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白车身侧围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适应于两厢车型的具有独立连续加强环的后侧围结构。
背景技术:
白车身后侧围结构影响着整车的刚度、模态等性能,市场上的很多车型更多地采用C柱+E柱或D柱+E柱的后侧围结构,这种结构对刚度提升效果不佳且重量成本较高,且由于C柱和D柱的存在,增加了对侧围上有后三角窗造型的限制,使三角窗的透光面积无法做到最大;另外也有车型采用不连续的独立E柱后侧围结构,这种结构导致无法与后围板形成连续的腔体结构,对性能提升不大,无法满足刚度模态对后侧围结构的设计要求。为提升刚度模态,一些车型会在E柱腔体内另外增加隔板零件,这种结构一方面会新增模检具和工装费用,增加分拼焊点,进而提升了整车开发成本,另外额外新增零件也不利于尺寸的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具有独立连续加强环的后侧围结构,通过采用独立的E柱,并且在E柱腔体内增加独特的隔板设计,将E柱与后围内外板连接形成连续的加强环,以减重降本同时满足刚度模态等性能要求。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独立连续加强环的后侧围结构,其特点在于,其包括后围内板、后围外板、E柱内加强板和E柱外加强板,该E柱内加强板与该后围内板搭接,该E柱外加强板与该后围外板搭接,从而将尾门洞一圈的腔体连接形成连续的加强环;该E柱外加强板的端头位置处向内翻折形成与该E柱内加强板连接的连续隔板;该E柱外加强板或该E柱内加强板上开设有第一过孔,该隔板通过该第一过孔与该E柱内加强板点焊连接或通过结构胶连接。
较佳地,该隔板上开设有第二过孔,该隔板通过该第二过孔与该E柱内加强板点焊连接或通过结构胶连接。
较佳地,为该后侧围结构提供支撑的C柱和D柱取消掉。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白车身后侧围结构中取消一般车型采用的C柱、D柱,仅保留独立E柱,并将E柱与后围内外板连接以形成连续的加强环,同时在E柱腔体中增加独特的隔板设计,一方面降低了白车身重量成本以及减小了对后三角窗透光面积的限制,满足了整车的成本和重量控制,同时也更加有利于尺寸控制和优化了后排乘客的主观感知;另一方面改善了整车的刚度模态等性能,提升了整车的NVH品质和操控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具有独立连续加强环的后侧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I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II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独立连续加强环的后侧围结构,其包括后围内板4、后围外板3、E柱内加强板2和E柱外加强板1,该E柱内加强板2与该后围内板4搭接,该E柱外加强板1与该后围外板3搭接,从而将尾门洞一圈的腔体连接形成连续的加强环5;该E柱外加强板1的端头位置处向内翻折形成隔板结构(见图2和3),该E柱外加强板1或该E柱内加强板2上开设有第一过孔,该隔板通过该第一过孔与该E柱内加强板2点焊连接或通过结构胶连接。
此外,该隔板上还开设有第二过孔,该隔板通过该第二过孔与该E柱内加强板2点焊连接或通过结构胶连接,第二过孔在使用时还可以作为漏液孔。
在本方案中,取消一般车型采用的C柱、D柱,仅保留E柱,将E柱内加强板与后围内板搭接,E柱外加强板与后围外板搭接,从而将尾门洞一圈的腔体连接形成连续的加强环(见图1);在刚度和模态敏感区域,由E柱外加强板内沉形成隔板结构(见图2和3),通过焊接过孔与E柱内加强板点焊连接或者通过结构胶连接(见图1),从而起到一些车型为提升刚度模态所增加的隔板零件的功能。
此种结构一方面通过取消C柱、D柱,降低了重量成本以及减小了对后三角窗透光面积的限制,另一方面可将E柱与后围内外板连接形成连续的加强环,同时后侧围刚度模态敏感区域内独特的隔板设计相比其他车型减少了一个零件,降低了开发成本,也更加有利于尺寸的控制。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