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变形玩具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儿童童车。
背景技术:
现有的玩具童车是小孩喜欢的玩具,因此它们的功能比较单一,从而大大降低了玩具的趣味性,现有的儿童车并未有变形功能,可玩性不强,而且其趣味性不高,无法吸引孩子,由于供儿童乘坐的童车由于体积大,重量重特点,要实现变形技术攻关并不容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已有的技术现状,提供一种多功能儿童童车,主要包括:行驶驱动结构、变形驱动结构、电池、方向盘控制结构、头部转动结构、车门驱动结构和外壳结构,所述的外壳结构主要分为车底壳、下车顶壳、上车顶壳和车门外壳组成,行驶驱动结构和变形驱动结构安装在车底壳上,行驶驱动结构通过行驶电动机带动轮胎转动,变形驱动结构通过变形电机和变形摆臂带动上车顶壳向上或向下翻转,车门驱动结构的车门电机通过车门齿轮组带动车门摆臂展开或闭合,车门外壳安装在两车门摆臂上。
具体的,所述的头部转动结构主要由转动齿轮、转向电机、回位弹簧和头部外壳组成,转向电机带动转动齿轮转动,转动齿轮与头部外壳连接处套有回位弹簧。
具体的,所述的变形驱动结构主要由变形电机和变形摆臂、动作开光和变形齿轮组组成,变形电机通过变形齿轮组带动变形摆臂上下摆动,变形摆臂一端连接于变形齿轮组,变形摆臂另一端连接于上车顶壳。
具体的,所述的变形齿轮组和身形外壳之间设有拉绳,变形电机通过变形齿轮组带动拉绳一端转动。
具体的,所述的方向盘控制结构主要由方向盘、方向盘回位弹簧和无线控制器组成,无线控制器设置在方向盘内部,方向盘底部圆杆端两侧均通过方向盘回位弹簧安装在上车顶壳内。
具体的,所述的无线控制器电性连接于行驶驱动结构、变形驱动结构、电池、头部转动结构和车门驱动结构,上车顶壳和下车顶壳顶部均设有座椅垫,座椅垫底部设有触碰开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儿童童车通过变形驱动结构完成机器人与儿童车之间相互转变,增加了玩具玩耍功能,提高了玩具的趣味性;同时,能够在儿童车的行驶中,自动完成机器人与儿童车之间相互转变,不仅可以让儿童驾驶,而且能够变形成机器人;机器人状态能够控制其头部转动,以及车门的展开闭合,极大地提高儿童车的可玩性。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机器人的立体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机器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机器人的车门驱动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机器人的头部转动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机器人的方向盘控制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机器人的变形驱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审查委员能对本实用新型之目的、特征及功能有更进一步了解,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6所示,系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种多功能儿童童车,主要包括:行驶驱动结构1、变形驱动结构2、电池3、方向盘控制结构4、头部转动结构5、车门驱动结构6和外壳结构7,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结构7主要分为车底壳71、下车顶壳72、上车顶壳73和车门外壳74组成,行驶驱动结构1和变形驱动结构2安装在车底壳71上,行驶驱动结构1通过行驶电动机11带动轮胎12转动,变形驱动结构2通过变形电机21和变形摆臂22带动上车顶壳73向上或向下翻转,车门驱动结构6的车门电机61通过车门齿轮组62带动车门摆臂63展开或闭合,车门外壳74安装在两车门摆臂63上。
上述方案,所述的头部转动结构5主要由转动齿轮51、转向电机52、回位弹簧53和头部外壳54组成,转向电机52带动转动齿轮51转动,转动齿轮51与头部外壳54连接处套有回位弹簧53。所述的变形驱动结构2主要由变形电机21和变形摆臂22、动作开光23和变形齿轮组25组成,变形电机21通过变形齿轮组25带动变形摆臂22上下摆动,变形摆臂22一端连接于变形齿轮组25,变形摆臂22另一端连接于上车顶壳73,所述的变形齿轮组25和身形外壳75之间设有拉绳26,变形电机21通过变形齿轮组25带动拉绳26一端转动。
上述方案,所述的方向盘控制结构4主要由方向盘41、方向盘回位弹簧42和无线控制器组成,无线控制器设置在方向盘41内部,方向盘41底部圆杆端两侧均通过方向盘回位弹簧42安装在上车顶壳73内。所述的无线控制器电性连接于行驶驱动结构1、变形驱动结构2、电池3、头部转动结构5和车门驱动结构6,上车顶壳73和下车顶壳72顶部均设有座椅垫8,座椅垫8底部设有触碰开关,避免儿童乘坐情况下变形。
变形过程:首先启动车门驱动结构6的车门电机61,并通过车门齿轮组62带动车门摆臂63展开;然后再通过无线控制器发送信号启动变形驱动结构2,由变形驱动结构2来带动通过变形齿轮组25带动拉绳26一端转动,以及带动变形摆臂22向上摆动,使其上车顶壳73和车门外壳74、身形外壳75同时向上翻转,实现儿童车变形为机器人的过程;最后由无线控制器发送信号至行驶驱动结构1,方向盘控制结构4的方向盘41来驱使其机器人行驶和转弯,通过控制两后轮胎12转动速度差,来实现儿童车左右转弯。
当然,以上图示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并非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范围,故,凡是在本实用新型原理上做等效改变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