行驶马达,产生用于行驶的动力的混合动力式的行驶动力源;存储向所述发动机供给的燃料的燃料储罐;以及储存向所述行驶马达供给的电力的电池;所述燃料储罐的车宽方向外端位于比所述电池靠近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根据所述结构,在跨乘式车辆的行驶动力源采用混合动力式的情况下,能使较为大重量的电池靠近车宽中心配置。易使车辆整体的重心位于车辆中心,跨乘式车辆的转弯性能提高。能利用在该电池的车宽方向外侧形成的空间来配置燃料储罐,从而尽可能地增大燃料储罐的容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在混合动力式的跨乘式车辆上确保电池及燃料储罐各方的配置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实施形态的跨乘式车辆的驱动系的示意图;

图2是作为根据实施形态的跨乘式车辆的一例而示出的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3是作为根据实施形态的跨乘式车辆的一例而示出的摩托车的俯视图;

图4是作为根据实施形态的跨乘式车辆的一例而示出的摩托车的主视图;

符号说明:

1跨乘式车辆;

2 行驶动力源;

3 发动机;

4 行驶马达;

11b 节气门体(throttlebody);

12 喷射器;

15 燃料储罐;

16 燃料室;

21 电池;

30 车身框架;

31 头管;

32 主框架;

34 前叉;

35 前轮;

36 摇臂;

37 枢轴;

38 后轮;

39 后框架;

40 座椅。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在所有附图中对相同或对应的要素标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图1是示出装载于根据实施形态的跨乘式车辆1上的驱动系的示意图。跨乘式车辆1具备产生用于行驶的动力的行驶动力源2。该行驶动力源2是包括发动机3及行驶马达4的混合动力式。行驶动力源2的发电方法或驱动方法未特别限定。虽图示了并联方式,但这是为了方便图示或是示出的仅仅一例,串联方式和分割方式亦可。行驶动力源2所产生的动力通过动力传递机构5向驱动轮6传递。动力传递机构5也可以是具备变速器5a。

跨乘式车辆1是具备一个前轮一个后轮的摩托车(参照图2)。这种情况下,后轮为驱动轮6。但跨乘式车辆1也可以是具备两个前轮一个后轮或一个前轮两个后轮的自动三轮车、巴吉车(buggy)或atv(全地形车;allterrainvehicle)。

作为一例,发动机3是燃烧液体燃料(例如汽油)产生输出的火花点火内燃机关。发动机3上设置有变更进气量的节气门11、喷射燃料的喷射器12、在燃烧室内产生火花的火花塞13、以及从发动机3向外部空气排放排气的排气系14。节气门11具备阀片11a以及容纳阀片11a的节气门体11b。本实施形态中,喷射器12安装于节气门体11b。排气系14包括从发动机3引导排气的排气歧管14a以及减低排气声的消声器14b。

跨乘式车辆1上装载有对用于发动机3的燃料进行储备、且使储备燃料向发动机3供给的发动机燃料系。本实施形态中,发动机燃料系的构成要素除了喷射器12,还包括燃料储罐15、燃料室16、燃料泵17、及燃料配管18a、18b。燃料储罐15和燃料室16都能存储燃料。燃料室16介于燃料储罐15与喷射器12之间。燃料泵17容纳于燃料室16。燃料泵17工作时,燃料室16内的燃料升压并向喷射器12供给。用喷射器12喷射燃料时,燃料从燃料储罐15向燃料室16补给。燃料储罐15具有供油口15a,可从外部的燃料供给源(例如加油站)经由供油口15a向燃料储罐15补给燃料。由于为了燃料储备,除燃料储罐15以外还具备燃料室16,所以可进行长距离移动。可省略燃料室16。伴随该省略,燃料配管18a、18b也可适当省略,燃料泵17的设置场所则适当变更(例如燃料储罐15内)。

跨乘式车辆1具备将向行驶马达4供给的电力进行储存的电池21。行驶马达4为交流马达,跨乘式车辆1具备变频器(inverter)22。变频器22将从电池21接收的直流电变换为交流电,使交流电向行驶马达4供电。跨乘式车辆1除电池21之外,还具备用在跨乘式车辆1所装载的电装系的电源中的低压电池26。“电装系”包括对喷射器12、火花塞13及变频器22进行控制的控制器27、以及前照灯这样的照明器具28。控制器27也可以是驱动控制节气门11。电池21和低压电池26也可以是通过dcdc变换器连接。

以下,对驱动系及与之关联的结构的配置进行说明。方向的概念以驾驶者所见的方向为基准,车宽方向对应左右方向,车长方向对应前后方向。关于车宽方向,以靠近车宽中心线侧为内侧,以远离侧为外侧。

图2是作为根据实施形态的跨乘式车辆1的一例而示出的摩托车的侧视图,图3为同一摩托车的俯视图。如图2及图3所示,跨乘式车辆1的车身框架30包括头管31以及从头管31向后方延伸的主框架32。头管31配置在车宽中心线上。转向轴33可转动地支持于头管31。前轮35可转动地从两侧被支持于与转向轴33一体转动的前叉34的下端部。

本实施形态中,主框架32左右成对。左右的主框架32关于车宽中心线对称地形成及配置。各主框架32包括从头管31向后方延伸的后方延伸部32a和从后方延伸部32a的后端部开始弯曲并向下方延伸的下方延伸部32b。后方延伸部32a也从头管31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并且也稍微朝向下方。

摇臂36的前端部可绕着在车宽方向延伸的枢轴37摇动地支持于该主框架32的下方延伸部32b。摇臂36的后端部可摇动地支持于后轮38的车轴。另,未图示的后悬架架设于车身框架30与摇臂36之间。

车身框架30包括从主框架32(尤其是后方延伸部32a的后部或下方延伸部32b的上部)向后方延伸的后框架39。后框架39于从摇臂36向上方远离之处,从主框架32稍向上方倾斜并向后方延伸。后框架39上支持有驾驶者所跨坐的座椅40。

发动机3、行驶马达4及变速器5a容纳于驱动源壳41,由此单元化或组件化。驱动源壳41包括发动机壳(包括曲轴箱、汽缸体、汽缸盖)41a、马达壳41b及变速器壳41c。变速器壳41c与发动机壳41a的下部后表面一体连结,发动机壳41a及变速器壳41c在从侧面观察时形成为l字。马达壳41b与变速器壳41c的上表面或发动机壳41a的上部后表面一体连结。

驱动源壳41支持于主框架32,配置于主框架32的下方(更详细而言,后方延伸部32a的下方且下方延伸部32b的前方)。动力传递机构5包括介于变速器5a与后轮38之间的动传机构5b(例如链传动机构),动传机构5b配置于比驱动源壳41及后轮38靠近车宽方向外方一侧(例如左侧)处。另,排气歧管14a从发动机壳41a的上部前表面向下方延伸,后于驱动源壳41的下方向后方延伸。之后,转向车宽方向外方另一侧(例如右侧),消声器14b以后轮38为基准在车宽方向配置于动传机构5b相反侧(例如右侧)。

电池21具备未图示的电池单体(batterycell)及容纳电池单体的电池盒42。电池盒42作为一例而形成为矩形箱状。电池21配置于车宽方向中心部,车宽中心线通过电池21。作为该配置的一例,电池21配置在形成于左右的主框架32之间的空间内,由左右的主框架32夹住。换言之,左右的主框架32在比电池21的侧面靠近车宽方向外侧处沿车长方向延伸,局部覆盖电池21的侧面。

关于电池21、与主框架32以外的要素的配置关系,电池21配置于比驱动源壳41靠近上方、和/或比枢轴37靠近上方。电池21配置于比前轮35的车轴靠近后方处、比头管31靠近后方处、比后轮38的车轴靠近前方处、比座椅40靠近前方处、和/或比枢轴37靠近前方处。

燃料储罐15及燃料室16避开电池21及驱动源壳41地进行配置。本实施形态中,将燃料储罐15的配置空间确保在较车辆后部(确保在车辆前部的情况参照后述的变形例)。

燃料储罐15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后轮38的车轴与枢轴37之间。另,该区域中,如前所述地配置有后框架39、摇臂36、动传机构5b、消声器14b。燃料储罐15配置于比发动机3、行驶马达4及电池21靠近后方处。燃料储罐15配置为在从侧面观察时不与发动机3、行驶马达4及电池21相互重叠。

燃料储罐15配置于动传机构5b的上方、摇臂36的上方。燃料储罐15配置于座椅40的下侧方。为了避免与跨于座椅40的驾驶者的脚的干扰,燃料储罐15配置于比枢轴37或主框架32的下方延伸部32b靠近后方处。

燃料储罐15支持于后框架39。燃料储罐15配置于比后框架39靠近车宽方向外侧处。燃料储罐15配置于比主框架32靠近车宽方向外侧处。本实施形态中,燃料储罐15以车宽中心线为基准,在车宽方向上配置在动传机构5b相同侧(例如左侧)。

燃料储罐15的上端位于比电池21的上端靠近下方的位置。燃料储罐15位于与座椅40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

燃料室16配置于燃料储罐15的车宽方向内侧。燃料室16配置于燃料储罐15的前方且喷射器12(以及安装有它的节气门体11b)的后方。燃料室16在从正面观察时配置于左右的前叉之间(与左右的前叉在前后方向上分离配置,并未被前叉夹住)。

根据上述配置,燃料储罐15的车宽方向外端位于比电池21靠近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行驶动力源2为混合动力式的情况下,可将较为大重量的电池21配置于车宽方向中心部。易使车辆整体的重心位于车辆中心,跨乘式车辆1的转弯性能提高。燃料储罐15能利用在该电池21的车宽方向外侧形成的空间来配置,尽可能地使燃料储罐15的容量较大。

燃料储罐15配置于比发动机、行驶马达及电池靠近后方处。由于与行驶动力源及电池这样较为大容积的结构在前后方向上分离配置,所以易于在车宽方向及前后方向上较大地确保燃料储罐15的配置空间,因此,能尽可能地增大燃料储罐15的容量。

由于在将燃料储罐15像这样配置于相对意义上的车辆后部时,燃料储罐15配置于比枢轴37靠近后方处,所以能避免与驾驶中驾驶者的脚的干扰,驾驶者不必采用拘束的姿势。由于将燃料储罐15配置在比后轮38的车轴靠近前方处,所以易使车辆整体的重心靠向车辆中心。

将燃料储罐15配置在比后框架39靠近车宽方向外侧处。其结果为,燃料储罐15配置在比座椅靠近车宽方向外方处。能在如从前那样确保用于座椅40或货台的空间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增大燃料储罐15的容量。此时,由于燃料储罐15支持于后框架39,所以能将燃料储罐15牢固地安装在车辆上。

电池21的重心位于左右的前叉34之间的位置,在车宽中心线上或接近车宽中心线。另一方面,燃料储罐15的重心在满量充填燃料储罐15的燃料的状态(所谓“加满”状态)下,位于比左右的前叉34靠近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电池21比加满状态的燃料储罐15重量大。在为了行驶而需要大容积的电池21和燃料储罐15的跨乘式车辆1上,由于使电池21的重心在车宽中心,所以易使车辆整体的重心在车辆中心。

如此,燃料储罐15配置于比框架靠近外侧处,而另一方面跨乘式车辆1还具备在燃料储罐15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的护体43。由此,跨乘式车辆1即便侧翻,也能以护体来保护燃料储罐15。能兼顾燃料储罐15的配置空间确保和燃料储罐15的保护。

燃料储罐15设置于左侧。跨乘式车辆1具备侧撑(sidestand),使用侧撑时,跨乘式车辆1以从正面来看车宽中心线由铅垂向左倾的姿态自行站立。将燃料储罐15设置在左时,易进行供油作业因此较为有利。

这种情况下,有可能车辆整体的重心会偏向左侧。也可以是为了将其消除而在右侧配置存储发动机水冷的制冷剂的制冷剂储罐44。由此,在外观上产生对称性,又易使车辆整体的重心在车辆中心上。

至此,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结构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适当追加、变更和/或删除。作为一例,也可以是如图3中双点划线所示,燃料储罐15a配置在车辆前部。这种情况下,燃料储罐15a在前后方向配置于前轮35的车轴与枢轴37之间。燃料储罐15a也可以是配置于左侧。又,燃料储罐15b也可以是配置于右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