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灵敏度可调节的刹车手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39577发布日期:2019-02-22 21:07阅读:593来源:国知局
一种灵敏度可调节的刹车手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锻造设备技手刹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灵敏度可调节的刹车手柄。



背景技术:

摩托车、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所采用的刹车系统大部分为手刹,乘骑者可以随时操纵车闸,使行驶的车辆减速、停驶,确保行车安全,由此可见刹车系统对于骑车者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刹车手柄主要由刹车柄、刹车柄座和紧固螺钉等组成,刹车手柄通过刹车柄座上的夹环固定在车把上,当手捏刹车柄时,刹车柄绕螺钉转动,使刹车线在刹车线套中移动,达到刹车制动的目的,刹车线在长期的拉升力的作用下会变长,因而刹车时刹车线移动距离缩短,导致刹车制动张紧力下降,从而导致刹车灵敏度下降。在制造过程中由于加工误差,出厂时也能存在刹车线长度不合适的情况,此时很难调节刹车的松紧度。

中国专利申请公开号CN201882213U,公开日为2011年06月29日,名称为“一种可同时控制前后刹车的自行车刹车柄”,公开了一种可同时控制前后刹车的自行车刹车柄,只需一只手握紧刹车柄,就能够控制前后两个刹车,及时减速、制动,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提高行车安全性。但是该专利仍存在刹车线长度无法调节,刹车灵敏度随着使用时间变长而下降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调节刹车灵敏度,且结构简单,调节方便,调节后刹车性能稳定的刹车手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灵敏度可调节的刹车手柄,包括刹车线、固定架、手柄杆和第二转轴,所述手柄杆包括拉紧段、第一转轴和手持段,所述拉紧段、第一转轴和手持段依次连接,所述固定架上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与第一转轴转动配合,所述拉紧段上设有通孔、垫片和压紧螺栓,所述第二转轴与通孔转动配合,所述压紧螺栓穿过垫片与第二转轴螺纹连接,所述垫片与拉紧段接触,所述压紧螺栓压紧垫片;所述刹车线与第二转轴连接,所述第二转轴远离拉紧段一侧的端面中心设有内多边形卡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固定架与车辆的车头手柄固定,需要调节刹车灵敏度时,将压紧螺栓松开,将扳手插入内多边形卡槽,第二转轴跟着扳手旋转,刹车线缠绕在第二转轴上,从而实现缩短刹车线长度的目的。长度调节完成后,将压紧螺栓拧紧,将第二转轴锁死,保证第二转轴不会旋转,刹车灵敏度调节完成。需要将灵敏度调低时,其它步骤与上述相同,只需改变第二转轴的旋转方向即可。所述内多边形卡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不同形状,也可以设置为多边形凸台,与常用扳手适配即可。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转轴靠近拉紧段一侧的端面上设有多个锁止卡槽,所述锁止卡槽沿第二转轴轴线均匀分布,所述拉紧段上设有锁止螺钉,所述锁止螺钉与拉紧段螺纹连接并穿过拉紧段,锁止螺钉与其中一个锁止卡槽卡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锁止卡槽与锁止螺钉卡合,装置正常使用时,可以防止第二转轴相对拉紧段转动,增加了刹车的可靠性。需要调节刹车灵敏度时,只需先将锁止螺钉拧出锁止卡槽,再进行调节,调节完成后,将锁止螺钉对准锁止卡槽,并拧入卡合即可。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转动轴上设有绕线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保证刹车线缠绕在第二转轴上时,始终处于绕线槽内,防止刹车线滑出第二转轴,从导致刹车失灵的情况发生,提高了刹车的安全性。

作为优选,所述绕线槽内设有穿线孔和压紧螺纹孔,所述穿线孔和压紧螺纹孔连通,所述压紧螺纹孔内设有压紧螺钉,所述刹车线穿过穿线孔,所述压紧螺钉压紧刹车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刹车线时,只需将刹车线穿过穿线孔,然后将压紧螺钉拧紧即可,降低了安装难度,方便安装和更换零部件。同时,相对纯靠摩擦力防止第二转轴和刹车线相对滑动的方案由于刹车线被压紧螺钉压紧,不易出现滑动现象,增加了刹车的可靠性。

作为优选,还包括保护壳,所述保护壳与拉紧段固定,所述第二转轴设置在保护壳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避免调节装置直接暴露在外,防止其生锈失效。增加了装置的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所述保护壳的一端与拉紧段铰接,保护壳的另一端与拉紧段通过固定螺丝连接。需要调节刹车灵敏度时,先将固定螺丝拆下,打开保护壳,调节完成后,将保护壳盖上,将螺丝拧紧即可,一端铰接可以减少固定螺丝的使用,使拆卸更方便,可以避免保护壳可以完全拆卸导致易遗失的问题。

作为优选,所述手持段上设有摩擦套。乘骑者的手需要经常与手刹接触按压,所述摩擦套可以增加摩擦力,可以防止手打滑,同时可以使乘骑者操作时更加舒适。

作为优选,所述手持段长度与拉紧段长度比值大于2。手持段、转轴和拉紧段形成了一个杠杆结构,以转轴为支点。所述手持段长度与拉紧段长度比值大于2,通过杠杆原理,减小刹车时乘骑者需要施加的力。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可以刹车线松紧度,从而调节刹车灵敏度;(2)结构简单,调节方便;(3)调节后刹车可靠性强;(4)拆装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未安装保护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 中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 中第二转轴的右视图;

图4是图1 中第二转轴的左视图。

图中:刹车线1、固定架2、手柄杆3、拉紧段3.1、通孔3.1.1、第一转轴3.2、手持段3.3、安装孔4、第二转轴5、锁止卡槽5.1、内多边形卡槽5.2、绕线槽5.3、穿绳孔5.4、压紧螺纹孔5.5、锁止螺钉6、保护壳7、摩擦套8、垫片9、压紧螺栓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一种灵敏度可调节的刹车手柄,包括刹车线1、固定架2、手柄杆3和第二转轴5,所述手柄杆3包括拉紧段3.1、第一转轴3.2和手持段3.3,所述拉紧段3.1、第一转轴3.2和手持段3.3依次连接,所述固定架2上设有安装孔4,所述安装孔4与第一转轴3.2转动配合,所述拉紧段3.1上设有通孔3.1.1、垫片9和压紧螺栓10,所述第二转轴5与通孔3.1.1转动配合,所述压紧螺栓10穿过垫片9与第二转轴5螺纹连接,所述垫片9与拉紧段3.1接触,所述压紧螺栓10压紧垫片9;所述刹车线1与第二转轴5连接,所述第二转轴5远离拉紧段3.1一侧的端面中心设有内多边形卡槽5.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固定架2与车辆的车头手柄固定,需要调节刹车灵敏度时,将压紧螺栓10松开,将扳手插入内多边形卡槽5.2,第二转轴5跟着扳手旋转,刹车线1缠绕在第二转轴5上,从而实现缩短刹车线1长度的目的。长度完成调节后,将压紧螺栓10拧紧,将第二转轴5锁死,保证第二转轴5不会旋转,刹车灵敏度调节完成。需要将灵敏度调低时,其它步骤与上述相同,只需改变第二转轴5的旋转方向即可。所述内多边形卡槽5.2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不同形状,可以设置多边形凸台,与常用扳手适配即可。

所述第二转轴5靠近拉紧段3.1一侧的端面上设有多个锁止卡槽5.1,所述锁止卡槽5.1沿第二转轴5轴线均匀分布,所述拉紧段3.1上设有锁止螺钉6,所述锁止螺钉6与拉紧段3.1螺纹连接并穿过拉紧段3.1,锁止螺钉与其中一个锁止卡槽5.1卡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锁止卡槽5.1与锁止螺钉6卡合,装置正常使用时,可以防止第二转轴5相对拉紧段3.1转动,增加了刹车的可靠性。需要调节刹车灵敏度时,只需先将锁止螺钉6拧出锁止卡槽5.1,再进行调节,调节完成后,将锁止螺钉6对准锁止卡槽5.1,并拧入卡合即可。

所述第二转动轴上设有绕线槽5.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保证刹车线1缠绕在第二转轴5上时,始终处于绕线槽5.3内,防止刹车线1滑出第二转轴5,从导致刹车失灵的情况发生,提高了刹车的安全性。

所述绕线槽5.3内设有穿线孔5.4和压紧螺纹孔5.5,所述穿线孔5.4和压紧螺纹孔5.5连通,所述压紧螺纹孔5.5内设有压紧螺钉,所述刹车线1穿过穿线孔5.4,所述压紧螺钉压紧刹车线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刹车线1时,只需将刹车线1穿过穿线孔5.4,然后将压紧螺钉拧紧即可,降低了安装难度,方便安装和更换零部件。同时,相对纯靠摩擦力防止第二转轴5和刹车线1相对滑动的方案由于刹车线1被压紧螺钉压紧,不易出现滑动现象,增加了刹车的可靠性。

还包括保护壳7,所述保护壳7与拉紧段3.1固定,所述第二转轴5设置在保护壳7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避免调节装置直接暴露在外,防止其生锈失效。增加了装置的使用寿命。

所述保护壳7的一端与拉紧段3.1铰接,保护壳7的另一端与拉紧段3.1通过固定螺丝连接。需要调节刹车灵敏度时,先将固定螺丝拆下,打开保护壳7,调节完成后,将保护壳7盖上,将螺丝拧紧即可,一端铰接可以减少固定螺丝的使用,使拆卸更方便,可以避免保护壳7可以完全拆卸导致易遗失的问题。

所述手持段3.3上设有摩擦套8。乘骑者的手需要经常与手刹接触按压,所述摩擦套8可以增加摩擦力,可以防止手打滑,同时可以使乘骑者操作时更加舒适。

所述手持段3.3长度与拉紧段3.1长度比值大于2。手持段3.3、第一转轴3.2和拉紧段3.1形成了一个杠杆结构,以第一转轴3.2为支点。所述手持段3.3长度与拉紧段3.1长度比值大于2,通过杠杆原理,减小刹车时乘骑者需要施加的力。

本实用新型使用调节功能灵敏度时,先将保护壳7上的固定螺丝拧下,打开保护壳7,将压紧螺栓10松开,再将锁止螺钉6拧出锁止卡槽5.1,将扳手插入内多边形卡槽5.2、使第二转轴5旋转,将刹车线1旋进或旋出绕线槽5.3,完成长度调节。长度调节完成后,将锁止螺钉6拧入锁止卡槽5.1,将压紧螺栓10拧紧,再将保护壳7合上,最后将保护壳7上的固定螺丝拧紧,完成刹车灵敏度调节。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刹车线松紧度,从而调节刹车灵敏度;结构简单,调节方便;调节后刹车可靠性强;拆装方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