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龙头组件、车龙头及滑板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01775发布日期:2019-04-13 01:20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车龙头组件、车龙头及滑板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龙头组件、车龙头及滑板车。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绿色出行的越来越重视,人们开始选择较为健康的出行方式——滑板车。

但是现有的滑板车的车龙头的结构不稳固,容易出现松动,导致使用者的体验感较差,也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

因此,如何解决现有的滑板车的车龙头的结构不稳固的问题,便成了解决的重点。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的滑板车的车龙头的结构不稳固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龙头组件、车龙头及滑板车。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提供一种车龙头组件,其用于与滑板车的竖杆、横杆配合连接,其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主壳体、第一侧壳和第二侧壳,第一侧壳、第二侧壳分别固定且平行设置在主壳体相对的两端,所述车龙头组件还包括仪表组件和灯体组件,仪表组件和灯体组件固定设置在外壳中并分别从外壳的一侧显露,所述横杆穿过主壳体、第一侧壳和第二侧壳并与车龙头组件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主壳体包括上壳和下壳,上壳和下壳固定连接,下壳包括有与竖杆连接的连接结构。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侧壳、第二侧壳上分别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在第一侧壳、第二侧壳远离主壳体的一侧分别固定设置有第一圆管、第二圆管,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一圆管中空部分的截面和第二圆管中空部分的截面形状、大小均与与横杆的截面形状、大小相适配,所述第一圆管、第二圆管对应第一通孔、第二通孔设置且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一圆管和第二圆管的中心轴重合,在所述第一圆管上开设有若干第一螺纹孔,在第二圆管上开设有若干第二螺纹孔,当所述横杆从第一圆管、第一通孔、第二圆管和第二通孔穿过时,第一螺纹孔、第二螺纹孔通过旋进螺丝抵住横杆以使横杆与外壳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仪表组件包括仪表、调节按钮和电路板,所述仪表包括显示部分和仪表板,显示部分固定在仪表板的一面上,调节按钮固定在仪表板上并与显示部分位于同一面,显示部分、调节按钮与仪表板电性连接,仪表板与电路板电性连接。

优选地,在外壳上可设有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第三通孔的大小、形状与调节按钮的大小、形状相适配,第四通孔的大小、形状与显示部分的大小、形状相适配,所述仪表板固定在外壳内部,调节按钮和显示部分分别从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中显露。

优选地,在外壳上开设有一凹槽,所述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开设在凹槽的底部,在外壳上还设置有一盖子,所述盖子与凹槽相匹配,盖子上开设有第五通孔,所述第五通孔的大小、形状与调节按钮的大小、形状相匹配,当所述盖子固定置入凹槽中时,调节按钮从第五通孔中显露,显示部分被盖子覆盖,盖子为透明材质。

优选地,所述灯体组件包括灯罩、固定板与灯,灯固定在固定板的一面,固定板与灯罩固定连接,在主壳体上开设有通孔槽,通孔槽的大小、形状与灯罩的大小、形状相适配,固定板与灯罩固定连接时通过夹紧通孔槽的底部使灯体组件固定在外壳上。

优选地,所述灯罩包括面板、连接部和防水圈,所述面板、连接部和防水圈固定连接,连接部的厚度与通孔槽底部的厚度相匹配,当灯体组件与外壳连接时,所述面板位于通孔槽底部的一端,防水圈位于通孔槽底部的另一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龙头,其包括横杆、第一把手、第二把手、加速器和如上所述的车龙头组件,所述横杆穿过车龙头组件的两端并与车龙头组件固定连接,第一把手、第二把手分别设置在横杆的两端,所述加速器设置在横杆上。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种滑板车,其包括竖杆、折叠机构、车架、减振装置、前轮组件、后轮组件和如上所述的车龙头,所述车龙头与竖杆固定连接,呈“T”字形,所述折叠机构一端与竖杆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前轮组件连接,所述车架一端与折叠机构连接,另一端与减振装置的一端连接,所述减振装置的另一端与后轮组件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侧壳上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二侧壳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用于与横杆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外壳上开设有第一凹槽,在外壳上还设置有盖子,盖子和凹槽匹配,保护显示部分不被外界环境污染,盖子为透明材质,可透光。

本实用新型的灯体组件包括灯罩、固定板和灯,灯罩可将灯发射的光透过。通孔槽用于配合灯罩与固定板的连接,且方便透光。

本实用新型的灯体组件与外壳连接时,面板位于通孔槽底部的一端,防水圈位于通孔槽底部的另一端,使得灯罩能卡扣在通孔槽处,防水圈可有效防止水从通孔槽处进入到外壳内对灯、电路板灯造成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车龙头与竖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滑板车折叠机构、前轮组件和车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A是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折叠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B是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折叠机构折叠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减振装置和后轮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B是图5A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A是本实用新型车龙头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B是图6A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A是本实用新型的外壳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B是图7A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仪表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A是本实用新型外壳的另一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B是图9A的一种变形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0A是本实用新型的外壳和灯体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0B是图10A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滑板车;11、车龙头;12、竖杆;13、折叠机构;14、车架;15、减振装置;16、前轮组件;17、后轮组件;111、横杆;112、第一把手;113、第二把手;114、加速器;115、车龙头组件;116、刹车手把;141、套接部;142、轮罩;143、车板;144、撑脚;145、电瓶组件;1451、外包壳;1452、控制器;1453、电源;161、轮毂电机;162、前轮胎;163、定位轴;164、固定架;131、第一连接部;132、第二连接部;133、第三连接部;171、后轮胎;172、刹车组件;173、中心轴;174、第一螺帽;175、第二螺帽;1151、外壳;1152、仪表组件;1153、灯体组件;11511、主壳体;11512、第一侧壳;11513、第二侧壳;11514、上壳;11515、下壳;11516、连接结构;11517、第一通孔;11518、第二通孔;11519、第一圆管;11541、第二圆管;11542、第一螺纹孔;11543、第二螺纹孔;11521、仪表;11522、调节按钮;11523、电路板;11524、显示部分;11525、仪表板;11544、第三通孔;11545、第四通孔;11546、凹槽;11547、盖子;11548、第五通孔;11531、灯罩;11532、固定板;11533、灯;11549、通孔槽;11534、面板;11535、连接部;11536、防水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的提供一种滑板车10,其包括车龙头11、竖杆12、折叠机构13、车架14、减振装置15、前轮组件16和后轮组件17,车龙头11与竖杆12固定连接,呈“T”字形,折叠机构13一端与竖杆1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前轮组件16连接,车架14一端与折叠机构13连接,另一端与减振装置15的一端连接,减振装置15的另一端与后轮组件17连接。减振装置15用于消减车的振动。在本实用新型中,为方便描述,将车架14靠近折叠机构13的一端定义为前端,将车架14靠近后轮组件17的一端定义为后端。

请参阅图2,车龙头11包括横杆111、第一把手112、第二把手113、加速器114、车龙头组件115和刹车手把116,横杆111穿过车龙头组件115并与车龙头组件115固定连接,第一把手112、第二把手113分别设置在横杆111的两端,加速器114和刹车手把116设置在横杆111上,具体地,加速器114设置在第一把手112和车龙头组件115之间且靠近第一把手112,刹车手把116固定设置在车龙头组件115和第二把手113之间且靠近第二把手113。

加速器114用于调节滑板车10的行驶速度。

车龙头组件115的另一端与竖杆12固定连接,使车龙头11和竖杆12呈“T”字形。

请参阅图3,车架14包括套接部141、轮罩142、车板143、撑脚144和电瓶组件145,套接部141设置在车板143的前端并与折叠机构13套接,套接部141的设置使得折叠机构13和车架14之间的装拆十分方便,轮罩142设置在车板143的后端并设置在后轮组件17的正上方,轮罩142起挡泥板的作用。电瓶组件145设置在车架14上并与轮罩142位于车架14上相同或相对的一面,优选电瓶组件145设置在车架14上并与轮罩142相对设置,所述电瓶组件145包括外包壳1451、控制器1452和电源1453,外包壳1451与车板143固定连接并于两者之间形成有收容腔,控制器1452与电源1453电性连接并且两者均收容于收容腔中。撑脚144设置于车架14的底面,撑脚144可旋折,在滑板车10需要停放时使用者将撑脚144旋折出,在使用滑板车10时,将撑脚144旋折回即可。

请继续参阅图3,优选地,前轮组件16包括轮毂电机161、前轮胎162和定位轴163,定位轴163也即轮毂电机161的电机轴,轮毂电机161设置在前轮胎162内,轮毂电机161围绕定位轴163转动,故而轮毂电机161为外转子电机。前轮组件16还包括固定架164,固定架164一端与折叠机构13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定位轴163固定连接。作为一种变形,轮毂电机161也可以设置在后轮组件17上,即滑板车10为后轮驱动。

请参阅图4A和图4B,折叠机构13包括第一连接部131、第二连接部132和第三连接部133,第二连接部132设置在第一连接部131和第三连接部133之间,三者可拆卸地固定连接,第一连接部131与竖杆12固定连接,第三连接部133与前轮组件16固定连接,同时与车架14套接部141套接。其中,第一连接部131可相对第二连接部132转动,以使滑板车10从竖直状态变成折叠状态,方便收纳。

请参阅图5A和图5B,后轮组件17包括后轮胎171、刹车组件172、中心轴173、第一螺帽174和第二螺帽175,中心轴173位于后轮胎171轴心处,两者可转动连接,刹车组件172优选为碟刹,其设置在后轮胎171一侧并与中心轴173连接。本实施例中刹车组件172一端还与减振装置15固定连接,优选为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可以理解,刹车组件172与中心轴173或者减振装置15其中之一连接即可。中心轴173与减振装置15固定连接。中心轴173端部开设有螺纹,第一螺帽174和第二螺帽175分别与中心轴173露出后轮胎171的两端配合螺纹连接。刹车手把116与刹车组件172连接,刹车组件172与减振装置15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以便骑行者握紧刹车手把116时,碟刹通过将刹车手把116传来的力作用到后轮胎171上,当需要刹车时,骑行者握紧刹车手把116,刹车手把116会将作用力传到刹车组件172上,因此刹车组件172会制动后轮胎171,骑行者握紧刹车手把116的力越大,制动效果越好以至使后车轮完全停止转动,骑行者握紧刹车手把116的力越小,制动效果越差以至对后轮胎171没有力的作用。

请参阅图6A和6B,车龙头组件115包括外壳1151、仪表组件1152和灯体组件1153,仪表组件1152和灯体组件1153固定设置在外壳1151中并分别从外壳1151的一侧显露。所述横杆111穿过外壳1151。

请参阅图7A和图7B,外壳1151大致为锤子形状,所述外壳1151包括主壳体11511、第一侧壳11512和第二侧壳11513,第一侧壳11512、第二侧壳11513分别固定连接在主壳体11511相对的两端,且第一侧壳11512与第二侧壳11513平行设置主壳体11511相对的两端,优选地,主壳体11511还包括上壳11514和下壳11515,上壳11514和下壳11515固定连接。上壳11514、下壳11515、第一侧壳11512以及第二侧壳11513围成与外界连通的空间。

下壳11515包括有与竖杆12固定连接的连接结构11516,优选连接结构11516套设在竖杆12上并与竖杆12通过螺栓连接固定。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中,上壳11514、下壳11515、第一侧壳11512、第二侧壳11513的固定连接方式为通过螺栓固定的方式连接,包括但不限于此方式,它们也可以通过一体成型的固定方式,也可以是通过铆钉固定的方式连接,但至少有一处的连接是可拆卸的,便于仪表组件1152、灯体组件1153安装到外壳1151的内部。

请继续参阅图7A和7B,在第一侧壳11512、第二侧壳11513上分别开设有第一通孔11517和第二通孔11518,第一通孔11517、第二通孔11518的形状、大小均与横杆111的截面形状、大小相适配,且第一通孔11517和第二通孔11518的中心轴重合。在第一侧壳11512和第二侧壳11513远离主壳体11511的一侧分别固定设置有第一圆管11519、第二圆管11541,第一圆管11519、第二圆管11541中空部分的截面形状与横杆111的截面形状、大小相适配,第一圆管11519、第二圆管11541对应第一通孔11517、第二通孔11518设置且它们的中心轴均重合。在第一圆管11519上开设有若干第一螺纹孔11542,在第二圆管11541上开设有若干第二螺纹孔11543,当横杆111从第一圆管11519、第一通孔11517、第二圆管11541和第二通孔11518穿过时,第一螺纹孔11542、第二螺纹孔11543通过旋进螺丝(图未示)来抵住横杆111以使横杆111与外壳1151固定连接。

请参阅图8,仪表组件1152包括仪表11521、调节按钮11522和电路板11523,仪表11521包括显示部分11524和仪表板11525,显示部分11524固定在仪表板11525的一面上,调节按钮11522固定设置在仪表板11525上且与显示部分11524位于同一面上,显示部分11524、调节按钮11522均与仪表板11525电性连接,仪表板11525与电路板11523电性连接。

调节按钮11522用于控制滑板车10电路的开启、关闭、灯体组件1153的照亮与熄灭等。显示部分11524用于显示滑板车10的速度值、滑板车10的电量值等信息。

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8,电路板11523、轮毂电机161分别与控制器1452电性连接,加速器114、灯体组件1153分别与电路板11523电性连接。加速器114发出用于调节滑板车10速度的电信号和调节按钮11522发出的控制滑板车10启动的电路开关信号、灯体组件1153照亮或熄灭的电信号均通过电路板11523传给控制器1452,控制器1452根据相应电信号进行处理,当控制器1452收到调节滑板车10速度的电信号时,相应地调节轮毂电机161的转速以调节滑板车10的行驶速度;当控制器1452收到控制滑板车10电路开关信号时,控制器1452控制滑板车10开启或关闭;当控制器1452收到控制灯体组件1153照亮或熄灭的电信号时,控制灯体组件1153照亮或熄灭。

请一并参阅图8和图9A,在外壳1151上开设有第三通孔11544和第四通孔11545,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三通孔11544和第四通孔11545开设在上壳11514上,第三通孔11544的大小、形状与调节按钮11522的大小、形状相适配,第四通孔11545的大小、形状与显示部分11524的大小、形状相适配,仪表板11525固定在上壳11514的内部,调节按钮11522和显示部分11524分别从第三通孔11544和第四通孔11545中显露,方便使用者操控、观察。优选地,在上壳11514上开设有一凹槽11546,第三通孔11544和第四通孔11545开设在凹槽11546底部,在上壳11514上设置有一盖子11547,盖子11547与凹槽11546相匹配,在所述盖子11547上开设有第五通孔11548,第五通孔11548的大小、形状与调节按钮11522的大小、形状相适配,当盖子11547固定置入凹槽11546中时,调节按钮11522从第五通孔11548中显露,显示部分11524被盖子11547覆盖。为了使用者能清楚看到显示部分11524上的内容,优选盖子11547为透明材质。可以理解,在上壳11514开设凹槽11546后,显示部分11524优选为不会突出于第四通孔11545,如此盖子11547在固定置入凹槽11546中时不会对显示部分11524造成挤压、破坏。

请参阅图9B,作为本实用新型上壳11514的一种变形上壳21514,可以不开设第三通孔11544和第四通孔11545,在上壳21514上开设一第六通孔21544(可以认为第六通孔21544即为第三通孔11544和第四通孔11545连通之后所形成),其余上壳21514的结构与上壳11514的结构均一致。此时仪表板11525固定在上壳21514的内部,调节按钮11522和显示部分11524第六通孔21544中显露。当盖子21547固定置入凹槽21546中时,调节按钮11522从第五通孔21548中显露,显示部分11524被盖子21547覆盖。

请参阅图10A,灯体组件1153包括灯罩11531、固定板11532与灯11533,灯11533固定在固定板11532的一面,灯罩11531与固定板11532固定连接,优选为通过螺栓连接固定。灯11533与电路板11523电性连接。灯罩11531可透光,灯11533发出的光可通过灯罩11531发射出。在主壳体11511上开设通孔槽11549,所述通孔槽11549的大小、形状与灯罩11531的大小、形状相适配。灯罩11531与固定板1153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会产生夹紧力,会使灯罩11531与固定板11532夹紧通孔槽11549的底部使灯体组件1153固定在外壳1151上。

请一并参阅图10A和图10B,所述灯罩11531包括面板11534、连接部11535和防水圈11536,所述面板11534、连接部11535和防水圈11536固定连接,优选为一体成型而成。连接部11535的厚度与通孔槽11549的底部的厚度相匹配,当灯体组件1153与外壳1151连接时,面板11534位于通孔槽11549的底部一端,防水圈11536位于通孔槽11549的底部的另一端使得灯罩11531卡在通孔槽11549处,这样的连接结构11516可以防止水从外壳1151外部进入到外壳1151内部对灯等器件进行损坏,加之灯罩11531与固定板11532之间的力对通孔槽11549的作用,灯体组件1153可以更好地与外壳1151固定连接。可以理解,通孔槽11549底部的开口尺寸与连接部11535的尺寸相匹配且均小于面板11534和防水圈11536的尺寸,如此灯罩11531便可有效防止水从通孔槽11549处进入;当面板11534和/或防水圈11536为软质材质时,便可轻松实现面板11534和/或防水圈11536在通孔槽11549中的通过,便于灯罩11531的拆装。

优选地,所述通孔槽11549开设在上壳11514和下壳11515的交接部分,即此时通孔槽11549一部分开设在上壳11514上,另一部分开设在下壳11515上,当灯罩11531与外壳1151连接时,灯罩11531对应卡在上壳11514或下壳11515通孔槽11549的部分,然后将上壳11514与下壳11515固定连接,便实现灯罩11531卡在通孔槽11549处。这样的好处是:解决了面板11534、防水圈11536均为硬质材质时在通孔槽11549处拆装的不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侧壳上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二侧壳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用于与横杆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外壳上开设有第一凹槽,在外壳上还设置有盖子,盖子和凹槽匹配,保护显示部分不被外界环境污染,盖子为透明材质,可透光。

本实用新型的灯体组件包括灯罩、固定板和灯,灯罩可将灯发射的光透过。通孔槽用于配合灯罩与固定板的连接,且方便透光。

本实用新型的灯体组件与外壳连接时,面板位于通孔槽底部的一端,防水圈位于通孔槽底部的另一端,使得灯罩能卡扣在通孔槽处,防水圈可有效防止水从通孔槽处进入到外壳内对灯、电路板灯造成损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