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柱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58967发布日期:2019-08-06 23:33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前柱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前柱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如下的车辆用柱构造,该车辆用柱构造具有前柱(以下有时称为“a柱”)内板、与a柱内板相向地设置的a柱框架、以及设置于a柱内板的车厢内侧的a柱装饰件(内装构件),利用a柱内板和a柱框架对透明构件进行保持(例如日本特开2006-273057号公报)。

另外,一般而言,在车辆碰撞时向车厢的侧部呈帘状地膨胀展开的头部保护气囊在膨胀展开前的状态下,其一部分收容在由a柱内板和a柱装饰件形成的空间内。因此,在头部保护气囊膨胀展开时,a柱装饰件(内装构件)有可能会脱落而向车厢内飞散。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抑制在头部保护气囊膨胀展开时内装构件脱落而向车厢内飞散的情形的前柱构造。

本公开的第一形态的前柱构造具备:前侧骨架构件,所述前侧骨架构件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后侧骨架构件,所述后侧骨架构件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延伸设置;透明构件,所述透明构件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延伸设置,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由所述前侧骨架构件进行支承,并且车辆前后方向后侧由所述后侧骨架构件进行支承;前侧内装构件,所述前侧内装构件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并从车厢内侧覆盖前侧骨架构件;后侧内装构件,所述后侧内装构件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并从车厢内侧覆盖后侧骨架构件;头部保护气囊,所述头部保护气囊的至少一部分收纳在所述后侧骨架构件与所述后侧内装构件之间,通过在车辆碰撞时供给气体,从而向车厢的侧部呈帘状地膨胀展开;盖部,所述盖部配置在所述前侧内装构件的下端部与所述后侧内装构件的下端部之间,并构成仪表板的一部分;以及伸出部,所述伸出部被设置成从所述后侧内装构件的下端部向所述盖部的下表面侧伸出。

根据第一形态的前柱构造,伸出部被设置成从后侧内装构件的下端部向盖部的下表面侧伸出。因此,在头部保护气囊膨胀展开而使得后侧内装构件变形时,伸出部会钩挂于盖部,能抑制后侧内装构件的下端部的移动。因此,能抑制后侧内装构件向车厢内飞散。

根据第一形态的前柱构造,在本公开的第二形态的前柱构造中,所述伸出部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的侧视时形成为大致“l”字状。

根据第二形态的前柱构造,伸出部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的侧视时形成为大致“l”字状。因此,与伸出部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的侧视时未形成为大致“l”字状的情况相比,伸出部容易钩挂于盖部,能更加良好地抑制后侧内装构件的下端部的移动。因此,能进一步抑制后侧内装构件向车厢内飞散。

另外,根据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记载的前柱构造,在本公开的第三形态的前柱构造中,所述后侧内装构件在俯视剖视时形成为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开口的大致“u”字状,所述伸出部从所述后侧内装构件的车辆前方侧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伸出。

根据第三形态的前柱构造,伸出部从后侧内装构件的车辆前方侧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伸出。因此,与伸出部从后侧内装构件的车辆前方侧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伸出的情况相比,伸出部牢固地钩挂于盖部,能更加良好地抑制后侧内装构件的下端部的移动。因此,能进一步抑制后侧内装构件向车厢内飞散。

根据第一形态的前柱构造,能够抑制在头部保护气囊膨胀展开时内装构件脱落而向车厢内飞散的情形。

根据第二形态或第三形态的前柱构造,能够进一步抑制在头部保护气囊膨胀展开时内装构件脱落而向车厢内飞散的情形。

附图说明

基于以下附图详细描述优选实施例,其中:

图1是示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前柱构造的车辆的车厢内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前柱构造的概略侧视图。

图3是图1的x-x线向视剖视图。

图4是示出头部保护气囊的膨胀展开中途的初期状态的与图3相当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头部保护气囊的膨胀展开中途的中期状态的与图3相当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头部保护气囊的膨胀展开中途的后期状态的与图3相当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将在各图中适当地示出的箭头up设为车辆上方,将箭头fr设为车辆前方,将箭头out设为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没有特别说明而记载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的情况下,设为表示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左右方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

如图1所示,在应用本实施方式的前柱构造10的车辆12的车厢14内的车辆前方侧配设有左右一对车辆用座椅16。此外,作为一例,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2为左侧驾驶车辆,在图1中省略了供驾驶员就坐的驾驶座侧的车辆用座椅16的图示。

在比车辆用座椅16靠车辆前方侧的位置设置有挡风玻璃18。挡风玻璃18为将车厢14的内侧和车厢14的外侧隔开且板厚方向为大致车辆前后方向的透明的窗构件,在侧视时随着朝向车辆上方侧而向车辆后方侧倾斜。

挡风玻璃18的上端部与构成车顶的前端部的前顶梁(省略图示)连接,所述车顶构成为包括车顶板(省略图示)。另外,挡风玻璃18的下端部与从车辆上方侧覆盖设置于车辆前方侧的动力单元室的机罩(省略图示)的后端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向地配置,且与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前围板(省略图示)连接。

挡风玻璃18以一定的板厚形成,且以使挡风玻璃18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分向车辆前方侧凸出的方式设为平缓的弯曲形状。并且,在挡风玻璃1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在具有前侧窗28的前门26的车辆前方侧,左右一对地分别设置有前柱(以下称为a柱)20。

左右一对a柱20分别沿着挡风玻璃1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18a以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为长度方向而延伸。即,左右一对a柱20分别随着朝向车辆上方侧而向车辆后方侧倾斜。此外,对于a柱20而言,由于副驾驶座侧和驾驶座侧均为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对副驾驶座侧的a柱20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a柱20具有作为前侧骨架构件的第一柱30和作为后侧骨架构件的第二柱40。第一柱30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在第一柱30经由聚氨酯粘接剂52以及缓冲橡胶54接合有挡风玻璃1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18a。

另外,第一柱30构成为包括钢板制的第一柱内板32和钢板制的第一柱外板34。第一柱内板32的与长度方向(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为大致曲轴形状。并且,第一柱外板34的与长度方向(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为朝向大致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开口的大致“u”字状,为与第一柱内板32一起形成闭合截面形状的结构。

即,在第一柱外板34的大致车辆前方侧相向地设置有第一柱内板32,第一柱外板34和第一柱内板32通过焊接部36接合。在焊接部36,第一柱内板32的短边方向(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端部32a、32b分别与第一柱外板34的短边方向(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端部34a、34b重叠地焊接。

第二柱40配置在第一柱30的大致车辆后方侧。换言之,第二柱40相对于第一柱30在大致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预定的间隔地配置。将该预定的间隔设定为就坐于车辆用座椅16的驾驶员的瞳孔中心间距离以下。“瞳孔中心间距离”是指驾驶员的右眼的瞳孔中心与左眼的瞳孔中心之间的距离,例如在日本人的成人的情况下约为60~65mm。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将该预定的间隔设定为65mm。

另外,第二柱40与第一柱30大致平行地(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延伸,构成为包括钢板制的第二柱内板42和钢板制的第二柱外板44。第二柱内板42的与长度方向(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为大致“l”字状。并且,第二柱外板44的与长度方向(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为大致曲轴形状,为与第二柱内板42一起形成闭合截面形状的结构。

即,在第二柱外板44的大致车辆前方侧相向地设置有第二柱内板42,第二柱外板44和第二柱内板42通过焊接部38接合。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焊接部38a,第二柱内板42的短边方向(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端部42a与第二柱外板44的短边方向(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端部44a抵靠地焊接。

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焊接部38b,第二柱外板44的短边方向(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端部44b与第二柱内板42的短边方向(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端部42b重叠地焊接。此外,第二柱内板42的端部42b的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外表面是在后述的头部保护气囊80膨胀展开时对该头部保护气囊80施加反作用力的平坦面43。

另外,构成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焊接部38b的部位、即第二柱内板42的短边方向的端部42b与第二柱外板44的短边方向的端部44b重叠的部位为凸缘部46,在该凸缘部46安装有外露翻边饰条48。

另外,作为透明构件的a柱外部玻璃50从大致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经由聚氨酯粘接剂52以及缓冲橡胶54而架设在第一柱30与第二柱40之间。a柱外部玻璃50为以大致车辆宽度方向为板厚方向的透明的窗构件,在侧视时随着朝向车辆上方侧而向车辆后方侧倾斜(参照图1)。

此外,在a柱外部玻璃50与挡风玻璃18之间设置有密封构件56。利用该密封构件56来防止雨水等向a柱外部玻璃50与挡风玻璃18之间的浸入。另外,a柱外部玻璃50并不限定于玻璃,例如也可以由透明的纤维强化树脂等构成。

如图1~图3所示,在第一柱30以及第二柱4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设置有a柱装饰件58。a柱装饰件58为树脂制,构成为包括:作为设置于第一柱30的车厢内方侧的前侧内装构件的前侧装饰件60、和作为设置于第二柱40的车厢内方侧的后侧内装构件的后侧装饰件70。

如图1所示,前侧装饰件60具有沿着第一柱30在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的主体部62、和与主体部62的上端部一体地设置且向大致车辆后方侧延伸设置的延长部64。将主体部62的下端部插入到形成于仪表板22的插入口(省略图示)中,延长部64的上端部与车顶内衬(日文:ルーフヘッドライナ)82抵接。

如图3所示,前侧装饰件60的主体部62具有从车辆前方侧覆盖第一柱内板32的第一侧壁部62a、和与第一侧壁部62a相向的第二侧壁部62b。并且,该主体部62由第一侧壁部62a和第二侧壁部62b形成为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在俯视剖视时)为朝向大致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开口的大致“u”字状。

在第一侧壁部62a与第一柱内板32之间形成有收容空间sf,在该收容空间sf内配置有线束84和软管86。另外,第二侧壁部62b相对于第一柱外板34以非接触状态接近地配置,第二侧壁部62b的朝向大致车辆后方侧的外表面在俯视剖视时配置在与第一柱外板34的朝向大致车辆后方侧的外表面34c大致相同的面上。

另外,在第一侧壁部62a的内表面沿着长度方向且相互分离地设置有多个夹座66和安装于该夹座66的夹68。各夹座66与第一柱内板32的朝向大致车辆前方侧的外表面32c相向地设置。并且,通过将安装于各夹座66的夹68插入到形成于第一柱内板32的贯通孔33中,从而将前侧装饰件60安装于第一柱30。

如图1所示,后侧装饰件70具有沿着第二柱40在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的主体部72。并且,与前侧装饰件60同样地,将主体部72的下端部插入到形成于仪表板22的插入口(省略图示)中。

如图3所示,后侧装饰件70的主体部72具有:在大致车辆前后方向上与前侧装饰件60的主体部62的第二侧壁部62b相向的第一侧壁部72a、和与第一侧壁部72a相向的第二侧壁部72b。并且,该主体部72由第一侧壁部72a和第二侧壁部72b形成为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在俯视剖视时)为朝向大致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开口的大致“u”字状。

另外,第一侧壁部72a相对于第二柱内板42以非接触状态接近地配置,第一侧壁部72a的朝向大致车辆前方侧的外表面在俯视剖视时配置在与第二柱内板42的朝向大致车辆前方侧的外表面42c大致相同的面上。

另外,第二侧壁部72b延伸设置到凸缘部46的车辆后方侧,该延伸设置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72c配设在与外露翻边饰条48的唇部48a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而且,在主体部72的第一侧壁部72a与第二侧壁部72b之间的部位形成有沿着板厚方向而向大致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多个(例如三个)的肋74。

此外,虽然省略图示,但在后侧装饰件70的内表面且与前侧装饰件60的延长部64对应的上部设置有夹座和安装于夹座的拴系夹(日文:テザークリップ)。通过将该拴系夹插入到形成于第二柱内板42的贯通孔(省略图示)中,从而将后侧装饰件70的上部安装于第二柱40。

另外,如图1~图3所示,在前侧装饰件60的下端部与后侧装饰件70的下端部之间配置有构成仪表板22的一部分的大致矩形平板状(在俯视时为大致梯形形状)的盖部24。如图2所示,在盖部24的下表面突出设置有多个插入部24a,通过将该插入部24a插入到仪表板22的一部分,从而将该盖部24设置于仪表板22。

并且,如图2、图3所示,盖部24的车辆前方侧的边缘部24f被配置成与前侧装饰件60的主体部62的第二侧壁部62b抵接(或接近),盖部24的车辆后方侧的边缘部24b被配置成与后侧装饰件70的主体部72的第一侧壁部72a抵接(或接近)。

此外,如图3所示,在俯视时,盖部2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边缘部与a柱外部玻璃50接近(或抵接)地配置。另外,作为一例,盖部24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部配置在将前侧装饰件60的主体部6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与后侧装饰件70的主体部7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连结的假想直线(省略图示)上。

并且,如图2、图3所示,在后侧装饰件70(主体部72)的下端部一体地设置有从其下端部向盖部24的下表面侧伸出的伸出部76。伸出部76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的侧视时形成为大致“l”字状,且在俯视时从第一侧壁部72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72d呈大致矩形形状地伸出。

此外,图示的伸出部76在侧视时形成为大致“l”字状,且在俯视时形成为在伸出方向上较长的大致矩形形状(长方形状),但并不特别限定于该形状。伸出部76只要为卡定(钩挂)于盖部24的车辆后方侧的边缘部24b的形状即可,例如也可以在俯视时形成为在伸出方向上较长的大致半椭圆形状等。

如图3所示,头部保护气囊装置78具备头部保护气囊80、张紧带(省略图示)、以及充气机(省略图示)。头部保护气囊80在车辆碰撞时通过从充气机供给气体而沿着车厢14的侧部呈帘状地膨胀展开,并覆盖前侧窗28以及b柱(中心柱:省略图示)。

头部保护气囊80在通常时被折叠成长条状,与充气机一起收纳在设置于车厢14的侧部的上端部的上边梁(省略图示)。更详细而言,被折叠成长条状的头部保护气囊80从a柱20的第二柱40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间部沿着上边梁而延伸到c柱(后柱:省略图示)的上端侧。

并且,沿着第二柱40配设的头部保护气囊80的一部分在与形成于后侧装饰件70的多个肋74的顶端部抵接的状态下被收纳在由后侧装饰件70和第二柱40形成的收容空间sr内。

在设为以上那样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前柱构造10中,接着,对其作用进行说明。

在利用气囊传感器(省略图示)检测车辆12的碰撞并向控制器(省略图示)输出碰撞信号时,当在该控制器中基于输入的碰撞信号判断为需要的情况下,向充气机供给预定的电流。由此,充气机工作,气体向折叠状态下的头部保护气囊80内流入。

于是,如图4所示,头部保护气囊80通过其初期膨胀,从第二柱40、第二内板42的平坦面43承受反作用力,并向后侧装饰件70传递展开载荷。因此,后侧装饰件70(主体部72)的与前侧装饰件60的延长部64对应的上部在由拴系夹容许的范围内从第二柱40分离(脱落)。

在此,在后侧装饰件70的下端部设置有向盖部24的下表面侧伸出的伸出部76。因此,在后侧装饰件70(主体部72)的下部欲要从第二柱40分离时,该伸出部76卡定(钩挂)于盖部24(边缘部24b),在后侧装饰件70(主体部72)的下端部,抑制第一侧壁部72a向车辆前方侧的移动。

即,第一侧壁部72a的下端部在插入到仪表板22的插入口中的状态下被保持,利用膨胀展开的头部保护气囊80,将后侧装饰件70的主体部72的第二侧壁部72b向从第一侧壁部72a分离的方向按压扩展。

接着,如图5所示,伴随着头部保护气囊80从后侧装饰件70与第二柱40之间的间隙向车厢内侧膨胀展开,将第二侧壁部72b进一步向从第一侧壁部72a分离的方向按压扩展。

然后,如图6所示,头部保护气囊80一边使第二侧壁部72b向大致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退避,一边向车厢14的侧方呈帘状地膨胀展开。这样,头部保护气囊80的膨胀展开结束,如上所述,后侧装饰件70的上部经由拴系夹安装于第二柱40。

并且,通过使伸出部76卡定(钩挂)于盖部24(边缘部24b),从而抑制第一侧壁部72a的下端部(后侧装饰件70的下部)向大致车辆前方侧的移动。即,在头部保护气囊80的膨胀展开结束时,能够抑制或防止后侧装饰件70的下端部从仪表板22脱落。

因此,即使由于头部保护气囊80膨胀展开而后侧装饰件70变形且其上部侧从第二柱40分离(脱落),也能保持该分离的状态,从而抑制或防止后侧装饰件70向车厢14内飞散。换言之,能够抑制或防止后侧装饰件70从第二柱40(a柱20)的脱落。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前柱构造10,后侧装饰件70的组装变得容易。具体而言,例如,若后侧装饰件70的下部也为利用拴系夹安装于第二柱40的结构,则当在第二柱40(第二柱内板42)的上部侧和下部侧用于安装拴系夹的贯通孔的位置存在误差时,有可能无法利用该拴系夹安装后侧装饰件70。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拴系夹仅设为上部侧,将下部侧设为向盖部24的下表面侧伸出的伸出部76,因此,能够容易地组装后侧装饰件70。此外,组装a柱装饰件58时的顺序为前侧装饰件60、后侧装饰件70、盖部24的顺序,能够利用盖部24相对于伸出部76的闩锁构造,以简单的结构良好地抑制或防止后侧装饰件70的脱落。

另外,由于伸出部76在侧视时形成为大致“l”字状,因此,与在侧视时未形成为大致“l”字状的情况相比,容易卡定(容易钩挂)于盖部24(边缘部24b)。因此,能够更加良好地抑制后侧装饰件70的下部向大致车辆前方侧的移动,能够进一步抑制或防止后侧装饰件70向车厢14内飞散(脱落)。

另外,由于伸出部76从后侧装饰件70的主体部72的第一侧壁部72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72d伸出,因此,例如与从第一侧壁部72a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伸出的情况相比,能够牢固地卡定(可靠地钩挂)于盖部24(边缘部24b)。因此,能够更加良好地抑制后侧装饰件70的下部向大致车辆前方侧的移动,能够进一步抑制或防止后侧装饰件70向车厢14内飞散(脱落)。

另外,头部保护气囊80收纳在a柱20的门孔(外露翻边饰条48)的附近。因此,在车辆12碰撞时,头部保护气囊80能够快速地向乘员(驾驶员)的侧方膨胀展开,能够适当地对乘员(驾驶员)进行约束。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a柱20具备透明的a柱外部玻璃50。因此,驾驶员(乘员)能够从前侧装饰件60(第一柱30)与后侧装饰件70(第二柱40)之间经由该a柱外部玻璃50而对a柱20的外侧的状况进行视觉辨识。

以上,基于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前柱构造10进行了说明,但本实施方式的前柱构造10并不限定于图示的结构,在不脱落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进行设计变更。例如,伸出部76也可以排列设置有多个。

另外,盖部24的车辆前方侧的边缘部24f也可以与前侧装饰件60的主体部62的第二侧壁部62b抵接并用夹等进行结合。同样地,盖部24的车辆后方侧的边缘部24b也可以与后侧装饰件70的主体部72的第一侧壁部72a抵接并用夹等进行结合。即,盖部24也可以是将前侧装饰件60(主体部62)与后侧装饰件70(主体部72)连结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前侧装饰件60与第一柱30之间的收容空间sf收容有线束84和软管86,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收容空间sf仅收容有线束84和软管86中的任一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