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自行车座管的连接结构及自行车。
背景技术:
自行车包括车座、座管、立管、上管以及后上叉,其中,车座设于座管一端,座管另一端穿设于立管中,并通过设于立管上的快拆夹头调节其高度,上管一端与后上叉一端相互靠近并相汇于立管,相汇点在立管的快拆夹头下方。
然而在极限自行车领域,由于车座为影响部分攀爬动作,故一般不设车座或者在攀爬前将车座取下,但是快拆夹头需要设置在立管上,立管必须伸出相汇点一段长度以安装快拆夹头,伸出部分在极限运动中易造成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自行车座管的连接结构及自行车,连接管无需伸出上管与后上叉连接位置,有效消除了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用于自行车座管的连接结构及自行车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自行车座管的连接结构,包括座管;立管;以及设于立管上端的连接管,自行车的上管与后上叉相接于连接管,所述座管穿设于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上开设有螺纹孔以及容置孔,所述螺纹孔与容置孔连通,所述螺纹孔内设有带螺纹的调节件,所述调节件末端抵接于设在容置孔内的顶持件上,并可推动顶持件紧紧抵接在座管外壁。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顶持件末端端面与座管外壁随形。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顶持件末端端面自上而下逐渐突出,形成一倾斜的弧面。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螺纹孔与容置孔中心线重合。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连接管一侧的管壁朝向自行车的上管突出形成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末端伸入上管并固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连接管相对另一侧的管壁朝向自行车的后上叉突出形成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凸出部末端分叉形成两个成预设角度排布的分支部,所述分支部伸入后上叉并固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螺纹孔开设于第二凸出部,且螺纹孔的一端开口位于两个分支部之间。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凸出部下方开设有减重槽。
一种自行车,包括上管与后上叉,还包括用于自行车座管的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设于上管与后上叉之间。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用于自行车座管的连接结构的有益效果是:座管伸入连接管内,拧紧调节件,将顶持件紧压在座管外壁,在摩擦力作用下,座管高度固定。在进行攀爬时,松开调节件,将座管自连接管中取下,由于座管采用顶持的方式固定,连接管无需伸出上管与后上叉连接位置,有效消除了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自行车座管的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自行车座管的连接结构的连接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自行车座管的连接结构的连接管的仰视图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自行车座管的连接结构的顶持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述和说明:
请参考图1,一种用于自行车座管的连接结构,包括座管10、立管20以及连接管30。座管10一端可拆卸的穿设于连接管30,连接管30一端固定在立管20上端。自行车的上管40与后上叉50相接于连接管30。
请参考图2和图4,连接管30上开设有螺纹孔31以及容置孔,螺纹孔31与容置孔连通。螺纹孔31内设有带螺纹的调节件,调节件末端抵接于设在容置孔内的顶持件32上,并可推动顶持件32紧紧抵接在座管10外壁。具体的,调节件为带螺纹的螺栓。
顶持件32末端端面321与座管10外壁随形,同时,顶持件32的横截面面积大于调节件的横截面面积。以提高顶持件32与座管10外壁的接触面积。
顶持件32末端端面321自上而下逐渐突出,形成一倾斜的弧面。该倾斜的弧面状的顶持件32端面,使得顶持件32紧紧抵接在座管10外壁时,靠近下方一侧需要承受更多的压力,靠近上方一侧承受的压力相对较轻,待人坐于车座后会给座管10向下的压力,座管10可能会向下滑动一小段距离,此时顶持件32在摩擦力下会随之偏转,进而使得顶持件32上方与下方受力相近,以提高座管10定位的可靠性。
螺纹孔31与顶持件32尺寸相合,同时,螺纹孔31与容置孔中心线重合。使得调节件抵接在顶持件32中心。以改善顶持件32工作状态下的受力。
请参考图2和图3,连接管30一侧的管壁朝向自行车的上管40突出形成第一凸出部33,第一凸出部33末端伸入上管40并固定。连接管30相对另一侧的管壁朝向自行车的后上叉50突出形成第二凸出部34,第二凸出部34下方开设有减重槽35。第二凸出部34末端分叉形成两个成预设角度排布的分支部,分支部伸入后上叉50并固定。第一凸出部33与第二凸出部34的顶面为一平滑的曲面。
螺纹孔31开设于第二凸出部34,且螺纹孔31的一端开口位于两个分支部之间。
一种自行车,包括上管与后上叉,还包括用于自行车座管的连接结构,连接结构设于上管与后上叉之间。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用于自行车座管10的连接结构,座管10伸入连接管30内,拧紧调节件,将顶持件32紧压在座管10外壁,在摩擦力作用下,座管10高度固定,且由于顶持件32末端的端面与座管10随形,增大了与座管10的接触面积,固定可靠性高。在进行攀爬时,松开调节件,将座管10自连接管30中取下,由于座管10采用顶持的方式固定,连接管30无需伸出上管40与后上叉50连接位置,有效消除了安全隐患。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