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儿童漂移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50284发布日期:2019-08-17 01:12阅读:602来源:国知局
一种儿童漂移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儿童用品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儿童漂移车。



背景技术:

目前,具有漂移功能的儿童漂移车大多在外力驱动下比如电力驱动的情况下模拟现有汽车的漂移实现的方式,通过使车在转弯时车轮之间的速度不同进而实现漂移的功能。如中国专利cn204956784u公开的一种儿童漂移车,其前轮组件包括前轮,前轮组件具有两个且分设在车架前部的两侧,两个前轮组件分别通过枢轴与车架转动连接,车把转动并通过连接组件带动两个前轮组件绕各自连接的枢轴左右转动,儿童漂移车还包括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与一个前轮组件中的前轮耦接并给耦接的前轮提供旋转的动力。通过车把带动两个前轮的转向,并只对两个前轮中的一个前轮配置驱动装置,实现对两个前轮的单边驱动,这使得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儿童漂移车在转弯时,两个前轮的速度不一致从而实现儿童漂移车的漂移动作。上述结构的儿童漂移车,结构复杂而且只能依靠电机驱动实现漂移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儿童漂移车,其能够依靠人力实现漂移功能而且结构较为简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儿童漂移车,包括车架、前轮、后轮以及设置于所述车架上的座位,所述前轮的底部和所述后轮的底部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儿童漂移车还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轮架及用于供乘坐者操作的转向件,所述前轮架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转向件连接于所述前轮架的第一端部上,所述前轮通过前轮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前轮架的第二端部上,所述前轮轴的轴心线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前轮架通过纵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车架前部,所述纵轴位于所述前轮架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所述纵轴的轴心线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允许通过所述转向件的往复转动驱动所述前轮移动;所述后轮通过后轮轴可转动地设置于后轮架上,所述后轮轴的轴心线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后轮架通过斜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车架后部,所述斜轴的轴心线和所述平面倾斜相交。

优选地,所述前轮位于所述纵轴的后侧,所述斜轴的轴心线自前至后逐渐向下倾斜。

优选地,所述儿童漂移车具有由乘坐者人力驱动漂移行驶的第一行驶状态。

更优选地,所述儿童漂移车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前轮运行的电机及用于控制所述电机启闭的开关,所述儿童漂移车还具有第二行驶状态,当所述儿童漂移车在第二行驶状态时,所述电机开启;当所述儿童漂移车在所述第一行驶状态时,所述电机关闭。

更优选地,所述儿童漂移车还包括用于为所述电机和所述开关供电的电源。

更优选地,所述电机为设置于所述前轮上的轮毂电机。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转向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前轮架的第一端部上的用于供乘坐者脚踩的脚踏组件。

更优选地,所述儿童漂移车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座椅旁侧的扶手。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转向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前轮架的第一端部上的扶手。

更优选地,所述儿童漂移车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车架前部的用于供乘坐者脚踩的脚踏组件。

优选地,所述纵轴的轴心线垂直于所述平面。

结合上述,本发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通过乘坐者交替往复转动转向件,可以使得前轮随前轮架绕上下方向延伸的纵轴转动,而且由于连接后轮架的斜轴倾斜一定角度,当速度足够快时儿童漂移车就能够漂移起来,该儿童漂移车能够由人力驱动漂移行驶,而且结构较为简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1的儿童漂移车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儿童漂移车的侧视图;

图3为图1所示儿童漂移车的俯视图;

图4为实施例2的儿童漂移车的立体图;

图5为图4所示儿童漂移车的侧视图;

图6为图4所示儿童漂移车的俯视图。

其中,11、车架;12、座位;13、前轮;14、后轮;140、后轮架;15、前轮架;16、脚踏组件;17、扶手;18、电源;19、开关;

21、车架;22、座位;23、前轮;24、后轮;240、后轮架;25、前轮架;26、脚踏组件;27、扶手;270、连接杆;28、电源;29、开关;

a1、纵轴;a2、斜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中述及的前、后、左、右等方位词是以儿童漂移车在直行状态时定义的,以沿行驶方向为前。

实施例1

图1至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儿童漂移车。参照图1至图3所示,该儿童漂移车包括车架11、前轮13、后轮14及设置于车架11上的座位12,座位12具体为固定设置于车架11后部的座椅。本实施例中,前轮13的数量为一个,后轮14的数量为两个,前轮13的底部和两个后轮14的底部位于同一个平面内,当儿童漂移车在地面上行驶时,地面即为所述平面。前轮13对应两个后轮14的中间位置设置,也就是说,前轮13与两个后轮14之间的间距相等。

该儿童漂移车还包括大体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轮架15及用于供乘坐者操作的转向件。前轮架15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转向件连接于前轮架15的第一端部上,前轮13通过前轮轴可转动地设置于前轮架15的第二端部上,前轮轴的轴心线具体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前轮13为定向轮。前轮架15通过一个纵轴a1可转动地连接于车架11前部,该纵轴a1具体位于前轮架15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且纵轴a1的轴心线沿上下方向延伸,优选为垂直于上述平面。前轮13位于纵轴a1的后方。

本实施例中,转向件为固定设置于前轮架15第一端部(即图2中的前端部)上的脚踏组件16,脚踏组件16具有分别位于前轮架15左右两侧的左侧部和右侧部,分别对应乘坐者的双脚,用于供乘坐者脚踩。脚踏组件16具体为固定连接于前轮架15前端部的横杆,横杆和前轮架15大体构成一个t形结构,横杆的左侧部位于前轮架15的左侧用于供乘坐者的左脚踩,横杆的右侧部位于前轮架15的右侧用于供乘坐者的右脚踩。

每个后轮14通过后轮轴可转动地设置于一个后轮架140上,后轮轴的轴心线沿水平方向延伸,从而可和地面相互摩擦从而行驶。后轮架140通过斜轴a2可转动地连接于车架11后部的左侧或右侧,斜轴a2的轴心线和上述平面倾斜相交,后轮14为万向轮。本实施例中,所述斜轴a2的轴心线自前至后逐渐向下倾斜。

该儿童漂移车具有由乘坐者人力驱动漂移行驶的第一行驶状态。本实施例提供的儿童漂移车在第一行驶状态下,座位12上的儿童双脚交替向前踩动脚踏组件16,前轮13随之绕纵轴a1转动,当动作足够快时,两个后轮14随之漂移,从而实现漂移功能。

该儿童漂移车还包括用于驱动前轮13运行的电机及用于控制电机启闭的开关19。当儿童漂移车在第一行驶状态时,电机关闭。相应地,该儿童漂移车还具有第二行驶状态,当在第二行驶状态时,电机运行,仍然由座位12上的儿童双脚交替向前踩动脚踏组件16,而实现漂移动能,然而该行驶状态下的漂移速度快于第一行驶状态,产生更刺激的体验。

电机具体为设置于前轮13上的轮毂电机,其集成在前轮13内。开关19设置在儿童漂移车的扶手17上;本实施例中,扶手17固定设置于车架11上并分别位于座位12的左右两侧,开关19具体设置在右侧扶手17上,以便于操作。该儿童漂移车还包括用于为电机和开关19供电的电源18,电源18具体为电池,其设置于车架11后部,优选位于座位12的后侧。

上述儿童漂移车的运行过程如下:

电机关闭,儿童双脚放在脚踏组件16上往复交替向前踩脚踏组件16(例如,左脚向前伸出右脚向后缩,然后右脚向前伸出左脚向后缩,依此一前一后交替反复循环),前轮13绕纵轴a1转动,而且由于连接后轮架140的斜轴a2倾斜一定角度,这样使得车子可以直线行驶,当速度足够快时猛转方向车子就能够漂移起来,此时儿童漂移车处于由人力驱动的第一行驶状态。当开关19打开,电机作为动力来源时,同样由儿童双脚来掌控方向实现车子漂移,但车速更快,体验更刺激,此时儿童漂移车处于第二行驶状态。

实施例二

图4至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儿童漂移车。该儿童漂移车的车架21、座位22、前轮23、后轮24、电机、电源28基本同实施例一,区别仅在于:脚踏组件26和扶手27。

参照图4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扶手27通过大体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连接杆270连接于前轮架25的第一端部,所述的转向件包括扶手27,即将扶手27作为转向件来实现转向漂移;而脚踏组件26则固定设置于车架21的前部。

扶手27具有分别位于前轮架25左右两侧的左侧部和右侧部,分别对应乘坐者的双手,扶手27的左侧部用于供乘坐者的左手握持,扶手27的右侧部用于供乘坐者的右手握持。扶手27通过连接杆270连接于前轮架25的第一端部(即前端部),而使得扶手27位于便于供乘坐者双手握持的高度,连接杆270和前轮架25固定连接或如图4所示的一体成形制成。开关29设置在扶手27上。

上述儿童漂移车的运行过程如下:

电机关闭,儿童双手放在扶手27上往复交替向前摆动(例如,左手向前伸出右手向后缩,然后右手向前伸出左手向后缩,依此一前一后交替反复循环),前轮23绕纵轴a1转动,而且由于连接后轮架240的斜轴a2倾斜一定角度,这样使得车子可以直线行驶,当速度足够快时猛转方向车子就能够漂移起来,此时儿童漂移车处于由人力驱动的第一行驶状态。当开关29打开,电机作为动力来源时,同样由儿童双手来掌控方向实现车子漂移,但车速更快,体验更刺激,此时儿童漂移车处于第二行驶状态。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是优选的实施方式,其目的在于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的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