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步滑板两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43879发布日期:2020-01-10 14:28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滑步滑板两用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转换成其他类型陆地车辆的自行车,特别是涉及一种滑步滑板两用车。



背景技术:

随着高楼大厦的增加,儿童游戏的空间逐年减少,造成活动量不足、手脚不协调、运动表现差的感觉统合问题逐年增加,而儿童脚踏车就是专家推荐最佳的感觉统合运动。在儿童学会骑乘脚踏车之前,会先购买一种以双脚踏步前行的脚踏车(即滑步车)来训练儿童的平衡感。当儿童学会脚踏车后,所述滑步车就闲置不再使用。而滑板车是另一种儿童常使用的骑乘工具,能让儿童学会控制身体重心并促进肌肉发展,相当受到欢迎。

虽然所述滑步车与所述滑板车具有上述优点,但使用者要同时购买两者的成本不低且两者均缺乏使用变化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使用变化性的滑步滑板两用车。

本实用新型的滑步滑板两用车,包含前架单元、车架单元,及定位单元。

所述前架单元包括位于顶侧且用来握扶的扶手、位于底侧且可转动的前轮,及位于所述扶手与所述前轮间的固定接头座。所述车架单元可相对于所述前架单元在滑步车状态与滑板车状态间转换。所述车架单元包括可旋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接头座的曲杆、连接于所述曲杆且先朝上倾斜再朝下倾斜延伸的踏座板,及位于后侧且位于底侧且可转动的后轮。所述曲杆具有外杆面,及形成于所述外杆面且位于所述固定接头座内的限位环槽,所述限位环槽围绕中心线且具有反向设置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踏座板具有反向设置的乘坐面与踩踏面。当所述车架单元在所述滑步车状态,所述车架单元用来乘坐,且所述乘坐面朝上及所述踩踏面朝下,当所述车架单元在所述滑板车状态,所述车架单元用来踩踏,且所述踩踏面朝上及所述乘坐面朝下。所述定位单元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曲杆与所述固定接头座,所述定位单元包括穿设于所述限位环槽的限位件,及用来固定所述曲杆与所述固定接头座的定位组。所述限位件用来供所述限位环槽推抵,所述定位组具有可移动地穿设于所述固定接头座的定位杆。所述定位杆可相对于所述固定接头座在固定位置及释放位置间移动,当所述定位杆位于所述固定位置时,所述定位杆的一端推抵于所述曲杆,使所述曲杆被定位而不能相对于所述固定接头座旋动,当所述定位杆位于所述释放位置时,所述定位杆脱离所述曲杆,使所述车架单元能相对于所述固定接头座以特定方向旋动,且当车架单元在所述滑步车状态,所述限位环槽的第一端推抵于所述限位件,当所述车架单元在所述滑板车状态,所述限位环槽的第二端推抵于所述限位件。

本实用新型的滑步滑板两用车,所述固定接头座具有沿轴线延伸的第一接头,及与所述第一接头成角度且沿所述中心线延伸的第二接头,定义由所述扶手沿所述轴线的方向至所述第一接头的几何中心的距离为第一距离,且由所述第一接头的几何中心沿所述轴线的方向至所述前轮的轴心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且其比值至少大于1.5。

本实用新型的滑步滑板两用车,所述曲杆的外杆面还具有两防脱凹槽,且所述防脱凹槽呈180度反向设置,当车架单元在所述滑步车状态,所述定位杆的一端伸入并推抵于其中一所述防脱凹槽,当所述车架单元在所述滑板车状态,所述定位杆的一端伸入推抵于另一所述防脱凹槽。

本实用新型的滑步滑板两用车,所述固定接头座具有套接于所述曲杆的第二接头,所述第二接头围绕所述中心线且界定出供所述曲杆穿设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接头具有垂直于所述第二通孔并延伸至所述第二通孔的穿槽,所述穿槽供所述定位杆可移动地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滑步滑板两用车,所述曲杆具有连接于所述固定接头座的定位段、反向于所述定位段且连接于所述踏座板的连接段,及连接于所述连接段与所述定位段间的弯曲段,所述定位段形成有所述限位环槽,且所述连接段与所述定位段的夹角介于100度至150度。

本实用新型的滑步滑板两用车,所述踏座板具有由所述曲杆朝上且朝后倾斜延伸的衔接段,及由所述衔接段朝下且朝后倾斜延伸的主架段,所述乘坐面与所述踩踏面形成于所述主架段的两相反侧,所述车架单元还包括可卸离地设置于所述乘坐面的座垫。

本实用新型的滑步滑板两用车,所述衔接段与所述主架段的夹角介于100度至120度。

本实用新型的滑步滑板两用车,还包含设置于所述前架单元与所述车架单元且用来阻止所述前轮与所述后轮的至少其中一者转动的刹车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滑步滑板两用车,所述刹车单元包括用来抵压并摩擦所述后轮的刹车片、穿经所述前架单元与所述车架单元的内部且可连动所述刹车片移动的刹车线,及连接于所述刹车线且设置于所述扶手的刹车把手。

本实用新型的滑步滑板两用车,所述刹车单元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车架单元的刹车座,所述刹车座具有供所述刹车片设置的安装管,及连接于所述安装管且朝向所述后轮的土除。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只要旋转所述车架单元,就能在所述滑步车状态或所述滑板车状态这两种不同的状态间转换,而具有滑步车与滑板车的功能,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使用变化性,且使用者不需购买两种产品。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图式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滑步滑板两用车的一实施例的一立体图;

图2是所述实施例的一右侧视图,说明所述实施例的一车架单元位于一滑步车状态;

图3是所述实施例的一不完整的剖视图,说明所述实施例的一定位单元的一定位杆位于一固定位置;及

图4是所述实施例的一不完整的部分分解图;

图5是所述实施例的一不完整的立体组合图;

图6是一不完整的立体示意图,说明所述车架单元位于所述滑步车状态时,所述车架单元的一曲杆的一限位环槽的一第一端推抵于所述定位单元的一限位件;

图7是一类似于图3的视图,说明所述定位单元的所述定位杆位于一释放位置;

图8是一类似于图1的视图,说明所述车架单元位于一滑板车状态;

图9是所述车架单元位于所述滑板车状态的一右侧视图;

图10是一类似于图6的视图,说明所述车架单元位于所述滑板车状态时,所述曲杆的所述限位环槽的一第二端推抵于所述限位件;及

图11是一平面图,说明所述实施例的一刹车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滑步滑板两用车的一实施例,包含一前架单元1、一车架单元2、一定位单元3,及一刹车单元4。

所述前架单元1包括一位于顶侧且用来握扶的扶手11、一由所述扶手朝下延伸的竖管12、一连接于所述竖管12之前叉13、一位于底侧且可转动设置于所述前叉13之前轮14,及一套设于所述竖管12且位于所述扶手11与所述前轮14间的固定接头座15。所述固定接头座15具有一套设于所述竖管12外的第一接头151,及一与所述第一接头151成角度的第二接头152。所述第一接头151围绕一轴线x且界定出一供所述竖管12穿置的第一通孔1510。所述第二接头152围绕一中心线cl且界定出一的第二通孔1520,所述中心线cl与所述轴线x相夹一角度θ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角度θ1为92度。所述第二接头152具有一实质上垂直于所述第二通孔1520并由底侧朝上延伸至所述第二通孔1520的穿槽153,及一实质上平行于所述第二通孔1520且连通于所述穿槽153的横孔15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接头座15由一个三通管1501与一个套管1502两件式组合而成,以便于制造加工。

定义由所述扶手11沿所述轴线x的方向至所述固定接头座15的第一接头151的几何中心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且由所述第一接头151的几何中心沿所述轴线x的方向至所述前轮14的轴心为第二距离d2,较佳地,所述第一距离d1大于所述第二距离d2且其比值至少大于1.5,更佳地,在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比值为1.8,借此,能减少力臂的距离,以有效降低本实用新型在受力时作用于所述固定接头座15的应力,而能提高使用寿命。

参阅图1与图8,所述车架单元2可相对于所述前架单元1在一滑步车状态(见图1)与一滑板车状态(见图8)间转换。

参阅图1、图3、图4与图5,所述车架单元2包括一曲杆21、一踏座板22、一饰盖23、一后叉24、一后轮25,及一座垫26。所述曲杆21可旋动地穿置于所述固定接头座15的第二接头152,所述曲杆21具有一沿所述中心线cl延伸且穿设于所述第二接头152的第二通孔1520的定位段211、一反向于所述定位段211的连接段212,及一连接于所述连接段212与所述定位段211间的弯曲段213,所述连接段212由所述弯曲段213朝上并朝后倾斜延伸,且所述连接段212与所述定位段211相夹一介于100度至150度的夹角θ2。进一步来说,所述曲杆21具有一外杆面214,及一反向于所述外杆面214且围绕界定出一弯孔210的内杆面215。所述曲杆21的定位段211具有两形成于所述外杆面214且呈180度反向设置并容置于所述第二通孔1520的防脱凹槽2101,及一形成于所述外杆面214并位于所述防脱凹槽2101之前且容置于所述第二通孔1520的限位环槽2102。较佳地,所述限位环槽2102非全周环绕且弧角为180度。所述限位环槽2102围绕所述中心线cl且具有反向设置的一第一端2103与一第二端2104。

所述踏座板22为中空结构并套接于所述曲杆21的连接段212,且具有一由所述曲杆21朝上且朝后倾斜延伸的衔接段221,及一由所述衔接段221朝下且朝后倾斜延伸的主架段222,所述衔接段221概呈中空圆管状。所述主架段222概呈中空扁管状且具有一座管223。较佳地,所述衔接段221与所述主架段222相夹一夹角θ3,所述夹角θ3介于100度至120度。详细来说,所述踏座板22具有反向设置且形成于所述主架段222的两相反侧的一乘坐面224与一踩踏面225,且所述座管223由所述乘坐面224倾斜朝上延伸。所述饰盖23可脱离地盖设于所述主架段222与所述衔接段221,由于所述主架段222与所述衔接段221的横截面不相同,通过所述饰盖23能遮蔽两者的连接空隙,较为美观。

所述后叉24连接于所述踏座板22的主架段222的后端。所述后轮25位于后侧且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后叉24的底侧。所述座垫26可卸离地穿置于所述座管223并自所述踩踏面225穿出,所述座垫26用来供使用者乘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座垫26通过一可松脱地紧固于所述座管223的束环261而固定于所述座管223,但在其他的变化例中,所述座垫26也能设计为可调整高度,由于调整高度方式是目前常用的技术,本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根据以上说明可以推知扩充细节,因此不多加说明。在又一种变化例中,所述车架单元2能省略所述座垫26,而直接在所述主架段222的乘坐面224形成一朝左右两侧凸伸的平台(图未示),使用者就能乘坐于所述平台,因此,所述座垫26并非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条件。

参阅图3至图6,所述定位单元3用来固定所述曲杆21与所述固定接头座15,所述定位单元3包括一穿设固定于所述固定接头座15的第二接头152的限位件31,及一用来固定所述曲杆21与所述第二接头152的定位组32。所述限位件31是一种杆件且供所述曲杆21的限位环槽2102滑接,借此,使所述曲杆21相对于所述固定接头座15旋动时,会被限制在所述限位环槽2102的弧角范围内旋转。所述定位组32具有一可移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二接头152的穿槽153且用来推抵所述曲杆21的其中一防脱凹槽2101的定位杆321、一穿设于所述第二接头152的横孔154且连接于所述定位杆321的连动杆322,及一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连动杆322的扳手323,所述连动杆322具有一凸轮结构,通过转动所述扳手323就能使所述定位杆321推抵或脱离所述曲杆21,由于利用凸轮结构达到推抵或松开的方式是目前常用的技术,本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根据以上说明可以推知扩充细节,因此不多加说明。

参阅图3、图5与图7,所述扳手323用来带动所述定位杆321相对于所述固定接头座15在一固定位置(见图3)及一释放位置(见图7)间移动。如图3所示,当所述定位杆321位于所述固定位置时,所述定位杆321的一端伸入并推抵于所述曲杆21的其中一所述防脱凹槽2101,使所述曲杆21被定位而不能相对于所述固定接头座15旋动,进而使所述车架单元2被定位而不能转动。如图7所示,当所述定位杆321位于所述释放位置时,所述定位杆321退出其中一所述防脱凹槽2101而脱离所述曲杆21,此时,所述车架单元2能相对于所述固定接头座15旋动而能在所述滑步车状态(见图1)与所述滑板车状态(见图8)间转换。

参阅图1、图3与图11,所述刹车单元4设置于所述前架单元1与所述车架单元2且用来阻止所述后轮25转动。所述刹车单元4包括一设置于所述车架单元2的后叉24的刹车座41、一安装于所述刹车座41且用来抵压并摩擦所述后轮25的外胎面的刹车块组42、一用来连动所述刹车块组42的刹车线43,及一连接于所述刹车线43且设置于所述扶手11的刹车把手44。较佳地,所述刹车座41为一体成型结构且具有一供所述刹车块组42设置的安装管411,及一连接于所述安装管411且朝向所述后轮25的土除412,所述土除412用来阻挡被所述后轮25卷起的泥砂飞溅,能保持干净。更佳地,所述刹车线43由所述固定接头座15的第二接头152穿入并经由所述曲杆21的弯孔210与所述踏座板22的内部后接到所述刹车块组42,因此,能将大部分的所述刹车线43隐藏,外观上较美观。

进一步地说,本实施例的所述刹车块组42具有一可枢摆地连接于所述刹车线43的拨杆421、一由所述拨杆421朝所述后轮25的方向延伸的安装杆422、一连接于所述安装杆422且容置于所述土除412并朝向所述后轮25的刹车片423,及一位于所述安装管411内且可被压缩地套设所述土除412与所述拨杆421间的压缩弹簧424。当按压所述刹车把手44时,会使所述刹车线43带动所述拨杆421枢转而连动所述刹车片423朝所述后轮25移动并抵压摩擦于所述后轮25,借此,阻止所述后轮25转动而达到减速的作用,同时,所述压缩弹簧424被挤压而蓄积一能推动所述拨杆421转回而带动所述刹车片423脱离所述后轮25的势能。

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也能省略所述刹车单元4,用户只要通过双脚摩擦地面,同样能达到减速的作用。或者,在其他的变化例中,所述刹车单元4也能同时设置在所述前轮14与所述后轮25而更快速地减速而使本实施例停止前进。

借此,参阅图2、图3与图6,当所述车架单元2位于所述滑步车状态时,所述曲杆21的限位环槽2102的第一端2103推抵于所述限位件31,且所述定位杆321的一端伸入并推抵于其中一所述防脱凹槽2101而达到定位,使所述车架单元2的曲杆21不会意外滑转,安全性较高,此时,所述踏座板22的乘坐面224朝上且所述踩踏面225朝下,使用者能乘坐于所述车架单元2的座垫26并以双脚踩地开始滑步。当用户要将所述车架单元2由所述滑步车状态转换至所述滑板车状态前,先将所述座垫26卸离,接着扳动所述定位单元3的扳手323(见图5)以带动所述定位杆321由所述固定位置移动至所述释放位置,而使所述车架单元2能被旋转。在其他的变化例中,所述定位单元3的定位杆321也能采用螺丝并配合将所述穿槽153改为螺孔,并省略所述连动杆322与所述扳手323,同样能达到使所述定位杆321在所述固定位置与所述释放位置间移动的相同作用。

接着,参阅图9与图10,沿着所述限位环槽2102的方向转动所述车架单元2至如图9所示的所述滑板车状态,此时,所述踏座板22被翻转180度且所述限位环槽2102的第二端2104推抵于所述限位件31,所述定位杆321的一端伸入并推抵于另一所述防脱凹槽2101,而达到定位,此时,所述踏座板22的踩踏面225朝上且所述乘坐面224朝下,使用者能一脚踩踏于所述踩踏面225并用另一脚踩地开始滑板活动。

经由以上的说明,可将本实施例的优点归纳如下:

一、本实用新型通过旋转所述车架单元2而能在所述滑步车状态或所述滑板车状态这两种不同的状态使用,因此,具有使用变化性,且具有训练平衡感、肢体协调、感觉统合,及肌肉发展等作用。

二、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限位环槽2102非全周环绕,而使所述车架单元2仅能以特定方向在所述限位环槽2102的所述第一端2103与所述第二端2104的角度范围内旋动,便于让使用者得知所述车架单元2已转动至所述滑步车状态或所述滑板车状态,使用上较安全且便利。

三、本实施例利用所述第一距离d1与所述第二距离d2比值至少大于1.5,减少力臂的距离,以降低在本实施例在骑乘时作用于所述固定接头座15与所述曲杆21连接处的应力,而能提高使用寿命。

四、本实施例的所述定位杆321在所述固定位置时,所述定位杆321的一端伸入且推抵于所述曲杆21的其中一所述防脱凹槽2101,使所述曲杆21被定位而不能相对于所述固定接头座15旋动,能避免在骑乘时发生所述曲杆21意外滑脱而转动的问题,本实施例的安全性较高。

五、本实施例的所述刹车单元4能阻止所述后轮25转动而具有刹车效果,借此能提高使用安全性。

六、本实施例将所述刹车线43隐藏于所述车架单元2的内部,因此,在所述滑步车状态与所述滑板车状态间转换时,能避免所述刹车线43反复被扭转而损坏,以提高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