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后纵梁、后纵梁及扭力盒总成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07446发布日期:2019-09-06 19:48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的后纵梁、后纵梁及扭力盒总成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特殊的后纵梁以及具有该类后纵梁的后纵梁及扭力盒总成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传统汽车中后纵梁区域是由传统的冲压件在点焊工艺连接基础上集成的,通常该处的后纵梁由片件电焊连接而成,后纵梁与扭力盒的子零件数量达到十五件以上。需要多套工装模具来实现制造。多道焊接工序增长了尺寸链。由于焊接工艺和传统设计的限制,此处的扭转刚度和空间会被极大的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或至少缓解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

根据一些方面,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增加后纵梁的强度和扭转刚度,改善车辆的安全性。

根据一些方面,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简化后纵梁及扭力盒总成的结构。

根据一些方面,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降低后纵梁的重量。

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后纵梁,所述后纵梁由多根管体连接形成,所述多根管体均为液压管,所述后纵梁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后纵梁的第一端连接至扭力盒。

可选地,在所述后纵梁中,所述多根管体通过激光焊接来连接在一起。

可选地,在所述后纵梁中,所述多根管体具有不同壁厚。

可选地,在所述后纵梁中,所述后纵梁包括直区段和弧形区段,所述后纵梁的第一端形成为弧形区段。

可选地,在所述后纵梁中,所述多根管体经淬火和回火处理。

可选地,在所述后纵梁中,所述后纵梁由二根、三根或四根管体连接形成。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后纵梁及扭力盒总成,包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的后纵梁;以及

与所述后纵梁配合的扭力盒。

可选地,在所述后纵梁及扭力盒总成中,所述扭力盒包括用于配合至车辆底部的上盖,与所述上盖配合的下盖,所述后纵梁安装在所述上盖和下盖之间。

可选地,在所述后纵梁及扭力盒总成中,所述扭力盒中还布置有至少一个支架。

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的后纵梁及扭力盒总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后纵梁结构简单,组装方便,重量轻且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此外,图中类似的数字用以表示类似的部件,其中:

图1示出了车辆底部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后纵梁及扭力盒总成的视图;以及

图2示出了车辆底部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后纵梁及扭力盒总成的分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容易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实用新型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以提出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全部或者视为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参考图1和图2,分别示出了车辆底部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后纵梁及扭力盒总成的视图和分解视图。应当理解,图1和图2中是从车辆底部观察的视图,其中可以倒置的轮罩3作为参考。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后纵梁及扭力盒总成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的后纵梁1;以及与所述后纵梁1配合的扭力盒2。其中,后纵梁1由多根管体11,12,13,14连接形成。如图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后纵梁依次由从前向后的第一管体11,第二管体12,第三管体13和第四管体14四根管体组成。在备选实施例中,后纵梁1可由两根或三根管体或其他任何适合数量的管体组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根管体11,12,13,14均为液压管,即等截面的管在冲压模具中冲压预成型,随后通过液压装置来对管内加压以形成的管体,液压管的截面形状一般为圆形,其具有较小的占用空间和较大的强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液压管在成型后可经过淬火处理以提高强度,并可经过回火处理以消除内应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后纵梁1包括与扭力盒2配合的第一端以及相对的第二端10,该第二端10可用于与例如门槛梁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根管体11,12,13,14在连接处通过激光焊接来连接在一起,以保证整个后纵梁的强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多根管体11,12,13,14可具有不同壁厚,如位于与扭力盒2的连接处的第四管体14可具有较大的壁厚,而在其他位置的第一管体11,第二管体12和第三管体13可具有相对较小的壁厚,另外,可根据需要,在需要高强度的位置配置壁厚大的管体以提高强度,而在需要强度较小的位置配置壁厚较小的管体以减轻重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纵梁1包括直区段(管体11,12,13所在的位置)和弧形区段(管体14所在的位置),后纵梁1通过该弧形区段与扭力盒2配合。如图2中更清楚地示出,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后纵梁及扭力盒总成中,扭力盒包括用于配合至车辆底部的上盖21,与上盖21配合的下盖22,后纵梁1安装在上盖21和下盖22之间。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扭力盒将多片扭力盒简化成两片式并激光焊至液压管上,使连接截面变小,扭转刚度进一步提升。在一些实施例中,扭力盒2中还布置有至少一个支架23,24以填充扭力盒2内部的空间。在一些实施例中,后纵梁2可通过激光焊接来连接至扭力盒2。

另外,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的后纵梁及扭力盒总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后纵梁和后纵梁及扭力盒总成的优点包括但不限于:

1.通过液压管代替冲压件,提高扭转刚度;

2.通过液压管代替冲压件,提高碰撞性能;

3.通过液压成型实现梁结构一体化避免焊接处的扭转薄弱缺陷,并通过控制梁截面来增大后备箱以及后悬架空间;以及

4.减少液压管和扭力盒的零件数量,节省模具费用,焊接工装费用。

以上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为了更清楚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其中清楚地示出或描述了各个部件而使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更容易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容易地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修改或变化。故应当理解的是,这些修改或者变化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