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短握距刹把。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儿童自行车刹把,普遍采用成人车刹把或是成人车刹把缩小版,其正常起始位状态,不调节起始位的情况下,儿童是无法正常使用的;若将刹把起始位调节到儿童小手可以操作的位置,则刹把拉线行程短,无法满足需要长拉线行程的刹器。因此需要一种能够解决儿童小手导致无法正常操作的问题的刹把。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短握距刹把,其通过副支撑臂支撑转动过程中的主支撑臂,对主支撑臂的转动角度进行限制,使水平部在开始移动的时候处于平行于车把的状态,使得手柄在被使用者握紧的过程中行程变短,适用于小孩子比较小的手掌。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短握距刹把,包括用于安装在车把手上的安装盒,安装盒上铰接有主支撑臂,安装盒上铰接有转动轴线平行于主支撑臂的转动轴线的副支撑臂,安装盒内部沿垂直于主支撑臂的转动轴线方向滑移连接有用于连接刹线的拉线杆,主支撑臂上固定连接有与其成夹角设置的拉杆,拉杆垂直于主支撑臂的转动轴线,拉线杆沿拉杆的长度方向与拉杆滑移连接,主支撑臂与副支撑臂远离拉线杆的端部共同的铰接有转动轴线平行于主支撑臂的转动轴线的手柄,手柄与主支撑臂呈夹角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安装盒安装在车把手上,并使得手柄平行于车把手,将刹线安装在拉线杆上。在使用时,使用者的手同时握紧手柄与车把手,此时在主支撑臂与副支撑臂的限位下,手柄会保持平行于车把手的状态朝向车把手靠拢,在手柄移动的过程中,拉杆会在转动的同时带动拉线杆滑移,这样就实现了刹车的目的,同时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常规的使手柄转动从而拉动刹线的方案,本方案减小了手柄相对车把手的移动距离,更适合手小的小孩子使用。
较佳的:所述安装盒的内壁上开设有沿把手长度方向设置的滑槽,拉线杆上固设有与滑槽插接且与滑槽沿其长度方向滑移连接的导向杆,拉杆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导向杆配合的移动槽,导向杆的一端位于滑槽内部,另一端位于移动槽内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导向杆以及移动槽,能够使得拉线杆与拉杆稳定的连接,且不会对拉杆转动时带动拉线杆滑移造成阻碍,在拉杆随着主支撑臂转动时,拉杆会从倾斜状态朝向竖直状态转动,导向杆会相对于拉线杆在移动槽内部沿移动槽的长度方向滑移,同时导向杆相对拉线杆会在移动槽内部沿导向杆的轴线转动。
较佳的:所述拉杆与主支撑臂呈60度角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60度角的三角函数值是数学中常用到的,也是教科书中记载的常用的三角函数的角度,所以能够便于设计和生产人员通过主支撑臂的长度和拉杆的长度快速准确的计算出当转动主支撑臂时拉线杆的行程长度,便于设计人员进行改进。
较佳的:主支撑臂位于副支撑臂与拉线杆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减小副支撑杆转动过程中与拉杆或者拉线杆产生阻碍的可能,减小了设计难度,提高了工作稳定性。
较佳的:所述水平部上套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套筒,水平部上固定连接有驱动套筒朝背安装盒方向移动的弹性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弹性件和套筒能够便于使用者同时握紧手柄和车把手,在没有设置套筒和弹性件时,使用者在握紧手柄和车把手时手柄会在使用者的手中产生沿手柄长度方向的位移,通过设置套筒能够减小手柄在产生位移时受到的阻力,使得使用者握紧车把手和手柄的过程更加顺畅。
较佳的:所述弹性件包括固设于水平段上的弹簧,弹簧的一端与水平段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套筒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者握紧手柄刹车之后,松开手柄时弹簧能够通过自身的拉力将套筒拉回套筒不受力的状态下,达到复位的效果,便于使用者下一次的使用,同时能够在使用者不需要使用套筒时使套筒稳定的停留在当前位置,减小套筒随意移动进而对使用者的使用造成影响的可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副支撑臂支撑转动过程中的主支撑臂,对主支撑臂的转动角度进行限制,使水平部在开始移动的时候处于平行于车把的状态,相对现有的通过使刹把转动的方式,使得手柄在被使用者握紧的过程中行程变短的同时减小对刹线行程的影响,适用于小孩子比较小的手掌;
2.由于60度角的三角函数值是数学中常用到的,也是教科书中记载的常用的三角函数的角度,所以拉杆与主支撑臂呈60度角设置,能够便于设计和生产人员通过主支撑臂的长度和拉杆的长度快速准确的计算出当转动主支撑臂时拉线杆的行程长度,便于设计人员进行改进;
3.弹性件和套筒能够便于使用者同时握紧手柄和车把手,在没有设置套筒和弹性件时,使用者在握紧手柄和车把手时手柄会在使用者的手中产生沿手柄长度方向的位移,通过设置套筒能够减小手柄在产生位移时受到的阻力,使得使用者握紧车把手和手柄的过程更加顺畅。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轴测图;
图2是实施例一中为表示拉线杆位置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为表示主支撑臂位置的a部放大图;
图4是实施例一中为表示副支撑臂位置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二的轴测图。
附图标记:1、安装盒;11、连通槽;12、限位槽;2、手柄;21、倾斜部;22、水平部;23、套筒;24、弹性件;25、弹簧;3、主支撑臂;31、副支撑臂;32、拉杆;33、移动槽;34、导向杆;35、拉线杆;36、通槽;37、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一种短握距刹把,参见图1和图2,包括安装盒1,安装盒1的内部中空,且安装盒1的一处侧壁开设有将安装盒1内部与外界连通的连通槽11。安装盒1内部铰接有转动轴线水平设置的主支撑臂3,主支撑臂3的一端铰接在安装盒1的内侧壁上,另一端通过连通槽11伸出安装盒1外部。主支撑臂3一侧的安装盒1内壁上铰接有转动轴线平行于主支撑臂3转动轴线的副支撑臂31,副支撑臂31平行于主支撑臂3设置,且主支撑臂3与副支撑臂31等长,副支撑臂31在安装盒1上的铰接端位于主支撑臂3在安装盒1上的铰接端下方。副支撑臂31的一端铰接在安装盒1内部,另一端沿连通槽11伸出安装盒1以外。主支撑臂3与副支撑臂31伸出安装盒1以外的端部上共同地铰接有转动轴线平行于主支撑臂3的转动轴线的手柄2,手柄2包括同时与主支撑臂3和副支撑臂31铰接的倾斜部21以及与倾斜部21固定连接的水平部22,水平部22与倾斜部21呈120度角设置。倾斜部21的两端分别与主支撑臂3以及副支撑臂31铰接,水平部22的一端固设于倾斜部21的中点位置处,水平部22水平设置且垂直于主支撑臂3的转动轴线设置。
参见图2和图3,主支撑臂3与安装盒1铰接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拉杆32,拉杆32与主支撑臂3呈v字状结构,拉杆32的转动轴线与主支撑臂3的转动轴线共线。主支撑臂3与安装盒1铰接的端部位于副支撑臂31以及拉杆32之间,拉杆32与主支撑臂3呈60度角设置。拉杆32的侧壁上开设有沿主支撑臂3的转动轴线方向贯穿拉杆32的移动槽33,移动槽33的长度方向沿拉杆32的长度方向设置。拉杆32上沿其长度方向滑移连接有用于安装刹线的拉线杆35,拉线杆35沿水平部22的长度方向设置,拉线杆35正对导向杆34的端部开设有沿竖直方向贯穿拉线杆35的通槽36。
参见图2和图4,安装盒1背向手柄2的一侧开设有沿拉线杆35的长度方向贯穿安装盒1侧壁的滑槽37,拉线杆35沿其长度方向滑移连接在滑槽37内部。通槽36内部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导向杆34,导向杆34垂直于拉线杆35且垂直于主支撑臂3。导向杆34的两端分别贯穿拉线杆35的两个侧壁并伸出通槽36外部,安装盒1的内部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均开设有与导向杆34配合的限位槽12,限位槽12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拉线杆35的长度方向,且导向杆34穿过移动槽33且两端分别插接在两个限位槽12内部。即转动主支撑臂3时,拉杆32会在转动的同时通过限位槽12以及滑槽37对拉线杆35的限位驱使拉线杆35沿通槽36的长度方向移动,此时导向杆34在移动槽33内部沿拉杆32的长度方向滑移的同时沿其自身的轴线转动。
实施例二:一种短握距刹把,参见图5,本实施例和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水平部22上套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套筒23,套筒23呈两端贯穿的管状,套筒23的内侧壁与水平部22的外侧壁抵接,且水平部22背向倾斜部21的端部固设有驱动套筒23沿水平部22长度方向朝向倾斜部21移动的弹性件24,弹性件24包括与水平部22固定连接的弹簧25,弹簧25的一端固设于水平部22背向倾斜部21的端部,另一端固设于套筒23的内侧壁上。弹簧25被压缩时,套筒23朝向安装盒1方向移动。通过弹簧(25)和套筒(23)能够便于使用者同时握紧手柄(2)和车把手,在没有设置套筒(23)和弹簧(25)时,使用者在握紧手柄(2)和车把手时手柄(2)会在使用者的手中产生沿手柄(2)长度方向的位移,通过设置套筒(23)能够减小手柄(2)在产生位移时受到的阻力,使得使用者握紧车把手和手柄(2)的过程更加顺畅,在使用者握紧手柄(2)刹车之后,松开手柄(2)时弹簧(25)能够通过自身的拉力将套筒(23)拉回套筒(23)不受力的状态下,达到复位的效果。
该短握距刹把使用时的工作原理如下:将安装盒1安装在车把手上,并使得手柄2平行于车把手,将刹线安装在拉线杆35上。在使用时,使用者的手同时握紧手柄2与车把手,此时在主支撑臂3与副支撑臂31的限位下,手柄2会保持平行于车把手的状态朝向车把手靠拢,在手柄2移动的过程中,拉杆32会在转动的同时带动拉线杆35滑移,这样就实现了刹车的目的,同时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常规的使手柄2转动从而拉动刹线的方案,本方案减小了手柄2相对车把手的移动距离,更适合手小的小孩子使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