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轮车左把手的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91233发布日期:2019-07-27 11:22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一种两轮车左把手的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支撑架,特别是一种两轮车左把手的支撑架。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为了方便驾驶员随时知道自己的地理位置以及寻找最快速的路线,驾驶员会使用导航机来寻找最快的行车路径,以辅助驾驶员驾驶。

其中,除了市售的传统导航机外,现今的手机及平板也有导航的功能,驾驶员可利用手机及平板来导航行车路径,使旅程更为顺利。

当驾驶两轮车时,为了方便让驾驶员在驾驶期间不需要频频低头看导航系统,通常会通过将导航机或具有导航功能的手机或平板经由支架固设于机车上。

目前,现有的支撑架的结构复杂,在使用上较为不便,且复杂的结构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来安装,使整个安装过程既浪费时间又不方便。

此外,现有的支撑架的夹持部为固定的尺寸,无法随着不同直径的左把手来调整夹持,造成无法夹持或无法确实夹紧的情形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上述理由,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两轮车左把手的支撑架,结构简单,且可随着不同直径的左把手调整,以确实夹紧左把手。

为达成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两轮车左把手的支撑架,设置于一两轮车的一左把手上,包括:

一支撑杆,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

一第一夹持部,具有一第三端、一第四端及一第一夹持面,所述第一夹持部的所述第四端与所述支撑杆的所述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夹持面具有复数个突出部;

一第二夹持部,具有一第五端、一第六端及一第二夹持面,所述第二夹持部的所述第五端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支撑杆,所述第二夹持部的所述第六端枢接于所述第一夹持部的所述第三端,所述第二夹持面具有复数个突出部,所述第一夹持面的所述突出部及所述第二夹持面的所述突出部用以共同夹住所述两轮车的所述左把手;以及

一连结部,设置于所述支撑杆的所述第二端,用以供一电子装置的一夹持装置固定。

可选的,所述连结部包括一球形枢接部及一固定座,所述球形枢接部设置于所述支撑杆的所述第二端,所述固定座可枢转地设置于所述球形枢接部,所述固定座用以供所述电子装置的夹持装置固定。

可选的,所述连结部还包括一迫紧环,所述固定座包括复数个夹爪,所述夹爪与所述球形枢接部接触,所述迫紧环套设于所述固定座的所述夹爪上。

可选的,所述固定座的所述夹爪的外表面设有一第一螺纹部,所述迫紧环的内表面设有一第二螺纹部,所述固定座的所述夹爪的第一螺纹部与所述迫紧环的第二螺纹部螺接。

可选的,所述固定座相对于具有所述夹爪的另一侧面具有一结合板,所述结合板用以供所述电子装置的夹持装置固定。

可选的,所述支撑杆包括一第一杆部及一第二杆部,所述第一杆部与所述第二杆部之间具有一夹角。

可选的,所述第二夹持部的所述第五端开设一固定孔,所述支撑杆的所述第一端开设一穿孔,所述穿孔内具有内螺纹,所述两轮车左把手的支撑架还包括一螺丝,所述螺丝局部穿过所述固定孔且锁固于所述穿孔的内螺纹。

可选的,所述支撑杆的所述第一端一体成形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夹持部的所述第四端。

可选的,所述突出部为凸条。

可选的,所述第一夹持部及所述第二夹持部均为弧形结构。

可选的,所述两轮车为机车、脚踏车或电动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两轮车左把手的支撑架,主要用于动力两轮车(例如机车或电动车)的左把手,所述左把手为固定式不能被转动,且左把手表面设有橡胶防滑套,可调整的第二夹持部可夹取不同直径大小的两轮车的左把手,且通过第一夹持面及第二夹持面上的复数个突出部与橡胶防滑套接触,可使本实用新型的两轮车左把手的支撑架夹持得更紧更牢固,且结构简单,相较于现有的固定尺寸的夹具,本实用新型的两轮车左把手的支撑架在使用上更为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两轮车左把手的支撑架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两轮车左把手的支撑架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两轮车左把手的支撑架的第一夹持部的夹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两轮车左把手的支撑架的第二夹持部的夹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两轮车左把手的支撑架的连结部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两轮车左把手的支撑架的使用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支撑杆;

11 第一杆部;

12 第二杆部;

13 第一端;

14 第二端;

15 穿孔;

20 第一夹持部;

21 第三端;

22 第四端;

23 第一夹持面;

24 突出部;

30 第二夹持部;

31 第五端;

32 第六端;

33 第二夹持面;

34 突出部;

35 固定孔;

40 连结部;

41 球形枢接部;

42 迫紧环;

421 第二螺纹部;

43 固定座;

431 夹爪;

432 第一螺纹部;

433 结合板;

50 螺丝;

100 左把手;

200 夹持装置;

θ 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配图及组件符号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更详细的说明,使熟悉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通常知识者在研读本说明书后可据以实施本实用新型。

图1、图2分别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两轮车左把手的支撑架的立体图及立体分解图。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两轮车左把手的支撑架,包括:一支撑杆10、一第一夹持部20、一第二夹持部30及一连结部 40。以下针对各个零件进行详细解说。

支撑杆10包括一第一杆部11及一第二杆部12。第一杆部11与第二杆部 12之间具有一夹角θ。第一杆部11的末端界定为支撑杆10的一第一端13,第二杆部12的末端界定为支撑杆10的一第二端14。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第一杆部11与第二杆部12为一体成形地连接。

第一夹持部20具有一第三端21、一第四端22及一第一夹持面23。第一夹持部20的第四端22与支撑杆10的第一端13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部20的第四端22与支撑杆10的第一端13连接的方式为一体成形地连接;第一夹持面23具有复数个突出部24。优选的,所述突出部24为凸条或凸齿状,等距离地间隔设置于第一夹持面23上,然而,所述突出部23的形状不限于此。

第二夹持部30具有一第五端31、一第六端32及一第二夹持面33。第二夹持部30的第五端31可拆卸地固定于支撑杆10。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第二夹持部30的第五端31与支撑杆10的固定方式为螺栓固定。具体而言,第二夹持部30的第五端31开设一固定孔 35,支撑杆10的第五端13开设一穿孔15,固定孔35的位置对应支撑杆10 的穿孔15;在本实施例中,穿孔15内具有内螺纹;其中,本实用新型的两轮车左把手的支撑架还包括一螺丝50,经由螺丝50依序穿过第二夹持部30的第五端31的固定孔35且锁固穿孔15的内螺纹,即可将第二夹持部30的第五端31快速及方便地固定于支撑杆10上。

第二夹持部30的第六端32枢接于第一夹持部20的第三端21;第二夹持面33具有复数个突出部24。优选的,所述突出部24为凸条,等距离地间隔设置于第二夹持面33上,然而,所述突出部24的形状不限于此。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固定孔35可为纵向长孔,主要是因第一夹持部20及第二夹持部30夹持于不同外径的左把手,会使第五端31与第四端 22之间的距离改变。

连结部40设置于支撑杆10的第二端14,用以供一电子装置(未示出)的夹持装置200固定,夹持装置200可以用来固定导航机、手机或平板等电子装置。然而,电子装置的种类不限于此。

图3及图4分别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两轮车左把手的支撑架的第一夹持部20及第二夹持部30的夹持示意图。如图3及图4所示,第一夹持部 20及第二夹持部30均为弧形结构,第一夹持面23的所述突出部24及第二夹持面33的所述突出部24用以共同夹住一两轮车(未示出)之一左把手100。

请参考图3所示,夹持时,先使两轮车(未示出)的左把手100位于第一夹持面23及第二夹持面33之间,将第二夹持部30枢转,并使第二夹持部30 的第五端31的固定孔35与支撑杆10的穿孔15对齐;请参考图4所示,经由螺丝50依序穿过第二夹持部30的第五端31的固定孔35且锁固定于支撑杆 10的穿孔15内螺纹,便完成本实用新型的两轮车左把手的支撑架的夹持功能。

当需要拆卸两轮车左把手100的支撑架时,先将螺丝50旋松取下,将第二夹持部30枢转开来,即可取下本实用新型两轮车左把手的支撑架。

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两轮车左把手的支撑架的连结部40的立体分解图。如图5所示,连结部40包括一球形枢接部41、一迫紧环42及一固定座43。球形枢接部41设置于支撑杆10的第二端14,固定座43可枢转地设置于球形枢接部41,固定座43用以供电子装置(未示出)的夹持装置200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固定座43包括复数个夹爪431,所述夹爪 431与球形枢接部41接触,迫紧环42套设于固定座43的所述夹爪431上;其中,固定座43的所述夹爪431的外表面设有一第一螺纹部432,迫紧环42 的内表面设有一第二螺纹部421,固定座43的所述夹爪431的第一螺纹部432 与迫紧环42的第二螺纹部421螺接;固定座43相对于具有所述夹爪431的另一侧面具有一结合板433,结合板433用以供电子装置(未示出)的夹持装置200 固定。

图6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两轮车左把手100的支撑架的使用示意图。如图6所示,驾驶员可依照需求调整结合板433的角度,以便驾驶期间可方便查看设置于结合板433上的夹持装置200上的电子装置(未示出)。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两轮车可为机车、脚踏车或电动车。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两轮车左把手的支撑架经由可调整的第二夹持部30 可夹取不同直径大小的两轮车的左把手100。

再者,本实用新型的两轮车左把手的支撑架通过第一夹持面23及第二夹持面33上的复数个突出部24,可使本实用新型的两轮车左把手的支撑架夹持得更紧更牢固。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两轮车左把手的支撑架结构简单。

综上所述,相较于现有的固定尺寸的夹具,本实用新型的两轮车左把手的支撑架在使用上更为方便,达到实用新型的目的。

由以上实施例可知,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两轮车左把手的支撑架确具产业上的利用价值,以上叙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说明,凡精于此项技艺者可依据上述说明而作其它种种改良,但这些改变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以下所界定的专利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