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龙头组件及滑板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01812发布日期:2019-04-13 01:20阅读:410来源:国知局
车龙头组件及滑板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龙头组件及滑板车。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绿色出行的越来越重视,人们开始选择较为健康的出行方式——滑板车。

但是现有的滑板车的车龙头的结构不稳固,容易出现松动,导致使用者的体验感较差,也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

因此,如何解决现有的滑板车的车龙头的结构不稳固的问题,便成了解决的重点。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的滑板车的车龙头的结构不稳固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龙头组件及滑板车。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提供一种车龙头组件,其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结构为三通管件结构,所述外壳包括相互连通的主管和支管,所述主管相对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支管上开设有第三开口,在所述主管上沿着主管轴向的垂直方向还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中心线与第三开口所在的平面平行,所述车龙头组件还包括仪表组件和灯体组件,所述第一开口与仪表组件连接,所述第二开口用于与竖杆连接,所述第三开口与灯体组件连接,所述通孔用于供横杆穿过。

优选地,所述第三开口的中轴线与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50-85°。

优选地,所述车龙头组件还包括紧固件,紧固件设置在外壳的内部并与外壳固定连接,在外壳内部靠近通孔处设置有两第一定位柱,在两第一定位柱上均开设有第一螺纹孔,在外壳内还设置有至少一第二定位柱,在第二定位柱上开设有第二螺纹孔,紧固件通过与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的螺栓连接来与外壳固定,且紧固件将横杆扣紧在通孔处。

优选地,所述灯体组件至少一部分的大小、形状与第三开口的大小、形状相适配,灯体组件从第三开口处置入并与外壳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灯体组件包括灯罩、灯壳与灯,灯固定在灯壳中,灯罩与灯壳固定连接,在灯壳外侧和支管内侧两者之一上设置有至少一第一凸柱,在另一者上开设有与第一凸柱外形相适配的第一凹形槽且设置有与第一凸柱相匹配的第三定位柱,在第一凸柱上开设有第三螺纹孔,在支管内侧所述灯壳从第三开口置入时,第一凸柱沿着第一凹形槽或第一凹形槽顺着第一凸柱进入外壳中并且第一凸柱与第三定位柱通过螺栓连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仪表组件至少一部分的大小、形状与第一开口的大小、形状相适配,仪表组件至少一部分从第一开口置入并与紧固件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仪表组件包括显示装置、电路板、调节按钮和盖体,所述盖体包括上盖和下盖,上盖和下盖可拆卸连接并形成有一容置空间,显示装置与调节按钮固定设置在电路板的一端并均收容在容置空间中,显示装置、调节按钮均与电路板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滑板车,其包括所述竖杆、折叠机构、车架、减振装置、前轮组件、后轮组件和包括如上所述的车龙头组件的车龙头,所述车龙头与竖杆固定连接,呈“T”字形,所述折叠机构一端与竖杆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前轮组件连接,所述车架一端与折叠机构连接,另一端与减振装置的一端连接,所述减振装置的另一端与后轮组件连接。

优选地,所述主管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管、第二管和第三管,第一管的平均口径大于第二管的平均口径,第二管的平均口径大于第三管的平均口径,第三管与竖杆连接。

优选地,在第三管外侧和竖杆上的二者之一中开设有至少两第二凹形槽,在另一者上开设有与第二凹形槽相匹配的第二凸柱,竖杆套设在第三管上时,第二凸柱与第二凹形槽配合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车龙头组件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结构大致与三通管件的结构类似,这样的结构较为稳固,不易松动;主管上开设有通孔,通孔沿主管轴向的垂直方向开设且与支管上开口所在平面平行,便于使用者横杆穿过通孔之后的调整行驶方向以及照明方向。

本实用新型的外壳,其主管和支管开口方向的夹角为50-85°,灯光可以照射在滑板车前方不远处,便利行驶。

本实用新型的灯壳外侧和支管内侧两者之一设置有至少一第一凸柱,另一者上设置有与第一凸柱相适配的第一凹形槽,第一凸柱与第一凹形槽配合螺栓连接,这样的结构既能较好地固定住灯体组件不会在支管的轴向方向上运动,灯体组件自身由于第一凹形槽和第一凸柱的配合限制也不会旋转,更好地固定住灯体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管外侧上开设有第二凹形槽与开设在竖杆上的第二凸柱配合连接形成限制,使得竖杆和第三管也不会相对转动,加强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车龙头与竖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滑板车折叠机构、前轮组件和车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A是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折叠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B是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折叠机构折叠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减振装置和后轮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B是图5A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A是本实用新型的车龙头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B是本实用新型的车龙头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紧固件与外壳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外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外壳与竖杆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仪表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灯体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灯体组件与外壳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滑板车;11、车龙头;12、竖杆;13、折叠机构;14、车架;15、减振装置;16、前轮组件;17、后轮组件;111、横杆;112、第一把手;113、第二把手;114、加速器;115、车龙头组件;116、刹车手把;141、套接部;142、轮罩;143、车板;144、撑脚;145、电瓶组件;1451、外包壳;1452、控制器;1453、电源;161、轮毂电机;162、前轮胎;163、定位轴;164、固定架;131、第一连接部;132、第二连接部;133、第三连接部;171、后轮胎;172、刹车组件;173、中心轴;174、第一螺帽;175、第二螺帽;1151、外壳;1152、仪表组件;1153、紧固件;1154、灯体组件;11511、主管;11512、支管;11513、第一开口;11514、第二开口;11515、第三开口;11521、显示装置;11522、电路板;11523、调节按钮;11524、盖体;11525、上盖;11526、下盖;11527、小孔;11516、通孔;11517、第一定位柱;11518、第一螺纹孔;11519、第二定位柱;11531、第二螺纹孔;11541、灯罩;11542、灯壳;11543、灯;11544、第一凸柱;11545、第三螺纹孔;11532、第一凹形槽;11533、第三定位柱;11534、盖子;11535、第一管;11536、第二管;11537、第三管;11538、第二凹形槽;121、第二凸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滑板车10,其包括车龙头11、竖杆12、折叠机构13、车架14、减振装置15、前轮组件16和后轮组件17,车龙头11与竖杆12固定连接,呈“T”字形,折叠机构13一端与竖杆1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前轮组件16连接,车架14一端与折叠机构13连接,另一端与减振装置15的一端连接,减振装置15的另一端与后轮组件17连接。减振装置15用于消减车的振动。在本实用新型中,为方便描述,将车架14靠近折叠机构13的一端定义为前端,将车架14靠近后轮组件17的一端定义为后端。

请参阅图2,车龙头11包括横杆111、第一把手112、第二把手113、加速器114、车龙头组件115和刹车手把116,横杆111穿过车龙头组件115并与车龙头组件115固定连接,第一把手112、第二把手113分别设置在横杆111的两端,加速器114和刹车手把116设置在横杆111上,具体地,加速器114设置在第一把手112和车龙头组件115之间且靠近第一把手112,刹车手把116固定设置在车龙头组件115和第二把手113之间且靠近第二把手113。

加速器114用于调节滑板车10的行驶速度。

车龙头组件115的另一端与竖杆12固定连接,使车龙头11和竖杆12呈“T”字形。

请参阅图3,车架14包括套接部141、轮罩142、车板143、撑脚144和电瓶组件145,套接部141设置在车板143的前端并与折叠机构13套接,套接部141的设置使得折叠机构13和车架14之间的装拆十分方便,轮罩142设置在车板143的后端并设置在后轮组件17的正上方,轮罩142起挡泥板的作用。电瓶组件145设置在车架14上并与轮罩142位于车架14上相同或相对的一面,优选电瓶组件145设置在车架14上并与轮罩142相对设置,所述电瓶组件145包括外包壳1451、控制器1452和电源1453,外包壳1451与车架14固定连接并于两者之间形成有收容腔,控制器1452与电源1453电性连接并且两者均收容于收容腔中。撑脚144设置于车架14的底面,撑脚144可旋折,在滑板车10需要停放时使用者将撑脚144旋折出,在使用滑板车10时,将撑脚144旋折回即可。

请继续参阅图3,优选地,前轮组件16包括轮毂电机161、前轮胎162和定位轴163,定位轴163也即轮毂电机161的电机轴,轮毂电机161设置在前轮胎162内,轮毂电机161围绕定位轴163转动,故而轮毂电机161为外转子电机。前轮组件16还包括固定架164,固定架164一端与折叠机构13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定位轴163固定连接。作为一种变形,轮毂电机161也可以设置在后轮组件17上,即滑板车10为后轮驱动。

请参阅图4A和图4B,折叠机构13包括第一连接部131、第二连接部132和第三连接部133,第二连接部132设置在第一连接部131和第三连接部133之间,三者可拆卸地固定连接,第一连接部131与竖杆12固定连接,第三连接部133与前轮组件16固定连接,同时与车架14的套接部141套接。其中,第一连接部131可相对第二连接部132转动,以使滑板车10从竖直状态变成折叠状态,方便收纳。

请参阅图5A和图5B,后轮组件17包括后轮胎171、刹车组件172、中心轴173、第一螺帽174和第二螺帽175,中心轴173位于后轮胎171轴心处,两者可转动连接,刹车组件172优选为碟刹,其设置在后轮胎171一侧并与中心轴173连接。本实施例中刹车组件172一端还与减振装置15固定连接,优选为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可以理解,刹车组件172与中心轴173或者减振装置15其中之一连接即可。中心轴173与减振装置15固定连接。中心轴173端部开设有螺纹,第一螺帽174和第二螺帽175分别与中心轴173露出后轮胎171的两端配合螺纹连接。刹车手把116与刹车组件172连接,刹车组件172与减振装置15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以便骑行者握紧刹车手把116时,碟刹通过将刹车手把116传来的力作用到后轮胎171上,当需要刹车时,骑行者握紧刹车手把116,刹车手把116会将作用力传到刹车组件172上,因此刹车组件172会制动后轮胎171,骑行者握紧刹车手把116的力越大,制动效果越好以至使后车轮完全停止转动,骑行者握紧刹车手把116的力越小,制动效果越差以至对后轮胎171没有力的作用。

请参阅图6A和图6B,车龙头组件115包括外壳1151、仪表组件1152、紧固件1153和灯体组件1154,优选外壳1151的结构大致为三通管件的结构,即外壳1151包括一主管11511和与主管11511连通的支管11512,紧固件1153的形状为圆弧形状。设定外壳1151包括第一开口11513、第二开口11514和第三开口11515,第一开口11513和第二开口11514分别设置在主管11511相对的两端,所述第三开口11515设置在支管11512上,仪表组件1152整体呈圆柱形,其至少一部分的大小、形状与第一开口11513的大小、形状相适配,仪表组件1152至少一部分从第一开口11513置入并与紧固件1153固定连接,优选仪表组件1152与紧固件1153通过螺栓连接来固定。灯体组件1154至少一部分的大小、形状与第三开口11515的大小、形状相适配,灯体组件1154至少一部分从第三开口11515处置入并与外壳1151固定连接。

请继续参阅图6A,优选支管11512的开口的中轴线方向与主管11511的开口的中轴线方向的夹角A为50-85°,这样的角度有利于灯体组件1154的灯光照射在滑板车10前方不远处,便于滑板车10的夜间行驶。

请参阅图7,在主管11511上沿主管11511轴向的垂直方向开设有一通孔11516,所述通孔11516的中心线与第三开口11515所在的平面平行,所述通孔11516的形状、大小与横杆111的形状、大小相适配。横杆111可通过通孔11516以穿过车龙头组件115。在外壳1151内部靠近通孔11516处设置有两第一定位柱11517,在两第一定位柱11517上开设第一螺纹孔11518,在外壳1151内还设置有至少一第二定位柱11519,在第二定位柱11519上开设有第二螺纹孔11531,紧固件1153通过与第一螺纹孔11518和第二螺纹孔11531的螺栓连接来实现紧固件1153与外壳1151的相对固定,并且将横杆111扣紧在外壳1151上。横杆111的横截面优选为圆形,为了使横杆111与外壳1151连接的更稳固,优选紧固件1153的弧度稍小于横杆111的弧度。

请参阅图8,所述主管11511包括相连的第一管11535、第二管11536与第三管11537,所述第一管11535、第二管11536与第三管11537优选一体成型制成,也可以是分体制成后通过焊接固定连接。第一管11535的平均口径大于第二管11536的平均口径,第二管11536的平均口径大于第三管11537的平均口径。所述第一管11535与支管11512、横杆111、灯体组件1154、紧固件1153和仪表组件1152连接。第二管11536作为过渡管件连接第一管11535和第三管11537,第三管11537用于与竖杆12连接。

请一并参阅图8和图9,优选竖杆12套设在外壳1151上且竖杆12和外壳1151通过螺栓连接来固定。具体地,竖杆12套设在第三管11537上且与第三管11537通过螺栓连接来实现与外壳1151的固定。在第三管11537外侧开设有至少两第二凹形槽11538,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开设有两第二凹形槽11538,在竖杆12上开设有与第二凹形槽11538相匹配的第二凸柱121,当竖杆12套设在第三管11537上时,第二凸柱121与第二凹形槽11538配合连接形成限制,使得竖杆12和外壳1151不会发生相对转动。

请参阅图10,仪表组件1152包括显示装置11521、电路板11522、调节按钮11523和盖体11524,盖体11524包括上盖11525和下盖11526,上盖11525和下盖11526可拆卸连接并形成有一容置空间,显示装置11521、调节按钮11523、电路板11522均收容在该容置空间中,显示装置11521与调节按钮11523固定设置在电路板11522靠近上盖11525的表面上,显示装置11521、调节按钮11523、电路板11522均收容在所述的容置空间中,调节按钮11523与显示装置11521均与电路板11522电性连接。所述显示装置11521用于显示滑板车10的速度值、滑板车10的电量值等信息。调节按钮11523用于控制滑板车10电路的开启、关闭、灯体组件1154的照亮与熄灭等。上盖11525为透明材质,以便使用者能透过上盖11525查看显示装置11521显示的信息。上盖11525和下盖11526组成的整体的至少一部分大小、形状与第一开口11513的大小、形状相适配。下盖11526上开设有小孔11527,为了方便走线。

请一并参阅3和图10,电路板11522、轮毂电机161分别与控制器1452电性连接,加速器114、灯体组件1154均与电路板11522电性连接。加速器114发出的用于调节滑板车10速度的电信号和调节按钮11523发出的控制滑板车10启动的电路开关信号、灯体组件1154照亮或熄灭的电信号均通过电路板11522传给控制器1452,控制器1452根据相应电信号进行处理,当控制器1452收到调节滑板车10速度的电信号时,相应地调节轮毂电机161的转速以调节滑板车10的行驶速度;当控制器1452收到控制滑板车10电路开关信号时,控制器1452控制滑板车10开启或关闭;当控制器1452收到控制灯体组件1154照亮或熄灭的电信号时,控制灯11543照亮或熄灭。

请参阅图11,灯体组件1154包括灯罩11541、灯壳11542与灯11543,灯11543固定设置在灯壳11542中,灯罩11541与灯壳11542固定连接,灯11543与电路板11522电性连接。灯罩11541可透光,灯11543发出的光可通过灯罩11541发射出。灯罩11541和灯壳11542组成的内部空间相对密闭,这样有利于减少灯11543被外界环境的影响。

请参阅图12,在灯壳11542外侧设置至少一第一凸柱11544,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设置两个第一凸柱11544,包括但不限于两个。在第一凸柱11544上开设有第三螺纹孔11545,在支管11512内侧开设有与第一凸柱11544外形相适配的第一凹形槽11532,且第一凹形槽11532中设置有与第一凸柱11544的第三螺纹孔11545相匹配的第三定位柱11533,当灯壳11542从第三开口11515置入时,第一凸柱11544沿着第一凹形槽11532进入外壳1151中且与第三定位柱11533通过螺栓连接固定,由于第一凹形槽11532对第一凸柱11544的限制且通过螺栓连接固定,使得灯体组件1154不会发生旋转与位移,这样的连接结构稳定程度更高。作为一种变形,所述外壳1151还包括一盖子11534,所述盖子11534为中空结构并在与第三开口11515处与外壳1151可拆卸式连接,当灯体组件1154与外壳1151固定连接时,盖子11534与第三开口11515处与外壳1151可拆卸式连接在一起,此时灯罩11541从盖子11534的中空部分露出。可以理解,盖子11534是用来保护灯体组件1154,减少其受到污染,且不会阻挡灯罩11541透过的光。

第一凸柱11544开设的位置可以和第三定位柱11533、第一凹形槽11532开设的位置互换;第二凸柱121与第二凹形槽11538开设的位置亦可互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车龙头组件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结构大致与三通管件的结构类似,这样的结构较为稳固,不易松动;主管上开设有通孔,通孔沿主管轴向的垂直方向开设且与支管上开口所在平面平行,便于使用者横杆穿过通孔之后的调整行驶方向以及照明方向。

本实用新型的外壳,其主管和支管开口方向的夹角为50-85°,灯光可以照射在滑板车前方不远处,便利行驶。

本实用新型的灯壳外侧和支管内侧两者之一设置有至少一第一凸柱,另一者上设置有与第一凸柱相适配的第一凹形槽,第一凸柱与第一凹形槽配合螺栓连接,这样的结构既能较好地固定住灯体组件不会在支管的轴向方向上运动,灯体组件自身由于第一凹形槽和第一凸柱的配合限制也不会旋转,更好地固定住灯体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管外侧上开设有第二凹形槽与开设在竖杆上的第二凸柱配合连接形成限制,使得竖杆和第三管也不会相对转动,加强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