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驱装置及漂移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00261发布日期:2019-11-12 21:55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前驱装置及漂移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前驱装置及漂移车,主要应用健身娱乐休闲等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漂移车主要是由一车身、一枢设于车身前沿的把手、一设于该把手下方的前轮、两设于该车身后方两侧的偏摆后轮、两设于该前轮两侧的踏杆及一设于该车身上的座椅所构成,而通过使用者踩踏踏杆及转动把手,以使得两个偏摆后轮以前轮触地处为圆心而呈画弧状偏摆,而形成漂移的效果。然而,由于使用者在踩踏踏杆时,前轮是位在双腿之间,因此当把手转动幅度稍大时,双腿容易碰触行进中的前轮而有受伤或弄脏裤管的情形。或者,用户必须随时注意不能较大幅度地转动把手,这又造成玩乐时无法尽兴地摆动漂移车。

前述问题的解决方式之一,将踏杆与前轮分开设置,尤其是将踏杆设置于车身的前端,且踏杆位于前轮的前方且高于前轮的位置,踏杆驱动齿轮,齿轮及链条形成前驱装置,而齿轮以链条带动前轮转动而使漂移车前进。这使得使用者在踩踏踏杆时,双腿高于前轮,因此不会有前述前轮位在双腿之间所导致的问题。然而,当漂移车面临小型化时,车身长度必须缩小,且链条的长度也是随之而缩短。缩短的链条会导致链条整体刚性提高,因此当转动把手幅度稍大时,链条就会因自身刚性的提高而在对抗整个链条环面的扭曲过程中导致链条脱离齿轮,这不仅导致了使用者必须中断娱乐而下车重新把链条挂上齿轮,同时也再度面临了前述使用者必须随时注意不能较大幅度地转动把手,造成玩乐时无法尽兴地摆动漂移车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构造简单、可靠、并有别于传统的前驱装置及漂移车,使骑乘过程能够不必顾虑转动把手的幅度及链条脱落的问题,也不必担心双腿与前轮碰触的问题,进而达到尽兴娱乐的目的,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前驱装置,其至少包括:一主动齿轮、一从动齿轮、一上摆动齿轮及一下摆动齿轮;该从动齿轮以一第一环带与该主动齿轮链接并通过该主动齿轮带动同步转动,该从动齿轮包含有一从动齿轮片、一从动枢轴及一从动轴承孔,该从动轴承孔设置于该从动齿轮片的中心位置,该从动枢轴穿设于该从动轴承孔,该从动枢轴于其中的一侧具有一从动凸缘,该从动齿轮形成有一上沟槽,该上沟槽由该从动凸缘、该从动枢轴及该从动齿轮片所组成;该上摆动齿轮套设于该上沟槽并与该从动齿轮同步转动,该上摆动齿轮具有一上摆动齿轮厚度(d1);该下摆动齿轮,以一第二环带与该上摆动齿轮链接并通过该上摆动齿轮带动同步转动;其中,该上沟槽的宽度大于该上摆动齿轮的该上摆动齿轮厚度(d1)。

优选的,该从动齿轮片与从动凸缘之间形成一上间距,该上沟槽的宽度为该上间距。该上摆动齿轮设置于该从动齿轮片与从动凸缘之间,该上摆动齿轮具有一上摆动齿轮片及一上摆动齿轮轴孔,该上摆动齿轮轴孔设置于该上摆动齿轮片的中心,该从动枢轴依序穿过该上摆动齿轮轴孔及该从动轴承孔,该上摆动齿轮轴孔具有一上摆动齿轮轴孔内径(R1),且该从动枢轴具有一从动枢轴外径(r1),该上摆动齿轮轴孔内径(R1)大于该从动齿轮外径(r1)。

优选的,该下摆动齿轮具有一下摆动齿轮片、一下摆动齿轮枢轴、一下摆动齿轮轴孔及一止挡件,该下摆动齿轮轴孔设置于该摆动齿轮面的中心,该下摆动齿轮枢轴穿设该下摆动齿轮轴孔并与止挡件衔接,该下摆动齿轮枢轴于其中一侧具有一下摆动齿轮凸缘;该下摆动齿轮形成有一下沟槽,该下沟槽由该止挡件、该下摆动齿轮枢轴及该下摆动齿轮凸缘所组成,该下摆动齿轮片具有一下摆动齿轮厚度(d2),该下沟槽的宽度大于该下摆动齿轮厚度(d2)。

优选的,该止挡件与该下摆动齿轮凸缘之间具有一下间距,该下沟槽的宽度为该下间距。其中该下摆动齿轮轴孔具有一下摆动齿轮轴孔内径(R2),且该下摆动齿轮枢轴具有一下摆动齿轮枢轴外径(r2),该下摆动齿轮轴孔内径(R2)大于该下摆动齿轮枢轴外径(r2)。

优选的,该主动齿轮的齿数大于该从动齿轮的该从动齿轮片的齿数,该上摆动齿轮的该上摆动齿轮片的齿数大于该下摆动齿轮的该下摆动齿轮片的齿数。

优选的,该前驱装置及漂移车进一步设置有一握持部与一煞车杆。

优选的,该主动齿轮、该从动齿轮、该上摆动齿轮及该下摆动齿轮至少其中之一是单向飞轮。

优选的,该下摆动齿轮具有一下摆动齿轮片、一下摆动齿轮枢轴、一下摆动齿轮轴孔及一止挡件,该下摆动齿轮轴孔设置于该摆动齿轮面的中心,该下摆动齿轮枢轴穿设该下摆动齿轮轴孔并与止挡件衔接,该下摆动齿轮枢轴于其中一侧具有一下摆动齿轮凸缘;该下摆动齿轮形成有一下沟槽,该下沟槽由该止挡件、该下摆动齿轮枢轴及该下摆动齿轮凸缘所组成,该下摆动齿轮片具有一下摆动齿轮厚度(d2),该下沟槽的宽度大于该下摆动齿轮厚度(d2)。

优选的,该止挡件与该下摆动齿轮凸缘之间具有一下间距(D2),该下沟槽的宽度为该下间距(D2);其中该下摆动齿轮轴孔具有一下摆动齿轮轴孔内径(R2),且该下摆动齿轮枢轴具有一下摆动齿轮枢轴外径(r2),该下摆动齿轮轴孔内径(R2)大于该下摆动齿轮枢轴外径(r2)。

优选的,该主动齿轮的齿数大于该从动齿轮的齿数,该上摆动齿轮的齿数大于该下摆动齿轮的齿数;该主动齿轮、该从动齿轮、该上摆动齿轮及该下摆动齿轮至少其中之一是单向飞轮。

为达成前述目的,本创作另外提供一种漂移车,其主要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驱装置以及一车体所组成;该车体至少包括:一架体、一乘坐装置、一后轮组及一立管;该乘坐装置,设置于该架体上;该后轮组组接于该架体的末端;该立管具有一组接该架体的前端并同时衔接一延伸部的末端的连接部,且该立管的上端设有一把手,而该立管的下端则设有一衔接该下摆动齿轮的前叉,该下摆动齿轮衔接一前轮;其中,该延伸部的前端设有该主动齿轮,而该延伸部的后端且靠近该连接部设有该从动齿轮及该上摆动齿轮;该主动齿轮具有两组同时通过一主动齿轮枢轴穿设于该主动齿轮中心并驱动该主动齿轮转动的驱动组件,该主动齿轮及该驱动组件的高度高于该前轮。

优选的,该主动齿轮枢轴穿设于该主动齿轮中心并固定于该延伸部的前端,该从动齿轮及该上摆动齿轮通过该从动齿轮的一从动穿设部固定于该延伸部的后端。

优选的,该下摆动齿轮具有一下摆动齿轮片、一下摆动齿轮枢轴、一下摆动齿轮轴孔及一止挡件,该下摆动齿轮轴孔设置于该摆动齿轮面的中心,该下摆动齿轮枢轴穿设该下摆动齿轮轴孔并与止挡件衔接,该下摆动齿轮枢轴于其中一侧具有一下摆动齿轮凸缘;该下摆动齿轮形成有一下沟槽,该下沟槽由该止挡件、该下摆动齿轮枢轴及该下摆动齿轮凸缘所组成,该下摆动齿轮片具有一下摆动齿轮厚度(d2),该下沟槽的宽度大于该下摆动齿轮厚度(d2)。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透过上述技术手段的具体实现,本创作之前驱装置及漂移车能够使得该第二环带获得第一阶段及第二阶段的摆动缓冲功效,避免了该第二环带从该上摆动齿轮或该下摆动齿轮片脱落,使骑乘过程能够不必顾虑转动把手的幅度及链条脱落的问题,且避免了使用者双腿与该前轮碰触的问题,进而达到尽兴娱乐的功效。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创作漂移车之整体架构示意图。

图2是本创作前驱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创作前驱装置中从动齿轮与上摆动齿轮的组接侧面图。

图4是本创作前驱装置中从动齿轮与上摆动齿轮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创作前驱装置中从动齿轮与上摆动齿轮的正面图。

图6是本创作前驱装置中从动齿轮与上摆动齿轮的A-A剖面图。

图7是本创作前驱装置中从动齿轮与上摆动齿轮的轴心间距示意图。

图8是本创作前驱装置中从动齿轮与上摆动齿轮的摆动示意图。

图9是本创作前驱装置中下摆动齿轮的分解示意图。

图10是本创作前驱装置中下摆动齿轮的正面图。

图11是本创作前驱装置中下摆动齿轮的B-B剖面图。

图12是本创作前驱装置中下摆动齿轮的轴心间距示意图。

图13是本创作前驱装置中下摆动齿轮的摆动示意图。

图14本创作漂移车的前驱装置摆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创作的前驱装置及漂移车,如图1所示,本创作一种漂移车1主要由一前驱装置10及一车体20所组成。结合图2至图6所示,其中该前驱装置10至少包括:一主动齿轮11、一从动齿轮12、一上摆动齿轮13及一下摆动齿轮14。

该从动齿轮12以一第一环带16与该主动齿轮11链接并通过该主动齿轮11带动同步转动,该第一环带16可以为链条或皮带。该从动齿轮12包含有一从动齿轮片121、一从动枢轴122及一从动轴承孔123,该从动轴承孔123设置于该从动齿轮片121的中心位置,该从动枢轴122穿设于该从动轴承孔123。该从动齿轮片121并可设有至少一个从动缺口1211,在本实施例中,该从动齿轮片121的该从动缺口1211为复数个。该从动枢轴122于其中的一侧具有一从动凸缘1221,且相对该从动凸缘1221的另一侧具有一从动穿设部1223,而设于该从动枢轴122外缘另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卡合部,在本实施例中,该从动枢轴122外缘的该第一卡合部为复数个,而该复数第一卡合部可为从动凸部1222,并与设置于从动轴承孔123内缘的复数个该从动缺口1211组接,其中复数个从动凸部1222与复数个该从动缺口1211为相互对应。当然,该从动齿轮12另有一螺帽124可以锁接穿设过该从动轴承孔123的该从动穿设部1223,而该从动齿轮片121与从动凸缘1221之间形成一上间距D1。该主动齿轮11具有两组同时通过一主动齿轮枢轴111穿设于该主动齿轮11中心并驱动该主动齿轮11转动的驱动组件112。

该上摆动齿轮13设置于该从动齿轮片121与从动凸缘1221之间,更详细的说,该从动枢轴122依序穿过该上摆动齿轮13的中心及该从动轴承孔123。该上摆动齿轮13具有一上摆动齿轮片131、位于该上摆动齿轮片131中心的一上摆动齿轮枢轴132,且该上摆动齿轮枢轴132具有可以让该从动枢轴122从中穿设的一上摆动齿轮轴孔133,因此该上摆动齿轮轴孔133设置于该上摆动齿轮片131的中心,该从动枢轴122依序穿过该上摆动齿轮13的该上摆动齿轮轴孔133及该从动轴承孔123。该上摆动齿轮轴孔133的内缘亦具有与至少一个该从动凸部1222相互对应穿设的至少一个第二卡合部,在本实施例中,该上摆动齿轮轴孔133的内缘亦具有与复数个该从动凸部1222相互对应穿设的复数个第二卡合部,而该第二卡合部可为上摆动齿轮缺口1321,该从动凸部1222穿设通过该上摆动齿轮缺口1321并与该上摆动齿轮缺口1321卡合,接着再穿入该从动缺口1211并与该从动缺口1211组接,以使得该从动齿轮12与该上摆动齿轮13彼此同步转动。该上摆动齿轮13具有一上摆动齿轮厚度d1,该上间距D1大于该上摆动齿轮厚度d1,使该从动齿轮12的该从动齿轮片121与该上摆动齿轮13形成一上间隙G1(如图6所示)。

请同时参阅如图7所示,该上摆动齿轮轴孔133具有一上摆动齿轮轴孔内径R1,且该从动枢轴122具有一从动枢轴外径r1。通过该上摆动齿轮轴孔内径R1大于该从动齿轮外径r1,使该从动枢轴122的复数个该从动凸部1222依序穿设复数个该上摆动齿轮缺口1321及复数个该从动缺口1211时,该从动枢轴122与该上摆动齿轮13衔接但未完全密合,并由该从动齿轮12同步带动该上摆动齿轮13转动。此外,该第一卡合部与该第二卡合部亦可任意置换达到互相卡合的结构,例如该第一卡合部亦可为摆动齿轮缺口,该第一卡合部亦可对应为从动凸部。

由于该上间距D1大于该上摆动齿轮厚度d1,使该从动齿轮12的该从动齿轮片121与该上摆动齿轮13形成该上间隙G1(如图6所示),同时,该上摆动齿轮轴孔内径R1大于该从动齿轮外径r1(如图7所示),上摆动齿轮13并非完全接合于从动齿轮12及从动凸缘1221,因此上摆动齿轮13在行驶时可以产生摆动(如图8所示)。

换言之,该从动齿轮12形成有一上沟槽(图未标号),该上沟槽由该从动凸缘1221、该从动枢轴122及该从动齿轮片121所组成,因此该上沟槽的宽度为该上间距D1,该上沟槽的宽度大于该上摆动齿轮13的该上摆动齿轮厚度d1,而该上摆动齿轮13套设于该上沟槽。

请同时参阅如图2、图9、图10、图11、图12和图13所示,该下摆动齿轮14以一第二环带17与该上摆动齿轮13链接并通过该上摆动齿轮13带动同步转动,该第二环带17可以为链条或皮带。该下摆动齿轮14具有一下摆动齿轮片141、一下摆动齿轮枢轴142、一下摆动齿轮轴孔143及一止挡件144,该下摆动齿轮14的轴心由该下摆动齿轮枢轴142、该下摆动齿轮轴孔143及该止挡件144所组成,该下摆动齿轮轴孔143设置于该摆动齿轮面141的中心,该下摆动齿轮枢轴142穿设该下摆动齿轮轴孔143并与止挡件144衔接,该止挡件144可以设置于该车体20的一前轮15的轴心,该下摆动齿轮片141以该第二环带17与该上摆动齿轮13链接。该下摆动齿轮枢轴142于其中一侧具有一下摆动齿轮凸缘1421,且该下摆动齿轮枢轴142于相对下摆动齿轮凸缘1421的一侧具有一下摆动齿轮穿设部1423,而下摆动齿轮枢轴142外缘另设有复数个下摆动齿轮凸部1422,该下摆动齿轮轴孔143内缘设置复数个下摆动齿轮缺口1411,并且与复数个该下摆动齿轮凸部1422互相对应,同时通过复数个该下摆动齿轮凸部1422穿设复数个该下摆动齿轮缺口1411,使该下摆动齿轮穿设部1423与该止挡件144衔接。该止挡件144与该下摆动齿轮凸缘1421之间具有一下间距D2,且该下摆动齿轮片141具有一下摆动齿轮厚度d2,并通过该下间距D2大于该下摆动齿轮厚度d2,使该下摆动齿轮片141与该下摆动齿轮凸缘1421具有一下间隙G2。

请同时参阅如图11、图12和图13所示,该下摆动齿轮轴孔143具有一下摆动齿轮轴孔内径R2,且该下摆动齿轮枢轴142具有一下摆动齿轮枢轴外径r2,并通过该下摆动齿轮轴孔内径R2大于该下摆动齿轮枢轴外径r2,使下摆动齿轮枢轴142的复数个复数下摆动齿轮凸部1422穿设于相对应的复数下摆动齿轮缺口1411时,该下摆动齿轮片141与该下摆动齿轮枢轴142衔接但未完全密合。由于该下间距D2大于该下摆动齿轮厚度d2,使该下摆动齿轮片141与该下摆动齿轮凸缘1421具有该下间隙G2(如图11所示),同时该下摆动齿轮轴孔内径R2大于该下摆动齿轮枢轴外径r2(如图12所示),该下摆动齿轮片141并非完全接合于该下摆动齿轮枢轴142及该下摆动齿轮凸缘1421(如图13所示),因此该下摆动齿轮片141在行驶时可以产生摆动。

换言之,该下摆动齿轮14形成有一下沟槽(图未标号),该下沟槽由该止挡件144、该下摆动齿轮枢轴142及该下摆动齿轮凸缘1421所组成,因此该下沟槽的宽度为该下间距D2,该下沟槽的宽度大于该下摆动齿轮厚度d2,而该下摆动齿轮片141套设于该下沟槽。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该主动齿轮11、该从动齿轮12、该上摆动齿轮13及该下摆动齿轮14至少其中之一是单向飞轮;较佳地,该主动齿轮11为单向飞轮。

请再参阅如图1所示,该漂移车1至少包含一如前所述的前驱装置10以及该车体20,其中该车体20至少包括一架体21、一设置于该架体21上的乘坐装置22、组接于该架体21的末端并可以设置于该乘坐装置22后端或对称设置于该乘坐装置22的两侧的至少一后轮组23、一立管24具有一组接该架体21的前端并同时衔接一延伸部25的末端的一连接部241,且该立管24的上端设有一把手27,而该立管24的下端则设有一衔接该下摆动齿轮14的前叉26,该下摆动齿轮14衔接该前轮15,该延伸部25的前端设有该主动齿轮11,前述该主动齿轮枢轴111穿设于该主动齿轮11中心并固定于该延伸部25的前端,而该延伸部25的后端且靠近该连接部241则设有该从动齿轮12及该上摆动齿轮13,换言之该从动齿轮12及该上摆动齿轮13通过该从动穿设部1223固定于该延伸部25的后端。而且,如前所述该主动齿轮11具有两组同时通过该主动齿轮枢轴111穿设于该主动齿轮11中心并驱动该主动齿轮11转动的驱动组件112,请再度参阅如图2所示,该主动齿轮11及该驱动组件112的高度高于该前轮15的高度,因此避免了使用者双腿与该前轮15碰触的问题,进而达到尽兴娱乐的目的。

本创作漂移车的具体实际实施例,进一步参阅如图14所示,通过该上间距D1大于该上摆动齿轮厚度d1,使该从动齿轮12的该从动齿轮片121与该上摆动齿轮13形成该上间隙G1(如图6所示),同时,该上摆动齿轮轴孔内径R1大于该从动齿轮外径r1(如图7所示),上摆动齿轮13并非完全接合于从动齿轮12及从动凸缘1221,因此使用者在行驶将该把手27的转动(例如朝右转动)时,会同时连带该立管24的转动而带动该上摆动齿轮13产生摆动,这使得该第二环带17获得第一阶段的摆动缓冲功效,避免了该第二环带17从该上摆动齿轮13脱落,使骑乘过程能够不必顾虑转动把手的幅度及链条脱落的问题,进而达到尽兴娱乐的功效。接着,使用者持续将该把手27转动(例如持续朝右转动),此时持续前述该第二环带17获得第一阶段的摆动缓冲功效,接着再通过该下间距D2大于该下摆动齿轮厚度d2,使该下摆动齿轮片141与该下摆动齿轮凸缘1421具有该下间隙G2(如图11所示),同时该下摆动齿轮轴孔内径R2大于该下摆动齿轮枢轴外径r2(如图12所示),该下摆动齿轮片141并非完全接合于该下摆动齿轮枢轴142及该下摆动齿轮凸缘1421(如图13所示),因此连带该立管24的持续转动而带动该下摆动齿轮片141产生摆动,这使得该第二环带17获得第二阶段的摆动缓冲功效,避免了该第二环带17从该下摆动齿轮片141脱落,使骑乘过程更加能够不必顾虑转动把手的幅度及链条脱落的问题,进而达到尽兴娱乐的功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请再一并参阅如图2所示,该主动齿轮11、该从动齿轮12、该上摆动齿轮13及该下摆动齿轮14形成复式齿轮,该主动齿轮11的齿数大于该从动齿轮12的该从动齿轮片121的齿数,该上摆动齿轮13的该上摆动齿轮片131的齿数大于该下摆动齿轮14的该下摆动齿轮片141的齿数,由此,使用者每一回对该驱动组件112的踩踏得以产生高的转速比,使得骑乘该漂移车1更为轻松。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