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辊压成型的侧围上边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66488发布日期:2018-12-14 21:57阅读:408来源:国知局
一种辊压成型的侧围上边梁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辊压成型的侧围上边梁结构。



背景技术:

辊压成型工艺主要是靠材料的塑性移动滚压加工成各种形状复杂的轴杆、阀门芯和特殊紧固件等产品。辊压成型工艺和切削、磨削工艺相比,它不仅生产效率高、节约材料,而且产品强度高、质量稳定,这种工艺特别适于加工的特长短难于切削的工件,尤其对年产上百万件大批量的产品,采用辊压成型工艺最为有利,经济效益也最为可观。

当今汽车工业竞争日益激烈,低成本高性能的汽车零部件是整车厂不断追求的目标。侧围上边梁将顶盖与侧围焊接在一起,对整车的质量和刚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侧围上边梁生产时应用冲压工艺,一般不能采用高强钢作为冲压材料,所生产的零部件刚度较差,在车辆发生翻滚时,不能对成员提供有效的保护,且侧围上边梁采用冲压工艺一般模具成本较高。将辊压工艺应用于侧围上边梁结构,可以有效的降低模具成本,同时提高整车的刚度。



技术实现要素:

传统侧围上边梁生产时应用冲压工艺,所生产的零部件刚度较差,且模具成本较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辊压成型的侧围上边梁结构,可以有效的降低模具成本,同时提高整车的刚度。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辊压成型的侧围上边梁结构,包括A柱加强板、前风窗上横梁、B柱外板、顶盖第一横梁、侧围上边梁、顶盖中横梁、后侧围外板上板、顶盖中后横梁、顶盖后横梁、前风窗上横梁连接板、侧围上边梁加强板、上边梁止口、B柱内板、C柱外板和C柱内板;所述A柱加强板、前风窗上横梁、B柱外板、顶盖第一横梁、侧围上边梁、顶盖中横梁、后侧围外板上板、顶盖中后横梁、顶盖后横梁通过点焊连接到一起,组成了白车身基本骨架结构;所述侧围上边梁通过点焊与A柱加强板、前风窗上横梁焊接在一起;所述侧围上边梁通过点焊与B柱外板、B柱内板焊接在一起;所述侧围上边梁通过点焊与C柱外板、C柱内板焊接在一起;所述侧围上边梁与侧围上边梁加强板、上边梁止口形成了一个封闭环形结构。

工作原理:侧围上边梁的结构,由侧围上边梁、侧围上边梁加强板、上边梁止口组成。侧围上边梁、侧围上边梁加强板、上边梁止口均采用辊压工艺成型,有效提升了侧围上边梁的强度,降低了零部件重量,且辊压模具费用要比冲压模具低的多,降低了生产成本投入。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一种辊压成型的侧围上边梁结构,采用辊压工艺,可以有效降低模具开发成本,同时可以应用高强钢板作为原材料,能有效提升零部件的强度,对车身轻量化有极大帮助,汽车翻滚时,可以起到防滚杠的作用,对车内成员提供有效保护。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环境示意图。

图2为与A柱及前顶横梁搭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与B柱搭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与C柱搭接结构1示意图。

图5为与C柱搭接结构2示意图。

图6为A-A断面示意图。

其中,1-A柱加强板,2-前风窗上横梁,3-B柱外板,4-顶盖第一横梁,5-侧围上边梁,6-顶盖中横梁,7-后侧围外板上板,8-顶盖中后横梁,9-顶盖后横梁,10-前风窗上横梁连接板,11-侧围上边梁加强板,12-上边梁止口,13-B柱内板,14-C柱外板,15-C柱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现公开其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一种辊压成型的侧围上边梁结构,使用环境如图1所示,体现了侧围上边梁5在车身上的位置和结构特征,A柱加强板1、前风窗上横梁2、B柱外板3、顶盖第一横梁4、侧围上边梁5、顶盖中横梁6、后侧围外板上板7、顶盖中后横梁8、顶盖后横梁9通过点焊连接到一起,组成了白车身基本骨架结构。

侧围上边梁与A柱及前顶横梁搭接结构如图2所示,侧围上边梁5通过点焊与A柱加强板1、前风窗上横梁2焊接在一起,此种搭接方式具有较高的强度。

侧围上边梁与B柱搭接结构如图3所示,侧围上边梁5通过点焊与B柱外板3、B柱内板13焊接在一起,此种焊接采用两层焊,焊接质量高。

侧围上边梁与C柱搭接结构如图4、图5所示,侧围上边梁5通过点焊与C柱外板14、C柱内板15焊接在一起。

侧围上边梁所处位置的断面如图6所示,侧围上边梁5与侧围上边梁加强板11、上边梁止口12形成了一个封闭环形结构,增大了此断面的转动惯性,从而提高了此处弯曲、扭转的强度和刚度。

工作原理:侧围上边梁的结构,由侧围上边梁5、侧围上边梁加强板11、上边梁止口12组成。侧围上边梁5、侧围上边梁加强板11、上边梁止口12均采用辊压工艺成型,有效提升了侧围上边梁5的强度,降低了零部件重量,且辊压模具费用要比冲压模具低的多,降低了生产成本投入。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