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履带式三轮爬楼代步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83151发布日期:2019-01-04 22:50阅读:604来源:国知局
半履带式三轮爬楼代步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代步装置,尤其是一种三轮代步车。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三轮代步车是以一个前轮控制方向,左、右两后轮驱动行驶的车,这种以车轮驱动行驶的车存在着缺陷,因为驱动轮触地面积小,摩擦力小,在泥泞的路、雪地等路况不好时容易陷车、打滑,再由于车轮直径小,遇到过街天桥等有台阶的就上不去、过不了,住在楼房上的也爬不上楼。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的三轮代步车在泥泞的路、雪地等路况不好时容易陷车、打滑,遇到过街天桥、楼梯等爬不上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半履带式三轮爬楼代步车,采用在普通三轮代步车的前、后轮上安装可收上和放下的履带装置,在路况不好时放下两后履带装置驱动行驶,这样就不会陷车、打滑;前、后履带装置放下后就像搭了桥板一样能顺畅的上、下楼梯。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半履带式三轮爬楼代步车,包括车架,车架前端减震前叉上安装前轮,车架后部的左、右以减震器与车架下面的驱动后桥连接,驱动后桥的左、右两头各安装一后轮;前轮上安装一前履带装置,前电动撑杆一头安装在减震前叉上,另一头与前履带装置的前部连接;驱动后桥两后轮的外侧各安装一后履带装置,后履带装置从主动轮向后伸展,左、右后履带装置的尾部以连接杆连接;后电动撑杆一头与驱动后桥连接,另一头与后履带装置的尾部连接杆连接。

上述的半履带式三轮爬楼代步车,所述的前履带装置是由L型支架和前、后履带轮及前履带组成,所述的L型支架的上端安装在前轮的轮轴上,所述的前履带轮安装在L型支架的前端,所述的后履带轮安装在L型支架的拐角处。

上述的半履带式三轮爬楼代步车,所述的前履带装置以前轮轮轴为圆心活动,前履带装置放下后,前履带的下平面与地面接触。

上述的半履带式三轮爬楼代步车,所述的后履带装置是由驱动轴、三角形支架、主动轮、离合盘、中从动轮、尾从动轮、后履带组成,所述的驱动轴的一头是法兰,安装在后轮的轮胎螺丝上,驱动轴的中段是花键,驱动轴的另一头为光轴的第一台阶、第二台阶。

上述的半履带式三轮爬楼代步车,所述的离合盘的内孔是花键,安装在驱动轴的中段,可左、右滑动,所述的主动轮的内孔镶嵌轴承,安装在驱动轴的第一台阶,主动轮与离合盘组成一副齿合离合器。

上述的半履带式三轮爬楼代步车,所述的三角形支架的前角镶嵌轴承,安装在驱动轴的第二台阶,所述的中从动轮是单向棘轮,安装在三角形支架的中间角,所述的尾从动轮也是单向棘轮,安装在三角形支架尾角。

上述的半履带式三轮爬楼代步车,所述的后履带装置以驱动轴为圆心活动,后履带装置放下后,中从动轮至尾从动轮之间所述的后履带下平面与地面接触,此时所述的驱动轴距离地面的的尺寸大于后轮的半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路况不好时采用放下后履带装置并同时支起后轮,用后履带装置驱动行驶,有效地消除了传统的三轮代步车在泥泞地、雪地容易陷车、打滑的缺陷,尤其是前、后履带装置放下后就像搭了桥板一样能顺畅的上、下楼梯,解决了传统的三轮代步车不能爬楼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前、后履带装置收上的侧视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前、后履带装置收上的后视示意图;

图3-1为本实用新型前、后履带装置放下的侧视示意图;

图3-2为本实用新型前、后履带装置放下的后视示意图;

图4为驱动轴的示意图;

图5为离合盘的主视与侧视示意图;

图6为主动轮的主视与侧视示意图;

图中1.车架,2.减震前叉,3.前轮,4.前电动撑杆,5.前履带装置,6.前履带轮,7.前履带,8.后履带轮,9.L型支架,10.前轮轴,11.减震器,12.主动轮,13.三角形支架前角轴承,14.三角形支架,15中从动轮,16.后履带,17.尾从动轮,18.后履带装置,19.后轮,20.后履带装置尾部连接杆,21.后电动撑杆,22.驱动后桥,23.驱动轴,24.驱动轴法兰,25.驱动轴花键,26.驱动轴第一台阶,27.驱动轴第二台阶,28.离合盘,29.离合盘内孔花键,30.主动轮内孔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在图1中半履带式三轮爬楼代步车,包括车架1,车架前端减震前叉2上安装前轮3,前轮3上安装前履带装置5,其前履带装置5是由L型支架9、前履带轮6、前履带7、后履带轮8组成,由L型支架9的上端安装在前轮轴10上,前履带轮6安装在L型支架9的前端,后履带轮8安装在L型支架9的拐角处;前履带装置5以前轮轴10为圆心活动,前履带装置5放下后,前履带轮6与后履带轮8之间的前履带7下平面与地面接触;前履带装置5没有驱动力,只起滑板作用;前电动撑杆4一头安装在减震前叉2上,另一头与前履带装置5的前部连接(根据杠杆原理支撑点越靠前支撑力越大),利用前电动撑杆4的伸长、缩短来调控前履带装置5的收上和放下,这样前电动撑杆4、前履带装置5与前轮3共同安装在减震前叉2上,就不会影响减震前叉2的减震效果;车架1后部的左、右以减震器11与车架下面的驱动后桥22连接,驱动后桥22左、右两头各安装一后轮19;两后轮19的外侧各安装一后履带装置18,其后履带装置18是由驱动轴23、三角形支架14、主动轮12、离合盘28、中从动轮15、尾从动轮17、后履带16组成;驱动轴23(图4)的一头是法兰24,安装在后轮19外侧的轮胎螺丝上,驱动轴23的中段是花键25,驱动轴23的另一头为光轴的第一台阶26和第二台阶27,离合盘28(图5)的内孔也是花键29,配套安装在驱动轴23的中段,可左、右滑动,驱动轴23转动带动离合盘28转动,主动轮12(图6)的内孔镶嵌轴承30,安装在驱动轴23的第一台阶26,这样主动轮12自身不会随着驱动轴23转动,离合盘28与主动轮12在驱动轴23上组成一副齿合离合器,离合盘28与主动轮12贴合就带动主动轮12转动,离合盘28与主动轮12分离则驱动轴23转主动轮12不转;三角形支架14的前角镶嵌轴承13,安装在驱动轴23的第二台阶27上,中从动轮15是单向棘轮,安装在三角形支架14的中间角上,尾从动轮17也是单向棘轮,安装在三角形支架14的尾角,两个单向棘轮控制了后履带16只能向前走不能向后走,防止本实用新型在爬楼时往后滑;后履带装置18以驱动轴23为圆心活动,从主动轮12向后伸展,后履带装置18放下后,中从动轮15至尾从动轮17之间的后履带16下平面与地面接触,用于驱动行驶,此时驱动轴23距离地面的尺寸大于后轮19的半径,这样就同时支起了后轮19,使后轮19悬空(看图3),就不会影响后履带装置18的驱动行驶;左、右后履带装置的尾部以连接杆20连接,这样左、右的后履带装置18同起同落,保持代步车的平衡;后电动撑杆21一头与驱动后桥22连接,另一头与后履带装置尾部的连接杆20连接,利用后电动撑杆21的伸长和缩短来调控后履带装置18的收上和放下;后电动撑杆21与后履带装置18共同安装在驱动后桥22上,就不会影响减震器11的减震效果。

【实施例2】

如图2-1、图2-2所示,前电动撑杆4缩短,前履带装置5收上,后电动撑杆21缩短,后履带装置18收上,如图2-2所示,离合盘28向右(左)滑动,和主动轮12分离,驱动轴23转主动轮12就不会转;这时两后履带装置悬空不跟转,就不增加消耗功率,而前、后履带装置都收上后,整车的长度小,利于在狭小的空间如楼梯的中间平台上转弯、掉头、行驶。

【实施例3】

如图3-1、图3-2所示,前电动撑杆4伸长,前履带装置5放下,前履带7的下平面与地面接触,起滑板作用;后电动撑杆21伸长,后履带装置18放下,中从动轮15至尾从动轮17之间的后履带16下平面与地面接触,用于驱动行驶,此时驱动轴23距离地面的尺寸大于后轮19的半径,所以在后履带装置18放下的同时支起了后轮19,使后轮19悬空就不会影响后履带装置18的驱动行驶;又如图3-2所示,离合盘28向左(右)滑动,和主动轮12贴合,就带动主动轮12随着驱动轴23转动;本实用新型在爬楼过程的上、下楼梯中,前履带7与后履带16的履带触地长度都要超过楼梯两个台阶口沿之间的距离,上、下台阶就像在斜坡上行驶一样,既省力又顺畅,而且前、后履带装置放下后,整个车身长了,上、下楼梯不会翻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