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碰撞保护功能的电动调节转向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89776发布日期:2019-09-17 20:25阅读:368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碰撞保护功能的电动调节转向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碰撞保护功能的电动调节转向柱。



背景技术:

在汽车转向系统中,二次碰撞时方向盘受力,转向管柱向下移动,此时就需要管柱上有吸收能量的结构,来减小对驾驶人员的伤害。现有可溃缩转向管柱中,一般是管柱上的安装支架与整车上的横梁固定,管柱与安装支架之间采用铆点、注塑等结构连接,保证管柱在正常使用中安全可靠。后程吸能采用钢丝变形或钢带撕裂。这样当管柱向下溃缩时,管柱首先冲出铆点或者剪断注塑销,然后通过钢丝变形或钢带撕裂来吸收能量,使驾驶员收到转向管柱的伤害降低到最小。

现有的转向管柱溃缩结构中,固定在整车车架上需设计一个安装支架或安装套管,安装支架或安装套管与管柱之间连接,采用铆点限位或可剪切的塑料件连接,保证转向管柱在正常工作时与整车位置相对固定,实现转向。如果用铆点限位结构,溃缩时脱出力受铆点大小影响较大,控制起来相对困难,成本较高;如果采用可剪切的塑料件连接,会存在管柱总成在运输或车辆正常工作中剪切的风险,而且由于塑料件波动因素较多,还可能出现异响。

在车辆碰撞时,管柱与安装支架之间的固定失效后,还需要吸能结构来消耗来自方向盘的能量,避免对驾驶人员造成二次伤害。所以一般转向管柱通过设计零件变形力或撕裂力来实现缓冲吸能作用。这样装配零件较多,成本高,而且容易受整车空间约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带碰撞保护功能的电动调节转向柱,结构简单,减少了零件数量,提高装配效率,节省吸能结构的布置空间。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带碰撞保护功能的电动调节转向柱,包括转向上管、异形压柱、调节支架和下管柱体,所述转向上管滑动连接在所述下管柱体内,所述下管柱体一侧沿所述转向上管的滑动方向开设有滑槽A,所述调节支架与所述滑槽A滑动配合,位于所述下管柱体内的一段所述调节支架与所述转向上管通过铆钉连接,所述异形压柱的下部穿过所述调节支架后与所述转向上管滑动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较易控制吸能力的大小;结构简单,减少了零件数量,提高装配效率,节省吸能结构的布置空间。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转向上管上固定有滑槽块,所述滑槽块上开设有滑槽C,所述滑槽块上开设有铆接孔,所述铆钉铆接在所述铆接孔内,所述异形压柱的下部与所述滑槽C滑动配合。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减少了零件数量,提高装配效率,节省吸能结构的布置空间。

进一步,所述滑槽块上设有用于将所述异形压柱顶离所述滑槽C的凸点。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发生碰撞时铆钉剪切和异形压柱脱出滑槽块预设的凸点,使两个力叠加形成溃缩峰值。

进一步,所述滑槽C中部的槽宽小于所述滑槽C两端的槽宽。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滑槽中段刚性相对较弱处设计较窄,通过提高过盈量来补偿刚性的不足,从而保证整个的吸能大小一致。进一步,所述调节支架上开设有与所述异形压柱相适配的安装孔,所述异形压柱的中部位于所述安装孔内。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快速。

进一步,所述转向上管上设有盖板,所述盖板底面开设有塑料滑槽件,所述异形压柱的上部位于所述滑槽A内且所述异形压柱与所述塑料滑槽件内壁之间具有间隙。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塑料滑槽件的滑槽面与异形压柱上表面有小间隙,在调节过程中不会影响调节,溃缩过程中又可以对异形压柱进行约束,防止溃缩后段异形压柱从滑槽C中向外脱出。

进一步,所述盖板底面连接有塑料件,所述塑料滑槽件开设在所述塑料件的底部。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方便安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转向上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滑槽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转向上管,2、滑槽块,3、调节支架,4、铆钉,5、异性压柱,6、塑料滑槽件,7、盖板,8、安装孔,9、下管柱体,10、滑槽A,11、滑槽C,12、铆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2所示,一种带碰撞保护功能的电动调节转向柱,包括转向上管1、异形压柱5、调节支架3和下管柱体9,转向上管1滑动连接在下管柱体9内,下管柱体9一侧沿转向上管1的滑动方向开设有滑槽A10,调节支架3与滑槽A10滑动配合,位于下管柱体9内的一段调节支架3与转向上管1通过铆钉4连接,异形压柱5的下部穿过调节支架3后与转向上管1滑动配合。

正常工作时,可通过机构驱动调节支架3,然后通过铆钉4和异形压柱5带动转向上管1,使得转向上管1在下管柱体9内移动,从而对方向盘实现长度调节。具体的,用来驱动调节支架3的机构必须能够自锁,保证能驱动调节支架3带动调节支架3沿滑槽滑移,但不能被调节支架3驱动,这样在不调节时能对方向盘提供足够的保持力。此机构可为丝杆螺母机构、棘轮机构等可自锁的机构。

发生碰撞时,来自方向盘的力迫使转向上管1带动滑槽块2向下移动,但调节支架3处的驱动机构为自锁结构,那么铆钉4和异形压柱5就会产生吸能作用,铆钉4剪切溃缩。吸能后段由于铆钉4已被剪切,不再提供吸能,仅靠异形压柱5与滑槽块2配合的两个面摩擦来提供后段吸能,结构简单,较易控制吸能力的大小。

进一步,转向上管1上固定有滑槽块2,滑槽块2上开设有滑槽C11,滑槽块2上开设有铆接孔12,铆钉4铆接在铆接孔12内,异形压柱5的下部与滑槽C11滑动配合。调节支架3上开设有与异形压柱5相适配的安装孔8,异形压柱5的中部位于安装孔8内。

滑槽块2上设有用于将异形压柱5顶离滑槽C11的凸点。发生碰撞时,铆钉4剪切和异形压柱5脱出滑槽块2预设的凸点,两个力叠加形成溃缩峰值。具体的,滑槽块2为两侧折弯翻边形成横截面为凹形的板件。滑槽块2内凹的一面朝向转向上管1布置。

如图3所示,滑槽C11中部的槽宽小于滑槽C11两端的槽宽。具体的,滑槽C11靠近铆钉4的一端上槽宽与异形压柱5大小相适应。滑槽C11的槽宽沿远离铆接孔12的方向逐渐减小。铆钉4剪切后,异形压柱5可沿滑槽C11相对滑动,滑槽C11的槽宽减小,增大过盈,使异形压柱5与滑槽C11接触面摩擦增大。即一般对溃缩后段的吸能力要求波动不能太大,转换到此结构上即异形压柱5与滑槽块2的摩擦力波动不能太大,故在滑槽中段刚性相对较弱处设计较窄,通过提高过盈量来补偿刚性的不足,从而保证整个的吸能大小一致。

进一步,转向上管1上设有盖板7,盖板7底面开设有塑料滑槽件6,异形压柱5的上部位于滑槽A10内且异形压柱5与塑料滑槽件6内壁之间具有间隙。盖板7底面连接有塑料件,塑料滑槽件6开设在塑料件的底部。

塑料滑槽件6的滑槽面与异形压柱5上表面有小间隙,在调节过程中不会影响调节,溃缩过程中又可以对异形压柱5进行约束,防止溃缩后段异形压柱5从滑槽C11中向外脱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