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纹碟刹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30727发布日期:2020-07-04 01:03阅读:385来源:国知局
指纹碟刹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紧锁车辆的锁定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指纹碟刹锁。



背景技术:

碟刹由与车轮相连的碟刹盘和设置于碟刹盘边缘的刹车钳组成,碟刹锁则是通过对碟刹盘进行锁止以使车轮不能持续转动,从而防止他人盗窃的安全装置。

传统的碟刹锁设有锁芯及与锁芯联动的锁定杆,锁定杆可伸缩穿过碟刹盘。当钥匙插入锁芯旋转时,即可控制锁定杆伸缩,从而实现锁定与解锁。对于这种传统的碟刹锁,一旦发生钥匙丢失,就需要更换碟刹锁或补配钥匙,给使用者带来很多不便;同时,由于碟刹锁安装在车轮上,位置较低、视线不佳,因此使用者在解锁或锁定过程中都需要保持下蹲的姿势,给年长或身体不便的使用者造成负担,锁定及解锁时还需要反复对准锁芯,这样会操作不便,造成时间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指纹碟刹锁,以解决现有的碟刹锁需要使用钥匙开锁和解锁带来的不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指纹碟刹锁,包括壳体,壳体开设用于容置碟刹盘的锁口,该指纹碟刹锁还包括设置于壳体中的锁定装置及解锁装置;

锁定装置包括锁定件和卡合机构,卡合机构与锁定件卡合固定以将锁定件锁定锁口;

解锁装置包括指纹识别机构和开锁机构,指纹识别机构识别指纹并控制开锁机构将卡合机构与锁定件分离。

本实用新型的指纹碟刹锁具有指纹识别结构,通过指纹识别即可实现对碟刹锁的解锁,通过锁定装置将锁定件锁定锁口,避免了忘记钥匙或者丢失钥匙而不能开锁的情况出现,提高开锁操作便捷性,与此同时,缩减了操作碟刹锁所需蹲下的时间,方便了年长使用者或身体不适者的使用。

较佳的,锁定件包括按钮以及一端与按钮连接的锁定杆,锁定杆上设有与卡合机构配合的卡合槽。

较佳的,卡合机构为支杆,支杆一端与开锁机构搭接,另一端设置与卡合槽配合的弯折部,开锁机构按压支杆一端使支杆转动,将弯折部与卡合槽分离。

较佳的,锁定杆远离按钮的一端沿锁定杆表面周向延伸形成周向凸起,相邻两周向凸起形成卡合槽。

较佳的,开锁机构包括驱动件及与该驱动件连接的移动板,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移动板移动以按压所述支杆。

较佳的,驱动件为电机,所述移动板一端设置滑动槽,所述滑动槽内设置与电机转轴偏心连接的凸杆。

较佳的,移动板另一端设置倾斜部,支杆一端搭接于倾斜部,移动板移动使倾斜部按压支杆。

较佳的,开锁机构还包括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抵接于支杆和壳体内壁之间,第一弹性件与倾斜部相对设置。

较佳的,解锁装置包括第二弹性件和卡合板,卡合板开设用于锁定杆穿过的第一通道,第二弹性件抵接于按钮和卡合板之间。

较佳的,卡合板上设有用于外套所述第二弹性件的柱状凸起,柱状凸起与按钮间具有间隙。

附图说明

图1是指纹碟刹锁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分解图;

图3是指纹碟刹锁内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锁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锁定装置和开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请参照图1-2,本实施例提供的指纹碟刹锁,包括壳体1和设置于壳体1中的锁定装置(未示出)及解锁装置(未示出),壳体1开设用于容置碟刹盘的锁口11;其中,锁定装置包括锁定件21和卡合机构23,卡合机构23与锁定件21卡合固定以将锁定件21锁定锁口11,解锁装置包括指纹识别机构31和开锁机构(未示出),指纹识别机构31识别指纹并控制开锁机构将卡合机构23与锁定件21分离。本实用新型的指纹碟刹锁具有指纹识别结构31,通过指纹识别即可实现对碟刹锁的解锁,通过锁定装置将锁定件21锁定锁口11,避免了忘记钥匙或者丢失钥匙而不能开锁的情况出现,提高开锁操作便捷性,与此同时,缩减了操作碟刹锁所需蹲下的时间,方便了年长使用者或身体不适者的使用。

请继续参照图1-2,壳体1中设置锁定装置及解锁装置的方式,在本实施例中,碟刹锁的壳体1可分为若干部分,壳体1包括主壳体(未示出)、设置于主壳体顶部的上盖15以及设置于主壳体侧面的侧盖16,将壳体1拆分为若干部分,方便组装。壳体1内设连通的锁定腔13和开锁腔14,其中,锁定腔13用于安装锁定装置,开锁腔14可分为第一开锁腔141和与第一开锁腔141间隔且连通的第二开锁腔142,主壳体与上盖15形成第一开锁腔141,主壳体与侧盖16形成第二开锁腔142,第一开锁腔141用于安装指纹识别结构31,第二开锁腔142用于安装开锁机构。

请参照图2-5,锁定装置包括锁定件21和卡合机构23。其中,锁定件21包括按钮211以及与按钮211连接的锁定杆212,锁定杆212上设有与卡合机构23配合的卡合槽213,卡合机构23为支杆234,支杆234一端与开锁机构搭接,另一端设置与卡合槽213配合的弯折部2341,开锁机构按压支杆234一端使支杆234转动,将弯折部2341与卡合槽213分离。具体地,支杆234一端与开锁机构搭接,支杆234一端与开锁机构不相互作用移动时,支杆234一端抵顶开锁机构。锁定杆212设置于按钮211一侧,卡合槽213可以是与卡合机构23卡合固定的结构,对于卡合槽213的具体设置方式,本实施例在锁定杆212远离按钮211的一端沿锁定杆212表面周向延伸形成的周向凸起2121,周向凸起2121可以一个或间隔的若干个。本实施例的周向凸起2121呈圆柱状结构,若干个周向凸起2121间隔,相邻两个周向凸起2121可构成卡合槽213,周向凸起2121的直径大于锁定杆212靠近按钮211的一端的直径,这样,支杆234的弯折部2341可抵接锁定杆212靠近按钮211的端侧,并与周向凸起2121卡和固定。置于锁口11与锁定杆212采用现有的紧锁方式,本实施例的锁口11可设置凹陷部(未示出),锁定杆212抵顶连接于锁口11的凹陷部而实现将锁口11紧锁。

请继续参照图2-5,解锁装置包括卡合板231、卡合板231开设用于锁定杆212穿过的第一通道233和支点结构235,第二弹性件22抵接于按钮211和卡合板231之间,卡合板231上设有用于外套第二弹性件22的柱状凸起232,柱状凸起232与按钮211间具有间隙。具体地,卡合板231可以与周向凸起2121可构成卡合槽213用于卡合弯折部2341,卡合板231一侧凸设的柱状凸起232。其中,卡合板231于柱状凸起232内设置第一通道233,周向凸起2121可穿过第一通道233,柱状凸起232外套第二弹性件22,第二弹性件22抵接于按钮211和卡合板231之间,卡合板231固定于锁定腔13内,按钮211将第二弹性件22按压后可对按钮211提供弹性恢复力。

请继续参照图2-5,在本实施例中,卡合板231呈扁平柱状且向两侧延伸形成类圆柱状结构,作为卡合槽213形成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卡合板231与周向凸起2121间形成卡合槽213,此时,弯折部2341抵靠锁定杆212靠近按钮211的端侧直径较小处,且卡合于卡合板231与周向凸起2121间。卡合板231的边缘沿靠近按钮211的方向延伸形成环状凸起(未示出),第二弹性件22为弹簧,弹簧套于柱状凸起232和环状凸起之间以限制弹簧的移动,增加可靠性。支点结构235设置于卡合板231另一侧,支杆234的中间部分连接支点结构235,这里的中间部分是表示指支杆234两端之间的部分,可以根据杠杆原理视情况选定支杆234与支点结构235的连接位置。支杆234一端设置弯折部2341,弯折部2341可与穿过第一通道233的周向凸起2121卡和固定,弯折部2341呈钩状,且恰好可包裹锁定杆212靠近按钮211的端侧,为了增加弯折部2341与卡合槽213卡合的可靠性,卡合板231的另一侧延伸至卡合槽213处,弯折部2341抵接于卡合板231和周向凸起2121之间将锁定件21固定,此时,相邻两周向凸起2121也恰好与弯折部2341卡合固定。支点结构235设置第二通道(未示出),第二通道的大小与支杆234相匹配,能保证支杆234按同一方向靠近或远离锁定杆212,支点结构235可安装于开锁腔14内,弯折部2341穿过第二通道与周向凸起2121卡合固定,支杆234一端与开锁机构搭接。

本实施例指纹碟刹锁的锁定和解锁简单地过程如下:按压锁定件21的按钮211后,按钮211带动周向凸起2121在第一通道233内移动并压缩第二弹性件22,弯折部2341卡接于卡合槽213将锁定件21固定,此时,锁定件21锁定锁口11,从而实现碟刹锁的紧锁。因支杆234与开锁机构搭接,开锁机构对支杆234一个作用力之后,在支点结构235和支杆234组成的杠杆作用下,弯折部2341远离周向凸起2121,解除弯折部2341与周向凸起2121间的卡合固定,在第二弹性件22的回复作用力下,将锁定件21顶起,实现解锁。

请继续参照图2-5,开锁装置包括指纹识别机构31和开锁机构,指纹识别结构31包括指纹感应控制器311、电池312和充电接口313,指纹识别结构31安装在第一开锁腔141内,指纹感应控制器311的指纹识别部分露出上盖15以方便按指纹,指纹感应控制器311与电池312电性连接,电池312对指纹感应控制器311供电,充电接口313与电池312电性连接以充电,指纹识别结构31与开锁机构连接,指纹感应控制器311的识别和控制可采用现有技术。开锁机构包括第一弹性件35、驱动件32及与驱动件32连接的移动板33,驱动件32驱动移动板33移动以按压支杆234,驱动件32可以为电机,移动板33一端设置滑动槽331,滑动槽331内设置与电机转轴偏心连接的凸杆361。更具体的,开锁机构包括具有转轴321的驱动件32、与转轴321固定的从动板36、移动板33和限位板34,驱动件32可带动从动板36转动并驱动移动板33于限位板34上移动,移动板33按压支杆234。

具体地,从动板36远离驱动件32的一侧设置与电机转轴偏心的凸杆361,移动板33一端设置滑动槽331,凸杆361置于滑动槽331内,移动板33另一端设置倾斜部332,移动板33紧靠限位板,驱动驱动件32的转轴321转动,带动从动板36转动,因从动板36的凸杆361限制于滑动槽331内,凸杆361于滑动槽331内滑动可使移动板33在限位板34上移动,从动板36、移动板33和限位板34的连接配合,将驱动件32的转轴321转动方式转换成移动板33在限位板34上的移动方式。支杆234的一端搭接于倾斜部332,倾斜部332的移动可对支杆234一个作用力,在支点结构235和支杆234的杠杆作用下,弯折部2341远离周向凸起2121,可使弯折部2341与周向凸起2121分离。更优选地,在支杆234和壳体1内壁之间抵接第一弹性件35,第一弹性件35与倾斜部332相对设置,移动倾斜部332使弯折部2341与周向凸起2121分离并压缩第一弹性件35,具体的,第一弹性件35可以是弹簧。为限制移动板33的移动,在移动板33和限位板34设置一个移动空间(未示出),使移动板33按一个方向来回滑动实现对支杆234的按压以及按压之后移动板33的归位。

本实施例开锁装置的解锁具体过程如下:在指纹感应控制器311上按压指纹后,若指纹匹配,指纹感应控制器311控制驱动件32转动,驱动件32的转轴321转动带动从动板36转动,凸杆361于滑动槽331内滑动可使移动板33在限位板34上移动,移动板33上的倾斜部332按压支杆234移动并压缩第二弹性件35,使弯折部2341与周向凸起2121分离,解除弯折部2341与周向凸起2121间的卡合固定,在第二弹性件35的回复作用力下,将锁定件21顶起,实现解锁。当从动板36上的凸杆361从0°转动180°时,移动板33向上移动最大距离,此时,倾斜部332迫使支杆234移动的距离最大,弯折部2341与周向凸起2121分离距离最大,当从动板36上的凸杆361从180°转动360°时,移动板33往回移动,在第二弹性件35的回复作用力下,弯折部2341靠近周向凸起2121,并停靠周向凸起2121的外表面。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