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通道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39475发布日期:2019-03-19 21:19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通道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中通道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车辆在碰撞过程中,通过气囊控制单元(ACU)进行点爆气囊和安全带来保护车内乘员。ACU附近零件的变形情况对ACU是否需要发出点火指令存在一定的影响。

目前一些车辆的前围板与中通道的连接结构为前围板直接与中通道相连,然后在前围板与中通道连接处设有一个小的前围过桥加强板,该前围过桥加强板与位于中通道上方的中通道加强板无连接关系,ACU装配区域设置于中通道加强板的前端区域。

上述连接结构在中通道前部的结构强度不足容易发生变形折弯,从而使得 ACU装配区域出现不稳定变形,影响ACU的标定,从而引起碰撞中ACU发生错误点爆或者该起爆而不起爆的风险,同时乘员舱内乘员的生存空间减小,影响车辆的碰撞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减小气囊控制单元的误爆情况的中通道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要提高中通道连接结构的碰撞安全性能。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通道连接结构,包括:

中通道;

中通道前段结构,其一端与车辆的前围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中通道的前端固定连接;

前围过桥加强板,固定连接于所述中通道前段结构的上表面;和

中通道加强板,固定连接于所述中通道的上表面,其前端与所述前围过桥加强板的后端固定连接,并且所述中通道加强板的前端上表面形成气囊控制单元的装配区域。

可选地,所述中通道前段结构与所述中通道的横截面均呈“几”字形且均沿所述车辆的纵向延伸。

可选地,中通道前段结构的具有沿车辆纵向分布的前端和后端以及沿车辆横向分布的两个侧部;且

所述中通道前段结构的前端和两个侧部的下表面均配置成与所述前围板的表面相贴合,所述中通道前段结构与所述前围板贴合处通过结构胶和焊接相连。

可选地,所述中通道前段结构的后端与所述中通道的前端通过焊接相连。

可选地,所述前围过桥加强板的横截面呈“几”字形且沿所述车辆的纵向延伸,其下表面贴合于所述中通道前段结构的上表面且在贴合处通过焊接相连。

可选地,所述前围过桥加强板具有第一中部平面和位于所述第一中部平面两侧且向下弯折的第一侧部,所述第一中部平面和所述第一侧部分别具有凸起于其表面的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筋位于所述第一中部平面的两侧且沿所述车辆的纵向延伸,所述第二加强筋基本上沿所述车辆的竖向延伸且沿所述车辆的纵向间隔布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中部平面和所述中通道前段结构还设有用于通过换挡机构的换挡机构安装孔,所述换挡机构安装孔周围设置有多个螺母过孔,以通过穿过所述螺母过孔的紧固件定位所述前围过桥加强板与所述中通道前段结构并固定所述换挡机构。

可选地,所述中通道加强板的横截面呈“几”字形且沿车辆的纵向延伸,其下表面与所述中通道的上表面相贴合且在贴合处通过焊接相连,其前端与所述前围过桥加强板的后端通过焊接相连。

可选地,所述中通道加强板具有第二中部平面和位于所述第二中部平面两侧且向下弯折的第二侧部,所述第二中部平面和所述第二侧部分别具有凸起于其表面的第三加强筋和第四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的中通道连接结构将传统的中通道进行了分件设计,即分隔为位于前部的中通道前段结构和位于后部的中通道,并在中通道前段结构的上表面处设计有前围过桥加强板,增加了中通道前段结构的强度,并且在中通道上表面处设置有中通道加强板,前围过桥加强板与中通道加强板固定连接,气囊控制单元的装配区域仍设置于中通道加强板的前端。这种加强了中通道前段结构的中通道连接结构可以减少中通道前段结构处的变形,确保气囊控制单元安装区域结构稳定,减少由于车身结构变形不稳定引起的气囊控制单元误爆的风险,并且变形的减少也保证了乘员舱的生存空间,从而提高车辆的碰撞安全性能。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将中通道进行分件设计,降低了前围板拉延成型的难度。之前的车辆中通道前部在前围板的中间位置,该区域整体深度较大,样件成型需要多个工序才能完成,本实施例的方案降低了前围板成型的深度,使得前围板成型变得容易些。

进一步地,分件出来的中通道前段结构的结构简单,成型容易,并且可以根据实际车辆需要的材料强度选材,如高强钢、热成型材料等,这样中通道前段结构的强度就会明显提高,更符合车辆的实际受力需求。在一些情况下,通过选择强度较高的中通道前段结构的材料甚至可以取消前围过桥加强板。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中通道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中通道前段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前围过桥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中通道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中通道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1所示,本实施例的中通道连接结构100一般性地可以包括中通道10、中通道前段结构20、前围过桥加强板30和中通道加强板40。中通道前段结构20的一端与车辆的前围板200固定连接,另一端与中通道10的前端固定连接。前围过桥加强板30固定连接于中通道前段结构20的上表面。中通道加强板40 固定连接于中通道10的上表面,其前端与前围过桥加强板30的后端固定连接,并且中通道加强板40的前端上表面形成气囊控制单元的装配区域A。

本实施例的中通道连接结构100将传统的中通道10进行了分件设计,即分隔为位于前部的中通道前段结构20和位于后部的中通道10,并在中通道前段结构20的上表面处设计有前围过桥加强板30,增加了中通道前段结构20的强度,并且在中通道10上表面处设置有中通道加强板40,前围过桥加强板30 与中通道加强板40固定连接,气囊控制单元的装配区域仍设置于中通道加强板40的前端。这种加强了中通道前段结构20的中通道连接结构100可以减少中通道前段结构20处的变形,确保气囊控制单元安装区域结构稳定,减少由于车身结构变形不稳定引起的气囊控制单元误爆的风险,并且变形的减少也保证了乘员舱的生存空间,从而提高车辆的碰撞安全性能。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将中通道10进行分件设计,降低了前围板200拉延成型的难度。之前的车辆中通道10前部在前围板200的中间位置,该区域整体深度较大,样件成型需要多个工序才能完成,本实施例的方案降低了前围板 200成型的深度,使得前围板200成型变得容易些。

进一步地,分件出来的中通道前段结构20结构简单,成型容易,并且可以根据实际车辆需要的材料强度选材,如高强钢、热成型材料等,这样中通道前段结构20的强度就会明显提高,更符合车辆的实际受力需求。在一些情况下,通过选择强度较高的中通道前段结构20的材料甚至可以取消前围过桥加强板30。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中通道前段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中通道前段结构20与中通道10的横截面均呈“几”字形且均沿车辆的纵向延伸。

可选地,如图2所示,中通道前段结构20的具有沿车辆纵向分布的前端和后端以及沿车辆横向分布的两个侧部。中通道前段结构20的前端和两个侧部的下表面均配置成与前围板200的表面相贴合,且中通道前段结构20与前围板200的贴合处通过结构胶和焊接相连。具体地,可在焊接前在中通道前段结构20下表面或者前围板200上表面的贴合区域涂覆结构胶,然后再进行点焊,焊点间距可以控制在35-45mm。

可选地,中通道前段结构20的后端与中通道10的前端通过焊接相连。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前围过桥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前围过桥加强板30的横截面呈“几”字形且沿车辆的纵向延伸,其下表面贴合于中通道前段结构20的上表面且在贴合处通过焊接相连。

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前围过桥加强板30具有第一中部平面31 和位于第一中部平面31两侧且向下弯折的第一侧部32,第一中部平面31和第一侧部32分别具有凸起于其表面的第一加强筋311和第二加强筋321。可选地,如图3所示,第一加强筋311位于第一中部平面31的两侧且沿车辆的纵向延伸,第二加强筋321基本上沿车辆的竖向延伸且沿车辆的纵向间隔布置。第二加强筋321包括多个加强筋,每个加强筋向上延伸至第一加强筋311的位置,第一加强筋311和第二加强筋321可以增加前围过桥加强板30的强度。在第一侧部32未设置第二加强筋321的部分设计焊点,由于第二加强筋321是间隔布置的,其间隔直接设置焊点可以同时控制焊点的间距。

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中部平面31和和中通道前段结构20还设有用于通过换挡机构的换挡机构安装孔,换挡机构安装孔周围设置有多个螺母过孔,以通过穿过螺母过孔的紧固件定位前围过桥加强板30与中通道前段结构20并固定换挡机构。如图3所示,第一中部平面31上设有换挡机构安装孔312与3个螺母过孔313,如图2所示,中通道前段结构20设有与换挡机构安装孔312对齐的换挡机构安装孔21以及与螺母过孔313对齐的螺母过孔22。

第一中部平面31的两侧为第一加强筋311,中间为平整平面,用来装配换挡机构,中间的平整平面可以设计多个焊点,例如5个焊点。此处焊点的设计可以保证平面位置的连接强度和可靠性,螺母过孔既用来保证中通道前段结构 20与前围过桥加强板30焊接的定位,又用来进行换挡机构的固定。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中通道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中通道加强板40的横截面呈“几”字形且沿车辆的纵向延伸,其下表面与中通道10的上表面相贴合且在贴合处通过焊接相连,其前端与前围过桥加强板30的后端通过焊接相连。中通道加强板40与前围过桥加强板30可以采用二保焊以增加该区域的连接强度以及该位置的动刚度,并且由于气囊控制单元装配在中通道加强板40的前部,也可以保证气囊控制单元的刚度要求和可靠性。

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中通道加强板40具有第二中部平面41和位于第二中部平面41两侧且向下弯折的第二侧部42,第二中部平面41和第二侧部42分别具有凸起于其表面的第三加强筋411和第四加强筋421。

可选地,如图4所示,第三加强筋411布置于第二中部平面41的两侧且沿车辆的纵向延伸,可以纵向贯穿第二中部平面41,同时第二侧部42还设有多个沿车辆的纵向间隔布置的第四加强筋421,以起到加强结构的作用。

如图4所示,第二中部平面41的前端还设有凸台结构412,该凸台结构 412上设有安装孔413,用于安装气囊控制单元,该凸台结构412进一步增加了气囊控制单元安装点的结构强度。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