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童用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儿童卡丁车。
背景技术:
脚踏型的卡丁车是深受儿童喜爱的一种童用车,儿童能够通过用脚蹬踏板来驱使卡丁车前进。但目前市面上的卡丁车舒适性较差,导致儿童在骑乘一段时间后就不愿意使用。
导致卡丁车舒适性较差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座位与脚踏板间的距离不可调,导致身高较高的儿童双脚无法舒展,而身高较矮的儿童难以蹬踩脚踏板;第二,用于转向的两个前轮联动性差,转向时两个前轮的转向角度不一致,导致儿童需要用非常大的力气蹬脚踏板才能进行转向;第三,用于驱动后轮转动的动力组件与后轮无法分离,当家长推动卡丁车移动时,动力组件中的脚踏板亦会随车轮转动而转动,导致儿童放在脚踏板上的脚亦需要移动,但往往家长推动卡丁车移动的时候,亦是儿童感到疲累的时候,脚部的移动会进一步加深儿童的疲累,导致儿童不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舒适性较强的儿童卡丁车。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儿童卡丁车,包括车架、动力组件、设置于所述车架的座位、均与所述车架转动连接的方向盘和传动轴、均与所述方向盘传动连接的第一前轮和第二前轮以及与所述传动轴固定连接的后轮,所述动力组件设有用于驱动所述传动轴转动脚踏板;所述儿童卡丁车还包括均设置于所述车架的离合机构、联动机构以及调节机构,所述离合机构用于使得所述传动轴与所述动力组件离合,所述联动机构用于令第一前轮和第二前轮的转向角度保持一致,所述调节机构用于调节座位与脚踏板间的距离。
作为优选,所述离合机构包括离合弹性件、固定于所述传动轴外周的第一离合盘、与所述传动轴滑动连接的第二离合盘、设置在所述第一离合盘和第二离合盘之间的拉杆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二离合盘的齿盘,所述离合弹性件用于驱使所述第一离合盘与所述第二离合盘传动连接,所述拉杆的一端弯折形成有用于抵触所述第二离合盘的顶开部。
作为优选,所述顶开部弯折形成有均用于与所述传动轴卡接的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
作为优选,所述离合机构还包括离合手柄,所述离合手柄的中部与所述车架铰接,所述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离合手柄的一端铰接。
作为优选,所述联动机构包括联动杆、固定于所述车架的固定杆、固定于所述方向盘的传动杆以及分别与所述固定杆两端铰接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传动杆包括与所述固定杆转动连接的主杆以及设置于所述主杆远离所述方向盘的一端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用于带动所述联动杆摆动,所述联动杆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铰接,所述联动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件铰接;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前轮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前轮转动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均包括轮体连接部、由所述轮体连接部的一端弯折而成的第一连接部、由所述轮体连接部的另一端弯折而成的第二连接部以及由所述第二连接部延伸形成的延伸部,所述固定杆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所述固定杆贯穿有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均通过所述连接轴与所述固定杆铰接,所述轮体连接部转动连接有轮轴,第一连接件的轮轴与所述第一前轮连接,第二连接件的轮轴与所述第二前轮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联动杆设有供所述连接杆伸入的联动孔;所述连接杆与联动孔活动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固定于所述车架的基座,所述座位与所述基座滑动连接,所述基座沿所述座位的移动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卡块;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传动组件、复位弹性件以及均与所述座位滑动连接的卡件和推块,所述传动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卡件的凸柱以及设置于所述推块的连接板,所述复位弹性件用于驱动所述卡件与卡块卡接,所述连接板设有用于抵触凸柱的斜体。
作为优选,卡块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基座两侧的第一块体和第二块体,所述卡件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一块体卡接的第一卡紧部和用于与所述第二块体卡接的第二卡紧部;所述凸柱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卡紧部的第一凸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卡紧部的第二凸体,所述斜体包括用于抵触第一凸体的第一斜面以及用于抵触第二凸体的第二斜面,自远离所述推块的一端向靠近所述推块的一端,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少,所述复位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卡紧部连接,所述复位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卡紧部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卡紧部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复位弹性件的第一容槽,所述第二卡紧部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复位弹性件的第二容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离合机构使得车轮能够与动力组件离合、通过联动机构加强用于转向的第一前轮和第二前轮的联动性并通过调节机构使得座位与方向盘之间的距离可调,从而提高儿童卡丁车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隐藏部分座位后的立体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隐藏调节机构后的立体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离合机构的立体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联动机构的立体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连接件的立体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离合手柄与拉杆配合的立体结构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调节机构隐藏部分座位后的俯视图。
图9为图8隐藏座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调节机构隐藏座位后的立体结构图。
附图标记为:1—车架,11—方向盘,12—第一前轮,13—第二前轮,14—后轮,2—动力组件,21—脚踏板,3—离合机构,31—离合弹性件,32—第一离合盘,33—第二离合盘,331—齿盘,34—拉杆,341—顶开部,342—第一限位杆,343—第二限位杆,35—离合手柄,36—传动轴,4—联动机构,41—联动杆,411—联动孔,42—固定杆,421—连接轴,43—传动杆,431—主杆,432—连接杆,44—第一连接件,45—第二连接件,451—轮体连接部,452—第一连接部,453—第二连接部,454—延伸部,455—轮轴,5—调节机构,51—基座,52—卡块,521—第一块体,522—第二块体,531—第一凸体,532—第二凸体,533—连接板,5331—第一斜面,5332—第二斜面,534—凸柱,535—斜体,54—复位弹性件,551—第一卡紧部,5511—第一容槽,552—第二卡紧部,5521—第二容槽,55—卡件,56—推块,57—座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儿童卡丁车,包括车架1、动力组件2、设置于所述车架1的座位57、均与所述车架1转动连接的方向盘11和传动轴36、均与所述方向盘11传动连接的第一前轮12和第二前轮13以及与所述传动轴36固定连接的后轮14,所述动力组件2设有用于驱动所述传动轴36转动脚踏板21;所述儿童卡丁车还包括均设置于所述车架1的离合机构3、联动机构4以及调节机构,所述离合机构3用于使得所述传动轴36与所述动力组件2离合,所述联动机构4用于令第一前轮12和第二前轮13的转向角度保持一致,所述调节机构用于调节座位57与脚踏板21间的距离。
当利用离合机构3使得动力组件2与传动轴36分离后,传动轴36转动不会带动动力组件2上的脚踏板21转动,家长推动卡丁车时,儿童能够将脚部放在脚踏板21上不动。联动机构4能够使得第一前轮12和第二前轮13联动,使得第一前轮12和第二前轮13转向时转动相同的角度,以防第一前轮12和第二前轮13因行驶方向不一致而增大行驶阻力导致儿童需要用非常大的力气蹬踩脚踏板21。当儿童身高较高时,家长能够通过调节机构使得座位57与脚踏板21间的距离增大,从而使得儿童的双脚得以舒展,当儿童身高较矮时,家长能够通过调节机构使得座位57与脚踏板21间的距离减少,从而使得儿童的双脚能够蹬踩脚踏板2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车轮与动力组件2分离、加强用于转向的第一前轮12和第二前轮13的联动性并使得座位57与方向盘11之间的距离可调,从而提高儿童卡丁车的舒适性。
如图4所示,所述离合机构3包括离合弹性件31、固定于所述传动轴36外周的第一离合盘32、与所述传动轴36滑动连接的第二离合盘33、设置在所述第一离合盘32和第二离合盘33之间的拉杆34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二离合盘33的齿盘331,所述离合弹性件31用于驱使所述第一离合盘32与所述第二离合盘33传动连接,所述拉杆34的一端弯折形成有用于抵触所述第二离合盘33的顶开部341。
离合弹性件31具体为弹簧。动力组件2中的脚踏板21通过链条带动齿盘331转动。在正常传动的情况下,拉杆34的顶开部341不与第二离合盘33接触,离合弹性件31驱动第二离合盘33与第一离合盘32啮合,当固定于第二离合盘33的齿盘331转动时,第二离合盘33亦带动固定于传动轴36的第一离合盘32转动,从而使得传动轴36带动车轮转动。当需要解除传动,即令动力组件2与传动轴36分离时,拉动拉杆34,拉杆34的顶开部341抵压第二离合盘33,使得第二离合盘33分离并与第一离合盘32分离。此时第一离合盘32无法带动第二离合盘33转动,因此后轮14和传动轴36转动不会致使脚踏板21转动。
如图4所示,所述顶开部341弯折形成有均用于与所述传动轴36卡接的第一限位杆342和第二限位杆343。第一限位杆342和第二限位杆343能够防止使用者因对拉杆34施力不当而导致拉杆34脱离第一离合盘32和第二离合盘33。
如图1、图2和图7所示,所述离合机构3还包括离合手柄35,所述离合手柄35的中部与所述车架1铰接,所述拉杆34的另一端与所述离合手柄35的一端铰接。离合手柄35设置在相对地面较高的位置,使得使用者无需过分弯腰来拉动拉杆34而直接拉动离合手柄35即可实现对第一离合盘32和第二离合盘33的控制。同时离合手柄35通过杠杆原理使得使用者能够更好地对拉杆34施力,便于使用者对拉杆34进行操控。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所述联动机构4包括联动杆41、固定于所述车架1的固定杆42、固定于所述方向盘11的传动杆43以及分别与所述固定杆42两端铰接的第一连接件44和第二连接件45,所述传动杆43包括与所述固定杆42转动连接的主杆431以及设置于所述主杆431远离所述方向盘11的一端的连接杆432,所述连接杆432用于带动所述联动杆41摆动,所述联动杆41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44铰接,所述联动杆41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件45铰接;所述第一连接件44与所述第一前轮12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45与所述第二前轮13转动连接。使用者转动传动杆43上的方向盘11使得传动杆43转动,从而使得传动杆43的连接杆432转动。联动杆41在连接杆432的带动下左右移动,同时由于第一连接件44和第二连接件45的均与联动杆41铰接,且第一连接件44和第二连接件45均与固定杆42铰接,因此第一连接件44和第二连接件45进行同向转动,从而使得第一连接件44上的第一前轮12和第二连接件45上的第二前轮13稳定联动,并在转向时转动相同角度。
如图2、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连接件44和第二连接件45均包括轮体连接部451、由所述轮体连接部451的一端弯折而成的第一连接部452、由所述轮体连接部451的另一端弯折而成的第二连接部453以及由所述第二连接部453延伸形成的延伸部454,所述固定杆42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52和第二连接部453之间,所述固定杆42贯穿有连接轴421,所述第一连接部452和第二连接部453均通过所述连接轴421与所述固定杆42铰接,所述轮体连接部451转动连接有轮轴455,第一连接件44的轮轴455与所述第一前轮12连接,第二连接件45的轮轴455与所述第二前轮13连接。在轮体连接部451只通过第一连接部452或第二连接部453来与固定杆42连接的情况下,第一连接部452或第二连接部453的抗弯性能较差,第一连接件44和第二连接件45易弯折而损坏。令轮体连接部451通过第一连接部452以及第二连接部453来与固定杆42连接,并将第一连接部452和第二连接部453分别设置在固定杆42的上下两端,相当于增大了第一连接件44和第二连接件45的厚度,从而提高第一连接件44和第二连接件45抗弯能力。同时,该种设置方式能够使得轮体连接部451的面积较大。轮体连接部451面积较大,不但能够使得轮轴455设置得更粗以防折断,而且便于工人组装轮轴455和轮体连接部451。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44和第二连接件45的设计使得工人组装第一连接件44或第二连接件45和固定杆42所需的工序较少,只需将固定杆42放置在第一连接部452和第二连接部453之间并令连接轴421贯穿第一连接部452、固定杆42以及第二连接部453即可,有效缩短组装时长,提高卡丁车的制造效率。
如图3所示,所述联动杆41设有供所述连接杆432伸入的联动孔411;所述连接杆432与联动孔411活动连接。连接杆432通过联动孔411与联动杆41活动连接,结构简单,不但便于组装,而且有效降低制造成本。
如图1、图2、图8、图9和图10所示,所述调节机构5包括固定于所述车架1的基座51,所述座位57与所述基座51滑动连接,所述基座51沿所述座位57的移动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卡块52;所述调节机构5还包括传动组件、复位弹性件54以及均与所述座位57滑动连接的卡件5555和推块56,所述传动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卡件5555的凸柱534以及设置于所述推块56的连接板533,所述复位弹性件54用于驱动所述卡件5555与卡块52卡接,所述连接板533设有用于抵触凸柱534的斜体535。座位57只能纵向移动,而卡件55只能横向移动。在使用过程中,座位57的卡件55与基座51上的卡块52卡接,使得座位57无法移动。当需要调节时,推动推块56使得推块56纵向移动,推块56通过斜体535带动卡件55移动使得卡件55不再与卡块52卡接,此时使用者即可推动座位57使得座位57纵向移动。完成调节后,使用者不再对推块56施力,卡件55即在复位弹性件54的驱动下移动并与另一卡块52卡接。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用于带动卡件55移动的推块56,并利用推块56上的斜体535来带动卡件55移动,使得使用者能够利用与座位57移动方向平行的力驱使卡件55移动,从而便于使用者在进行座位57调节时施力。
具体地,复位弹性件54为弹簧。
如图9和图10所示,卡块52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基座51两侧的第一块体521和第二块体522,所述卡件55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一块体521卡接的第一卡紧部551和用于与所述第二块体522卡接的第二卡紧部552;所述凸柱534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卡紧部551的第一凸体531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卡紧部552的第二凸体532,所述斜体535包括用于抵触第一凸体531的第一斜面5331以及用于抵触第二凸体532的第二斜面5332,自远离所述推块56的一端向靠近所述推块56的一端,第一斜面5331和第二斜面5332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少,所述复位弹性件5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卡紧部551连接,所述复位弹性件5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卡紧部552连接。使用者推动推块56后,连接板533纵向移动。当连接板533分别通过第一斜面5331和第二斜面5332抵触第一卡紧部551的第一凸体531和第二卡紧部552的第二凸体532时,第一斜面5331和第二斜面5332分别向第一卡紧部551和第二卡紧部552提供横向分力并使得第一卡紧部551和第二卡紧部552均向座位57内部回缩,从而使得第一卡紧部551不再卡持第一块体521、第二卡紧部552不再卡持第二块体522,此时即可进行座位57的调节。第一卡紧部551和第二卡紧部552均向座位57内部回缩使得复位弹性件54压缩,因此当推块56不再受力后,复位弹性件54恢复弹性形变并驱动第一卡紧部551和第二卡紧部552分别卡持第一块体521和第二块体522。
如图8至图10所示,所述第一卡紧部551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复位弹性件54的第一容槽5511,所述第二卡紧部552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复位弹性件54的第二容槽5521。组装时工人只需将复位弹性件54的两端分别放入第一卡紧部551的第一容槽5511以及第二卡紧部552的第二容槽5521,即可实现复位弹性件54与第一卡紧部551以及复位弹性件54与第二卡紧部552的连接,便于工人进行组装,有效减少工人组装所需的时间。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变更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是指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