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加强汽车A柱的汽车侧围加强板及汽车。
背景技术:
A柱,外文名A-pillar,是左前方和右前方连接车顶和前舱的连接柱,具体是指挡风玻璃和左、右前车门之间的柱。汽车的A柱具有特定的功能,但同时又有相应的矛盾,例如驾驶者在驾驶的时候,视线的角度总会受到或多或少的遮挡,而宽阔的感受说明的是一个舒适性问题,但在汽车设计者看来这是一个矛盾。一般情况下,驾驶者通过A柱处的视线,双目重叠角为5-6度,如果按照驾驶者的舒适角度出发,这个重叠角越小越好,A柱越薄越好,但在设计者眼里就得需要一个平衡问题,很显然必须保证A柱的高刚度,以减小安全的风险,所以从这个角度说,A柱变存在视野与刚度之间的矛盾。为了在保证视野的前提下增强A柱的强度,传统中常用的方法为局部增加加强铁、单纯增加钣金材料厚度、局部增加加强筋等,但是这些方法不仅无法较大限度的增加车身的整体强度,反而增加了整车的成本和重量。
目前在侧围前段A柱到B柱之间进行加强的较优方法为焊接侧围上边梁加强板与A柱上加强板,并将两个加强版搭接的地方设置在靠近顶盖前横梁连接内板前方的位置(如图1所示),该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加强作用,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1)两个加强版的搭接点介于A柱与B柱之间,整个A柱的加强效果不明显;(2)在两个加强板的长度之和不变的情况下,搭接点越靠近挡风玻璃,则侧围上边梁加强板的长度越长,制备时所需要的模具就越大,开发难度也随之增加,同时该件的材料利用率也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所述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汽车侧围加强板及汽车,该汽车侧围加强板开发难度低,节约材料,不仅可以提高A柱的整体强度,而且不会大幅增加车身的重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侧围加强板,包括相互搭接的侧围上边梁加强板和A柱上加强板,所述A柱上加强板上设有顶盖前横梁连接板,所述顶盖前横梁连接板设于所述侧围上边梁加强板和所述A柱上加强板的搭接点前侧。
优选地:所述搭接点距离汽车B柱的距离为汽车前车窗长度的2/5-1/3。
优选地:所述A柱加强板为超高强刚补丁板。
优选地:所述侧围上边梁加强板和A柱上加强板上均设有减重孔。
进一步地:所述侧围上边梁加强板上设有两个减重孔,所述A柱上加强板上设有三个减重孔,各个减重孔沿汽车车身的流线排布。
一种汽车,所述汽车上设有上述汽车侧围加强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侧围加强板包括侧围上边梁加强板和A柱上加强板,其中相对于传统的侧围加强板来说,本实用新型的侧围上边梁加强板长度小于A柱上加强板,且顶盖前横梁连接板由传统的侧围上边梁加强板设置位置改设于A柱上加强板上,侧围上边梁加强板和A柱上加强板的连接点设于侧围上边梁加强板的后侧,即由传统的靠近汽车挡风玻璃板处改设至靠近汽车B柱的位置处,如此设置不仅可以使得A柱上加强板几乎贯穿整个A柱,大大提高A柱的整体强度,而且通过将侧围上边梁加强板与A柱上加强板的搭接点从顶盖前横梁连接板的前方移至后方,降低了侧围上边梁加强板的开发难度,提高了该件的材料利用率。
2、本实用新型的A柱上加强板采用超高强刚补丁板,即有补丁板冲压工艺制成,进一步提高了A柱的强度,同时在满足整体强度的前提下在侧围上边梁加强板和A柱上加强板上开设减重孔,降低了汽车车身的重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传统汽车侧围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汽车侧围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侧围上边梁加强板;2、A柱上加强板;3、顶盖前横梁连接板;4、搭接点;5、B柱;6、减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侧围加强板,包括相互搭接的侧围上边梁加强板1和A柱上加强板2,A柱上加强板2上设有顶盖前横梁连接板3,顶盖前横梁连接板3设于侧围上边梁加强板1和A柱上加强板2的搭接点4前侧。
本实用新型的侧围加强板包括侧围上边梁加强板1和A柱上加强板2,其中相对于传统的侧围加强板来说,本实用新型的侧围上边梁加强板1长度小于A柱上加强板2,且顶盖前横梁连接板3由传统的侧围上边梁加强板1设置位置改设于A柱上加强板2上,侧围上边梁加强板1和A柱上加强板2的搭接点4设于侧围上边梁加强板1的后侧,即由传统的靠近汽车挡风玻璃板处改设至靠近汽车B柱5的位置处,如此设置不仅可以使得A柱上加强板2几乎贯穿整个A柱,大大提高A柱的整体强度,而且通过将侧围上边梁加强板1与A柱上加强板2的搭接点4从顶盖前横梁连接板3的前方移至后方,降低了侧围上边梁加强板1的开发难度,提高了该件的材料利用率。
作为较优的实施例,可将搭接点4设置在距离汽车B柱5为汽车前车窗长度2/5-1/3的位置处,如此不仅可以保证汽车的整体性能,同时也提高了A柱的强度,当然,为了进一步提高了A柱的强度,还可以采用补丁板冲压工艺制备A柱,例如选用超高强刚补丁板作为A柱的制备材料。
为了在保证A柱强度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车身的重量,还可以在侧围上边梁加强板1和A柱上加强板2上开设减重孔6,减重孔6的数量以及具体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CAE分析进行优化,一般情况下,可以在侧围上边梁加强板1上设置两个减重孔6,A柱上加强板2上设置三个减重孔6,各个减重孔6沿汽车车身的流线排布。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该汽车汽车上设有上述汽车侧围加强板,其不仅具有良好的视野,而且A柱强度高,侧围上边梁加强板1开发难度低,材料利用率高。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