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自行车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04719发布日期:2019-02-01 20:38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震自行车车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车架,尤其涉及一种减震自行车车架。



背景技术:

自行车车架作为自行车的主体结构,连接自行车的各个部件,在整辆自行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有技术中自行车的车架绝大部分都是管状结构支架通过三角形架构原理焊接而成,且现有技术中减震自行车采用的鞍管减震、前叉减震等方式不同程度地存在减震效果差、结构复杂、夹挂等问题,使得自行车架整体上无法充分形变和吸收行驶过程中的颠簸,在路面条件不好时,容易造成使用者过早的疲劳,影响安全行驶以及舒适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减震自行车车架。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减震自行车车架,包括前叉套筒、鞍座套管、中轴套管和后轴叉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鞍座套管与中轴套管之间设有立梁,所述中轴套管与前叉套筒之间设有斜梁,所述后轴叉架包括后轴上杆和后轴底杆,所述后轴底杆后端与后轴上杆后端固接,所述立梁下端与后轴叉架相对一侧设有带下立梁连接孔的连接耳,所述后轴底杆前端与立梁在下立梁连接孔处铰接,所述后轴上杆前端铰接有减震板,所述立梁与前叉套筒相对一侧设有带上立梁连接孔的连接耳,所述减震板下端与立梁在上立梁连接孔处铰接,所述减震板上端铰接有减震弹簧,所述前叉套筒与立梁之间设有上梁,所述上梁分为两段,包括前上梁和后上梁,所述后上梁后端与立梁固接,所述前上梁后端与后上梁前端左右两侧通过弓形连接梁固接,所述前上梁尾端设有带上梁连接孔的连接耳,所述减震弹簧前端与前上梁在上梁连接孔处铰接,所述后轴叉架尾部设有后轴尾钩。

所述立梁与后上梁连接处向上设有上表面为弧形的连接肋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所述后轴底杆后端与后轴上杆后端固接,所述后轴底杆前端与立梁在下立梁连接孔处铰接,所述后轴上杆前端铰接有减震板,所述减震板下端与立梁在上立梁连接孔处铰接,所述减震板上端铰接有减震弹簧,所述前叉套筒与立梁之间设有上梁,所述上梁分为两段,包括前上梁和后上梁,所述减震弹簧前端与上梁在上梁连接孔处铰接,尽可能的通过自行车架的形变来吸收震动,有效提高自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由于所述前上梁后端与后上梁前端左右两侧通过弓形连接梁固接,防止减震弹簧在收缩时与人体接触发生夹挂现象。

由于所述立梁与后上梁连接处向上设有上表面为弧形的连接肋筋,有效增加了车体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细节结构示意图。

图中:1.鞍座套管,2.立梁,3.连接肋筋,4.前上梁,5.前叉套筒,6.斜梁,7.上梁连接孔,8.减震弹簧,9.上立梁连接孔,10.中轴套管,11.后轴尾钩,12.后轴上杆,13.弓形连接梁,14.下立梁连接孔,15.后上梁,16.后轴底杆,17.减震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最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前叉套筒5、鞍座套管1、中轴套管10和后轴叉架,所述鞍座套管1与中轴套管10之间设有立梁2,所述中轴套管10与前叉套筒5之间设有斜梁6,所述后轴叉架包括后轴上杆12和后轴底杆16,所述后轴底杆16后端与后轴上杆12后端固接,所述立梁2下端与后轴叉架相对一侧设有带下立梁连接孔14的连接耳,所述后轴底杆16前端与立梁2在下立梁连接孔14处铰接,所述后轴上杆12前端铰接有减震板17,所述立梁2与前叉套筒5相对一侧设有带上立梁连接孔9的连接耳,所述减震板17下端与立梁2在上立梁连接孔9处铰接,所述减震板17上端铰接有减震弹簧8,所述前叉套筒5与立梁2之间设有上梁,所述上梁分为两段,包括前上梁4和后上梁15,所述后上梁15后端与立梁2固接,所述前上梁4后端与后上梁15前端左右两侧通过弓形连接梁13固接,所述前上梁4尾端设有带上梁连接孔7的连接耳,所述减震弹簧8前端与前上梁4在上梁连接孔7处铰接,所述后轴叉架尾部设有后轴尾钩11。

本例中立梁2与后上梁15连接处向上设有上表面为弧形的连接肋筋3。

上述“设有”均表示固定连接,固定连接的形式可以为焊接。

由于所述后轴底杆后端与后轴上杆后端固接,所述后轴底杆前端与立梁在下立梁连接孔处铰接,所述后轴上杆前端铰接有减震板,所述减震板下端与立梁在上立梁连接孔处铰接,所述减震板上端铰接有减震弹簧,所述前叉套筒与立梁之间设有上梁,所述上梁分为两段,包括前上梁和后上梁,所述减震弹簧前端与上梁在上梁连接孔处铰接,尽可能的通过自行车架的形变来吸收震动,有效提高自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由于所述前上梁后端与后上梁前端左右两侧通过弓形连接梁固接,防止减震弹簧在收缩时与人体接触发生夹挂现象,由于所述立梁与后上梁连接处向上设有上表面为弧形的连接肋筋,有效增加了车体的强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