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动力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40238发布日期:2020-11-19 19:17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动力总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与助力自行车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动力和变速部分都相互独立的,因而电机和变速箱都要设计专门的壳体安装,这样不仅加高了成本,而且造成助力车过于笨重,这样造成纯人工驱动更佳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紧凑,一体化强的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动力总成。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动力总成,包括动力箱,所述动力箱包括动力机箱壳体,所述动力机箱壳体的左端通过螺栓紧固件锁紧封盖有齿轮仓端盖,所述动力机箱壳体的右端通过螺栓紧固件锁紧封盖有机芯端盖;所述齿轮仓端盖与所述动力机箱壳体之间形成齿轮传动仓,所述齿轮传动仓内设置有齿轮传动系统;所述机芯端盖与所述动力机箱壳体之间形成机芯仓,所述机芯仓内安装有电机机芯;

所述电机机芯的机芯轴末端穿过动力机箱壳体上的第一轴承孔并伸入所述齿轮传动仓内;所述电机机芯的动力输出端通过机芯轴传动连接所述齿轮传动系统的动力输入端。

进一步的,所述机芯轴与动力机箱壳体上的所述第一轴承孔通过第一轴承转动紧配连接;所述机芯轴靠近机芯端盖的一端与所述机芯端盖内侧的轴承座通过第二轴承转动紧配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齿轮传动仓内依次平行设置有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和五通轴;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左端通过第三轴承与所述齿轮仓端盖内侧固定的轴承座紧配转动连接;第一传动轴的右端通过第四轴承与所述动力机箱壳体上的第二轴承孔转动紧配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轴的左端通过第五轴承与所述齿轮仓端盖内侧的第二轴承座转动紧配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轴的右端通过第六轴承与所述动力机箱壳体上的第三轴承座转动紧配连接;所述五通轴的两端分别穿过齿轮仓端盖上的第三轴承孔和动力机箱壳体上的第四轴承孔;所述五通轴的左端通过第七轴承与所述齿轮仓端盖上的第三轴承孔转动紧配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电机机芯的机芯轴上设置有一段一级主动齿轮轴;所述第一传动轴上同步安装有一级减震塑料从动齿轮,所述一级主动齿轮轴与所述一级减震塑料从动齿轮啮合;所述第一传动轴上设置有一段二级主动齿轮轴;所述第二传动轴上通过单向轴承同轴心转动设置有二级被动齿轮;所述二级主动齿轮轴与所述二级被动齿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轴上设置有一段三级主动齿轮轴,所述三级主动齿轮轴与输出齿轮啮合;所述五通轴上通过棘轮棘爪与输出齿轮同轴心传动连接;所述单向轴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左定位挡环和右定位挡环;输出齿轮的两端分别同轴心一体化设置有左筒和右筒;所述左筒内为所述棘轮棘爪,所述右筒内转动设置有滚针轴承,所述滚针轴承与所述棘轮棘爪之间还同轴心转动设置有深沟球轴承;所述右筒的筒内右端转动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右筒的筒内中段一体化同轴心设置有凸环,所述凸环位于所述滚针轴承与所述密封圈之间;所述右筒的外壁通过第八轴承与所述动力机箱壳体上的第四轴承孔转动紧配连接;所述五通轴的外侧同轴心固定套设有筒形的传动套,所述传动套为力矩传感器;所述传动套的右端套与所述棘轮棘爪的内圈通过花键配合。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电机和机芯共用一个机箱,降低助力自行车的整体重量和成本;采用左右端盖结构,便于对传动系统和电机机芯的安装和维护;

附图说明

附图1为该动力总成的装配图;

附图2为传动系统示意图;

附图3为动力挂架示意图;

附图4为动力接线盒示意图;

附图5附图4的拆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附图1至5的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动力总成,包括动力箱,所述动力箱包括动力机箱壳体38,所述动力机箱壳体38的左端通过螺栓紧固件锁紧封盖有齿轮仓端盖23,所述动力机箱壳体38的右端通过螺栓紧固件锁紧封盖有机芯端盖36;所述齿轮仓端盖23与所述动力机箱壳体38之间形成齿轮传动仓25,所述齿轮传动仓25内设置有齿轮传动系统;所述机芯端盖36与所述动力机箱壳体38之间形成机芯仓39,所述机芯仓39内安装有电机机芯1;电机和机芯共用一个机箱,降低助力自行车的整体重量和成本,同时采用左右端盖结构,便于对传动系统和电机机芯的安装和维护;

所述电机机芯1的机芯轴3末端穿过动力机箱壳体38上的第一轴承孔并伸入所述齿轮传动仓25内,机芯与齿轮传动系统虽然共用一个机箱,但其内部仍然是相互独立的,能避免传动系统中的润滑油飞溅到机芯1上;本实施例的电机机芯1的动力输出端通过机芯轴3传动连接所述齿轮传动系统的动力输入端;所述机芯轴3与动力机箱壳体38上的所述第一轴承孔通过第一轴承35转动紧配连接;所述机芯轴3靠近机芯端盖36的一端与所述机芯端盖36内侧的轴承座通过第二轴承转动紧配连接。

所述齿轮传动仓25内依次平行设置有第一传动轴6、第二传动轴7和五通轴20;所述第一传动轴6的左端通过第三轴承22与所述齿轮仓端盖23内侧固定的轴承座紧配转动连接;第一传动轴6的右端通过第四轴承33与所述动力机箱壳体38上的第二轴承孔转动紧配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轴7的左端通过第五轴承24与所述齿轮仓端盖23内侧的第二轴承座转动紧配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轴7的右端通过第六轴承32与所述动力机箱壳体38上的第三轴承座转动紧配连接;所述五通轴20的两端分别穿过齿轮仓端盖23上的第三轴承孔和动力机箱壳体38上的第四轴承孔;所述五通轴20的左端通过第七轴承26与所述齿轮仓端盖23上的第三轴承孔转动紧配连接;该装配结构的结构紧凑,充分利用两端盖的支撑作用,使端盖除了起到密封的作用外,还起到对各传动轴的支撑作用。

所述电机机芯1的机芯轴3上设置有一段一级主动齿轮轴2;所述第一传动轴6上同步安装有一级减震塑料从动齿轮4,所述一级主动齿轮轴2与所述一级减震塑料从动齿轮4啮合;本实施例的一级减震塑料从动齿轮4采用尼龙材质制成,为了提高整体传动可靠性,本装置的其他齿轮均为机械性能更好的金属齿轮,采用塑料齿轮结构有效降低一级主动齿轮轴2与所述一级减震塑料从动齿轮4之间传动产生的噪音,并且塑料齿轮还起到一定的震动屏蔽的作用,使变速传动过程产生的震动在一级减震塑料从动齿轮4处被显著削弱,保证电机的平稳运行;所述第一传动轴6上设置有一段二级主动齿轮轴5;所述第二传动轴7上通过单向轴承9同轴心转动设置有二级被动齿轮16;所述二级主动齿轮轴5与所述二级被动齿轮16啮合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轴7上设置有一段三级主动齿轮轴14,所述三级主动齿轮轴14与输出齿轮13啮合;所述五通轴20上通过棘轮棘爪10与输出齿轮13同轴心传动连接;当助力自行车完全由人工驱动时,机芯1不运行,此时人工脚踏驱动五通轴20旋转,由于五通轴20的主动旋转,此时单向轴承9会使第二传动轴7与二级被动齿轮16脱开,此时第二传动轴7的旋转不会传递到第一传动轴6上,进而不会拖动机芯旋转,进而起到省力的作用。

所述单向轴承9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左定位挡环8和右定位挡环15;输出齿轮13的两端分别同轴心一体化设置有左筒91和右筒92;所述左筒91内为所述棘轮棘爪10,所述右筒92内转动设置有滚针轴承12,所述滚针轴承12与所述棘轮棘爪10之间还同轴心转动设置有深沟球轴承11;所述右筒92的筒内右端转动设置有密封圈17,所述右筒92的筒内中段一体化同轴心设置有凸环98,所述凸环98位于所述滚针轴承12与所述密封圈17之间;所述右筒92的外壁通过第八轴承31与所述动力机箱壳体38上的第四轴承孔转动紧配连接;

五通轴20的外侧同轴心固定套设有筒形的传动套19,所述传动套19为力矩传感器;所述传动套19的右端套18与所述棘轮棘爪10的内圈通过花键配合;本实施例的传动套为力矩传感器,传动套19受扭矩产生微小变形后引起应变片的电桥电阻值变化,应变电桥电阻的变化转变为电信号的变化从而实现力矩测量;力矩传感器将传动套19所承受的扭矩转化成静态扭矩,进而应变片通过检测传动套19的上的应变量即可推算出五通轴所承受的扭矩。

本实施例还包括板状的动力挂架本体57;所述动力机箱壳体38可拆卸固定悬挂在所述动力挂架本体57下方;所述动力机箱壳体38的顶端安装有接线壳体51;所述动力挂架本体57覆盖于所述接线壳体51的上方;所述动力挂架本体57的板体前后侧分别设置有前过线孔55和后过线孔56;板体状的挂架覆盖于所述接线壳体的上方,起到对接线盒的罩体作用,进而保护接线盒不受雨水侵袭;本实施例的动力挂架本体57的前段向下弯折成前斜板64,所述动力挂架本体57的后段向下弯折成后斜板68;这样可以保证自行车在骑行的过程中避免雨水飘进接线盒体51所在位置;

所述动力挂架本体57的中部下侧两侧一体化设置有一对中螺栓孔座65;所述动力挂架本体57的前斜板64的下端两侧一体化设置有一对前螺栓孔座017,所述动力挂架本体57的后斜板68的下端两侧一体化设置有一对后螺栓孔座63;一对前螺栓孔座017、一对中螺栓孔座65和一对后螺栓孔座63上均横向贯通设置有螺柱孔;所述一对前螺栓孔座017、一对中螺栓孔座65和一对后螺栓孔座63上的螺柱孔分别穿过有第一螺柱027、第二螺柱028和第三螺柱28;所述动力机箱壳体38的前端、中部上端和尾端分别设置有横向贯通的前螺柱穿过孔、中螺柱穿过孔95和后螺柱穿过孔61;所述第一螺柱027、第二螺柱028和第三螺柱28还分别穿过前螺柱穿过孔、中螺柱穿过孔95和后螺柱穿过孔61;所述第一螺柱027、第二螺柱028和第三螺柱28远离螺柱头008的一端同轴心设置有螺栓锁紧孔051,各所述螺栓锁紧孔051上锁紧设置有锁紧螺栓052;这样实现了对动力机箱壳体38的横向定位;该结构实现了对动力机箱壳体38的固定悬挂的效果,并且其悬挂状态稳定,采用螺柱末端设置锁紧螺栓052的方式实现动力机箱壳体38的可拆卸功能,便于日后维护。

所述前过线孔55和后过线孔56分别位于所述前斜板64和后斜板68上;所述接线壳体51的前侧并列设置有第一导线接口45和第二导线接口50;所述接线壳体51的后侧设置有第三导线接口52;所述前过线孔55所在高度与所述第一导线接口45和第二导线接口50所在高度相同;所述后过线孔56所在高度与所述第三导线接口52所在高度相同;外部的导线可以从前过线孔55和后过线孔56穿进,进而使走线更为顺畅;

还包括第一外部导线47、第二外部导线48和第三外部导线54;所述第一外部导线47和第二外部导线48的末端穿过所述前过线孔55;所述第三外部导线54的末端穿过后过线孔56;第一外部导线47、第二外部导线48和第三外部导线54的末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电性接头46、第二电性接头49和第三电性接头53;所述第一电性接头46、第二电性接头49和第三电性接头53分别电性插接第一导线接口45、第二导线接口50和第三导线接口52;

本实施例的动力机箱壳体38的顶端设置有平面42,所述平面42上镂空设置有过线窗40;所述平面42的过线窗40外周还设置有若干螺纹锁紧孔41,用于锁紧接线壳体(38);

还包括下端开放的接线壳体51,本实施例的接线壳体51为防水性能好的包胶壳体结构,所述接线壳体51的底端覆盖在所述平面42上的过线窗40上,此时接线壳体51下端的开口与过线窗40连通,便于动力机箱壳体38内部的引出导线探出过线窗40进入接线壳体51内;所述接线壳体51的底部两侧一体化设置有锁紧外缘041;所述锁紧外缘041通过若干紧固螺栓44锁紧在所述平面42上的若干螺纹锁紧孔41上;本实施例的过线窗40成矩形状;接线壳体51的下端外轮廓与所述过线窗40的矩形轮廓相适应;所述接线壳体51与所述平面42之间还夹设有环矩形状的弹性减震密封垫片057,所述弹性减震密封垫片057围合在所述过线窗40的轮廓外侧;所述弹性减震密封垫片057上设置有若干螺栓穿过孔43,各所述紧固螺栓44的螺柱穿过所对应的螺栓穿过孔43;这样弹性减震密封垫片057对接线壳体51起到密封和减震的作用,尤其是减震效果能削弱对接线位置的震动,防止接线处的线头脱落;所述动力机箱壳体38内的三根引出导线042从所述过线窗40穿出,并且三根引出导线042的接线末端在所述接线壳体51内部分别于第一导线接口45、第二导线接口50和第三导线接口52电性连接;本实施例的动力机箱壳体38内的三根引出导线042中的二根为电源正负极线束,将外部电池电力接入控制器,其余还有一股20pin信号线负责将中控指令接入控制器,控制器处理信息后,发出指令。

方案采用顶部出线方式配合独立的接线盒结构,使电机的走线变得更加便捷,而且该接线盒结构还具备防雨性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