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履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35757发布日期:2019-09-11 22:13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弹性履带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一种弹性履带。



背景技术:

弹性履带假设通常用于稻田、沼泽地、积雪路面等。因此,已经在弹性履带中采取措施来抑制尘土、泥浆、雪等的粘附并改进对这些物质的排出性能(“排泥性”)。在采用这样的措施的一些已知的弹性履带中,花纹部相对于履带主体的定位已得到改进。例如,参见专利文献(ptl)1。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ptl1:jp2008-213715a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然而,花纹部的位置和形状的变化导致花纹部图案的变化。花纹部图案的这种变化可能改变由弹性履带的外观产生的印象。特别地,改变花纹部相对于履带主体的位置不仅改变了由外观产生的印象,而且还可能需要对生产方法进行重大修改以适应显著的设计变化等。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弹性履带,其易于生产并且具有改进的排泥性,而不需要对现有的弹性履带进行重大修改。

技术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弹性履带包括成形为环形带的履带主体以及在履带周向方向上间隔地设置在履带主体的外周表面上的多个花纹部。花纹部各自在朝向履带旋转方向上的前部的转入(kick-in)侧包括转入表面,并且转入表面具有朝向履带旋转方向上的前部突出的曲面形状。

根据本公开的弹性履带易于生产并且具有改进的排泥性,而不需要对现有的弹性履带进行重大的修改。

在根据本公开的弹性履带中,花纹部优选地设置成在弹性履带的履带宽度方向中心部分处形成在履带周向方向上连续的空隙。

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在弹性履带的履带宽度方向中心部分中,尘土、泥浆、雪等不会粘附,并且排泥性得到进一步改进。

根据本公开的弹性履带还可包括在履带周向方向上间隔地设置在履带主体的内周表面上的突起部,并且转入表面具有的曲面形状可以至少从花纹部的履带宽度方向外侧到达突起部的履带宽度方向边缘。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更容易地生产弹性履带。

有益效果

本公开可以提供一种弹性履带,其易于生产并且具有改进的排泥性,不需要对现有的弹性履带进行重大的修改。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弹性履带的外周表面的平面图;

图2是示出图1的弹性履带的内周表面的平面图;

图3是沿图1的线x-x的剖视图;

图4a是沿图1的线a-a的剖视图;

图4b是沿图1的线b-b的剖视图;

图4c是沿图1的线c-c的剖视图;

图4d是示出根据已知的弹性履带的花纹部的、与图1的a-a截面和b-b截面对应的部分的主剖视图;

图5a是根据图1的弹性履带的花纹部的转出(kick-out)状态的时间顺序图示;

图5b是根据已知的弹性履带的花纹部的转出状态的时间顺序图示;以及

图6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弹性履带的外周表面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描述了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的弹性履带。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弹性履带1的外周表面。弹性履带1主要由弹性材料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弹性履带1主要由橡胶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驾驶车辆(未被示出)时,弹性履带1在图1中所示的空心箭头d1的方向上旋转。箭头d1表示弹性履带1的旋转方向。

弹性履带1包括成形为环形带的履带主体2。履带主体2主要由弹性材料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履带主体2主要由橡胶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履带1的周向方向”与“履带主体2的周向方向”相同。在下文中,“弹性履带1的周向方向”也简称为“履带周向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履带1的宽度方向”与“履带主体2的宽度方向”相同。在下文中,“弹性履带1的宽度方向”也简称为“履带宽度方向”。

弹性履带1包括多个花纹部3。花纹部3在履带周向方向上间隔地设置在履带主体2的外周表面2a(弹性履带1的外周表面)上。花纹部3主要由弹性材料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花纹部3主要由橡胶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花纹部3通过硫化而粘合到履带主体2的外周表面2a上。花纹部3可以使用模具与履带主体2一体地形成。将花纹部3设置在履带主体2上的方法不限于粘合或模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花纹部3设置成在弹性履带1的履带宽度方向中心部分处形成在履带周向方向上连续的空隙s。在本实施方式中,花纹部3彼此之间在履带宽度方向上设置有间隙,以夹住穿过弹性履带1的履带宽度方向中心的中心线o。因此,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花纹部3在弹性履带1的履带宽度方向中心部分处形成在履带周向方向上连续的空隙s。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履带周向方向上连续的空隙s形成在履带周向方向上连续的透视部分。“透视部分”是指在履带周向方向上连续并且不被花纹部3阻挡的空隙。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花纹部3在履带周向方向上交错。在本实施方式中,空隙s是在履带周向方向上连续地成锯齿形(蜿蜒)的透视部分。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弹性履带1还包括在履带周向方向上间隔地设置在履带主体2的内周表面2b(弹性履带1的内周表面)上的突起部4。如上所述,突起部4主要由弹性材料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突起部4主要由橡胶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4通过硫化而粘合到履带主体2的内周表面2b上。突起部4也可以使用模具与履带主体2一体地形成。将突起部4设置在履带主体2上的方法不限于粘合或模制。

如图3的剖视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弹性履带1是“无芯的”弹性履带。换言之,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弹性履带1在履带主体2内部没有芯棒。

主帘线层在图3中标记为5。主帘线层5包括嵌入履带主体2中并在履带主体2的周向方向上延伸的多根金属帘线(例如,钢帘线)5a。在本实施方式中,主帘线层5是0°层,其中多根金属帘线5a在周向方向上平行地缠绕。在本实施方式中,主帘线层5包括一个层,但也可以是在宽度方向上间隔的多个层。在本实施方式中,金属帘线5a通过扭绞多根钢丝构成,但也可以完全由单根钢丝构成。

增强帘线层标记为6。增强帘线层6包括多根未被示出的增强帘线(图中省略),在图1或图2的平面图中(从弹性履带1的厚度方向观察),增强帘线相对于周向方向倾斜地嵌入履带主体2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增强帘线层6是斜纹层,其中多根增强帘线相对于周向方向倾斜。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增强帘线层6从主帘线层5朝向履带主体2的外周侧设置。然而,增强帘线层6不限于这种结构,并且例如可以从主帘线层5朝向履带主体2的内周侧设置。增强帘线层6也可以均设置在履带主体2的内周侧和外周侧上,从而夹住主帘线层5。增强帘线层6包括至少一个层就足够了。然而,可以从弹性履带1中取消增强帘线层6。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花纹部3成形为在图1的平面图中相对于履带周向方向和履带宽度方向倾斜。具体地,花纹部3成形为,使得在图1的平面图中履带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分比履带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部分更靠近履带周向方向上的一侧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花纹部3成形为,使得在图1的平面图中履带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分比履带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部分在弹性履带1的旋转方向(箭头d1的方向)上更靠前设置。

此外,在图1的平面图中,本实施方式的花纹部3在履带周向方向的转入侧上包括转入表面3a。在本公开中,花纹部3的“履带周向方向的转入侧”是指在弹性履带1相对于车辆旋转时花纹部3的履带周向方向的两侧之间首先接触地面的一侧。换言之,花纹部3的“履带周向方向的转入侧”是指弹性履带1的旋转方向上的前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的平面图中,转入表面3a由第一转入表面3a1、第二转入表面3a2和第三转入表面3a3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入表面3a1朝向弹性履带1的履带宽度方向中心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的平面图中,随着第一转入表面3a1接近弹性履带1的履带宽度方向中心(中心线o),第一转入表面3a1朝向弹性履带1的旋转方向上的后部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入表面3a1设置的位置在图1的平面图中与履带主体2的内周表面2b那一侧上的突起部4(图1中的虚线所示)部分地重叠。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转入表面3a2在履带宽度方向上与第一转入表面3a1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的平面图中,随着第二转入表面3a2接近履带宽度方向外侧,第二转入表面3a2朝向弹性履带1的旋转方向上的后部倾斜。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转入表面3a3朝向弹性履带1的履带宽度方向外侧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转入表面3a3在履带宽度方向上与第二转入表面3a2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的平面图中,随着第三转入表面3a3接近弹性履带1的履带宽度方向外侧,第三转入表面3a3朝向弹性履带1的旋转方向上的后部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的平面图中,在锐角侧,第三转入表面3a3比第二转入表面3a2相对于中心线o具有更大的角度。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的平面图中,第三转入表面3a3设置为比第二转入表面3a2更接近于与履带宽度方向轴线平行的状态。

在图1的平面中,本实施方式的花纹部3包括在履带周向方向的转出侧上的转出表面3b。在本公开中,花纹部3的“履带周向方向的转出侧”是指在弹性履带1相对于车辆旋转时花纹部3的履带周向方向的两侧之间后接触地面的一侧。换言之,花纹部3的“履带周向方向的转出侧”是指弹性履带1的旋转方向上的后部,即与“转入侧”相反的一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的平面图中,转出表面3b由第一转出表面3b1和第二转出表面3b2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出表面3b1朝向弹性履带1的履带宽度方向中心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的平面图中,随着第一转出表面3b1接近履带宽度方向外侧,第一转出表面3b1朝向弹性履带1的旋转方向上的后部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出表面3b1设置的位置在图1的平面图中与履带主体2的内周表面2b那一侧上的突起部4(图1中的虚线所示)部分地重叠。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转出表面3b2在履带宽度方向上与第一转出表面3b1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的平面图中,随着第二转出表面3b2接近履带宽度方向外侧,第二转出表面3b2朝向弹性履带1的旋转方向上的后部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的平面图中,在锐角侧,第二转出表面3b2比第一转出表面3b1相对于中心线o具有更大的倾斜角度。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的平面图中,第二转出表面3b2设置为比第一转出表面3b1更接近于与弹性履带1的履带宽度方向轴线平行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的平面图中,花纹部3包括朝向弹性履带1的履带宽度方向中心的履带宽度方向中心侧端面3d1。花纹部3的履带宽度方向中心侧端面3d1在履带周向方向上与花纹部3的转入表面3a的履带宽度方向中心侧相连并与花纹部3的转出表面3b的履带宽度方向中心侧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花纹部3的履带宽度方向中心侧端面3d1与花纹部3的转入表面3a的第一转入表面3a1和花纹部3的转出表面3b的第一转出表面3b1相连。在图1的平面图中,与花纹部3的第一转入表面3a1和第一转出表面3b1一起,本实施方式的花纹部3的履带宽度方向中心侧端面3d1形成空隙s的轮廓的一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的平面图中,花纹部3包括朝向弹性履带1的履带宽度方向外侧的履带宽度方向外侧端面3d2。花纹部3的履带宽度方向外侧端面3d2在履带周向方向上与花纹部3的转入表面3a的履带宽度方向外侧和花纹部3的转出表面3b的履带宽度方向外侧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花纹部3的履带宽度方向外侧端面3d2与花纹部3的转入表面3a的第三转入表面3a3和花纹部3的转出表面3b的第二转出表面3b2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的平面图中,花纹部3的履带宽度方向外侧端面3d2设置在靠近弹性履带1(履带主体2)的履带宽度方向外侧边缘1e的位置处。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的平面图中,转出表面3b通过胎面3c与转入表面3a相连。如图4a至图4c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花纹部3的胎面3c设置在离履带主体2的外周表面2a最远的位置处。如图4a至图4c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花纹部3的胎面3c被构造成平面。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花纹部3的转入表面3a具有朝向履带旋转方向上的前部突出的曲面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a和图4b所示,在从履带宽度方向观察的剖视图(履带宽度方向剖视图)中,花纹部3的第二转入表面3a2和第三转入表面3a3具有相对于花纹部3朝向履带旋转方向上的前部突出的曲面形状。在该示例中,花纹部3的第二转入表面3a2和第三转入表面3a3具有以曲率半径r形成的、相对于花纹部3朝向履带旋转方向上的前部突出的曲面形状。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的平面图中,花纹部3的第二转入表面3a2和第三转入表面3a3的曲率半径r的中心朝向花纹部3的履带周向长度(厚度)方向的中心定位。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花纹部3的第二转入表面3a2和第三转入表面3a3具有朝向履带旋转方向上的前部突出的曲面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花纹部3的转入表面3a在转入侧上接合履带主体2的外周表面2a的轮廓的边缘在图1的平面图中标记为e1(“花纹部3的转入表面3a的转入侧轮廓边缘e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花纹部3的转入表面3a在转出侧上的轮廓的边缘在图1的平面图中标记为e2(“花纹部3的转入表面3a的转出侧轮廓边缘e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的平面图中,花纹部3的转入表面3a的转出侧轮廓边缘e2也是形成花纹部3的胎面3c在转入侧上的轮廓的边缘。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花纹部3的转出表面3b在转出侧上接合履带主体2的外周表面2a的轮廓的边缘在图1的平面图中标记为e3(“花纹部3的转出表面3b的转出侧轮廓边缘e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花纹部3的转出表面3b在转入侧上的轮廓的边缘在图1的平面图中标记为e4(“花纹部3的转出表面3b的转入侧轮廓边缘e4”)。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的平面图中,花纹部3的转出表面3b的转入侧轮廓边缘e4也是形成花纹部3的胎面3c在转出侧上的轮廓的边缘。

如图1所示,在履带宽度方向剖视图中,花纹部3的转入表面3a的转入侧轮廓边缘e1比花纹部3的转入表面3a的转出侧轮廓边缘e2更靠近弹性履带1的旋转方向上的前部。换言之,如图4a至图4c所示,在履带宽度方向剖视图中,本实施方式的花纹部3的转入表面3a从履带主体2的外周表面2a到花纹部3的胎面3c形成相对于弹性履带1的厚度方向倾斜的倾斜表面。特别地,如图4a和图4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花纹部3的第二转入表面3a2和第三转入表面3a3具有以曲率半径r向外突出的曲面形状(当在图1的平面图中从花纹部3的履带周向长度(厚度)方向上的中心观察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a和图4b所示,曲率半径r在履带宽度方向剖视图中穿过花纹部3的转入表面3a的转出侧轮廓边缘e2。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履带宽度方向剖视图中,花纹部3的第二转入表面3a2和第三转入表面3a3由以曲率半径r从花纹部3的胎面3c朝向履带旋转方向上的前部突出的倾斜的曲面形成。

图5a是根据图1的弹性履带1的花纹部3的转出状态的时间顺序图示。与图1至图4c中基本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图5a中,安装在车辆(未被示出)上的诸如驱动轮、空转轮、支重轮等的旋转轮标记为11。箭头d1表示旋转轮11的旋转方向,即弹性履带1的旋转方向。车辆的行驶方向标记为d。尘土、泥浆、雪等(“泥浆等”)标记为m,其表面(“路面”)标记为g。

当车辆的旋转轮11在箭头d1所示的方向上旋转时,弹性履带1也在箭头d1的方向上旋转。此时,如图5a中的实线所示,从下陷在泥浆等m中的状态开始,弹性履带1的花纹部3在遵循由双点划线表示的轨迹的同时在箭头d2的方向上从路面g转出。这样,弹性履带1可以在箭头d所示的方向上使车辆移动。

如图4a和图4b所示,在履带宽度方向剖视图中,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弹性履带1中的花纹部3的第二转入表面3a2和第三转入表面3a3形成为以曲率半径r突出的曲面形状。因此,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弹性履带1中,泥浆等m容易沿着花纹部3的第二转入表面3a2和第三转入表面3a3分离。此外,如图5a的轨迹所示,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弹性履带1中,花纹部3的转入表面3a的转出侧轮廓边缘e2几乎不刮掉泥浆等m。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花纹部3的第二转入表面3a2和第三转入表面3a3简单地具有朝向履带旋转方向上的前部突出的曲面形状。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弹性履带1易于生产并且具有改进的排泥性,而不需要对现有的弹性履带进行重大的修改。

图4d示出了根据已知的弹性履带的花纹部3’的与图1的a-a截面和b-b截面对应的部分。图5b是根据图4d的已知的弹性履带的花纹部3’的转出状态的时间顺序图示。与图1至图4c和图5a基本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4d所示,在已知的弹性履带中,花纹部3’在转入表面3a’上包括第二转入表面3a2’和第三转入表面3a3’,它们对应于花纹部3的第二转入表面3a2和第三转入表面3a3。已知的花纹部3’中的转入表面3a’的第二转入表面3a2’和第三转入表面3a3’均形成为平坦的。换言之,已知的花纹部3’的转入表面3a’不具有朝向履带旋转方向上的前部突出的曲面形状。因此,在已知的弹性履带中,泥浆等m不容易沿着花纹部3’的第二转入表面3a2’和第三转入表面3a3’分离。此外,如图5b中的标记a所示,已知的弹性履带中的花纹部3’的转入表面3a’的转出侧轮廓边缘e2刮掉泥浆等。因此,已知的弹性履带在排泥性方面仍有改进的余地。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弹性履带1中,花纹部3设置成在图1的平面图中在弹性履带1的履带宽度方向中心部分处形成空隙s。在这种情况下,泥浆等m容易分离并且在空隙s中几乎不被刮掉。因此,特别是在弹性履带1的履带宽度方向中心部分,泥浆等m不会粘附,并且排泥性得到进一步改进。

本实施方式的弹性履带1还包括在履带周向方向上间隔地设置在履带主体2的内周表面2b上的突起部4。设置在履带主体2的内周表面2b上的突起部4在图1的平面图中设置在与设置在履带主体2的外周表面2a上的空隙s重叠的位置处。换言之,在图1的平面图中在突起部4的位置处不将花纹部3的转入表面3a形成为曲面形状增加了履带宽度方向中心部分处的空隙s的尺寸,这对排泥性是有利的。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花纹部3的转入表面3a至少从花纹部3的履带宽度方向外侧到花纹部3的与突起部4的履带宽度方向边缘4a对应的履带宽度方向位置具有朝向履带旋转方向上的前部突出的曲面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a和图4b所示,花纹部3的第二转入表面3a2和第三转入表面3a3具有朝向履带旋转方向上的前部突出的曲面形状。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的平面图中,花纹部3的转入表面3a至少从弹性履带1的履带宽度方向外侧边缘1e到与靠近履带宽度方向外侧边缘1e的突起部4的履带宽度方向边缘4a对应的履带宽度方向位置具有朝向履带旋转方向上的前部突出的曲面形状。

另一方面,如图4c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花纹部3的第一转入表面3a1不具有朝向履带旋转方向上的前部突出的曲面形状。换言之,在图1的平面图中,至少本实施方式的花纹部3的转入表面3a的第一转入表面3a1保持现有花纹部3’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保持现有花纹部3’的形状,可以更容易地制造具有改进的排泥性的弹性履带1。

通过这种方式,本实施方式可以提供一种弹性履带,其易于生产并且具有改进的排泥性,而不需要对现有的弹性履带进行重大的修改。本实施方式的花纹部3的转入表面3a具有朝向履带旋转方向的前部突出的曲面形状,并且突出的曲面形状被构造成沿着履带宽度方向具有恒定的曲率半径r。然而,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型,曲率半径r也可以沿着履带宽度方向适当地改变。

另外,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弹性履带10的外周表面。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弹性履带1基本相同的部分在下面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其描述。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花纹部3的转入表面3a和转出表面3b上形成多排微小突起部(排放脊)14。微小突起部14在从履带周向方向观察时在与履带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履带宽度方向上并排设置。本实施方式的形成在花纹部3的转入表面3a和转出表面3b上的微小突起部14也在花纹部3的胎面3c上成排形成为在履带宽度方向上并排设置并且与转入表面3a和转出表面3b连续。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花纹部3的转入表面3a、转出表面3b和胎面3c上在履带周向方向上连续延伸的多排脊状的微小突起部14在图6的平面图中在履带宽度方向上以基本相等的间隔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微小突起部14从花纹部3的表面向外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在花纹部3的转入表面3a和转出表面3b上的微小突起部14不必从履带主体2的外周表面2a、即花纹部3的最低部分形成到胎面3c、即最高部分。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微小突起部14不必在高度方向上形成在转入表面3a和转出表面3b的整个范围内。

当在履带周向方向上观察时,微小突起部14至少有部分在转入表面3a和转出表面3b的高度方向上延伸就足够了。在本实施方式中,微小突起部14形成到花纹部3的转入表面3a的转入侧轮廓边缘e1(花纹部3的转出表面3b的转出侧轮廓边缘e3)上。微小突起部14不必形成到花纹部3的转入表面3a的转入侧轮廓边缘e1(花纹部3的转出表面3b的转出侧轮廓边缘e3)上。微小突起部14可以形成为不连续跨过花纹部3的转入表面3a、转出表面3b和胎面3c。微小突起部14例如可以仅形成在转入表面3a上,仅形成在转入表面3a和胎面3c上,仅形成在转出表面3b上,或仅形成在转出表面3b和胎面3c上。

在硫化形成具有形成有微小突起部14的花纹部3的弹性履带10时,在本实施方式中,微小突起部14可以通过与微小突起部14对应地设置在弹性履带模具中的凹部形成。当微小突起部14通过设置在模具中的凹部形成时,凹部优选构造成与通向模具外部的排气通道连通。这种构造允许用于形成微小突起部14的凹部用作排气孔,以在使用弹性履带模具进行硫化成型时将空气从弹性履带模具内部排出到模具外部。因此,为了增加这种空气释放效果,如在本实施方式中那样,微小突起部14优选也形成在花纹部3的胎面3c上,并且更优选形成为从转入表面3a和/或转出表面3b延续到胎面3c。

在本实施方式中,微小突起部14的宽度优选为0.5mm至3mm,更优选为0.7mm至2mm。微小突起部14的高度优选为0.5mm至3mm,更优选为0.7mm至1mm。过窄的微小突起部14有降低空气释放效果的风险。相反,过宽的微小突起部14可能过早地填充橡胶并且停止实现空气释放的功能。例如,过高的微小突起部14可能会在履带生产过程中卡在模具中并造成损坏。相反,过低的微小突起部14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效果。

微小突起部14优选但不是必须沿着履带周向方向形成。例如,在图6的平面图中,微小突起部14可以相对于履带周向方向以预定角度(例如,在约±20°的范围内)倾斜。在这种情况下,微小突起部14相对于履带宽度方向倾斜而不平行于履带宽度方向。这是因为平行于履带宽度方向的微小突起部14可能妨碍在硫化成型时从模具中移除。在本实施方式中,微小突起部14各排之间的距离优选为10mm至20mm,更优选为10mm至15mm。如果微小突起部14各排之间的距离太短,则加工可能变得困难。相反,如果微小突起部14各排之间的距离太长,则空气释放的效果可能会降低。

本实施方式的花纹部3的转入表面3a和转出表面3b不限于由相对于花纹部3的高度方向成单一倾斜角度的单一平坦表面形成的倾斜表面,也可以是由多个平坦表面形成的多级倾斜表面或由不平坦曲面形成的倾斜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花纹部3的转入表面3a和转出表面3b例如也可以是包括凸面的两级倾斜表面。

仅描述了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并且可以在专利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花纹部3的第一转入表面3a1不具有朝向履带旋转方向上的后部突出的曲面形状。然而,第一转入表面3a1可以具有与第二转入表面3a2和第三转入表面3a3一样的朝向履带旋转方向上的后部突出的曲面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花纹部3可以至少在弹性履带1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个位置处形成空隙s。在这种情况下,在图1或图6的平面图中,花纹部可以在弹性履带1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地设置在三个以上的位置处。替代地,花纹部可以被构造成不在弹性履带的宽度方向中心处形成空隙s。在这种情况下,花纹部可以各自是在图1或图6的平面图中在弹性履带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单一花纹部。在图1或图6的平面图中,花纹部3的形状可以适当地改变,只要能够保证花纹部3的转入表面3a即可。本公开的又一个实施方式包括具有芯棒的弹性履带。在具有芯棒的弹性履带的情况下,例如,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突起部4可以由芯棒的突起部替代。上述实施方式的构造可以适当地互换或组合。

附图标记列表

1弹性履带(第一实施方式)

2履带主体

2a外周表面

2b内周表面

3花纹部

3a转入表面

3a1第一转入表面

3a2第二转入表面

3a3第三转入表面

3b转出表面

3b1第一转出表面

3b2第二转出表面

3c胎面

3d1花纹部的履带宽度方向中心侧端面

3d2花纹部的履带宽度方向外侧端面

4突起部

4a突起部的履带宽度方向边缘

10弹性履带(第二实施方式)

14微小突起部

d1弹性履带的旋转方向

e1花纹部的转入表面的转入侧轮廓边缘

e2花纹部的转入表面的转出侧轮廓边缘

e3花纹部的转出表面的转出侧轮廓边缘

e4花纹部的转出表面的转入侧轮廓边缘

s空隙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