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挂式自行车停车装置的导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39564发布日期:2019-03-19 21:20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一种悬挂式自行车停车装置的导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自行车存放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悬挂式自行车停车装置的导向结构。



背景技术:

自行车一直是人们日常短途出行的热门交通工具之一,也是颇受欢迎的锻炼方式之一。然而,在高速发展的城市中,土地资源越来越有限,城市空地和巷道越来越少,为自行车提供的停车位也越来越少,随着共享单车的普及,城市的各个角落出现自行车随意摆放的现象越来越多,这样不但影响市容环境,而且占用大量空间,给周边的人带来一定的困扰。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201710944004.9)公开了一种自行车停车装置,包括竖直的支架,支架之间安装支撑板,支撑板中间设有卡紧自行车前轮的锁扣,锁扣可通过提升装置提升,从而实现将自行车悬挂固定的效果。然而,由于固定自行车时需要将前轮卡入锁扣内固定,而锁扣的开口较小,轮胎不易卡入,而且提升时后轮也会相对前轮发生摆动,使后轮与夹板也不易配合,整个过程都需要停车的人手动把握方向,较为繁琐费力。

虽然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200820080078.9)公开了在机架的出入口处设置车轮导向槽,使自行车能够更精确的到达机架内与升降装置配合。然而,该导向槽结构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保证导向槽与车轮的配合,导向槽的槽宽会设计得较窄,这样依然存在车轮不易进入导向槽的问题,而如果将导向槽设计成扩口状,则需要加长导向槽的长度,从而保证导向槽朝向机架的一端宽度较窄,而这样的话又增加了导向槽的占地面积,与我们节约占地面积的设计初衷相违背。因此,设计一种全新的自行车导向结构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悬挂式自行车停车装置的导向结构,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自行车停放更简便的同时减少自行车停车装置的占地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悬挂式自行车停车装置的导向结构,包括位于自行车停车装置的支架下端的底板、位于底板上方并相对底板向上倾斜设置的导向板和设置在导向板上的两导向条,两导向条之间形成用于自行车轮胎通过的导向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条铰接于导向板上且所述导向槽呈扩口状,所述导向板能够相对底板摆动,所述导向机构还包括用于支撑导向板的弹性件和导向板向下摆动时能够驱动两导向条摆动并使两导向条位于导向槽扩口一端相对靠拢的开合机构。

本悬挂式自行车停车装置包括支架、用于固定自行车车轮的锁合机构和用于驱动锁合机构上下移动的提升机构。自行车停车时,将自行车的前轮通过锁合机构固定并通过提升机构提升,使自行车呈竖直状态悬挂固定,从而节约自行车的停放空间。本导向结构设置于停车装置的支架下端的开口处,使导向结构上的导向槽与锁合机构相对。本导向结构的导向板与底板活动连接,并在导向板上铰接两导向条形成导向槽,通过开合机构使呈扩口状的导向槽能够在受压时向内靠拢。这样,当导向板未收压时,导向槽呈扩口状,便于自行车轮胎进入;当自行车的前轮沿着导向槽向锁合机构移动时,由于杠杆原理,弹性件的受力逐渐增大,导向板受压不断向下移动,同时开合机构带动导向条摆动,使导向槽的两侧壁相对靠拢,从而逐渐提高导向槽与轮胎的配合度,使导向槽的导向精度更高,轮胎更易与锁合机构配合,而且当自行车的前轮提升后,导向板不再受到压力,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复位,使导向槽重新呈扩口状,便于自行车后轮的进入。由于本导向结构的导向槽能够根据自行车轮胎进入导向槽的位置做出调整,导向槽的长度可以设计得较短,即减少导向结构占地空间的同时又能够使自行车更易进入机架内悬挂固定,使自行车的停车操作更简便。

在上述的悬挂式自行车停车装置的导向结构中,所述导向条与导向板的铰接点为铰接点一,所述开合机构包括支撑架和两个连杆,所述支撑架与底板固连并位于底板与导向板之间,所述连杆的一端均与支撑架铰接,所述连杆分别与导向条一一对应且连杆的另一端与对应的导向条铰接。这样,随着自行车轮胎沿着导向槽向锁合机构移动,连杆与导向条铰接的一端逐渐向下移动,而连杆与支撑架铰接的一端位置不变,使连杆与导向条的铰接点绕连杆与支撑架的铰接点向外摆动,即两导向条远离支架一端绕各自的铰接点一向内摆动,使导向槽的宽度逐渐减小,提高导向槽与轮胎的配合精度,使自行车更易进入支架内。

在上述的悬挂式自行车停车装置的导向结构中,所述导向条呈长条板状,所述导向条均包括导向段和夹持段,所述铰接点一位于导向段和夹持段之间,所述导向段位于相对铰接点一远离支架的一侧,两铰接点一的间距大于智能工厂轮胎的宽度,两所述夹持段之间的间距小于自行车轮胎的宽度且自行车提升到位后两夹持段能够对自行车后轮形成夹持。自行车的后轮通过与两导向段进入导向槽后,由于前轮的提升,使自行车的后轮也向上运动,从而逐渐降低对导向板的压力,使导向板逐渐向上摆动复位,此时自行车的后轮通过两交接点一进入到两夹持段之间,两夹持段也逐渐相互靠拢复位,使两夹持段对自行车后轮形成夹持固定,提高对自行车后轮的固定效果,而且无需手动操作,自行车的停放更简便。

在上述的悬挂式自行车停车装置的导向结构中,所述夹持段上均设有向下延伸的连接段,所述导向板上开有两个用于避让连接段的让位槽,所述连接段穿过让位槽与连杆铰接,所述连接段上设有用于和导向板下端面抵靠的抵靠件。通过抵靠件与导向板抵靠,使导向板受压时能够将压力传递到导向条上,使连杆与连接段铰接的一端受力更稳定。

在上述的悬挂式自行车停车装置的导向结构中,每个连接段上的抵靠件均为两个,两个抵靠件分别位于连接段的两侧,所述抵靠件为滑轮。这样,连接段上的受力更均衡,稳定性更好,而且抵靠件采用滑轮,使导向条摆动更顺畅。

在上述的悬挂式自行车停车装置的导向结构中,所述支撑架包括竖直固设在底板上的支撑柱和与支撑柱螺纹连接的连接块512,两所述连杆分别铰接于连接块512的两侧。连接块512与支撑柱螺纹连接,使连接块512的高度可调节。

在上述的悬挂式自行车停车装置的导向结构中,所述支撑柱的顶部伸出连接块512的顶面并形成能用于和导向板抵靠的限位部,所述导向板与所述限位部之间具有间距。这样使导向板摆动的行程更加精确,并对弹簧等部件行程保护。

在上述的悬挂式自行车停车装置的导向结构中,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所述弹簧位于连接块512的顶部且弹簧的一端套设于限位部上,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导向板的下端面抵靠。弹簧利用限位部形成定位,简化了弹簧的安装结构。

在上述的悬挂式自行车停车装置的导向结构中,所述底板远离支架的一端和导向板远离支架的一端相铰接。底板与导向板铰接,使导向板摆动时与底板的配合精度更高,避免底板与导向板之间产生相对滑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导向结构的导向槽在自行车轮胎未受压时呈扩口

状,并在轮胎进入导向槽后能够利用自行车的自重使导向条

相互靠拢,提高导向槽的导向精度,停车操作更简便,而且

该导向结构对于导向槽的长度要求较低,使导向结构的占地

空间较小。

2、导向条上具有夹持段,使自行车悬挂到位后,自行车

的后轮依然能够位于两夹持段之间,两夹持段能够对自行车

的后轮形成夹持固定,提高自行车悬挂的稳定性,且操作更

简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悬挂式自行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导向结构未受力时的立体图;

图3是导向结构未受力时另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图4是导向结构受力时的立体图;

图5是导向结构受力时另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图6是导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架;2、锁合机构;3、提升机构;4、导向结构;41、底板;42、导向板;421、让位槽;43、导向条;431、铰接点一;432、导向段;433、夹持段;434、连接段;435、铰接点三;436、抵靠件;44、导向槽;45、弹性件;51、支撑架;511、支撑柱;511a、限位部;512、连接块;52、连杆;521、铰接点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一种悬挂式自行车停车装置,包括支架1、用于固定自行车车轮的锁合机构2、用于驱动锁合机构2上下移动的提升机构3和用于将自行车引导到支架1内的导向结构4。导向结构4位于支架1下端的开口处,且导向结构4上具有与自行车轮胎相配合的导向槽44,导向槽44的一端朝外,一端朝向锁合机构2,自行车停车时,自行车沿着导向槽44进入支架1内,使自行车的前轮与锁合机构2锁合固定,然后提升机构3驱动锁合机构2上升以将自行车竖直悬挂固定。

如图1所示,本支架1采用铝合金型材拼接成竖直设置的框架,支架1呈前端面开口的中空长方体状。提升机构3包括电机、丝杆和传动块,其中,丝杆竖直设置于支架1的空腔内,电机固设于支架1的顶部并与丝杆同轴连接,传动块与丝杆螺纹连接,锁合机构2固设在传动块上,使电机带动丝杆转动时能够驱动传动块和锁合机构2上下移动。锁合机构2包括固定块和两个锁扣,其中,固定块上开有与自行车轮胎形状相适配的限位槽,限位槽的开口朝向支架1外,两个锁扣呈环形且分别位于限位槽的两端。这样,当自行车的前轮嵌入该限位槽内后,两个锁扣能够分别与前轮锁合,使前轮能够稳固地固定在限位槽内。

如图1、图2、图3所示,支架1竖直地设置在地面上,本导向结构4设置于支架1下端的开口处,本导向结构4包括底板41、导向板42、导向条43、弹性件45和开合机构。其中,底板41呈水平放置,使其下端面与地面贴靠,导向板42远离支架1的一端与地面抵靠且靠近支架1的一端通过设置在底板41与导向板42之间的弹性件45抵靠支撑,使导向板42相对底板41自远离支架1的一端到靠近支架1的一端向上倾斜,倾斜的角度在20~45°之间,且导向板42能够绕导向板42远离支架1的一端相对底板41上下摆动。导向板42的上端面具有两导向条43,导向条43呈长条板状,两导向条43分别与导向板42铰接并形成铰接点一431,两导向条43之间具有间隙,使两导向条43之间形成用于供自行车轮胎通过的导向槽44,该导向槽44的一端朝外,另一端朝向锁定机构,且导向条43呈八字形设置,使导向槽44朝外的一端呈扩口状。如图4所示,开合机构位于底板41上靠近支架1一侧,包括竖直固设在底板41上的支撑架51以及铰接在支撑架51两侧的两根连杆52,连杆52与支撑架51的铰接点为铰接点二521,两根连杆52的另一端分别与一条导向条43铰接并形成铰接点三435。如图3~5所示,自行车轮胎沿导向槽44进入支架1时,支撑导向板42的弹性件45受力逐渐增大,使导向板42逐渐向下摆动,同时两导向条43与连杆52的铰接点也向下移动,使连杆52绕铰接点二521摆动,同时两个导向条43的铰接点三435分别相对支撑架51向两侧移动,使导向条43绕铰接点一431摆动且两导向条43远离支架1的一端相对靠拢,使导向槽44的宽度逐渐缩小并提高对自行车轮胎的导向作用。

具体的,如图3、图6所示,导向条43包括导向段432和夹持段433,铰接点一431位于导向段432和夹持段433之间,且夹持段433位于相对铰接点一431远离支架1一侧,导向段432位于相对铰接点一431靠近支架1一侧并位于锁合机构2的正下方。两铰接点一431之间的间距略大于自行车轮胎的宽度,两夹持段433之间的间距在导向板42未受压力时小于自行车轮胎的宽度,这样,当自行车前轮随锁合机构2提升后,自行车后轮沿导向槽44进入两夹持段433之间,当前轮继续提升并固定后,导向板42逐渐向上摆动复位,后轮依然保持在两夹持段433之间,两夹持段433向内靠拢复位并对后轮形成夹持固定,使自行车的前轮和后轮均形成固定,提高自行车悬挂的稳定性。

夹持段433上还具有向下凸出的连接段434,导向板42靠近支架1一侧还开有两个避让连接段434的让位槽421,连接段434分别穿过其中一个让位槽421与连杆52铰接,当导向条43在开合机构的作用下摆动时,连接段434能够在让位槽421内自由滑动。为了使连接段434滑动更顺畅,让位槽421可以是宽度较宽的长条形,也可以是呈以铰接点一431为圆心的弧形。连接段434上还设有抵靠件436,抵靠件436位于导向板42的下方并与导向板42抵靠,使导向板42向下摆动时通过抵靠件436带动导向条43向下移动,同时抵靠件436能够相对导向板42向两侧滑动,本实施例中,每个导向条43上的抵靠件436均为两个,两个抵靠件436分别位于连接段434的两侧,抵靠件436可以是向外凸出的凸块,本实施例中抵靠件436为滑轮,这样既保证了导向条43受力的稳定性又使导向条43摆动更顺畅。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支撑架51包括支撑柱511和连接块512,支撑柱511竖直地焊接在底板41上,且支撑柱511的周向上开有螺纹,连接块512螺纹连接在支撑柱511上,且支撑柱511的顶部伸出连接块512的上端面形成限位部511a,两个连杆52远离铰接点一431的一端分别铰接于连接块512的两侧,使工作人员能够根据需要调节连接块512的高度。弹性件45可以采用弹片、弹簧等结构,本实施例中的弹性件45为弹簧,弹簧位于连接块512的顶部,且弹簧的一端套设在限位部511a上形成定位,弹簧的另一端与导向板42的下端面抵靠。而且,当导向板42向下摆动到一定位置后,导向板42的下端面能够与限位部511a抵靠,避免导向板42继续摆动,既保证导向板42的行程精度,又避免对弹簧等部件造成损坏。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底板41与导向板42远离支架1的一端相铰接,从而提高导向板42与底板41之间配合的精确性。而且,本实施例中,弹簧为两个,两个弹簧分别位于支撑架51的两侧,既增加了导向板42复位的弹力,又是导向板42摆动时受力更均匀,稳定性更好。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支架1、锁合机构2、提升机构3、导向结构4、底板41、导向板42、让位槽421、导向条43、导向段432、夹持段433、连接段434、抵靠件436、导向槽44、弹性件45、支撑架51、支撑柱511、限位部511a、连接块512、连杆52、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