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后围结构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2326发布日期:2019-08-16 22:06阅读:696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后围结构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的后围结构和车辆。



背景技术:

皮卡车的驾驶室的后横梁的正上方通常为车辆的后排座位,假如车辆尾部受到碰撞,碰撞力通过后部车厢传递至车厢后围,然后再传递至后横梁处,后横梁受到的碰撞力通过后排座椅传导给后排乘员。皮卡车的驾驶室后围为薄板件,难以有效传导和吸收碰撞力,因此,绝大部分碰撞力会传递至后横梁处,导致后横梁容易在碰撞力的作用下产生变形,并导致后排乘员受到伤害。

因此,希望有一种车辆的后围结构能够克服或者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辆的后围结构,以使得车辆的后围所受到的碰撞力的有效传导和吸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的后围结构,所述车辆的后围结构包括:后围本体;后横梁,所述后横梁位于所述后围本体靠近车头的一侧,并且沿车辆的高度方向,所述后横梁对应于所述后围本体的下部布置;以及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位于所述后围本体靠近车头的一侧,所述加强板的下端固定于所述后横梁,所述加强板的上端远离所述后横梁并固定于所述后围本体。

进一步的,所述车辆的后围结构包括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对应于所述后围本体的上部布置的后围上横梁,所述加强板的上端固定于所述后围上横梁。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板的下端焊接于所述后横梁,所述加强板的上端焊接于所述后围上横梁,所述加强板靠近所述后围本体的一侧焊接于所述后围本体。

进一步的,所述后横梁焊接于所述后围本体,所述后围上横梁焊接于所述后围本体。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板形成为长条状板件。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板的中部形成有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的加强筋。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板的下端形成有安装翻边,所述安装翻边焊接于所述后横梁。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的后围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的后围结构可使得车辆后围受到的碰撞力得到分解,避免碰撞力集中于后横梁造成后横梁的变形导致后排乘员受到伤害。具体地,当后横梁遭到后部撞击时,部分碰撞力由后横梁承担,部分碰撞力通过加强板传导至后围本体的上部,并进一步传递至车身上部的其他构件,使后横梁受到的碰撞力得到分散,有效降低了后排乘员的受到伤害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以使得车辆的后围所受到的碰撞力的有效传导和吸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所述车辆设置有根据上文所述的车辆的后围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车辆包括敞开式货车车厢。

进一步的,沿所述车辆的高度方向,所述车辆的后排座位对应设置于所述后横梁的上方。

所述车辆与上述车辆的后围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的车辆的后围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车辆的后围结构的分解图;

图3为图1所示的车辆的后围结构的正视图;

图4为图3所示的车辆的后围结构沿剖面线A-A的断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后围本体,2-后横梁,3-后围上横梁,4-加强板,41-安装翻边,42-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提到的上、下、前、后,是指相对于车辆坐标系的上、下、前、后。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的后围结构,参见图1和图2,所述车辆的后围结构包括:后围本体1;后横梁2,后横梁2位于后围本体1靠近车头的一侧,并且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后横梁2对应于后围本体1的下部布置;以及加强板4,加强板4位于后围本体1靠近车头的一侧,加强板4的下端固定于后横梁2,加强板4的上端远离后横梁2并固定于后围本体1。

上述车辆的后围结构可使得车辆后围受到的碰撞力得到分解,避免碰撞力集中于后横梁2造成后横梁2的变形导致后排乘员受到伤害。具体地,当后横梁2遭到后部撞击时,部分碰撞力由后横梁2承担,部分碰撞力通过加强板4传导至后围本体1的上部,并进一步传递至车身上部的其他构件,使后横梁2受到的碰撞力得到分散,有效降低了后排乘员的受到伤害的风险。

优选地,所述车辆的后围结构包括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对应于后围本体1的上部布置的后围上横梁3,加强板4的上端固定于后围上横梁3,使得后横梁2受到的部分碰撞力传递至后围上横梁3,碰撞力的得到进一步分散,且后围上横梁3能够提高车辆的后围结构整体强度。

加强板4的固定方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选择,例如,螺纹连接等。优选地,加强板4的下端焊接于后横梁2,加强板4的上端焊接于后围上横梁3,焊接方式结构简单、操作简便,便于后围结构的快速装配。

并且,参见图1、图3和图4,加强板4靠近后围本体1的一侧焊接于后围本体1,使得加强板4紧密安装于后围本体1上,提高后围本体1的强度。

优选地,后横梁2焊接于后围本体1,后围上横梁3焊接于后围本体1,以提高车辆的后围结构的强度,且有助于碰撞力的分散。参见图1和图4,在图示实施方式中,加强板4的上端位于后围上横梁3和后围本体1之间,并同时固定于后围上横梁3和后围本体1。其中,后围上横梁3固定于后围本体1,在需要的情况下也可将加强板4的上端仅固定于后围上横梁3以将加强板4的上端间接固定于后围本体1的上端。

加强板4的形状和尺寸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选择,优选地,加强板4形成为长条状板件,减小加强板4的重量,有助于整车的轻量化设计。加强板4的位置可根据车辆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选择,优选为对应于乘员最多的位置布置,以及对应于车身的薄弱位置和易受碰撞位置布置。在需要的情况下,也可在后围本体1上布置多个加强板4。

优选地,加强板4的中部形成有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的加强筋42,以提高加强板4的强度,进而提高车辆的后围结构的强度。

优选地,参见图2和图4,加强板4的下端形成有安装翻边41,便于加强板4的安装固定,安装翻边41焊接于后横梁2。后横梁2和安装翻边41上可设置相互对应的定位孔,便于加强板4的安装定位。

上述后围结构的后围本体1、后横梁2、后围上横梁3和加强板4的成型方式、结构、尺寸和厚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选择,例如,在图示实施方式中,后围本体1、后横梁2、后围上横梁3和加强板4均为冲压成型的板件,其中,后围本体1的板厚为0.7mm,后横梁2的板厚为1.6mm,后围上横梁3的板厚为1mm,加强板4的板厚为1.2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设置有根据上文所述的车辆的后围结构。该车辆的优点与上述车辆的后围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车辆可以是任意的车辆后围本体邻近后排座位布置的车型,例如,轻型卡车、皮卡等。优选地,所述车辆包括敞开式货车车厢,通常包括敞开式货车车厢的车型的后围本体1邻近后排座椅布置,上述后围结构特别适用于这种车型。

优选地,沿所述车辆的高度方向,所述车辆的后排座位对应设置于后横梁2的上方,后横梁2对后排座位进行支撑,提高车身后排座位位置的强度。

如上文所述,加强板4的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选择,但是,对于特别适用本实用新型中的后围结构的皮卡车来说,其座位最集中的位置为车辆右侧大致对应于副驾驶的位置,因此,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加强板4对应于所述车辆的副驾驶位置布置,并且可将加强板4相对于副驾驶位置向车辆的中部略微调整,以使得加强板4与后排座位最为集中的区域的中部对准。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