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副车架前安装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19458发布日期:2018-09-01 02:44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副车架前安装板。



背景技术:

副车架可以看成是前后车桥的骨架,是前后车桥的组成部分,副车架的主要目的是减小路面震动的传入,以及提高悬挂系统的连接刚度。横向稳定杆是汽车悬架中的一种辅助弹性元件。它的作用是防止车身在转弯时发生过大的横向侧倾,目的是防止汽车横向倾翻和改善平顺性。目前,横向稳定杆通过前安装板与副车架连接,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320002974.4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副车架前安装板,其通过一体设计,从而减少焊接成本。但是,一体设计在车辆一侧受到碰撞时,碰撞产生的冲击力会通过横向稳定杆的一侧传递给另一侧,从而使横向稳定杆两侧的前安装板均受损,从而不利于减小碰撞受损范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稳固,便于安装,有效降低碰撞受损范围的副车架前安装板。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副车架前安装板,包括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和平板部,第一安装部设置在平板部上方,第一安装部包括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和连接板,连接板两端分别与第一、第二加强板连接,第一、第二加强板垂直设置在平板部上,连接板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部设置在平板部下方,第二安装部包括竖板和第三加强板,竖板垂直于平板部,第三加强板为三角形,第三加强板垂直于平板部且与竖板连接,竖板上设有第二安装孔。

以下为本实用新型的附属技术方案。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平板部设有第三安装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三加强板包括第一边部和第二边部,第一边部与第二边部垂直,第一边部与平板部连接,第二边部与竖板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平板部包括直边部,竖板相对直边部倾斜设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平板部包括弧边部,弧边部一端与直边部连接形成连接部,所述第三加强板的第一边部位于连接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安装部呈U型。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副车架前安装板能够使车辆侧面受到撞击时,降低冲击力通过横向稳定杆传递,减小碰撞产生的损害;同时,能够有效增强前安装板的结构强度和连接稳定性,便于安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副车架前安装板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竖板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安装孔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副车架前安装板的另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和优势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所列的实施例。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副车架前安装板包括第一安装部1,第二安装部2和平板部3,第一安装部1设置在平板部3上方。第一安装部1包括第一加强板11,第二加强板12和连接板13,连接板13两端分别与第一、第二加强板连接,第一、第二加强板垂直设置在平板部3上,连接板13设有第一安装孔131。所述第二安装部2设置在平板部3下方,第二安装部2包括竖板21和第三加强板22,竖板垂直于平板部,第三加强板22为三角形,第三加强板垂直于平板部3且与竖板21连接,竖板21上设有第二安装孔211。上述技术方案中,汽车的横向稳定杆10两端与前安装板连接,横向稳定杆的两端分别穿设在第一安装部1的第一安装孔131中并通过焊接固定,第二安装部2与副车架连接。当汽车一侧受到撞击时,横向稳定杆10能够从第一安装孔中穿出,从而减少冲击力传递给另一侧的前安装板,避免另一前安装板也受损,从而减小撞击的受损范围。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第二加强板能够增强第一安装部的结构强度。通过设置第三加强板,能够增强第二安全部的结构强度。通过第二安装孔可便于竖板与副车架通过螺栓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平板部3设有第三安装孔31,从而使的平板部能够通过第三安装孔31与副车架螺栓连接,从而增强前安装板与副车架的连接稳固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加强板22包括第一边部221和第二边部222,第一边部与第二边部垂直,第一边部221与平板部3连接,第二边部222与竖板21连接,从而使第三加强板的两边分别与平板部和竖板连接,增强第二安装部与平板部的连接稳固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平板部3包括直边部32,竖板21相对直边部倾斜设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平板部3包括弧边部33,弧边部33一端与直边部32连接形成连接部34,所述第三加强板22的第一边部221位于连接部。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部呈U型,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不平行,通过U型的第一安装部能够使第一安装部与平板部的连接更稳固。

本实施例的一种副车架前安装板能够使车辆侧面受到撞击时,降低冲击力通过横向稳定杆传递,减小碰撞产生的损害;同时,能够有效增强前安装板的结构强度和连接稳定性,便于安装。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较佳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