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调节拖曳距的电动车前立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23857发布日期:2020-03-31 16:29阅读:1171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调节拖曳距的电动车前立管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车技术领域,具体说,是涉及一种便于调节拖曳距的电动车前立管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当前社会对环保节能议题的日益重视,电动车作为绿色节能减排的交通工具,在大众出行方面已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电动车的拖曳距是关系到电动车整车操控性的一个很重要的参数。拖曳距指的是电动车的前叉转向轴线的延长线与地面的交点跟前轮轴到地面的垂线之间的距离。通常而言,拖曳距较大,则电动车的整车稳定性较好,拖曳距较小,则电动车的整车操控灵活性较好。通常,拖曳距的大小是由电动车的前倾角决定,前倾角指的是前叉和地面,或者说车架的前支架(减震管)和地面的角度。目前,电动车的前叉通常是固定安装于前立管的底部,而目前电动车的前立管如图1所示是直接与电动车的主车架管焊接固定,这就导致电动车的拖曳距的大小是固定不变、无法调节的,影响电动车的整车操控性和使用舒适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调节拖曳距的电动车前立管结构。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便于调节拖曳距的电动车前立管结构,包括前立管和主车架管,前立管上设有钣金件a,主车架管上设有与钣金件a相适配的钣金件b,所述钣金件a的下部与钣金件b的下部转动连接,所述钣金件a或钣金件b的上部设有档位调节孔,所述钣金件b或钣金件a的上部对应档位调节孔的位置设有上定位孔,所述钣金件a的上部和钣金件b的上部通过档位调节孔和上定位孔相连。

作为一种实施方案,所述钣金件b的上部设有档位调节孔,所述钣金件a的上部对应档位调节孔的位置设有上定位孔,所述钣金件a的上部和钣金件b的上部通过档位调节孔和上定位孔相连。

作为优选方案,包括紧固件a,通过使紧固件a穿过档位调节孔与上定位孔连接使钣金件b的上部与钣金件a的上部相连。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紧固件a为紧固螺栓,紧固件a穿过钣金件a的一端可拆卸的设有紧固螺母。

作为一种实施方案,所述档位调节孔的上侧壁和下侧壁分别对称设有多个调节档位。

作为一种实施方案,包括紧固件b,所述钣金件a的下部设有下定位孔,所述钣金件b的下部对应下定位孔的位置设有固定孔,通过使紧固件b穿过固定孔与下定位孔连接使钣金件b的下部与钣金件a的下部转动连接。

作为一种实施方案,所述钣金件a和钣金件b整体均为u型,前立管设于u型的钣金件a的背部,主车架管设于u型的钣金件b的背部,钣金件b可拆卸的罩设在钣金件a的开口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档位调节孔分别对称设于钣金件b的两侧壁的上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上定位孔分别对称设于钣金件a的两侧壁的上部。

作为一种实施方案,所述前立管的顶部设有上联板,前立管的底部设有下联板。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车前立管结构,前立管和主车架管之间的角度可调节,进而使得电动车的拖曳距可调节,可通过调节前立管和主车架管之间的角度灵活调整电动车的拖曳距,进而有效调整电动车的整车操控性和使用舒适度,结构简单,拆装方便,适合工业化生产,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电动车前立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电动车前立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前立管与钣金件a的连接关系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主车架管与钣金件b的连接关系图;

图5为图4中档位调节孔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标号示意如下:1、前立管;2、主车架管;3、钣金件a;4、钣金件b;5、档位调节孔;51、调节档位;6、上定位孔;7、紧固件a;8、紧固螺母;9、紧固件b;10、下定位孔;11、固定孔;12、上联板;13、下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清楚、详细地描述。

实施例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于调节拖曳距的电动车前立管结构,包括前立管1和主车架管2,前立管1上设有钣金件a3,主车架管2上设有与钣金件a3相适配的钣金件b4,所述钣金件a3的下部与钣金件b4的下部转动连接,所述钣金件a3或钣金件b4的上部设有档位调节孔5,所述钣金件b4或钣金件a3的上部对应档位调节孔5的位置设有上定位孔6,所述钣金件a3的上部和钣金件b4的上部通过档位调节孔5和上定位孔6相连。

采用上述电动车前立管结构调节拖曳距的操作方法如下:

按照通用电动车的安装方式,将电动车的前叉(未显示)安装在前立管1的下部,将前立管1和主车架管2通过钣金件a3和钣金件b4相连,将上定位孔6与不同档位的档位调节孔5相连即可调节前立管1和主车架管2之间的角度,由于电动车上主车架管2的安装位置固定,因此通过将上定位孔6与不同档位的档位调节孔5相连,即可调节前立管1的前倾角,由于电动车的前叉与前立管1之间的安装位置关系固定,因此,前立管1的前倾角的改变即相当于前叉的前倾角的改变,最终使得电动车的拖曳距可调;因此,本申请仅需调节档位调节孔5和上定位孔6的连接关系即可调节电动车的拖曳距,使用者可以根据使用需求灵活调节拖曳距,进而灵活调整动车的整车操控性和使用舒适度;此外,由于电动车的拖曳距可调,也使得电动车在前期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对电动车人机等方面进行测试时,可以灵活调整拖曳距以测试验证出最舒适的人机功能,提高了测试的方便性,对电动车的前期开发具有指导性,可有效缩短电动车的开发周期,降低了测试成本和生产成本。

参见图2、4、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钣金件b4的上部设有档位调节孔5,所述钣金件a3的上部对应档位调节孔5的位置设有上定位孔6,所述钣金件a3的上部和钣金件b4的上部通过档位调节孔5和上定位孔6相连。也可以将档位调节孔5设在钣金件a3的上部,相应的上定位孔6设在钣金件b4的上部。相对于前叉、前立管1而言,主车架管2的体积较大,重量较大,因此,档位调节孔5设在与主车架管2相连的钣金件b4,便于前立管1相对于主车架管2进行角度调节。

包括紧固件a7,通过使紧固件a7穿过档位调节孔5与上定位孔6连接使钣金件b4的上部与钣金件a3的上部相连。通过紧固件a7使得钣金件b4的上部与钣金件a3的上部可拆卸连接。紧固件a7可以采用市售的通用紧固件,本实施例中,所述紧固件a7为紧固螺栓,使用时,通过使紧固螺栓的柱身穿过档位调节孔5与上定位孔6连接使钣金件b4的上部与钣金件a3的上部相连。此外,紧固件a7穿过钣金件a3的一端可拆卸的设有紧固螺母8,进一步加强了钣金件b4的上部与钣金件a3的上部连接的牢固度。

参见图5所示,可以设有多个不同档位的调节孔,也可以在一个调节孔内设有多个不同的档位来实现档位的调节,本实施例中,所述档位调节孔5的上侧壁和下侧壁分别对称设有多个调节档位51,每个调节档位51均为圆弧形,档位调节孔5整体为椭圆形,使用的时候,通过将上定位孔6与档位调节孔5的不同调节档位51相连,即可调节前立管1的前倾角,进而调节拖曳距。本实施例中,所述档位调节孔5可以由多个横向相交的圆孔组成,设置的时候,直接在钣金件b4的上部依次打上一排圆孔,且使相邻的圆孔相交即可。每个调节档位51的调节角度可以根据使用需求灵活设置,例如,本实施例中,每个调节档位51的调节角度可以设置为2度。调节档位51的数量根据使用需求灵活设置,通常至少为三个,例如,本实施例中,设有四个调节档位51。

包括紧固件b9,所述钣金件a3的下部设有下定位孔10,所述钣金件b4的下部对应下定位孔10的位置设有固定孔11,通过使紧固件b9穿过固定孔11与下定位孔10连接使钣金件b4的下部与钣金件a3的下部转动连接。同时通过紧固件b9,使钣金件a3的下部与钣金件b4的下部可拆卸连接。紧固件b9采用市售的通用紧固件即可,本实施例中,所述紧固件b9为紧固螺栓,使用时,通过使紧固螺栓的柱身穿过固定孔11与下定位孔10连接使钣金件b4的下部与钣金件a3的下部可转动连接。此外,紧固件b9穿过钣金件a3的一端也可拆卸的设有紧固螺母8,进一步加强了钣金件b4的下部与钣金件a3的下部连接的牢固度。

参见图2至图4所示,所述钣金件a3和钣金件b4整体均为u型,前立管1设于u型的钣金件a3的背部,主车架管2设于u型的钣金件b4的背部,钣金件b4可拆卸的罩设在钣金件a3的开口上。u型的设计,方便了钣金件a3与前立管1以及钣金件b4与主车架管2之间的连接,同时为钣金件a3和钣金件b4之间进行角度调节留出了调节空间。本实施例中,钣金件a3与前立管1以及钣金件b4与主车架管2之间的连接可以为可拆卸连接,也可以为固定连接,为了保证电动车整体的牢固度和稳固性,本实施例中,钣金件a3与前立管1以及钣金件b4与主车架管2之间均采用焊接连接的固定连接方式。

钣金件a3和钣金件b4均为u型件时,本实施例中,所述档位调节孔5分别对称设于钣金件b4的两侧壁的上部。相应的,所述上定位孔6分别对称设于钣金件a3的两侧壁的上部。相应的,下定位孔10分别对称设于钣金件a3的两侧壁的下部,固定孔11分别对称设于钣金件b4的两侧壁的下部。对应侧的档位调节孔5和上定位孔6分别通过对应侧的紧固件a7相连,相应的,对应侧的下定位孔10和固定孔11分别通过对应侧的紧固件b9相连(如图2所示)。

此外,本申请中,所述前立管1的顶部设有上联板12,前立管1的底部设有下联板13,以便于通过上联板12和下联板13将前立管1与电动车的其余部件相连,例如,通过下联板13使电动车的前叉安装于前立管1的底部。

最后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