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白车身及中型商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74970发布日期:2020-03-10 09:36阅读:614来源:国知局
一种白车身及中型商用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白车身及中型商用车。



背景技术:

白车身又叫车身本体,即指已完成焊接但未涂装之前的车身,包括车身结构件及车身覆盖件,它的主要作用是封闭车身,体现车身造型。中型商用车白车身相较于重型商用车白车身,其结构简单,重量轻,抗冲击能力不如重型商用车白车身。现行的安全新标准对商用车被动安全要求大幅度提高,其中,对中型车影响最大的是要满足与重型车同等级别的双a柱撞击试验。传统中型商用车白车身为非框架式结构,其侧围门框只在对角位置设有不完全封闭的a柱下部和b柱上部加强板,门框强度不满足被动安全新标准要求;另外,传统中型商用车白车身后围加强梁不连续,框架结构不完整,结构强度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白车身,能够有效提高其侧围结构强度和后围结构强度,安全性能满足新标准要求。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白车身,包括:

侧围门框,包括侧围外板总成、加强框架和侧围内板总成,所述加强框架夹设于所述侧围外板总成和所述侧围内板总成之间,所述加强框架为全封闭框架式结构;

后围框架,包括若干横梁和若干纵梁,所述横梁与所述纵梁交叉设置为框架式结构,且所述纵梁与地板纵梁连接。

作为上述白车身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加强框架包括首尾连接的a柱上加强板、a柱下加强板、门槛前加强板、门槛后加强板、b柱加强板和门上梁加强板。

作为上述白车身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加强框架还包括车门铰链加强板,所述车门铰链加强板设置于a柱下加强板处。

作为上述白车身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后围框架包括沿竖直方向由上向下间隔设置的后围上横梁、下横梁和地板后横梁,以及连接于所述后围上横梁、所述下横梁和所述地板后横梁且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后围纵梁和第二后围纵梁。

作为上述白车身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下横梁包括沿水平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后围下横梁、第二后围下横梁和第三后围下横梁。

作为上述白车身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后围纵梁与第一地板纵梁连接,所述第二后围纵梁与第二地板纵梁连接。

作为上述白车身的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加强组件,所述加强组件布置于所述白车身的承载部位。

作为上述白车身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加强组件为钢板,所述钢板的拉伸强度不小于390mpa。

作为上述白车身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加强组件的重量占所述白车身总重量的25%-30%。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型商用车,结构强度显著提高,安全性能得到提升。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中型商用车,包括上述的白车身。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白车身包括侧围门框和后围框架,侧围门框包括侧围外板总成、加强框架和侧围内板总成,加强框架夹设于侧围外板总成和侧围内板总成之间,加强框架为全封闭框架式结构。三层门框结构使得侧围门框强度大幅度提升,在驾驶室前部承受撞击时,能够避免向后倾倒,保证驾驶室前部具有足够的生存空间,保障乘员安全。后围框架包括若干横梁和若干纵梁,横梁与纵梁交叉设置组成完整的框架式结构,提高了后围框架的结构强度,且纵梁与地板纵梁连接,使得后围受力能够传到地板,提高了后围受力时的结构稳定性及下部的承载强度,在驾驶室受到撞击时,后围不塌陷,能够支撑住驾驶室,从而进一步保证车内具有足够的乘员生存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白车身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侧围门框的爆炸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加强框架的爆炸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后围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侧围门框;11-侧围外板总成;12-加强框架;13-侧围内板总成;

121-a柱上加强板;122-a柱下加强板;123-门槛前加强板;124-门槛后加强板;125-b柱加强板;126-门上梁加强板;127-车门铰链加强板;

2-后围框架;21-后围上横梁;22-第一后围下横梁;23-第二后围下横梁;24-第三后围下横梁;25-地板后横梁;26-第一后围纵梁;27-第二后围纵梁;28-第一地板纵梁;29-第二地板纵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中限定了一些方位词,在未作出相反说明的情况下,所使用的方位词如“中心”、“上”、“下”、“前”、“后”、“左”、“右”是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白车身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定义的,并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一致,“内”、“外”是指相对于各个零件本身轮廓的内外。这些方位词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白车身,包括侧围门框1和后围框架2,其中,如图2所示,侧围门框1包括侧围外板总成11、加强框架12和侧围内板总成13,加强框架12夹设于侧围外板总成11和侧围内板总成13之间,加强框架12为全封闭框架式结构。如图3所示,后围框架2包括若干横梁和若干纵梁,横梁与纵梁交叉设置为框架式结构,且纵梁与地板纵梁连接。

加强框架12与侧围外板总成11和侧围内板总成13构成完整的三层门框结构,使得侧围门框1强度大幅度提升,在驾驶室前部承受撞击时,能够避免向后倾倒,保证驾驶室前部具有足够的生存空间,从而保障乘员安全。后围框架2由横梁和纵梁组成完整的框架式结构,提高了后围框架2的结构强度,且纵梁与地板纵梁连接,使得后围受力能够传到地板,提高了后围受力时的结构稳定性及下部的承载强度,在驾驶室受到撞击时,后围不塌陷,能够支撑住驾驶室,从而进一步保证车内具有足够的乘员生存空间。经试验验证,具有上述结构的白车身具有高被动安全性,满足被动安全新标准要求。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加强框架12包括首尾连接的a柱上加强板121、a柱下加强板122、门槛前加强板123、门槛后加强板124、b柱加强板125和门上梁加强板126。优选地,a柱下加强板122铰链固定的部位还设置有车门铰链加强板127,进一步提高门框的强度。各部件的设置位置与侧围外板总成11和侧围内板总成13的对应关系结合图1和图2所示,各部件的结构均为现有技术中的常规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后围框架2采用“三横两纵”的结构,即包括沿竖直方向由上向下间隔设置的后围上横梁21、下横梁和地板后横梁25,以及连接于后围上横梁21、下横梁和地板后横梁25且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后围纵梁26和第二后围纵梁27。其中,下横梁包括沿水平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后围下横梁22、第二后围下横梁23和第三后围下横梁24,第一后围纵梁26位于第一后围下横梁22和第二后围下横梁23的连接处,第二后围纵梁27位于第二后围下横梁23和第三后围下横梁24的连接处。更优地,第一后围纵梁26与第一地板纵梁28连接,第二后围纵梁27与第二地板纵梁29连接。第一地板纵梁28和第二地板纵梁29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后围框架2所在平面。将后围框架2与地板纵梁连接可将后围受力传到地板,提高后围受力时的结构稳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轻量化要求,在白车身的重要承载部位布置有加强组件(图中未示出),以减少白车身零件数量和材料料厚,从而降低白车身重量。示例性的,上述重要承载部位包括风窗上横梁、前围上横梁、前围下横梁、a柱下部、地板纵梁、门槛边梁、地板后横梁25、第一后围纵梁26和第二后围纵梁27等。加强组件优选为高强钢板,其拉伸强度不小于390mpa。更进一步地,高强钢板的重量占白车身总重量的25%-30%,本实施方式优选为28%。通过在白车身上合理布置高强钢板,可降低白车身零部件的钢板料厚,减少零部件数量,使白车身在满足被动安全新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具有高轻量化水平重。

本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中型商用车,该中型商用车包括上述的白车身。该中型商用车结构强度显著提高,安全性能得到提升,同时重量减轻。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