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板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37725发布日期:2019-12-17 21:16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滑板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运输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滑板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正三轮滑板车具有三个滚轮,即一个滚轮设置在滑板车的前方,两个滚轮设置在后方,这样设置使正三轮滑板车具有基本的稳定性。

然而,正三轮滑板车在越障过程中,两个后滚轮因接触到的路障不同,会导致车身歪斜,并且,正三轮滑板车在转向过程中,两个后滚轮在车载重物的情况下受到向心力的作用下也会有倾倒的趋势,导致正三轮滑板车的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滑板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三轮滑板车在较差路段行驶稳定性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滑板车,包括:车体组件,车体组件具有承载面;导向轮,导向轮与车体组件可活动地相连接;浮动组件,浮动组件与车体组件可活动地相连接,沿车体组件的长度方向,浮动组件与导向轮具有预设距离地设置;支撑轮,支撑轮为两个,两个支撑轮分别与浮动组件相连接,两个支撑轮的轴线均与承载面平行,两个支撑轮的轴线相互平行或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以通过浮动组件在预设直线的延伸方向上改变两个支撑轮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以使两个支撑轮适应不同的路况,其中,预设直线垂直于承载面。

进一步地,浮动组件靠近行驶基面的一侧具有避让障碍物的避让区域。

进一步地,两个支撑轮包括第一支撑轮和第二支撑轮,浮动组件包括依次相铰接的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第一连杆与车体组件可转动地相连接,第三连杆与车体组件可转动地相连接,第一连杆位于第三连杆的上方,第二连杆与第一支撑轮相连接,第四连杆与第二支撑轮相连接,其中,第三连杆围成避让区域。

进一步地,车体组件包括:车架,导向轮与车架的第一端可活动地相连接;安装基体,安装基体与车架的第二端相连接,安装基体的上侧与第一连杆可转动地相连接,安装基体的下侧与第三连杆可转动地相连接。

进一步地,安装基体的上端开设有第一凹槽,第一连杆的中部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凹槽内;安装基体的下端开设有第二凹槽,第三连杆的中部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凹槽内。

进一步地,第三连杆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组成段、第二组成段和第三组成段,第一组成段与第四连杆相铰接,第三组成段与第二连杆相铰接,其中,第一组成段的轴线和第三组成段的轴线之间具有角度地设置,第一组成段的中部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凹槽内,第一组成段、第二组成段和第三组成段围设形成避让区域。

进一步地,第一连杆包括依次相连的第四组成段、第五组成段和第六组成段,第四组成段与第四连杆相铰接,第六组成段与第二连杆相铰接,第五组成段的中部穿设于第一凹槽内并与第一凹槽的槽壁相铰接,其中,第四组成段的轴线和第一组成段的轴线平行,第五组成段的轴线和第二组成段的轴线平行,第六组成段的轴线和第三组成段的轴线平行。

进一步地,第二连杆和第四连杆平行。

进一步地,车架包括:车本体,导向轮与车本体的第一端可活动地相连接,安装基体与车本体的第二端相连接;承载板,承载板与车本体相连接,承载板位于导向轮和安装基体之间,承载板的一个板面形成承载面,安装基体与第一连杆的连接位置为第一位置,安装基体与第三连杆的连接位置为第二位置,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连线与承载面垂直。

进一步地,沿承载板的长度方向,由承载板靠近导向轮的一端至承载板靠近安装基体的一端,承载板的横截面的面积逐渐变大。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车体组件上设置浮动组件,在浮动组件上设置两个支撑轮,滑板车行驶在路况较差的道路时,可利用浮动组件改变两个支撑轮的轴线之间的距离,调整车身以使车体组件在行驶过程中保持相对平稳状态,进而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感以及行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滑板车的实施例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滑板车的浮动组件的实施例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滑板车的实施例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滑板车的实施例的第三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滑板车的实施例的第四视角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车体组件;11、车架;111、车本体;112、承载板;1121、承载面;12、安装基体;121、第一凹槽;122、第二凹槽;

20、浮动组件;21、第一连杆;211、第四组成段;212、第五组成段;213、第六组成段;22、第二连杆;23、第三连杆;231、第一组成段;232、第二组成段;233、第三组成段;24、第四连杆;25、避让区域;

30、导向轮;31、第一支撑轮;32、第二支撑轮。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滑板车。

具体地,如图1所示,该滑板车包括车体组件10、导向轮30、浮动组件20和支撑轮,导向轮30与车体组件10可活动地相连接,浮动组件20与车体组件10可活动地相连接,沿车体组件10的长度方向,浮动组件20与导向轮30具有预设距离地设置,支撑轮为两个,两个支撑轮分别与浮动组件20相连接,两个支撑轮的轴线相互平行或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以通过浮动组件20改变两个支撑轮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以使两个支撑轮适应不同的路况。不同的路况如平路、碎石路、土路等路面,路面可处于平整或不同起伏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车体组件10上设置浮动组件20,在浮动组件20上设置两个支撑轮,滑板车行驶在路况较差的道路时,可利用浮动组件20改变两个支撑轮的轴线之间的距离,调整车身以使车体组件10在行驶过程中保持相对平稳状态,并且在转向过程中,通过浮动组件20改变两个支撑轮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以调整整车重心,防止整车摔倒,提高骑行的舒适性与稳定性,进而提高安全系数。

如图1所示,浮动组件20靠近行驶基面的一侧具有避让障碍物的避让区域25。其中,滑板车在行驶时为滑板车提供支撑的路面为行驶基面。通过在浮动组件20上设置避让区域25,避免了滑板车在行驶时浮动组件20与路面障碍物挂碰的风险,提高了滑板车行驶的安全性。

如图2所示,两个支撑轮包括第一支撑轮31和第二支撑轮32,浮动组件20包括依次相铰接的第一连杆21、第二连杆22、第三连杆23和第四连杆24,第一连杆21与车体组件10可转动地相连接,第三连杆23与车体组件10可转动地相连接,第一连杆21位于第三连杆23的上方,第二连杆22与第一支撑轮31相连接,第四连杆24与第二支撑轮32相连接,其中,第三连杆23围成避让区域25。通过第一连杆21、第二连杆22、第三连杆23和第四连杆24依次铰接形成的四连杆结构,使得第二连杆22和第四连杆24能够相对移动,以带动第一支撑轮31和第二支撑轮32相对移动,进而使车体组件10在行驶过程中保持相对平稳状态,以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感以及行驶的安全性。

如图1、图5和图6所示,车体组件10包括车架11和安装基体12,导向轮30与车架11的第一端可活动地相连接,安装基体12与车架11的第二端相连接,安装基体12的上侧与第一连杆21可转动地相连接,安装基体12的下侧与第三连杆23可转动地相连接。浮动组件20上设置的两个支撑轮与导向轮形成正三角形稳定结构,提高了滑板车的稳定性。

如图2所示,安装基体12的上端开设有第一凹槽121,第一连杆21的中部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凹槽121内;安装基体12的下端开设有第二凹槽122,第三连杆23的中部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凹槽122内。通过将第一连杆21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凹槽121内,并通过连接轴将第一连杆21与第一凹槽121的槽壁枢转连接,以及将第三连杆23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凹槽122内,并通过连接轴将第三连杆23与第二凹槽122的槽壁枢转连接,进而使第一连杆21与第三连杆23能够相对安装基体12摆动,当一侧车轮碾压到障碍凸起时,浮动组件20变形,另一侧车轮保持不变,安装基体12依然与行驶基面保持垂直,以使滑板车能够适应凹凸不平的道路,确保滑板车行驶过程中车体的相对平衡,避免了承载板翻转。

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三连杆23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组成段231、第二组成段232和第三组成段233,第一组成段231与第四连杆24相铰接,第三组成段233与第二连杆22相铰接,其中,第一组成段231的轴线和第三组成段233的轴线之间具有角度地设置,第一组成段231的中部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凹槽122内,第一组成段231、第二组成段232和第三组成段233围设形成避让区域25。通过将第三连杆23设置为由多个组成段形成的异形连杆,其中,多个组成段形成避让区域25,避免了滑板车在行驶时浮动组件20与路面障碍物挂碰的风险,提高了滑板车行驶的安全性。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连杆21包括依次相连的第四组成段211、第五组成段212和第六组成段213,第四组成段211与第四连杆24相铰接,第六组成段213与第二连杆22相铰接,第五组成段212的中部穿设于第一凹槽121内并与第一凹槽121的槽壁相铰接,其中,第四组成段211的轴线和第一组成段231的轴线平行,第五组成段212的轴线和第二组成段232的轴线平行,第六组成段213的轴线和第三组成段233的轴线平行。通过将第一连杆21的各个组成段和第三连杆23的各个组成段均一一对应地平行设置,以使四连杆组件在动作时,第二连杆22和第四连杆24发生相对运动,带动第一支撑轮31和第二支撑轮32相对移动以适应不同的路况,从而减小滑板车的摇晃,提高了滑板车的行驶稳定性。

如图2至图4所示,第二连杆22和第四连杆24平行。这样设置使得第二连杆22和第四连杆24能够在浮动组件20的四连杆的动作下,保证第一支撑轮31的轴线和第二支撑轮32的轴线始终处于平行或重合状态,进而保证了滑板车在第一支撑轮31和第二支撑轮32之间的相对动作的情况下而滑板车车体始终保持平衡状态。

如图5和图6所示,车架11包括车本体111和承载板112,导向轮30与车本体111的第一端可活动地相连接,安装基体12与车本体111的第二端相连接,承载板112与车本体111相连接,承载板112位于导向轮30和安装基体12之间,承载板112的一个板面为承载面1121。安装基体12与第一连杆21的连接位置为第一位置,安装基体12与第三连杆23的连接位置为第二位置,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连线与承载面1121垂直。承载面1121用于供骑行人踩踏,安装基体12上设置有浮动组件20,浮动组件20上设置有第一支撑轮31和第二支撑轮32,通过将导向轮30与第一支撑轮31和第二支撑轮32呈正三角形设置,提高了滑板车的稳定性。

如图6所示,沿承载板112的长度方向,由承载板112靠近导向轮30的一端至承载板112靠近安装基体12的一端,承载板112的横截面的面积逐渐变大。通过将承载板112的承载面1121设置为前窄后宽的形状,即靠近导向轮30的一端窄,靠近安装基体12的一端宽,这样设置避免了用户在骑行过程中磕脚现象的产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