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卡车的车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94975发布日期:2019-05-03 22:23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卡车的车厢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卡车的车厢。



背景技术:

现有的卡车具有用来运输不同货物的车厢,为了方便不同运输货物车厢通常为敞开设置。但是遇到恶劣天气如下雨、下雪,会对运输的货物造成一定的影响。且车厢长度不够,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卡车的车厢,该可折叠外壳可拆卸地安装在卡车的车厢上方,形成密闭空间可以阻挡雨水进入车厢,车厢设置成可延长的方便使用。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卡车的车厢,包括卡车车厢和车厢盖,所述卡车车厢包括底板、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后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设有滑动轨道,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上设有从驾驶室后侧延伸至后挡板上方的车厢盖。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车厢盖包括固定在驾驶室后侧的固定端、滑动端和连接滑动端和固定端的收缩部,所述收缩部为防水的柔性布或塑料膜。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滑动端、收缩部与滑动轨道滑动连接,所述收缩部内设有若干个支撑杆。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车厢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底板都连接有伸缩板,所述伸缩板为一体化设置以套管的形式安装在车厢内,所述伸缩板与后挡板连接。

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车厢底部安装有液压电动推杆,所述液压电动推杆一端连接后挡板,另一端连接车厢底部,所述车厢盖后设有延长车厢盖。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第一侧壁上固定设有第一框架,所述第二侧壁上固定设有第二框架,所述第一框架、第二框架为一体化设置或分段设置且段与段之间首尾相连,所述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都附接在驾驶室后侧。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第一侧壁上滑动连接有多个第一框架,所述第二侧壁上滑动连接有多个第二框架,所述多个第一框架在彼此相邻堆叠的第一侧壁折叠位置延伸至第一侧壁末端,所述多个第二框架在彼此相邻堆叠的第二侧壁折叠位置延伸至第二侧壁末端,所述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都附接在驾驶室后侧。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靠近驾驶室端旋转连接有盖子,所述盖子与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后挡板接合,所述盖子外周边缘设有橡胶密封件,所述盖子通过闩锁固定在第一框架、第二框架上。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盖子包括多个面板,多个面板之间铰接,折叠收纳在驾驶室顶端。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盖子为柔性盖子,所述柔性盖子卷绕收纳在驾驶室顶盖上。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车厢盖包括多个面板,所述多个面板铰接,所述车厢靠近驾驶室端设有固定板,所述车厢盖一端与固定板铰接,另一端展开后完全盖住车厢,所述车厢盖外周设有紧固件固定在车厢上。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后挡板两侧设有拉链分别连接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使得后挡板可以放平。

一种卡车的车厢,包括卡车车厢,所述卡车车厢包括底板、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后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内侧连接有伸缩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内侧连接有伸缩第二侧壁,所述后挡板两侧设有拉链分别连接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伸缩第一侧壁和伸缩第二侧壁包括多个面板,所述面板之间铰接,所述面板在后挡板上围合成密闭空间。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伸缩第一侧壁和伸缩第二侧壁相交处设有闩锁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伸缩第一侧壁和伸缩第二侧壁上设有限位销,所述后挡板上设有相应的限位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一、设置可折叠车厢盖使得车厢内部形成封闭空间起到遮阳防雨的作用。

二、车厢可拉伸,车厢盖可折叠或拆卸使得使用方便且适用性广。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卡车的车厢第一个实施例车厢盖处于收缩状态的立体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卡车的车厢第一个实施例车厢盖处于完全伸展状态的立体图;

图3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卡车的车厢第二个实施例的盖子正在展开的立体图;

图4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卡车的车厢第二个实施例的盖子完全展开立体图;

图5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卡车的车厢第三个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6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卡车的车厢第四个实施例的车厢盖处于收缩状态的立体图;

图7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卡车的车厢第四个实施例的整流罩打开的立体图;

图8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卡车的车厢第四个实施例的框架完全展开的立体图;

图9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卡车的车厢第四个实施例的盖子完全展开的立体图;

图10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卡车的车厢第五个实施例的盖子完全展开的立体图;

图11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卡车的车厢第五个实施例的盖子完全折叠的立体图;

图12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卡车的车厢第六个实施例的车厢处于收缩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卡车的车厢第六个实施例的侧壁处于伸展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卡车的车厢第六个实施例的车厢处于完全伸展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卡车的车厢第七个实施例的车厢处于伸展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卡车的车厢第八个实施例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驾驶室,2:第一侧壁,3:第二侧壁,4:底部,5:后挡板,6:可收缩车厢盖,7:遮挡板,8:滑动轨道,9:固定端,10:滑动端,11:支撑杆,12:收缩部,13:延长车厢盖,14:盖子,15:固定框架,16:打开支撑杆,17:柔性盖子,18:第一框架,19:整流罩,20:旋转连接杆,21:支撑横向机构,22:第二框架,23:第二支撑横向机构,24:折叠盖子,25:伸缩第二侧壁,26:伸缩第一侧壁,27:折叠车厢盖,28: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发明的具体保护范围。

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描述中,“至少”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如有术语“组装”、“相连”、“连接”术语应作广义去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相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的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发明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之下”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是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的高度。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之下”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低于第二特征。

下面结合说明书的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描述,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卡车的车厢,但是可折叠外壳也可以安装在具有敞开顶部的车厢的任一车辆上。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卡车的车厢,包括卡车车厢和车厢盖,所述卡车车厢包括底板4、第一侧壁2、第二侧壁3和后挡板5,所述第一侧壁2和第二侧壁3上设有从驾驶室1后侧延伸至后挡板5上方的车厢盖。

其中,车厢盖6可收缩,所述可收缩车厢盖6包括固定端9、滑动端10、收缩部12和支撑杆11。固定端9固定设置在卡车驾驶室后侧,并且附接在第一侧壁2和第二侧壁3上,滑动端10两侧滑动设置在卡车的第一侧壁2和第二侧壁3上,可横穿整个卡车车厢。卡车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设有与伸缩车厢盖对应的滑动轨道8,车厢盖滑动端10的两侧和支撑杆滑动设置在滑动轨道上。收缩部包括设置在滑动轨道上连接固定端和滑动端的从动件和设置在伸缩杆上起防水和遮挡作用的可收缩盖子,本实例中可收缩盖子为防水的布,也可以为防水的塑料膜,不限于本实施例。所述从动件可以是若干个均匀分布的榫舌,也可以是设置在滑动轨道8的伸缩杆,支撑杆11设置在盖子内侧,与盖子固定连接起到支撑作用。从动件和滑动轨道之间可以设有滚珠轴承,使得车厢盖的重量不会妨碍车厢盖沿着滑动轨道运动。所述滑动端设有透明的遮挡板7,所述遮挡板铰接在滑动端上,可以往前往后打开。车厢盖完全伸展时完全遮挡住卡车车厢,车厢盖与车厢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连接处设有橡胶密封件,使得雨水不会进入车厢内部。

优选地,可收缩车厢盖可以手动或者在电机的作用下从驾驶室后侧横穿到后挡板上方。手动时只需拉动滑动端沿着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往后挡板方向滑动。车厢盖还可以在电机的作用下来回收缩,在滑动轨道和伸缩杆之间设有齿条和齿轮构件,电机驱动齿条和齿轮构件带动车厢盖在滑动轨道上来回滑动。

如图3、图4所示为本发明的卡车的车厢第二个实施例,所述车厢盖包括固定设在第一侧壁的固定第一框架15a、固定在第二侧壁上的固定第二框架15b、与盖子。固定第一框架15a和固定第二框架15b也可以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一侧壁2和第二侧壁3上,固定第一框架和固定第二框架都附接在驾驶室后侧。盖子14可旋转地连接在固定第一框架和固定第二框架靠近驾驶室端。本实施例中盖子包括多个面板,多个面板之间铰接使得盖子可以折叠且可以展开固定到固定框架15上和固定框架15后侧。优选地,盖子两侧设有打开支撑杆16连接固定框架,使得盖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上打开。盖子还可以是柔性盖子,如图5所示的本发明的车的可折叠外壳第三个实施例,柔性盖子17可以卷绕在驾驶室顶盖上,也可以展开覆盖在固定框架15顶端和后侧。

如图6至9图所示为本发明的卡车的车厢第四个实施例,与实施例二不同的是框架为可滑动的设在侧壁上。可折叠外壳具有多个第一框架和多个第二框架,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滑动地安装到卡车车厢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设置有滑动轨道,所述多个第一框架和多个第二框架底部设置有相应的从动件可滑动接合滑动轨道。框架以弯曲的方式连接到驾驶室后侧,从动件可以是榫舌,从动件和滑动轨道之间设有滚珠轴承,使得框架的重量不会妨碍框架沿着滑动轨道运动。第一框架18和第二框架22之间设有横向支撑构件,横向支撑构件21、23为可收缩外壳提供额外的刚性,横向支撑构件21、23存储在整流罩19下面。横向支撑构件21、23和框架具有快速分离机构,使得支撑横向构件可拆卸地附接到框架上,当框架需要伸展时,横向支撑机构21可以从整流罩中拿出并且附接在框架18c和22c上,可用于帮助展开框架。当多个框架完全伸展时,多个第一框架从驾驶室后侧沿着第一侧壁延伸至后挡板左侧,多个第二框架从驾驶室后侧沿着第二侧壁延伸至后挡板右侧,并且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锁定在伸展位置,横向支撑机构23附接在框架18b和22b上。尽管当框架18、22处于完全伸展位置时,只能为外壳的两侧提供保护,框架的底部为敞开的顶部,框架的顶部设置可折叠盖子24提供顶部和后侧的保护,所述可折叠盖子24包括多个面板,多个面板可以折叠储存在整流罩19下。可折叠盖子24外周边缘设有橡胶密封件,该橡胶密封件与框架顶侧形成密封。可折叠盖子可以通过闩锁固定在框架上,所述闩锁包括但不限于橡胶闩锁或机械操作的闩锁。

整流罩19可旋转地连接在驾驶室1顶盖上,所述整流罩19前端与驾驶室顶盖铰接,后端与驾驶室1卡入式或通过闩锁固定在顶盖上,后端可以向上打开,后端下方设有弹簧使得整流罩19打开时保持打开的状态。

如图10、图11所示为本发明的卡车的车厢第五个实施例,所述可折叠外壳包括设置在车厢上的可折叠车厢盖27和可往后放平的后挡板5。所述可折叠车厢盖27包括多个面板,所述多个面板之间铰接。车厢靠近驾驶室端设有固定板29,可折叠车厢盖一端与固定板29铰接,可折叠车厢盖可展开完全遮盖住车厢,也可折叠在固定板29上。优选地,可折叠车厢盖为铝合金可折叠车厢盖。车厢内可设有用于放置物品的储物盒,放平后档板,把可折叠车厢盖折叠一部分把储物盒拉出至后挡板上,把物品放入储物盒后将储物盒推入车厢内盖住车厢盖,拉上后挡板5。当需要放置大物品如摩托车时,可将可折叠车厢盖27完全折叠在固定板上,放平后挡板5。

如图12-14所示为本发明的卡车的车厢第六个实施例。一种卡车的车厢,包括卡车车厢,所述卡车车厢包括底板、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后挡板,所述第一侧壁内侧连接有伸缩第一侧壁26,所述第二侧壁内侧连接有伸缩第二侧壁25,所述后挡板5两侧设有拉链分别连接第一侧壁2和第二侧壁3使得后挡板5能够放平。所述伸缩侧壁包括多个面板,多个面板套管堆叠在侧壁内壁,所述多个面板之间铰接。第一面板25a、26a的长度设计成小于或等于后档板的宽度,当后挡板放平后,伸缩侧壁从侧壁内侧伸出,在面板25a和25b铰接处及面板26a和26b的铰接处往内折叠使得侧壁围合成一个底部和四周闭合的空间。面板25b和26b相结合处通过闩锁固定。后挡板上可设相应的凹槽限定伸缩侧壁,也可以在伸缩第一侧壁和伸缩第二侧壁上设有限位销,对应的在后挡板上设有限位孔。

如图15所示为本发明的卡车的车厢第七个实施例,第七个实施例与第六个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车厢的侧壁和底板一体化的往后延长。所述第一侧壁内侧连接有伸缩第一侧壁26,所述第二侧壁内侧连接有伸缩第二侧壁25,所述底板底部连接伸缩底板,所述伸缩底板分别和伸缩第一侧壁、伸缩第二侧壁连接,所述伸缩底板、伸缩第一侧壁、伸缩第二侧壁和后挡板连接。外拉后挡板即可将车厢延长,可以通过设置液压驱动电动推杆控制车厢来回伸缩。

如图16所示为本发明的卡车的车厢第八个实施例,是第一个实施例和第七个实施例的结合。卡车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底板可以一体化往后延长,延长的车厢上方设有对应的延长车厢盖13。所述车厢可以手动或者在液压驱动电动推杆的作用下往后延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卡车的车厢,具有以下特点:1)设置可折叠车厢盖使得车厢内部形成封闭空间起到遮阳防雨的作用。2)车厢可拉伸,车厢盖可折叠或拆卸使得使用方便且适用性广。

通过上述的结构和原理的描述,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基础上采用本领域公知技术的改进和替代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由各权利要求项及其等同物限定之。具体实施方式中未阐述的部分均为现有技术或公知常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