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独轮车的减震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03675发布日期:2018-11-30 18:58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平衡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独轮车的减震车架。



背景技术:

独轮车适于每日通勤使用或者周末时作为一项休闲运动。使用者把脚分别放在轮子两侧的折叠式踏板上以后,轻轻向前倾斜身体是前进,向后倾斜是停止,向左和向右倾斜身体是转弯。身体向前倾斜的越厉害,速度就越快,车内的一系列回旋装置确保它能很好地保持平衡。

独轮车在路上行进时,容易遇到坎坷的路面,独轮车的车轮会产生的跳动,跳动时产生振动力,振动会传递至独轮车的其他的踏板、外壳上,会直接影响整个独轮车的平衡性,容易导致使用者的站立不稳,会极大的降低使用者使用的舒适度。

现目前的独轮车上,多采用减震组件和减震单元等装置对车体进行减震,减震单元分别与内车架和外车架固定连接,同时内车架和外车架也为刚性连接,当独轮车受到振动力的作用时,部分振动力会依次通过内车架和外车架传递至踏板上,最终作用到人体上,也会导致使用者使用舒适度的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独轮车的减震车架,以提高车体对车体的减震能力,提高使用者的使用舒适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基础方案如下:一种独轮车的减震车架,包括内车架、外车架和减震单元,所述内车架位于外车架内,所述减震单元竖直固定安装在内车架与外车架之间,还包括竖直滑动的连接单元,所述外车架上设有连接单元竖直滑动的滑槽,所述连接单元与内车架固定连接。

基础方案的原理及其优点:操作时,将车轮安装在内车架上,自然状态时,连接单元在减震单元的支撑下位于滑槽的中部;当车轮在坎坷的路上行进时,车轮受到振动力的作用,车轮将振动力传递至内车架上,此时内车架带动连接单元在滑槽内上下移动,使振动力转化为连接单元在滑槽内的滑动力,同时振动力转化为减震单元的运动力,实现对力的转动,使传递至外车架上的振动力快速的降低,进而让使用者的受到的振动力降低,极大的提高了使用者的使用舒适度。

进一步,所述减震单元包括支撑轴和弹簧,所述支撑轴的上端位于外车架外,支撑轴的下端与内车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且支撑轴的侧壁与外车架滑动连接,所述弹簧同轴安装在支撑轴上,且弹簧位于内车架和外车架之间。当内车架受到振动力作用时,内车架与外车架之间的距离变小或增大,进而内车架和外车架之间的弹簧受到挤压力或者拉伸力的作用,弹簧被压缩或者拉长,能够有效的减小外车架的竖直位移,使使用者的位移减小,进而有效的提高整个独轮车的使用舒适度;同时当地面的平整度恢复后,弹簧恢复原有的长度,连接单元也回移,便于对进行下次减震。

进一步,还包括第一轴套和第二轴套,所述第一轴套和第二轴套均同轴安装在支撑轴上,所述第一轴套位于支撑轴的下端与内车架之间且与内车架固定连接,第二轴套位于支撑轴与外车架之间且与外车架固定连接,且第二轴套与支撑轴滑动连接,所述弹簧的下端与第一轴套固定连接,弹簧的上端与第二轴套固定连接。内车架受到振动力的作用时,内车架最先产生竖直方向上的位移,此时内车架带动第一轴套和支撑轴产生竖直位移,此时第二轴套与支撑轴产生相对位移,此时第一轴套与第二轴套之间的弹簧被压缩或拉伸,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轴套和第二轴套相抵,能避免支撑轴被损坏,同时支撑轴对弹簧的拉伸或压缩进行导向;在外车架相对支撑轴移动时,第二轴套与支撑轴滑动连接,此时第二轴套保护对外车架和支撑轴进行保护,降低外车架与支撑轴磨损量。

进一步,所述内车架和外车架均呈“n”型,所述滑槽设置在外车架的两端,所述支撑轴竖直安装在外车架和内车架之间,且两个滑槽沿支撑轴所在的轴线对称设置。外车架呈“n”,且滑槽位于外车架的两端,便于连接单元沿外车架的两端竖直滑动,让外车架的两侧均匀受力;同时便于在内侧的中部进行车轮的安装,内车架的两端能对车轮进行稳定的支撑。

进一步,所述连接单元包括连接块和螺栓,所述连接块竖直滑动安装在滑槽内,所述连接块和内车架上均设有若干供螺栓穿过的安装孔,螺栓与连接块和内车架通过安装孔可拆卸连接。内车架与外车架发生相对移动时,螺栓将连接块与内车架固定,进而带动连接块在滑槽内竖直上下移动,此时连接块能够稳定的在滑槽内滑动;通过螺栓可固定连接块和内车架上不同的安装孔,可对弹簧的弹力进行预设。

进一步,还包括若干滑轨,所述滑轨竖直固定安装在滑槽内,且滑轨远离外车架的一侧与连接块滑动接触。连接块上下移动时与滑轨接触,能避免连接块直接与滑槽的内壁接触,造成连接块和外车架的磨损,但滑轨磨损后可方便的替换。

进一步,还包括若干挡水板,所述挡水板固定安装在内车架的下表面上。在独轮车行进时,挡水板能对地面上的水进行阻挡,避免水喷溅到使用者身上。

进一步,还包括两个踏板,所述踏板铰接在外车架两端远离内车架的一侧上。使用时,踏板可与外车架垂直,便于使用者站立在踏板上;使用后可绕踏板与外车架的铰接处收折,便于对独轮车进行收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独轮车的减震车架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剖视图;

图3为图2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外车架10、滑槽101、滑轨102、内车架20、踏板30、挡水板40、支撑轴50、第一轴套501、第二轴套502、弹簧503、连接块601、螺栓602、车轮70。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附图2和附图3所示:一种独轮车的减震车架,包括内车架20、外车架10、减震单元、若干挡水板40、两个踏板30、连接单元、第一轴套501和第二轴套 502,内车架20和外车架10均呈“n”型,外车架10与内车架20重叠设置,且内车架20 位于外车架10内。

减震单元包括弹簧503和竖直设置的支撑轴50,支撑轴50的上端位于外车架10外,支撑轴50的下端与内车架20的上表面焊接,且支撑轴50的侧壁与外车架10滑动连接,弹簧 503同轴安装在支撑轴50上,且弹簧503位于内车架20和外车架10之间;外车架10的两端均设置有滑槽101,且两个滑槽101沿支撑轴50所在的轴线对称设置。

第一轴套501和第二轴套502均同轴安装在支撑轴50上,第一轴套501位于支撑轴50 的下端与内车架20之间且与内车架20焊接,第二轴套502位于支撑轴50与外车架10之间且与外车架10焊接,且第二轴套502与支撑轴50滑动连接,弹簧503的下端与第一轴套501 焊接,弹簧503的上端与第二轴套502焊接。

减震单元竖直焊接在内车架20与外车架10之间,还包括竖直滑动的连接单元,外车架 10上设有连接单元竖直滑动的滑槽101,与内车架20焊接。

连接单元包括连接块601、螺栓602和四个滑轨102,滑轨102竖直焊接在滑槽101内,且滑轨102远离外车架10的一侧与连接块601滑动接触;连接块601竖直滑动安装在滑槽101内,连接块601和内车架20上均设有若干供螺栓602穿过的安装孔,螺栓602与连接块 601和内车架20通过安装孔可拆卸连接。

此外,挡水板40焊接在内车架20的下表面上;踏板30铰接在外车架10两端远离内车架20的一侧上。

本实施例中的减震车架在使用时,先将车轮70安装在内车架20上,自然状态时,连接块601在减震单元的支撑下位于滑槽101的中部;当车轮70在坎坷的路上行进时,车轮70 受到振动力的作用,车轮70将振动力传递至内车架20上,此时内车架20带动连接块601 在滑槽101的滑轨102上上下移动,使振动力转化为连接块601在滑槽101内的滑动力;当内车架20受到振动力的作用时,内车架20最先产生竖直方向上的位移,此时内车架20带动第一轴套501和支撑轴50产生竖直位移,此时第二轴套502与支撑轴50产生相对位移,此时第一轴套501与第二轴套502之间的弹簧503被压缩或拉伸,弹簧50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轴套501和第二轴套502相抵,内车架20与外车架10之间的距离变小或增大,进而内车架20和外车架10之间的弹簧503受到挤压力或者拉伸力的作用,弹簧503被压缩或者拉长,能够有效的减小外车架10的竖直位移,使使用者的位移减小,进而有效的提高整个独轮车的使用舒适度。

在使用者使用此独轮车的过程中,先绕踏板30与外车架10的铰接处翻折踏板30,使踏板30与外车架10垂直,便于使用者站立在踏板30上;使用过程中遇到积水时,挡水板40 能对地面上的水进行阻挡,避免水喷溅到使用者身上;在使用后,再次将踏板30绕踏板30 与外车架10的铰接处转动,对踏板30进行收折。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