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01435发布日期:2019-08-23 22:47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在相关技术中,为满足用户的车辆外观需求,车辆背门和车体间采用“溜背”式造型,由于“溜背”式车体上不存在尾翼结构,因此在背门开启和关闭过程中,背门和顶盖间的缝隙无法被遮挡,缝隙内的连接结构和密封结构直接暴露于用户视野内,降低车辆整体性和美观度的同时降低用户使用体验。

现有的车辆中,如图1所示,后背门铰链4’轴线布置在尾翼8’下方,背门开启时尾翼8’前端绕铰链4’轴线向下运动,由于钣金6’与铰链4’布置空间、尾翼8’安装及运动间隙要求等因素限制,尾翼8’与顶盖2’之间的间隙a需保证至少5.5mm(需根据造型分析,市场大多数车型间隙值为6.0-6.5mm),间隙值较大。由于传统SUV造型此处高度较高,此处间隙不易被感知,但当造型为“溜背”式造型时,此处高度较低,背门与顶盖2’之间的间隙容易被感知,精致感差;背门开启后,铰链4’车身端安装部位可见,相关螺栓及密封胶等结构均外露,精致感知不好。

进一步地,如(CN201120445371)所示,现有的溜背式车辆中,在装配背门铰链结构时,铰链的装配方向近似平行于水平方向,使得工人或机械手在装配过程需要弯扭至车体结构内部才可完成铰链结构的定向装配,为工作和自动化装配带来诸多不便,影响装配效率。并且现有背门连接结构处铰链直接与单独的车体钣金相连接,钣金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变形和损坏等现象。

因此,如何在优化背门连接结构的同时提升背门结构的装配效率和结构强度,成为现阶段车辆中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背门与车体顶盖间缝隙过大,背门连接结构和密封结构外露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提出了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车辆包括:顶盖、背门和铰链。顶盖包括顶盖内板和顶盖外板;背门可开合地连接于顶盖;铰链的一端伸入顶盖内且与顶盖转动相连,铰链的另一端与背门固定连接,铰链具有弧形折弯部,弧形折弯部的弯折方向与背门的开启转动方向一致;其中,铰链通过安装座连接于顶盖内板与顶盖外板在内外方向上相对的区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车辆中设置有顶盖内板、顶盖外板、铰链和螺栓,顶盖外板位于车辆顶部,顶盖内板设置在顶盖外板下方并与顶盖外板相连,通过将车辆的顶盖设置成上下两部分,使得与顶盖可以设置成两个独立作用的结构,顶盖内板和与顶盖相关联的结构相连接,顶盖外板罩设在顶盖内板顶部用于遮挡顶盖内板和连接结构,避免用户直接观察到车体中的连接结构和密封胶,从而起到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一体性提顶盖平整度的作用。

背门与顶盖内板相连接,用于封闭车辆尾部的厢体结构,设置一端与顶盖内板通过安装座转动相连另一端与背门固定相连的铰链,使得背门相对顶盖内板和顶盖外板的转动轴线可以延伸至背门外侧的顶盖内板和顶盖外板之间,使背门整体都位于转动轴线的同一侧,所以在背门开启过程中整个背门都相对顶盖外板和顶盖内板向上翻起,使背门与顶盖外板相邻的一端可以在转动过程中与顶盖外板间始终保留有较小的间隙,避免出现因背门在开启过程中过度远离顶盖外板所造成的内部结构外露的技术问题。

同时,铰链上还设置有向顶盖外板方向弯折的“鹅颈”状折弯部,使背门在围绕转动轴线转动的同时向顶盖外板方向下压,以保证背门在转动过程中依然可以和顶盖外板间保留有较小的间隙,从而更进一步优化背门在转动开启过程中的行进轨迹,进而起到优化背门开启方式,防止内部结构外露,提升背门和顶盖一体性和美观性的技术效果。

具体地,现有的车辆中,车体与背门的连接结构都设置在背门的下方,因此背门的转动轴线位于背门下方,所以背门在开启过程中位于转动轴线一侧的背门尾端向上翻转,而位于转动轴线另一端的背门前端向下翻转,在背门前端向下翻转的过程中背门与顶盖间的缝隙不断增大,从而导致背门和车体的连接结构和密封结构都暴露在用户的视线内(在没有尾翼的“溜背”式车体中尤为明显),一方面容易出现因杂物从该缝隙进入车体内部所引起的内部结构损坏和阻塞的技术问题,另一方面还大幅度降低了车辆的整体美观性和一体性。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在背门和顶盖内板间设置了一个可以延伸背门连接点和转动轴线的“鹅颈”状铰链,使背门的转动轴线得以延伸至顶盖外板和顶盖内板之间,从而使得背门可以在开启过程中整体都朝顶盖外板的顶部翻转,并通过“鹅颈”装折弯部保证背门靠近顶盖外板的一端在转动过程中始终与顶盖外板间保留有较小的间隔,使顶盖外板和背门可以遮挡住内部的连接结构和密封胶,进而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起到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美观性和一体性,提高产品工作稳定性与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另外,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车辆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车辆还包括:加强板,加强板位于顶盖内板的内侧,加强板、顶盖内板以及安装座通过紧固件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在顶盖内板朝向背门的方向上,顶盖外板与加强板、顶盖内板之间的间隔逐渐增大;其中,部分铰链伸入至间隔中并与顶盖内板和加强板相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顶盖内板为双层结构,在双层结构内形成有腔体;加强板设置在腔体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加强板包括:连接部,与位于双层结构顶部的顶盖内板相连接;接触部,与位于双层结构底部的顶盖内板相接触,或与位于双层结构底部的顶盖内板间隔设置。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紧固件为螺栓,螺栓的轴线垂直于顶盖外板。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背门包括:背门钣金,与铰链相连接;背门玻璃,与背门钣金相连接,罩设于背门钣金背向顶盖内板的一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车辆还包括:密封件,与顶盖内板相连接;其中,当背门处于关闭状态时,密封件与背门钣金相接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铰链为铸造成型的一体式结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当背门处于关闭状态时,背门玻璃与顶盖外板间的间距范围为3.2mm至4.3mm。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车辆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2’顶盖,4’铰链,6’钣金,8’尾翼;

图2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车辆,10顶盖内板,12顶盖外板,14背门,142背门钣金,144背门玻璃,16铰链,18加强板,20安装座,202螺栓,22连接轴,24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车辆1。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车辆1,其特征在于,车辆1包括:顶盖、背门14和铰链16。顶盖包括顶盖内板10和顶盖外板12;背门14可开合地连接于顶盖;铰链16的一端伸入顶盖内且与顶盖转动相连,铰链16的另一端与背门14固定连接,铰链16具有弧形折弯部,弧形折弯部的弯折方向与背门14的开启转动方向一致;其中,铰链 16通过安装座20连接于顶盖内板10与顶盖外板12在内外方向上相对的区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车辆1中设置有顶盖内板10、顶盖外板12、铰链16,顶盖外板12位于车辆1顶部,顶盖内板10设置在顶盖外板12下方并与顶盖外板12相连,通过将车辆1的顶盖设置成上下两部分,使得与顶盖可以设置成两个独立作用的结构,顶盖内板10和与顶盖相关联的结构相连接,顶盖外板12罩设在顶盖内板10顶部用于遮挡顶盖内板10 和连接结构,避免用户直接观察到车体中的连接结构和密封胶,从而起到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一体性提顶盖平整度的作用。

背门14与顶盖内板10相连接,用于封闭车辆1尾部的厢体结构,设置一端与顶盖内板10通过安装座20转动相连另一端与背门14固定相连的铰链16,使得背门14相对顶盖内板10和顶盖外板12的转动轴线可以延伸至背门14外侧的顶盖内板10和顶盖外板12之间,使背门14整体都位于转动轴线的同一侧,所以在背门14开启过程中整个背门14都相对顶盖外板12和顶盖内板10向上翻起,使背门14与顶盖外板12相邻的一端可以在转动过程中与顶盖外板12间始终保留有较小的间隙,避免出现因背门 14在开启过程中过度远离顶盖外板12所造成的内部结构外露的技术问题。

同时,铰链16上还设置有向顶盖外板12方向弯折的“鹅颈”状折弯部,使背门14在围绕转动轴线转动的同时向顶盖外板12方向下压,以保证背门14在转动过程中依然可以和顶盖外板12间保留有较小的间隙,从而更进一步优化背门14在转动开启过程中的行进轨迹,进而起到优化背门 14开启方式,防止内部结构外露,提升背门14和顶盖一体性和美观性的技术效果。

具体地,现有的车辆中,车体与背门14的连接结构都设置在背门14 的下方,因此背门14的转动轴线位于背门14下方,所以背门14在开启过程中位于转动轴线一侧的背门14尾端向上翻转,而位于转动轴线另一端的背门14前端向下翻转,在背门14前端向下翻转的过程中背门14与顶盖间的缝隙不断增大,从而导致背门14和车体的连接结构和密封结构都暴露在用户的视线内(在没有尾翼的“溜背”式车体中尤为明显),一方面容易出现因杂物从该缝隙进入车体内部所引起的内部结构损坏和阻塞的技术问题,另一方面还大幅度降低了车辆1的整体美观性和一体性。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在背门14和顶盖内板10间设置了一个可以延伸背门14连接点和转动轴线的“鹅颈”状铰链16,使背门14的转动轴线得以延伸至顶盖外板12和顶盖内板10之间,从而使得背门14可以在开启过程中整体都朝顶盖外板12的顶部翻转,并通过“鹅颈”装折弯部保证背门14靠近顶盖外板12的一端在转动过程中始终与顶盖外板12间保留有较小的间隔,使顶盖外板12和背门14可以遮挡住内部的连接结构和密封胶,进而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起到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美观性和一体性,提高产品工作稳定性与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车辆1还包括:加强板18,加强板18位于顶盖内板10的内侧,加强板18、顶盖内板 10以及安装座20通过紧固件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顶盖内板10上还设置有加强板18,背门14在开启和关闭的过程中铰链16会对顶盖内板10施加较大的作用力,在该作用力的影响下,顶盖内板10会产生形变,当形变量到达预设值时加强板18与顶盖内板10相接触并抵靠在顶盖内板10上以提供抵消铰链16传递来的作用力,防止顶盖内板10在背门14开启或关闭过程中过度形变,从而大幅度提升了顶盖内板10的工作稳定性,避免顶盖内板10在背门14开启过程中发生断裂等损毁现象,还可以保证背门14可以准确无误的开合,不出现错位现象。通过设置紧固件使得加强板18、顶盖内板10以及安装座20可以稳固地连接在一起,进而起到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工作稳定性与可靠性,延长产品使用寿命,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在顶盖内板 10朝向背门14的方向上,顶盖外板12与加强板18、顶盖内板10之间的间隔逐渐增大;其中,部分铰链16伸入至间隔中并与顶盖内板10和加强板18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顶盖内板10以及加强板18在朝向车辆1背门14的方向上呈阶梯状,通过设置阶梯状的加强板18和顶盖内板10,使得顶盖内板10以及加强板18可以在临近背门14处与顶盖外板12间形成空间足够大的间隔,以供铰链16与车体连接的一端可以伸入到顶盖内板10和顶盖外板12之间并同时与顶盖内板10和加强板18相连接,从而使铰链16的转动轴线可以处在顶盖内板10和顶盖外板12之间的间隔内,使背门14在旋转开启过程中可以绕该间隔内的转动轴线旋转,统一背门14相对车体的运动轨迹,进而起到优化铰链16连接结构,提升产品工作稳定性与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顶盖内板10 为双层结构,在双层结构内形成有腔体;加强板18设置在腔体内。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顶盖内板10设置成双层结构,使得顶盖内板 10可分为上下两部分,并通过上下两部分形成腔体,其中加强板18与顶盖内板10的上部相连接,加强板18的边沿向顶盖内板10的下部延伸,背门14在开启和关闭过程中,顶盖内板10上部承受背门14翻转所带来的作用力并在该作用力下发生形变,形变过程中加强板18的边沿逐步靠近并最终抵靠在顶盖内板10的下部上,从而为顶盖内板10的上部提供支撑力,阻止顶盖内板10进一步形变,避免顶盖内板10在背门14开启过程中出现顶盖内板10损坏,以及顶盖内板10出现不可逆形变等技术问题,进而实现了提升顶盖内板10结构强度,提升产品工作稳定性与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加强板18包括连接部和接触部:连接部与位于双层结构顶部的顶盖内板10相连接;接触部与位于双层结构底部的顶盖内板10相接触,或与位于双层结构底部的顶盖内板10间隔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加强板18由连接部和接触部两部分组成,其中接触部与顶盖内板10固定相连,用于定位加强板18的位置。通过设置与顶盖内板10相接触的接触部,使得顶盖内板10在受力并出现形变趋势时,接触部可以在第一时间给予顶盖内板10支撑力,从而避免顶盖内板10在外部作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或损坏。通过设置与顶盖内板10间隔设置的接触部,使得顶盖内板10具备了一定的形变余量,当顶盖内板10形变过大时接触部才会为顶盖内板提供支撑力,从而大幅度优化了铰链16连接区域的结构,起到提升结构稳定性与可靠性,提高产品实用性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紧固件为螺栓,螺栓的轴线垂直于顶盖外板12。

在该实施例中,车辆1内还设置有螺栓202,螺栓202穿过铰链16与顶盖内板10相连接,使铰链16可以通过螺栓202紧固在顶盖内板10上,其中,通过限定螺栓202的轴线垂直于顶盖外板12,使得螺栓202的装配方向可以同顶盖外板12的装配方向一致,使得螺栓202以及铰链16在装配过程中装配方向近似于竖直方向,形成Z向打紧,从而降低螺栓202以及铰链16在装配过程中的装配难度,避免机械手或工人在装配铰链16和螺栓202时探入到车体内部,进而起到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装配效率,降低产品装配难度,降低产品生产成本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背门14包括:背门钣金142,与铰链16相连接;背门玻璃144,与背门钣金142相连接,罩设于背门钣金142背向顶盖内板10的一侧。

在该实施例中,背门14由背门钣金142和背门玻璃144组成,背门钣金142是背门14的主体框架结构,用于支撑背门14上的其他结构部件,背门玻璃144与背门钣金142相连接,背门玻璃144扣合在背门钣金142 的一侧,同时,当背门14处于扣合状态时背门玻璃144与顶盖外板12平滑相连,从而避免背门玻璃144和顶盖外板12间出现结构断层,进而起到提升背门14结构强度,提升车体整体性和美观性的技术效果。

优选地,背门钣金142和背门玻璃144间填充有密封胶,通过设置密封胶可以密封背门钣金142和背门玻璃144间的缝隙,从而避免灰尘和雨水从该缝隙进入车辆1内部;同时,密封胶还可以起到缓冲作用,当背门玻璃144受到外部冲击时,密封胶可以抵消掉大部分作用力,从而避免背门玻璃144与背门钣金142产生碰撞,起到保护背门玻璃144的作用,进而起到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可靠性与安全性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车辆1还包括:密封件24,与顶盖内板10相连接;其中,当背门14处于关闭状态时,密封件24与背门钣金142相接触。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顶盖内板10上设置密封件24,使得顶盖内板 10和背门钣金142之间的缝隙可以被该密封件24封堵,从而阻止灰尘或雨水由顶盖内板10和背门钣金142间的缝隙流入背门14所封闭的车辆后货厢中,保证后货厢内的清洁,避免用户放置在其中的物品被污染,同时,密封件24在背门14开启和关闭过程中起到缓冲作用,可以避免背门钣金 142和顶盖内板10直接碰撞在一起,降低背门14在关闭过程中所产生的噪音,进而起到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可靠性,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地,铰链16为铸造成型的一体式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折弯通过铸造工艺一体成型于铰链16上,从而大幅度简化了铰链16的加工工序,提升铰链16加工效率的同时,还压缩了铰链 16的生产成本,并且,铸造成型的一体式结构中不存在结构间的连接断面,使得铰链16在工作过程中不会出现过度的应力集中,从而保护铰链16在工作过程中不弯折损坏,并且,相较于常用的冲压式铰链,铸造式铰链16 的型材强度要远远高于冲压式铰链,因此,本实用新型限定的铰链16的体积可以做的更小,“鹅颈”状折弯可以做的更细,以满足更大的开启角度,进而起到提高产品性能,提高产品可靠性,降低产品生产成本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当背门14处于关闭状态时,背门玻璃144与顶盖外板12间的间距范围为3.2mm至4.3mm。

在该实施例中,背门14处于关闭状态时,背门玻璃144与顶盖外板 12间的间距限定在3.2mm至4.3mm之间,相对于现有车辆1背门14和车体间的缝隙,本实用新型大幅度缩小了该间距值,使背门14和车辆1顶盖所组成的车体结构更加平整美观,用户不会在背门14和顶盖间观察到明显的断层结构,进而实现了优化车辆1的整体性,提升车辆1美观性,提高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车辆1尾部采用“溜背”式造型,背门14上不设置尾翼结构,背门玻璃144与顶盖外板12平滑过渡,背门 14与顶盖外板12间的断层间隙为3.5mm上下,背门14通过铰链16与顶盖内板10上的安装座20铰接在一起,常规状态下背门14处于关闭状态,背门14扣合在车体的尾部的货厢上以形成密闭的存储空间,当用户解除背门14与车体间的锁定时,压力元件推动背门14向上翻转,翻转过程中整个背门14和与其相连的铰链16一同围绕设置在安装座20上的连接轴22 的轴线转动,并且通过铰链16上的折弯改变了背门14的转动轨迹,使背门14在转动过程中靠近顶盖外板12的一端可以始终紧贴顶盖外板12,从而保证背门14在整个开启或关闭的转动过程中,顶盖外板12内部的连接结构和密封结构可以被背门14和顶盖外板12所遮挡,避免连接结构和密封结构暴露在用户的视野内,进而大幅度提升车体的精致感,提升车辆的一体性和美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实用新型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