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手折叠机构及应用有该折叠机构的车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69403发布日期:2019-05-15 22:56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把手折叠机构及应用有该折叠机构的车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工具,尤其是一种可用于助动车的把手折叠机构,以及应用有该折叠机构的车把。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交通越来越拥挤,以及汽车尾气排放量的日益增多,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轻便及环保的交通工具。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加快,特别是的一线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生活,人们会使用助动车作为代步工具,助动车由于其携带方便、环保等诸多优点。

常用的三轮助动车存在整体结构较为复杂,多数不能折叠,收纳时占用空间大,也不便于携带。为此,现已有了不少可折叠的助动车。如申请号为201620364217.5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六折一微型家用型电动车,包括车体、控制车体移动的移动控制部件和控制车体制动的制动控制部件,车体包括底架、主支撑架、靠背架、座椅架、前踏板架、前支撑转向部件和用于车体折叠后防止车体意外展开的锁扣部件,前支撑转向部件包括转向杆、转向座、前轮和车把,车把安装在转向杆的顶端。

然而,这种助动车折叠过程繁杂,折叠完成后,部分部件如车把无法折叠,造成折叠后体积仍过大,影响包装、运输;而且在实际使用中,往往需要调节车把手和显示面板的高度,以适应不同的使用者,现有的助动车尚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减小折叠体积的把手折叠机构。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应用有上述把手折叠机构的车把。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把手折叠机构,包括车把骨架和分别设置在车把骨架两侧的车把手,所述车把骨架和每个车把手之间设置有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机构包括折叠手柄,所述折叠手柄固定设置在车把手内,所述折叠手柄的一端延伸出车把手外而形成折叠部,所述折叠部插入在车把骨架内,所述折叠部与车把骨架滑动设置而能靠近或远离车把骨架滑动,并且所述折叠部还与车把骨架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折叠机构还包括手柄销轴,所述折叠部上开设有在折叠手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滑槽,所述滑槽远离车把手的端部封闭,所述手柄销轴穿设在滑槽内、并且两端穿出滑槽后从车把骨架穿出,由此使得手柄销轴能沿着滑槽移动而使得折叠手柄和车把骨架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把手骨架的底部设置有开口槽,所述开口槽的一端延伸到把手骨架的外端部,所述开口槽的另一端位于折叠部在车把骨架内端部的外侧,所述开口槽的尺寸与折叠手柄的折叠部适配,由此使得折叠部能通过开口槽转动。

为避免把手松动,所述把手骨架的中间固定有连接轴,所述折叠机构还包括连杆和弹簧,所述弹簧置于把手骨架内,所述弹簧的一端与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另一端则连接到连接轴,所述折叠手柄的折叠部与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应用有上述把手折叠机构的车把,包括立柱和设置在立柱上方的车把组件,所述车把组件包括上述的车把骨架和车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把还包括设置在立柱和车把组件之间的、用于使得车把组件相对立柱调节角度的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

第一面板支撑架,与立柱固定连接;

第二面板支撑架,与车把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面板支撑架和第二面板支撑架转动连接;

第一棘轮,与第一面板支撑架连接而同步转动;

第二棘轮,与第一棘轮相对设置;

长销,与第二棘轮固定连接,能带动第二棘轮靠近或远离第一棘轮;

紧固手把,转动时通过长销能带动第二棘轮与第一棘轮分离而使得车把组件能相对立柱转动、或带动第二棘轮与第一棘轮靠近互相啮合而使得车把组件相对立柱固定。

为便于紧固手把带动长销动作,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位于第一面板支撑架、第二面板支撑架外侧的面板支撑夹,所述紧固手把包括转动地支撑在面板支撑夹上的紧固轴套,以及设置在紧固轴套一端、能带动紧固轴套转动的手把,所述紧固轴套内设置有活动轴,所述长销的端部与活动轴连接。

为避免两个棘轮啮合后松动,所述紧固轴套内开设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孔,所述孔相对于紧固轴套的轴线呈偏心,由此孔形成为偏心孔,所述活动轴置于偏心的孔内,由此紧固轴套构成为凸轮结构。

为限定紧固手把的位置,所述面板支撑夹的前后两侧分别形成有朝向第二面板支撑架凹陷的凹槽,所述凹槽在远离第二支撑架的一侧开口,所述紧固轴套转动地支撑在凹槽内。

优选的,所述第一面板支撑架包括与立柱固定的支撑基底、以及位于支撑基底上的第一支撑座,两个第一支撑座从支撑基底的顶面的左右两侧分别向上延伸;所述第二面板支撑架包括支撑顶板、以及位于支撑顶板下的第二支撑座,两个第二支撑座从支撑顶板的左右两侧分别向下延伸;每个第二支撑座均位于相应第一支撑座的外侧,其中一个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之间连接有管套,另一个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之间穿设有上述长销,从而使得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棘轮和第二棘轮均位于两个第一支撑座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棘轮外周至少具有一个端部形成有卡槽,两个第二支撑座之间连接有支撑销,每个支撑销从卡槽穿过而使得第一棘轮与第二面板支撑架同步转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将把手设置成与车把骨架既能相对滑动、又能相对转动,能使得把手相对车把骨架折叠收纳到较小的体积,从而便于运输和收纳;通过设置棘轮结构,可使得车把的车把组件和车把的立柱之间,随着两个棘轮位置的变化而能相对转动或互相固定,从而便于调节车把组件的角度(车把手的高度和控制面板的角度),进而适应于不同的使用者和不同的使用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把应用在助动车上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把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把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把的折叠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车把所应用的助动车的示意图,包括车把1、前大梁2、后大梁3、座椅4和车轮5,其中,车把1设置在前大梁2的前端部,座椅4设置在后大梁3的上方,前大梁2和后大梁3之间可相对折叠,车轮5包括设置在前大梁2底端的驱动轮51、以及设置在后大梁3后侧的两个从动轮52。

参见图2~图4,车把1包括纵向设置的外套管11以及活动地设置在外套管11内的内套管12,内套管12可相对外套管11伸缩,从而调节车把1的高度。内套管12的上方设置有车把13,车把13包括车把面板131和设置在车把面板131顶端两侧的车把手132,车把面板131上设置有控制面板133。

车把面板131包括前、后扣合设置的第一车把面板1311和第二车把面板1312,两者之间的空间内设置有车把整装骨架134,在本实施例中,车把整装骨架134呈大致的U字形。车把整装骨架134的顶端设置有把手骨架135,上述的车把手132分别设置在把手骨架135的两侧。车把面板131的顶端与把手骨架135固定连接,由此车把整装骨架134、车把面板131和把手骨架135可同步移动。

车把手132和把手骨架135之间设置有折叠机构,包括折叠手柄71、手柄销轴72和车把内衬73。其中折叠手柄71固定设置在车把手132内,折叠手柄71的一端延伸出车把手132外而形成折叠部711,在折叠部711上开设有左右延伸(即在折叠手柄7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滑槽712,滑槽712远离车把手132的端部封闭。手柄销轴72穿设在滑槽712内、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手柄销轴72的两端穿出滑槽712,由此手柄销轴72可沿着滑槽712移动。折叠手柄71的折叠部711延伸入把手骨架135内,车把内衬73设置在折叠手柄71的折叠部711和把手骨架135之间。上述的手柄销轴72的两端分别穿过车把内衬73而穿出到把手骨架135外。把手骨架135和车把内衬73的底部分别设置有开口槽1351、731,开口槽1351、731的尺寸与折叠手柄71的折叠部711适配,开口槽1351的一端延伸到把手骨架135的外端部,开口槽1351的另一端位于折叠部711在车把骨架135内端部的外侧,“外”是指更为靠近车把手132的一侧。

把手骨架135的中间开设有穿孔1352,第一车把面板1311上设置有连接轴1313,从穿孔1352穿入到把手骨架135内。折叠机构还包括连杆74和弹簧75,弹簧75置于把手骨架135内,其一端与连杆74的一端转动连接,另一端则连接到连接轴1313。折叠手柄71的折叠部711与连杆74的另一端转动连接。

当助动车处于展开状态时,弹簧75处于收缩的状态,将折叠手柄71拉紧。当需要收纳手把进行折叠时,将车把手132向外侧拉动,此时弹簧75被拉伸,同时使得折叠手柄71的折叠部711和车把销轴72相对移动,连杆74转动,直至滑槽712的封闭端与车把销轴72抵接,折叠部711整体与开口槽1351相对,此时将车把手132向下旋转、向车把面板131的两侧靠拢完成折叠,此时弹簧75复位,在此过程中,连杆74再次转动。连杆74的活动设置允许折叠手柄71可自由地进行拉伸和旋转,而弹簧75的设置则避免折叠手柄71脱落。当车把手132再次需要展开时,只需将车把手132向下拉动一定距离后反向转动即可。

车把1还包括用于调节车把组件13角度的调节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内套管12顶端、延伸入车把组件13内的第一面板支撑架61,与第一面板支撑架61转动连接的第二面板支撑架62。第一面板支撑架61包括与立柱固定的支撑基底611、以及位于支撑基底611上的第一支撑座612,两个第一支撑座612从支撑基底611的顶面的左右两侧分别向上延伸;第二面板支撑架62包括与车把组件13固定的支撑顶板621、以及位于支撑顶板621下的第二支撑座622,两个第二支撑座622从支撑顶板621的左右两侧分别向下延伸。第一支撑座612和第二支撑座622之间转动连接。

支撑顶板621的顶部两侧分别设置有向上延伸的卡块623,每个卡块623卡入到车把整装骨架134的底部,由此使得当车把面板131或把手骨架135转动时,可带动第二面板支撑架62转动。

调节机构还包括第一棘轮63、第二棘轮64、长销65、面板支撑夹66、活动轴67和紧固手把68。第一棘轮63和第二棘轮64相对设置,并且均位于两个第一支撑座612之间。每个第二支撑座622均位于相应第一支撑座612的外侧,其中一个第一支撑座612和第二支撑座622之间连接有管套613,另一个第一支撑座612和第二支撑座622之间穿设有长销65,从而使得第一支撑座612和第二支撑座622转动连接,由此第一面板支撑架61可以相对第二面板支撑架62转动。

第一棘轮63朝向第二棘轮64的一面周向地设置有第一棘齿631,第二棘轮64朝向第一棘轮63的一面周向地设置有第二棘齿641,第一棘齿631和第二棘齿641可以互相啮合。第一棘轮63外周至少具有一端,本实施例中为具有相对的两端,每个端部形成有卡槽632,两个第二支撑座622之间连接有支撑销624,每个支撑销624从卡槽632穿过,由此,当第二支撑座622转动时,第一棘轮63可以随之转动。

长销65的一端穿过第二棘轮64和第一棘轮63,以成为第一棘轮63的转动轴,另一端则穿出到第二支撑架622外侧,这一第二支撑架622的外侧设置有面板支撑夹66。长销65与第一棘轮63转动连接,而与第二棘轮64则固定连接。面板支撑夹66的前后两侧分别形成有朝向第二支撑架622凹陷的凹槽661,凹槽661在远离第二支撑架622的一侧开口。

紧固手把68包括手把681和紧固轴套682,活动轴67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设置在紧固轴套682内、并且一端穿出紧固轴套682的端部,手把681设置在紧固轴套682的另一端部,并且向外延伸出车把面板131外。紧固轴套682转动地支撑在凹槽661内,由此,紧固手把68可以以凹槽661为支撑在竖直面内转动。

紧固轴套682内开设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孔6821,孔6821相对于紧固轴套682的轴线呈偏心,由此孔6821形成为偏心孔,活动轴67置于偏心的孔6821内,紧固轴套682成为一个凸轮结构。当紧固轴套682转动时,活动轴67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当作为凸轮的紧固轴套682的凸出部分向上转到最高点时,紧固手把68和活动轴67锁定,手把681不会松动,只有施力将手把681向下转动才可使得活动轴67转动。

长销65穿到第二支撑架622外侧的这一端穿入到过活动轴67、并且长销65的这一端端部外径增大,从而避免从活动轴67脱离。由此,当活动轴67平移的时候,长销65可以在左右方向上同样的移动。上述结构即将紧固手把68的转动转化为长销65的直线运动。

当需要调节手把组件13相对内套管12之间的相对角度时,转动紧固手把68的手把681,如图2中顺时针向下转动,由此使得紧固轴套682转动,从而活动轴67向外(右侧)移动,带动长销65向外移动,从而带动第二棘轮64向右移动,使得第二棘轮64离开第一棘轮63,两个棘轮之间不再啮合而可独立地转动;此后,可转动车把面板131、车把手132或把手骨架135,以调节车把手132的高度和控制面板133的视线角度,当车把面板131转动时,可通过车把整装骨架134带动第二面板支撑架62转动;当车把手132或控制面板133调节到位后松开,并将紧固手把68的手把681反向转动,使得长销65向内移动,从而带动第二棘轮64向左移动,使得第一棘轮64再次与第一棘轮63啮合,同时紧固轴套682的凸出部分向上转到最高点时,紧固手把68和活动轴67锁定,避免手把681松动,车把面板131不可再转动而固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